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眼睛她们的视觉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主义艺术将现代主义中的“自我的独白”替换成对话——艺术与社会的对话、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现在的女艺术家和过去艺术家对话,她们创造了一种社会性。因为女性主义艺术就是来自社会,她们可以很从容地在艺术中加上“公共”和“社会”的内容。在20世纪末,公共艺术领域中女性艺术家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如果说公共艺术是一个社会的舞台,那么女性艺术家则是令人不能忽视的演员。她们用自己的对白来诉说时代的变迁,追逐历史的脚印。
  【关键词】公共艺术;女性艺术家;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女性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突破和对当下艺术的推动
  正如1981年女性批评家格蕾丝·达波洛克曾这样写道:“对女性艺术的历史认知,是认识美术史的一部分。揭示美术史所隐藏的价值,它的假定,它的沉默以及它的偏见,会让我们了解社会对女性意识的记载是残酷的。”所以女性真正加入艺术的时候已经是相当晚了,期间还总伴随着批评。一般人总会概念化地将女性主义者臆念成一群妄想撼动男性固有权利的女人。这让大多数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性艺术家对这一称谓噤口不言,甚至于对被贴上“女性主义者”的标签感到反感,但优秀出色的女性艺术家在女性思潮运动三个不同时期开始大量涌现。从倾向绘画那些愤厌世俗的女巫、复仇女神等等激进的形象,慢慢地到了90年代,随着女性主义艺术更加理性和多元化,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将女性固有的温婉、包容等具有母性气质渐渐地又凸显出来。直至现在,女性主义艺术思维仍然对于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植入了生机和活力。
  近几年来,在新的艺术题材和新的艺术类别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女性艺术家在提供新的形式和新的意义方面,都显示出了一种非凡的推动力量。后现代艺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不仅包括对现代主义的种种反对、对文化多元化的主张,而且还包括许多传统观念的挑战。
  朱迪·科恩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她运用合作的创作方式,用大量自愿者的技艺和技能进行作画,使之成为她最著名也最富有争议的作品——《晚宴》。《晚宴》的主旨就是突出被遗忘的女性成就,她认为应该积极地通过生理学标准来诠释女性,而不是将性别看作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思维产物。虽然这作品有支持也有反对,但正如她本人在自传中写道的一样:“甚至是我的女性特质和我的艺术之间的关系被彻底简化的感觉,似乎对我而言,比没感觉要好得多。”作品好坏不说,但最起码她引起了公众的思考和讨论,这也是女性艺术家的独到魅力。
  有了以上的基础,现在就可以简单谈谈女性艺术家在公共空间艺术中的独特表现。公共艺术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 过去一些艺术仅仅服务于个人或者王室的艺术品,也在悄然地改变着本身的性质,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女性在当代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中前所未有的贡献。
  二、女性艺术家在公共空间艺术中的独特表现
  女性主义艺术将现代主义中的“自我中心的独白”替换成对话——艺术与社会的对话、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现在的女艺术家和过去艺术家对话。女性主义的地位是“艺术可以同时具有美学和社会的效果”。女性主义来自社会,这一点使她们得到很高的评价。在20世纪末期,女艺术家在美国等国家的公共艺术领域的表现渐渐凸显出来。当公共艺术以亲民的形式进入人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时,女艺术家也在大量介入公共艺术的大型项目中,女性艺术家给公共艺术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姿态。
  (一)女性对于公共艺术色彩上的表现
  色彩的精神与公共艺术的实用性总是密不可分的。公共艺术用色彩来表达一种城市精神,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传达和识别作用。不可否认,好“色”本就是女人的天性,女人们对于颜色斤斤计较和信手拈来,她们最能知道哪种颜色更能撩拨自己的心弦,她们更知道哪种颜色最能取悦自己的神经。色彩对于女人而言就是她们的喜好,就是她们的心情,就是她们本身。不论是对于作品的诠释和理解,还是作品与空间、与公众之间因移位而重新构建的关系,她们都能因场地特性和相对的公共属性在作品中用色彩来诠释。
  法国女性艺术家妮基·桑法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她以自己独特的色彩语言和造型来表达自己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她在1979年建造一个童话雕塑公园。意大利语中把这个花园称为塔罗花园,她将塔罗牌中22牌的内容加以设计制作成大型雕像,一共花了20多年的心力投入,这座公园是她对人对事对物的细心洞察成果。桑法勒用艳丽炫目的色彩打造了一座为大人小孩带来无尽欢乐的人间天堂。对色彩的体验能够加强受众对公共空间艺术的理解和意识层面上的艺术感知,而女性艺术家深知这一点,她们聪明地运用对色彩的敏感,通过色彩来传递自己的作品,这是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女性艺术家在公共空间艺术中材料的独特选择
  不同材料的使用传递出的艺术信息是千差万别的,加上公众对于材料所体会出的不同的感觉和不同的审美。这让如何把不同的材料在公共艺术创作中成功应用成了每一从事公共艺术事业的艺术家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木材、金属、石质、泥料等等,材料的使用承载历史的重量。女性艺术家在材料却有自己新的突破,她们应用日常生活中的软材料,类似于棉花、麻绳、丝线、布料等等纤维材料为基点衍生出来,这给原来在较为传统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上注入了新的血液。
  施慧在1992年创作了以《巢》为代表的场景艺术作品。该作品被置于草地或原野,它最大的特点是像是白色窝状的组合结构,材料是竹篾、纸浆和棉线。虽是人造物却像是大自然本身所造就的。这位女性艺术家正是想通过它暗喻生命的孕育之美,显示出大地母亲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这种作品在利用材料方面显得尤为特别,感觉细腻而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总是以“心灵手巧”来赞扬女性的美德,但比对男性的种种赞美多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贬义。而施慧却找了这些优秀传统女性的强烈优势来作出了更好的延伸。让那些原本被传统文化轻蔑得不显眼的女性特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怪不得徐虹对她这样评价:“她的装置作品诱发著观众去触摸它们,这是由于材料本身的可亲近性和可触摸感所引起的。正是这种由规则的、可以继续增殖的小单元重叠构成的整体及其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多孔隙表面,使得作品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过程”。
  如果说女性硬要和软材料、纤维沾边才能突显女性作品和特征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很明显,和施慧作品想法截然相反的女性艺术家李秀勤恰恰在用材料上和男人一样粗狂不羁。但当你细细品味她的作品时,就会发现其实在她作品中深深蕴含了关于女性的执着和伤痛。她本人尤为关注一种好似被破坏、被撕毁的感受和心理,她认为这本身就是隐藏在事物下的本质,是作为女性的生存经验,是与被对待的态度有关。她的作品尺度很大,在视觉上给人很震撼的效果。特别是她所做的作品《被开启的记忆》那些很粗暴生硬的形态——那些硬生生被劈开的大树,被强硬地植入生硬的铁条,造成一种痛苦的感官刺激。但她的作品还是反映比较积极地去面对痛苦的能力,让人想道了中国妇女对待苦难时的坚韧和朴实。所以在选择材料和处理材料上,她的作品都有种坚忍不拔的力量。
