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主义艺术将现代主义中的“自我的独白”替换成对话——艺术与社会的对话、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现在的女艺术家和过去艺术家对话,她们创造了一种社会性。因为女性主义艺术就是来自社会,她们可以很从容地在艺术中加上“公共”和“社会”的内容。在20世纪末,公共艺术领域中女性艺术家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如果说公共艺术是一个社会的舞台,那么女性艺术家则是令人不能忽视的演员。她们用自己的对白来诉说时代的变迁,追逐历史的脚印。
【关键词】公共艺术;女性艺术家;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女性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突破和对当下艺术的推动
正如1981年女性批评家格蕾丝·达波洛克曾这样写道:“对女性艺术的历史认知,是认识美术史的一部分。揭示美术史所隐藏的价值,它的假定,它的沉默以及它的偏见,会让我们了解社会对女性意识的记载是残酷的。”所以女性真正加入艺术的时候已经是相当晚了,期间还总伴随着批评。一般人总会概念化地将女性主义者臆念成一群妄想撼动男性固有权利的女人。这让大多数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性艺术家对这一称谓噤口不言,甚至于对被贴上“女性主义者”的标签感到反感,但优秀出色的女性艺术家在女性思潮运动三个不同时期开始大量涌现。从倾向绘画那些愤厌世俗的女巫、复仇女神等等激进的形象,慢慢地到了90年代,随着女性主义艺术更加理性和多元化,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将女性固有的温婉、包容等具有母性气质渐渐地又凸显出来。直至现在,女性主义艺术思维仍然对于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植入了生机和活力。
近几年来,在新的艺术题材和新的艺术类别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女性艺术家在提供新的形式和新的意义方面,都显示出了一种非凡的推动力量。后现代艺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不仅包括对现代主义的种种反对、对文化多元化的主张,而且还包括许多传统观念的挑战。
朱迪·科恩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她运用合作的创作方式,用大量自愿者的技艺和技能进行作画,使之成为她最著名也最富有争议的作品——《晚宴》。《晚宴》的主旨就是突出被遗忘的女性成就,她认为应该积极地通过生理学标准来诠释女性,而不是将性别看作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思维产物。虽然这作品有支持也有反对,但正如她本人在自传中写道的一样:“甚至是我的女性特质和我的艺术之间的关系被彻底简化的感觉,似乎对我而言,比没感觉要好得多。”作品好坏不说,但最起码她引起了公众的思考和讨论,这也是女性艺术家的独到魅力。
有了以上的基础,现在就可以简单谈谈女性艺术家在公共空间艺术中的独特表现。公共艺术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 过去一些艺术仅仅服务于个人或者王室的艺术品,也在悄然地改变着本身的性质,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女性在当代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中前所未有的贡献。
二、女性艺术家在公共空间艺术中的独特表现
女性主义艺术将现代主义中的“自我中心的独白”替换成对话——艺术与社会的对话、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现在的女艺术家和过去艺术家对话。女性主义的地位是“艺术可以同时具有美学和社会的效果”。女性主义来自社会,这一点使她们得到很高的评价。在20世纪末期,女艺术家在美国等国家的公共艺术领域的表现渐渐凸显出来。当公共艺术以亲民的形式进入人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时,女艺术家也在大量介入公共艺术的大型项目中,女性艺术家给公共艺术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姿态。
(一)女性对于公共艺术色彩上的表现
色彩的精神与公共艺术的实用性总是密不可分的。公共艺术用色彩来表达一种城市精神,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传达和识别作用。不可否认,好“色”本就是女人的天性,女人们对于颜色斤斤计较和信手拈来,她们最能知道哪种颜色更能撩拨自己的心弦,她们更知道哪种颜色最能取悦自己的神经。色彩对于女人而言就是她们的喜好,就是她们的心情,就是她们本身。不论是对于作品的诠释和理解,还是作品与空间、与公众之间因移位而重新构建的关系,她们都能因场地特性和相对的公共属性在作品中用色彩来诠释。
法国女性艺术家妮基·桑法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她以自己独特的色彩语言和造型来表达自己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她在1979年建造一个童话雕塑公园。意大利语中把这个花园称为塔罗花园,她将塔罗牌中22牌的内容加以设计制作成大型雕像,一共花了20多年的心力投入,这座公园是她对人对事对物的细心洞察成果。桑法勒用艳丽炫目的色彩打造了一座为大人小孩带来无尽欢乐的人间天堂。对色彩的体验能够加强受众对公共空间艺术的理解和意识层面上的艺术感知,而女性艺术家深知这一点,她们聪明地运用对色彩的敏感,通过色彩来传递自己的作品,这是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女性艺术家在公共空间艺术中材料的独特选择
不同材料的使用传递出的艺术信息是千差万别的,加上公众对于材料所体会出的不同的感觉和不同的审美。这让如何把不同的材料在公共艺术创作中成功应用成了每一从事公共艺术事业的艺术家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木材、金属、石质、泥料等等,材料的使用承载历史的重量。女性艺术家在材料却有自己新的突破,她们应用日常生活中的软材料,类似于棉花、麻绳、丝线、布料等等纤维材料为基点衍生出来,这给原来在较为传统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上注入了新的血液。
