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现实主义美术经历了20世纪的发生与发展,已经成为多元艺术风格中的重要一元,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1世纪,继续弘扬现实主义美术仍然是我国艺术实践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对于现实主义自身的思考也成为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现实与写实的思考是探究现实主义美术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现实主义美术;现实;写实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94-02
论及我国当下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我们脑海里迅速地展现出沧桑的农民工兄弟、可爱的子弟兵以及一系列生动体现我们生活中真、善、美的诸多典型形象。似乎我国现实主义美术已经习惯以一种正经、庄严甚至有点崇高的姿态展现于大家面前,同样的写实,稍有点不正经或无聊情结,就被视为“玩世现实主义”,其境界与宏大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相去甚远,不堪并论。那么,现实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实?写实如何成为可能?
一、 现实的面目
众所周知,19世纪是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黄金时期,尤其以法国现实主义为代表。一部分具有进步思想的艺术家认为艺术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提出了“为生活为民众而艺术”的口号,产生了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将艺术视野转向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由此可见,现实主义美术从一开始产生,其现实就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今天我们以继往开来的姿态展开对现实主义美术的探究,那么就必须有勇气对现实作一番细致的考察,这种考察是学术层面上的寻真,旨在继承与发展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风格。只有充分认识了现实,现实主义美术才成为可能,才能在与多元艺术风格的交流中避免尴尬。
(一)社会现实的多重视角
社会现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它由各种社会生活组织、生产关系、社会阶层等组成。既然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对象,那么在认识论层面就势必存在不同的认知结果。不同认知结果的产生源于不同的视角,视角的主体是不同阶层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得以迅猛发展,社会群体不能再以简单工、农、兵、学、商来划分了,我国社会群体进入多元以及多元交叉的状态。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我国仍然是个农业大国,农民还是主要社会群体。但我们是否这样思考过:我们一直以他者的身份来观察农民这个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自身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认识我们是否清晰;工人阶层作为我国社会第二大社会群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担负着主要角色,尽管地位很重要,但工人群体生活状况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受到各自经济组织市场效益的影响较大。
除了上述两大基本社会阶层在对社会现实的观点与态度上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空间,给于社会现实最大关怀的还是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是广泛的,也包括艺术家自身。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并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他们关注社会各个阶层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生存状况,这是一种人文式的关怀,也有一定的理想成分。
(二)艺术家眼中的现实与现实的主题
艺术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眼中的社会现实必然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不论其是否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
从创作发生的角度来看,社会现实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切艺术现象的产生离不开现实生活。艺术家眼中的现实有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图景,二是基于现实图景的思考并提炼其典型形象与情节。现实图景是一种现象的存在,艺术作品总是反映特定的社会思考,即使是强调形式主义的现代艺术也否定不了艺术的社会性,所以对现实图景的提炼是艺术生产的必然过程。作品的现实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客观社会现实、艺术家眼中现实、作品表达的现实以及观看者对艺术品所反映的现实的体验与交流,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艺术家眼中的现实。
艺术作品的现实通常具有一定的主题性,这种主题不外乎是对于人、社会、生存空间以及艺术的反思。现实主义美术侧重对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反映了艺术家的社会思考。现实的主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中真、善、美的表达以及主旋律的弘扬;生存环境与空间的思考(包括反讽与灰色幽默);个体生命的特殊体验。艺术家通过眼中的现实并将其对现实的理解最终反映到现实的主题中去。
(三)现实主义美术的现实
“现实主义艺术,比如古典时期希腊人的艺术,是艺术,而不是生活的一瞬间的摹写。它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对于生活现实主义的思考,这些形象又是结晶于通过劳动使之成形的材料之中的。”美国艺术理论家芬克斯坦认为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并认为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之间存在一种对立。现实是基于人的形象来体现的,所以现实主义美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而人民群众是抽象化了的普通社会群体。
尽管我们认为人是现实主义美术集中思考的对象,但同时人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也是现实主义美术现实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现实主义创作大抵可以看作是生活现实主义,社会生活环境体现在诸多生活细节上,感悟生活的真滋味。
二、 写实的形状
与写实相对应是抽象,很多人认为20世纪是抽象艺术的时代,抽象艺术从发生到发展一开始便着力于颠覆写实的经验。然而艺术抽象了之后,却越来越远离大众,人们普遍怀念作为写实的艺术,这就是为什么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讨论写实的意义。
(一)作为真实的写实
