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通领科技与美国对手立维腾激战的同时,另一桩涉及中外知识产权的经典战役也打得正酣。主打这场战役的是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董事长李长杰亲自出战。对手是芬兰的奥托昆普。
师徒之争
金龙精密铜管原名新乡无氧铜材总厂,原来是个亏损大户。1994年时,公司亏损达4000多万元,负债率高达116%,走到死亡边缘。
所谓穷则思变,公司走投无路,决定进行大规模改选改制,技术出身的李长杰以“民选”厂长之势,大胆改革。通过铸轧新工艺与盘拉工艺对接等一系列技术改进与创新,当年扭亏为盈,并拿下海尔、格力、LG、日立、三洋等知名客户,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1995年到2004年,金龙生产规模扩大27倍,利润增长25倍,年产值达到20多亿元,发展出10家子公司,成为全球行业老大。
但正是金龙的巨大成功,使不少对手分外眼红,这其中就包括金龙的“师傅”,来自芬兰的奥托昆普。奥托昆普是精密铜管领域的老字号企业,1991年,金龙引进的国内第一条铜管生产线就来自奥托昆普。
金龙与奥托昆普本来师徒相称,相安无事,但随着金龙打入美国与欧洲市场,两者之间从师徒转向对手,关系逐渐微妙。
专利之战
面对金龙集团的进攻,很多对手都节节败退,奥托昆普更糟。到2001年,公司已经把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铜管生产厂全部卖掉,只剩下公司总部一个技术研发中心。
奥托昆普一直在寻找绝地反击的机会,2001年,机会不期而至。当年4月25日,金龙宣布到2003年3月26日将再建两条铜水管生产线,同时与日本公司合资在上海再建一个铜管厂,邀请奥托昆普入资,但对方表示无意入资。
金龙集团选择的时间点很微妙,因为奥托昆普1988年在中国申请专利,按照15年保护期,到2003年3月其专利保护刚好期满。
但人算不如天算,中国政府刚好于当年11月加入WTO,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随即开始与国际接轨。当年12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80号公告,将专利保护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20年。这意味着奥托昆普在中国的专利保护期将延长到2008年3月26日。
2003年3月一到,奥托昆普立即以金龙集团三条生产线专利侵权为由,向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提出侵权申诉,要求每条生产线支付专利许可费400万元,三条线共计1200万元人民币,引起巨大轰动。
接案后,金龙集团马上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奥托昆普专利无效请求,因为据李长杰调查,对方该项技术在申请专利以前,曾在多国、多家企业得到应用,且已经于1999年4月被德国联邦法院宣告无效。
2004年2月22日,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布,奥托昆普的ZL:88101739.6号发明专利无效,李长杰初战告捷。
奥托昆普公司不服,2004年6月改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半年后,北京市一中院宣布维持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判决,李长杰再松一口气。
美国角力
奥托昆普眼看在中国无法得逞,于是打起美国市场的主意。
2004年12月,金龙又收到一个通知:公司3200吨铜管产品及1600万美元在美国被扣押,原因是奥托昆普下达律师函,声称金龙集团出口美国市场的产品侵犯了公司在美国的专利。
与此同时,金龙集团的美国代理商Mark公司也声称,如果金龙产品涉嫌专利侵权被美国海关扣留,他们只能以未按期交货为由向金龙索赔。如果金龙不支付赔款,将先行把28个集装箱货柜拍卖,冲抵赔偿。
金龙集团一下子从主动转为被动。李长杰马上到美国联系律师事务所,结果律师建议,第一打官司,肯定能赢,但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三四年。第二和解,这需要双方谈判。
因为有货柜被扣押,面临巨额索赔,再加上美国市场日渐重要,时间拖不起,市场丢不起,李长杰权衡利弊后,果断决定选择后者,即谈判和解,但不能空手谈。
李长杰的第一招是铺后路。他看到对方是以美国市场为要挟,就悄悄约谈金龙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Wolverine,放低身段,以做对方的OEM厂商为条件,换取对方接受自己的报价。双方一拍即合,订下4年供货13万吨铜管的合同,不仅解决了美国海关扣押产品的眼前之忧,而且暗中保住了美国市场。第二招是与新加坡等同受奥托昆普指控的企业联手,共享律师资源与取证材料。
吃下两颗定心丸后,李长杰与奥托昆普展开艰苦谈判,但最终达成的和解仍高得出人意料:金龙集团向对方支付700万美元专利使用费,换取北美与欧洲市场。
颇为戏剧性的是,金龙集团这700万美元本来只是买断对方的专利,没想到还买断了对方的命运:和解后不久,奥托昆普的精密铜管部门因亏损严重解散,李长杰反而趁机将其核心研发人员连同总裁成功收编。
当然,这并不是700万美元带给金龙集团最有价值的转变。