施慧在1992年创作了以《巢》为代表的场景艺术作品。该作品被置于草地或原野,它最大的特点是像是白色窝状的组合结构,材料是竹篾、纸浆和棉线。虽是人造物却像是大自然本身所造就的。这位女性艺术家正是想通过它暗喻生命的孕育之美,显示出大地母亲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这种作品在利用材料方面显得尤为特别,感觉细腻而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总是以“心灵手巧”来赞扬女性的美德,但比对男性的种种赞美多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贬义。而施慧却找了这些优秀传统女性的强烈优势来作出了更好的延伸。让那些原本被传统文化轻蔑得不显眼的女性特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怪不得徐虹对她这样评价:“她的装置作品诱发著观众去触摸它们,这是由于材料本身的可亲近性和可触摸感所引起的。正是这种由规则的、可以继续增殖的小单元重叠构成的整体及其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多孔隙表面,使得作品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过程”。
如果说女性硬要和软材料、纤维沾边才能突显女性作品和特征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很明显,和施慧作品想法截然相反的女性艺术家李秀勤恰恰在用材料上和男人一样粗狂不羁。但当你细细品味她的作品时,就会发现其实在她作品中深深蕴含了关于女性的执着和伤痛。她本人尤为关注一种好似被破坏、被撕毁的感受和心理,她认为这本身就是隐藏在事物下的本质,是作为女性的生存经验,是与被对待的态度有关。她的作品尺度很大,在视觉上给人很震撼的效果。特别是她所做的作品《被开启的记忆》那些很粗暴生硬的形态——那些硬生生被劈开的大树,被强硬地植入生硬的铁条,造成一种痛苦的感官刺激。但她的作品还是反映比较积极地去面对痛苦的能力,让人想道了中国妇女对待苦难时的坚韧和朴实。所以在选择材料和处理材料上,她的作品都有种坚忍不拔的力量。
三、结语
在20世纪之前,在男性统制下的社会能给女性艺术家提供的艺术发展空间是微小的。整个现代主义艺术中女性虽参与其中,但依然是处于边缘地位。然而在60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运动中,她们获得了用自己的方式去重新诠释这个世界。在公共空间艺术中的女性艺术家亦是如此,她们同样来自社会用自己独特的言语对传统的挑战,对推动公共艺术事业做出了战斗,利用自身性别的特质来诠释对于空间对于公共对于社会的理解。
參考文献:
[1]金彦秀,金白洋.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邓福星.美术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翟永明.天赋如此——女性艺术与我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4]耿幼壮,女性主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5]周青.另类的尖叫[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艺(1990-),女,福建宁德,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合署),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空间艺术。
【关键词】公共艺术;女性艺术家;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女性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突破和对当下艺术的推动
正如1981年女性批评家格蕾丝·达波洛克曾这样写道:“对女性艺术的历史认知,是认识美术史的一部分。揭示美术史所隐藏的价值,它的假定,它的沉默以及它的偏见,会让我们了解社会对女性意识的记载是残酷的。”所以女性真正加入艺术的时候已经是相当晚了,期间还总伴随着批评。一般人总会概念化地将女性主义者臆念成一群妄想撼动男性固有权利的女人。这让大多数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性艺术家对这一称谓噤口不言,甚至于对被贴上“女性主义者”的标签感到反感,但优秀出色的女性艺术家在女性思潮运动三个不同时期开始大量涌现。从倾向绘画那些愤厌世俗的女巫、复仇女神等等激进的形象,慢慢地到了90年代,随着女性主义艺术更加理性和多元化,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将女性固有的温婉、包容等具有母性气质渐渐地又凸显出来。直至现在,女性主义艺术思维仍然对于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植入了生机和活力。
近几年来,在新的艺术题材和新的艺术类别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女性艺术家在提供新的形式和新的意义方面,都显示出了一种非凡的推动力量。后现代艺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不仅包括对现代主义的种种反对、对文化多元化的主张,而且还包括许多传统观念的挑战。
朱迪·科恩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她运用合作的创作方式,用大量自愿者的技艺和技能进行作画,使之成为她最著名也最富有争议的作品——《晚宴》。《晚宴》的主旨就是突出被遗忘的女性成就,她认为应该积极地通过生理学标准来诠释女性,而不是将性别看作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思维产物。虽然这作品有支持也有反对,但正如她本人在自传中写道的一样:“甚至是我的女性特质和我的艺术之间的关系被彻底简化的感觉,似乎对我而言,比没感觉要好得多。”作品好坏不说,但最起码她引起了公众的思考和讨论,这也是女性艺术家的独到魅力。
有了以上的基础,现在就可以简单谈谈女性艺术家在公共空间艺术中的独特表现。公共艺术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 过去一些艺术仅仅服务于个人或者王室的艺术品,也在悄然地改变着本身的性质,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女性在当代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中前所未有的贡献。