要分析写实,首先必须搞清楚写什么、怎么写。写什么主要指所要描绘的对象。在现实主义美术创作题材中,人是第一要素,其次某一情节的再现,最后是自然风光。怎么写主要指艺术表现的手法。一般写实是指再现客观对象,包括造型、色彩、比例等因素,是全方位的客观表达。
在写实过程中,艺术家努力追求一种真实氛围的营造,真实是写实的灵魂。真实如何理解,包括了两层涵义:其一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其二是艺术创作的真实。现实生活的真实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悟与观察,大千世界,光怪陆离,艺术家在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观看世界,去伪存真。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家因个体差异以及生活阅历的不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也有明显的区别。由此,所有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同样采取了图真求实的艺术手法,而作品所表现的思想、风格却大不相同。艺术生产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法表现,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家艺术情感与思想情感的真实。真实也有隐讳的一面,艺术、艺术家也有失语的可能。真实的存在与感知的真实可能存在偏差,如何在这里寻找平衡也是艺术家艺术品格自修的重要内容。
(二)写实的意义
写实是对客观对象的描绘。“描绘是指对世界的临摹和绘取。描绘的特性归结纪录的功能,记录是描绘的基本目的,是人类平面或立体地模仿现实世界的可视形相,以记载和登录这些形相”。在现、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现实主义在与其碰撞过程中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写实具有现、当代艺术替代不了的艺术魅力。
写实是客观描绘,当画面上的视觉形相与大脑里面的视觉经验相吻合时,势必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并由此而生成感官与心理上的喜悦。现实主义具有特殊的记录功能。尽管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影像的数字化存在越来越便捷,但作为艺术作品对现实的记录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是任何数码机器替代不了的。另外,写实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技巧与难度,写实中惟妙惟肖本身就有一定审美价值,它的技法性是独特的,没有一定基本功训练是无法实现的。它不像一些当代艺术仅仅就是一个观念与方案,然后找人实施,也就是说现实主义的写实绘画是有一定门槛的。
(三)写实的反思
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写实与写意相对应,即形与神的对立统一。中国画强调作品的意蕴,意蕴是对形的超越,是审美境界与绘画者超然品格的折射。现实主义美术秉承写实的艺术手法,形似通过一定绘画能力的训练,似乎很多人能够解决,但形象似乎又不完全是作品的惟一。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思想性和作为艺术审美的意蕴相比较而言,作为艺术家追求艺术自身审美价值还是值得认可的,而不是一味强调附属在作品上的其他功能。
现代主义美术的写实主要致力于形象性,形象是表象性质的,是对客观现象的描绘,但主观世界的把握又是如何,写实能否成为心灵的一种观照,心灵的写实能否以形象作为载体,抽象可否写实内心世界,这些问题是现实主义美术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现实与写实是现实主义美术的基本命题,现实是多重视角下的现实,写实不仅仅是客观表象的描绘。只有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现实主义美术才能不断地蓬勃发展,才能在与其他艺术流派的交流中具备一种自信与从容。
[参考文献]
[1]美·芬克斯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42.
[2]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
[关键词]现实主义美术;现实;写实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94-02
论及我国当下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我们脑海里迅速地展现出沧桑的农民工兄弟、可爱的子弟兵以及一系列生动体现我们生活中真、善、美的诸多典型形象。似乎我国现实主义美术已经习惯以一种正经、庄严甚至有点崇高的姿态展现于大家面前,同样的写实,稍有点不正经或无聊情结,就被视为“玩世现实主义”,其境界与宏大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相去甚远,不堪并论。那么,现实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实?写实如何成为可能?
一、 现实的面目
众所周知,19世纪是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黄金时期,尤其以法国现实主义为代表。一部分具有进步思想的艺术家认为艺术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提出了“为生活为民众而艺术”的口号,产生了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将艺术视野转向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由此可见,现实主义美术从一开始产生,其现实就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今天我们以继往开来的姿态展开对现实主义美术的探究,那么就必须有勇气对现实作一番细致的考察,这种考察是学术层面上的寻真,旨在继承与发展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风格。只有充分认识了现实,现实主义美术才成为可能,才能在与多元艺术风格的交流中避免尴尬。
(一)社会现实的多重视角
社会现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它由各种社会生活组织、生产关系、社会阶层等组成。既然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对象,那么在认识论层面就势必存在不同的认知结果。不同认知结果的产生源于不同的视角,视角的主体是不同阶层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得以迅猛发展,社会群体不能再以简单工、农、兵、学、商来划分了,我国社会群体进入多元以及多元交叉的状态。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我国仍然是个农业大国,农民还是主要社会群体。但我们是否这样思考过:我们一直以他者的身份来观察农民这个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自身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认识我们是否清晰;工人阶层作为我国社会第二大社会群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担负着主要角色,尽管地位很重要,但工人群体生活状况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受到各自经济组织市场效益的影响较大。