  三、结语
  在20世纪之前,在男性统制下的社会能给女性艺术家提供的艺术发展空间是微小的。整个现代主义艺术中女性虽参与其中,但依然是处于边缘地位。然而在60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运动中,她们获得了用自己的方式去重新诠释这个世界。在公共空间艺术中的女性艺术家亦是如此,她们同样来自社会用自己独特的言语对传统的挑战,对推动公共艺术事业做出了战斗,利用自身性别的特质来诠释对于空间对于公共对于社会的理解。
  參考文献:
  [1]金彦秀,金白洋.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邓福星.美术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翟永明.天赋如此——女性艺术与我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4]耿幼壮,女性主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5]周青.另类的尖叫[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艺(1990-),女,福建宁德,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合署),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空间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共产党1941年创办的延安民族学院,开启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先河。云南民族大学始终秉承延安民族学院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理念,将“团结、进步”作为自己的办学精神认真践行,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培养了大批政治上坚定、工作上勤奋、作风上深入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起到了示范及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族院
一、模仿中迷失了自我  小帅,14岁,八年级男生,身高1.70米,身体结实。因为月考成绩下降10名左右,班主任找小帅谈话,发现小帅最近因模仿偶像的言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产生内心波动。班主任建议小帅来咨询,他本人也愿意。  二、模仿是在追寻理想中的我  模仿的意义: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青少年需要在现实中不断找寻自我的价值,因此,偶像崇拜的实质是为了实现理想中的自我。此时青少年还不是很清楚自己喜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 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
辛安亭(1904—1988),字适然,山西离石人,他31岁从北京大学毕业,在太原的师范学校和中学教了三年书,1938年毅然奔赴延安时已经34岁了。他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教材编审科,很快成了行家里手,长期担任编审科科长。1942年,他组织编写出版了全部初小和高小的教科书,包括国语、算术、历史、自然、地理、卫生等门类,每个门类有一至三册,是普及陕甘宁边区、晋西北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山东解放区
【摘要】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延续着丰富多彩的诞活动,活动背后寄托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佛山诞文化为例,对广府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广府文化;诞文化;佛山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诞文化的含义  诞,顾
【摘要】为解决“入园难”问题目前国家在甘肃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新建大量幼儿园,新建园在新生管理中存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严重的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入园分离焦虑的概念,其次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说明入园焦虑的产生原因,并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班幼儿;焦虑;入园分离焦虑;缓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与核心
【摘要】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水墨动画片开始出现在银幕上,开启了中国画元素动画的模式。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搭配古乐,形成了东方特色的视觉画面。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中,涌现了《小蝌蚪找妈妈》《鹿铃》《牧笛》等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堪称经典。1988年创作的《山水情》更是将水墨动画带入了一个新的欣赏视角。本文着重从《山水情》动画的构图艺术、艺术符号
茅盾《鲁迅论》  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也是茅盾诞辰125周年。茅盾是鲁迅的知音。茅盾于1927年写的《鲁迅论》,立足鲁迅作品评论鲁迅,他的评论客观求实,长期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鲁迅研究史上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相当的权威性,至今仍没有丧失它的价值。为什么写《鲁迅论》  茅盾是鲁迅的知音。早在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起,茅盾便对鲁迅作品产生兴趣。那时茅盾22岁,入职商务印
【编者按】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视野的局限、经验的不足,导致操作失当、失范而陷入困境。“解惑”栏目一方面收集来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疑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征集先行者、思维敏捷者及时提供的思路或经验教训,旨在为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管理者提供支持,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架起沟通的友谊桥梁。  本栏目长期征集实践问题,凡有疑问者请与栏目主持人联系:杨静平
【摘要】经参观、考察、研讨后,我们对传统文化现实性的思考如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现实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五月十二日,县老干局组织全县老新四军及部分老干部前往太湖县,重点考察文博园。  拥有1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太湖县,素来民风纯朴,民俗丰富,文化厚重。至今太湖民间还流传着 “一门十进士,十里两状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