二、女性艺术家在公共空间艺术中的独特表现
女性主义艺术将现代主义中的“自我中心的独白”替换成对话——艺术与社会的对话、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现在的女艺术家和过去艺术家对话。女性主义的地位是“艺术可以同时具有美学和社会的效果”。女性主义来自社会,这一点使她们得到很高的评价。在20世纪末期,女艺术家在美国等国家的公共艺术领域的表现渐渐凸显出来。当公共艺术以亲民的形式进入人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时,女艺术家也在大量介入公共艺术的大型项目中,女性艺术家给公共艺术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姿态。
(一)女性对于公共艺术色彩上的表现
色彩的精神与公共艺术的实用性总是密不可分的。公共艺术用色彩来表达一种城市精神,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传达和识别作用。不可否认,好“色”本就是女人的天性,女人们对于颜色斤斤计较和信手拈来,她们最能知道哪种颜色更能撩拨自己的心弦,她们更知道哪种颜色最能取悦自己的神经。色彩对于女人而言就是她们的喜好,就是她们的心情,就是她们本身。不论是对于作品的诠释和理解,还是作品与空间、与公众之间因移位而重新构建的关系,她们都能因场地特性和相对的公共属性在作品中用色彩来诠释。
法国女性艺术家妮基·桑法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她以自己独特的色彩语言和造型来表达自己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她在1979年建造一个童话雕塑公园。意大利语中把这个花园称为塔罗花园,她将塔罗牌中22牌的内容加以设计制作成大型雕像,一共花了20多年的心力投入,这座公园是她对人对事对物的细心洞察成果。桑法勒用艳丽炫目的色彩打造了一座为大人小孩带来无尽欢乐的人间天堂。对色彩的体验能够加强受众对公共空间艺术的理解和意识层面上的艺术感知,而女性艺术家深知这一点,她们聪明地运用对色彩的敏感,通过色彩来传递自己的作品,这是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女性艺术家在公共空间艺术中材料的独特选择
不同材料的使用传递出的艺术信息是千差万别的,加上公众对于材料所体会出的不同的感觉和不同的审美。这让如何把不同的材料在公共艺术创作中成功应用成了每一从事公共艺术事业的艺术家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木材、金属、石质、泥料等等,材料的使用承载历史的重量。女性艺术家在材料却有自己新的突破,她们应用日常生活中的软材料,类似于棉花、麻绳、丝线、布料等等纤维材料为基点衍生出来,这给原来在较为传统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上注入了新的血液。
施慧在1992年创作了以《巢》为代表的场景艺术作品。该作品被置于草地或原野,它最大的特点是像是白色窝状的组合结构,材料是竹篾、纸浆和棉线。虽是人造物却像是大自然本身所造就的。这位女性艺术家正是想通过它暗喻生命的孕育之美,显示出大地母亲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这种作品在利用材料方面显得尤为特别,感觉细腻而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总是以“心灵手巧”来赞扬女性的美德,但比对男性的种种赞美多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贬义。而施慧却找了这些优秀传统女性的强烈优势来作出了更好的延伸。让那些原本被传统文化轻蔑得不显眼的女性特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怪不得徐虹对她这样评价:“她的装置作品诱发著观众去触摸它们,这是由于材料本身的可亲近性和可触摸感所引起的。正是这种由规则的、可以继续增殖的小单元重叠构成的整体及其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多孔隙表面,使得作品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过程”。
如果说女性硬要和软材料、纤维沾边才能突显女性作品和特征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很明显,和施慧作品想法截然相反的女性艺术家李秀勤恰恰在用材料上和男人一样粗狂不羁。但当你细细品味她的作品时,就会发现其实在她作品中深深蕴含了关于女性的执着和伤痛。她本人尤为关注一种好似被破坏、被撕毁的感受和心理,她认为这本身就是隐藏在事物下的本质,是作为女性的生存经验,是与被对待的态度有关。她的作品尺度很大,在视觉上给人很震撼的效果。特别是她所做的作品《被开启的记忆》那些很粗暴生硬的形态——那些硬生生被劈开的大树,被强硬地植入生硬的铁条,造成一种痛苦的感官刺激。但她的作品还是反映比较积极地去面对痛苦的能力,让人想道了中国妇女对待苦难时的坚韧和朴实。所以在选择材料和处理材料上,她的作品都有种坚忍不拔的力量。
三、结语
在20世纪之前,在男性统制下的社会能给女性艺术家提供的艺术发展空间是微小的。整个现代主义艺术中女性虽参与其中,但依然是处于边缘地位。然而在60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运动中,她们获得了用自己的方式去重新诠释这个世界。在公共空间艺术中的女性艺术家亦是如此,她们同样来自社会用自己独特的言语对传统的挑战,对推动公共艺术事业做出了战斗,利用自身性别的特质来诠释对于空间对于公共对于社会的理解。
參考文献:
[1]金彦秀,金白洋.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邓福星.美术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翟永明.天赋如此——女性艺术与我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4]耿幼壮,女性主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5]周青.另类的尖叫[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艺(1990-),女,福建宁德,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合署),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空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