除了上述两大基本社会阶层在对社会现实的观点与态度上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空间,给于社会现实最大关怀的还是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是广泛的,也包括艺术家自身。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并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他们关注社会各个阶层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生存状况,这是一种人文式的关怀,也有一定的理想成分。
(二)艺术家眼中的现实与现实的主题
艺术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眼中的社会现实必然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不论其是否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
从创作发生的角度来看,社会现实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切艺术现象的产生离不开现实生活。艺术家眼中的现实有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图景,二是基于现实图景的思考并提炼其典型形象与情节。现实图景是一种现象的存在,艺术作品总是反映特定的社会思考,即使是强调形式主义的现代艺术也否定不了艺术的社会性,所以对现实图景的提炼是艺术生产的必然过程。作品的现实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客观社会现实、艺术家眼中现实、作品表达的现实以及观看者对艺术品所反映的现实的体验与交流,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艺术家眼中的现实。
艺术作品的现实通常具有一定的主题性,这种主题不外乎是对于人、社会、生存空间以及艺术的反思。现实主义美术侧重对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反映了艺术家的社会思考。现实的主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中真、善、美的表达以及主旋律的弘扬;生存环境与空间的思考(包括反讽与灰色幽默);个体生命的特殊体验。艺术家通过眼中的现实并将其对现实的理解最终反映到现实的主题中去。
(三)现实主义美术的现实
“现实主义艺术,比如古典时期希腊人的艺术,是艺术,而不是生活的一瞬间的摹写。它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对于生活现实主义的思考,这些形象又是结晶于通过劳动使之成形的材料之中的。”美国艺术理论家芬克斯坦认为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并认为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之间存在一种对立。现实是基于人的形象来体现的,所以现实主义美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而人民群众是抽象化了的普通社会群体。
尽管我们认为人是现实主义美术集中思考的对象,但同时人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也是现实主义美术现实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现实主义创作大抵可以看作是生活现实主义,社会生活环境体现在诸多生活细节上,感悟生活的真滋味。
二、 写实的形状
与写实相对应是抽象,很多人认为20世纪是抽象艺术的时代,抽象艺术从发生到发展一开始便着力于颠覆写实的经验。然而艺术抽象了之后,却越来越远离大众,人们普遍怀念作为写实的艺术,这就是为什么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讨论写实的意义。
(一)作为真实的写实
要分析写实,首先必须搞清楚写什么、怎么写。写什么主要指所要描绘的对象。在现实主义美术创作题材中,人是第一要素,其次某一情节的再现,最后是自然风光。怎么写主要指艺术表现的手法。一般写实是指再现客观对象,包括造型、色彩、比例等因素,是全方位的客观表达。
在写实过程中,艺术家努力追求一种真实氛围的营造,真实是写实的灵魂。真实如何理解,包括了两层涵义:其一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其二是艺术创作的真实。现实生活的真实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悟与观察,大千世界,光怪陆离,艺术家在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观看世界,去伪存真。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家因个体差异以及生活阅历的不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也有明显的区别。由此,所有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同样采取了图真求实的艺术手法,而作品所表现的思想、风格却大不相同。艺术生产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法表现,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家艺术情感与思想情感的真实。真实也有隐讳的一面,艺术、艺术家也有失语的可能。真实的存在与感知的真实可能存在偏差,如何在这里寻找平衡也是艺术家艺术品格自修的重要内容。
(二)写实的意义
写实是对客观对象的描绘。“描绘是指对世界的临摹和绘取。描绘的特性归结纪录的功能,记录是描绘的基本目的,是人类平面或立体地模仿现实世界的可视形相,以记载和登录这些形相”。在现、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现实主义在与其碰撞过程中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写实具有现、当代艺术替代不了的艺术魅力。
写实是客观描绘,当画面上的视觉形相与大脑里面的视觉经验相吻合时,势必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并由此而生成感官与心理上的喜悦。现实主义具有特殊的记录功能。尽管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影像的数字化存在越来越便捷,但作为艺术作品对现实的记录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是任何数码机器替代不了的。另外,写实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技巧与难度,写实中惟妙惟肖本身就有一定审美价值,它的技法性是独特的,没有一定基本功训练是无法实现的。它不像一些当代艺术仅仅就是一个观念与方案,然后找人实施,也就是说现实主义的写实绘画是有一定门槛的。
(三)写实的反思
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写实与写意相对应,即形与神的对立统一。中国画强调作品的意蕴,意蕴是对形的超越,是审美境界与绘画者超然品格的折射。现实主义美术秉承写实的艺术手法,形似通过一定绘画能力的训练,似乎很多人能够解决,但形象似乎又不完全是作品的惟一。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思想性和作为艺术审美的意蕴相比较而言,作为艺术家追求艺术自身审美价值还是值得认可的,而不是一味强调附属在作品上的其他功能。
现代主义美术的写实主要致力于形象性,形象是表象性质的,是对客观现象的描绘,但主观世界的把握又是如何,写实能否成为心灵的一种观照,心灵的写实能否以形象作为载体,抽象可否写实内心世界,这些问题是现实主义美术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现实与写实是现实主义美术的基本命题,现实是多重视角下的现实,写实不仅仅是客观表象的描绘。只有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现实主义美术才能不断地蓬勃发展,才能在与其他艺术流派的交流中具备一种自信与从容。
[参考文献]
[1]美·芬克斯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42.
[2]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