2003年之前,公司10多年间未申请过一项专利。涉案三年后,公司已研发并申请36项专利和23项专有技术。
师徒之争
金龙精密铜管原名新乡无氧铜材总厂,原来是个亏损大户。1994年时,公司亏损达4000多万元,负债率高达116%,走到死亡边缘。
所谓穷则思变,公司走投无路,决定进行大规模改选改制,技术出身的李长杰以“民选”厂长之势,大胆改革。通过铸轧新工艺与盘拉工艺对接等一系列技术改进与创新,当年扭亏为盈,并拿下海尔、格力、LG、日立、三洋等知名客户,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1995年到2004年,金龙生产规模扩大27倍,利润增长25倍,年产值达到20多亿元,发展出10家子公司,成为全球行业老大。
但正是金龙的巨大成功,使不少对手分外眼红,这其中就包括金龙的“师傅”,来自芬兰的奥托昆普。奥托昆普是精密铜管领域的老字号企业,1991年,金龙引进的国内第一条铜管生产线就来自奥托昆普。
金龙与奥托昆普本来师徒相称,相安无事,但随着金龙打入美国与欧洲市场,两者之间从师徒转向对手,关系逐渐微妙。
专利之战
面对金龙集团的进攻,很多对手都节节败退,奥托昆普更糟。到2001年,公司已经把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铜管生产厂全部卖掉,只剩下公司总部一个技术研发中心。
奥托昆普一直在寻找绝地反击的机会,2001年,机会不期而至。当年4月25日,金龙宣布到2003年3月26日将再建两条铜水管生产线,同时与日本公司合资在上海再建一个铜管厂,邀请奥托昆普入资,但对方表示无意入资。
金龙集团选择的时间点很微妙,因为奥托昆普1988年在中国申请专利,按照15年保护期,到2003年3月其专利保护刚好期满。
但人算不如天算,中国政府刚好于当年11月加入WTO,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随即开始与国际接轨。当年12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80号公告,将专利保护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20年。这意味着奥托昆普在中国的专利保护期将延长到2008年3月26日。
2003年3月一到,奥托昆普立即以金龙集团三条生产线专利侵权为由,向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提出侵权申诉,要求每条生产线支付专利许可费400万元,三条线共计1200万元人民币,引起巨大轰动。
接案后,金龙集团马上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奥托昆普专利无效请求,因为据李长杰调查,对方该项技术在申请专利以前,曾在多国、多家企业得到应用,且已经于1999年4月被德国联邦法院宣告无效。
2004年2月22日,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布,奥托昆普的ZL:88101739.6号发明专利无效,李长杰初战告捷。
奥托昆普公司不服,2004年6月改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半年后,北京市一中院宣布维持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判决,李长杰再松一口气。
美国角力
奥托昆普眼看在中国无法得逞,于是打起美国市场的主意。
2004年12月,金龙又收到一个通知:公司3200吨铜管产品及1600万美元在美国被扣押,原因是奥托昆普下达律师函,声称金龙集团出口美国市场的产品侵犯了公司在美国的专利。
与此同时,金龙集团的美国代理商Mark公司也声称,如果金龙产品涉嫌专利侵权被美国海关扣留,他们只能以未按期交货为由向金龙索赔。如果金龙不支付赔款,将先行把28个集装箱货柜拍卖,冲抵赔偿。
金龙集团一下子从主动转为被动。李长杰马上到美国联系律师事务所,结果律师建议,第一打官司,肯定能赢,但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三四年。第二和解,这需要双方谈判。
因为有货柜被扣押,面临巨额索赔,再加上美国市场日渐重要,时间拖不起,市场丢不起,李长杰权衡利弊后,果断决定选择后者,即谈判和解,但不能空手谈。
李长杰的第一招是铺后路。他看到对方是以美国市场为要挟,就悄悄约谈金龙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Wolverine,放低身段,以做对方的OEM厂商为条件,换取对方接受自己的报价。双方一拍即合,订下4年供货13万吨铜管的合同,不仅解决了美国海关扣押产品的眼前之忧,而且暗中保住了美国市场。第二招是与新加坡等同受奥托昆普指控的企业联手,共享律师资源与取证材料。
吃下两颗定心丸后,李长杰与奥托昆普展开艰苦谈判,但最终达成的和解仍高得出人意料:金龙集团向对方支付700万美元专利使用费,换取北美与欧洲市场。
颇为戏剧性的是,金龙集团这700万美元本来只是买断对方的专利,没想到还买断了对方的命运:和解后不久,奥托昆普的精密铜管部门因亏损严重解散,李长杰反而趁机将其核心研发人员连同总裁成功收编。
当然,这并不是700万美元带给金龙集团最有价值的转变。
2003年之前,公司10多年间未申请过一项专利。涉案三年后,公司已研发并申请36项专利和23项专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