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立足转化,妙在开窍”。翻开2003年—2007年的对口单招财会专业综合考试大纲,《统计原理》这门课,占了综合试卷300分的5%,即15分,分值虽小,有的同学选择放弃,有的同学乱做一通。其实,历年来试卷中都有一道计算题,或填表格,或运用公式计算出题目要求的数据。在本教科书中,计算题集中在全书的第四、五、七这三章。既然是计算题,首先要能记住公式,然后再学会运用公式。而《统计原理》一书公式多而繁,记住它们有一定的难度。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对记忆统计公式,略谈几点看法:
一、记忆公式的必要性
首先,从统计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统计学是一门调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论学科。数据就是统计的语言,反映社会客观事物的现状、关系和发展变化情况。对此,许多同学觉得这门课数据计算多,公式繁琐,记不牢,不容易学,学不好。这些心理导致了学生对统计课产生认识上的偏颇,以至于在统计课教学过程中出现厌学等情况。
其次,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老师就是满堂灌,学生课后搞题海战术,这种方法弊端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死读书,读死书,教师的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很累。
再次,根据现行对口单招考试大纲的要求,考生必须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公式,考试制度的规范化,灵活性,对学生的答题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的会做不会记,会记不会运用向既会做又会熟练运用转化。
二、如何记忆公式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双边活动,处理好这种关系,就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解决好这一双边关系呢?
1、思想上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使学生有这种自我意识,并在思想上转化过来?处理好这个问题 ,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科本身的特点增加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如:举生活中的例子增加学生的感知性,亲手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在讲到统计调查时,可提到我国的人口普查和工业普查;讲解平均指标时,让大家计算班级同学某次考试的均分,计算平均身高、体重等。这种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喜爱,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对学生的热爱、信任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关系。所以,在采取方法上宜多采用激励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即使是对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也应以鼓励为主,从而实现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气氛。
2、选择让学生主体发挥作用的教学方法
(1)反复再现,以求深化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是该教材最基础的基本概念,它们是以后各章节学习的起点。学生在做练习时,公式运用含混不清,原因是基础概念掌握不扎实。因为只有掌握好基础概念,才能分析题目,运用公式。基础概念是运用公式的前提条件,因此概念的掌握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有二种:①在以后各章学习中的相关处反复再现以求深化②反复做练习。其中第一种是最重要的。如:在讲述总量指标内容时,可利用课堂提问重温前几章已学过的基本概念,特别是第一章中的几个基本概念。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知识,而且对本章概念的理解能收到“水到渠成”之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第四章《总量指标》时,我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举例请同学们回答:
例:现有某车间工人工资调查资料如下:(单位:元)
750、450、850、950、550、950、550、650、750、850、
650、650、850、750、650、850、750、850、750、750
回答:1、该车间工人总数;
2、该车间工资总额。
然后,让学生继续回答出:该车间全体工人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人是“总体单位”;工资是每个工人的“数量标志”。20人是“总体单位总量”,是“总量指标”;该车间工资总额14800元是“标志总量”,也是“总量指标”。即总量指标按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两类。这样通过举例将本章内容与第一章内容相联系,并将第一章内容反复再现,既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加深了新知识的印象。
(2)联系实际,学生总结
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综合指数中的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是统计指数这一章的基础,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牢固。综合指数是课堂教学中,突破重点,打开全章知识的钥匙。而同度量因素固定在什么时期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不易理解,而此时联系实际举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无疑是个不错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讲授数量指标指数时,我先举例,如:某个超市三种水果昨天和今天的价格和购买量变动分别如下:

问:在购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顾客报告期比基期多花多少钱?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撇开统计课程不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联系实际来解决此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讨论、思考,顺利计算出答案。然后,再结合统计学里的经济意义,由学生总结出同度量因素应固定在报告期。这种做法深得学生喜欢,效果也很好,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且把活跃的思维带入到课堂之中。
(3)典型题目,举一反三
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是课后供学生及时地巩固所学公式的。除了这些基础题目外,教师还要结合课外练习、高考试题,进一步分析题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题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公式的运用不是单一的,定向的,有的是前后结合运用,有的是公式的变形。总之,平时多加练习,方能做到灵活运用,用时手到擒来,左右逢源。
三、在试卷中的综合运用
随着对口单招考试的规范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不能说记住了公式,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答题规范,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细节方面也有必要提醒学生,从而使教学与考试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取得优异的成绩。(作者单位:江苏省江浦职业教育中心校)
一、记忆公式的必要性
首先,从统计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统计学是一门调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论学科。数据就是统计的语言,反映社会客观事物的现状、关系和发展变化情况。对此,许多同学觉得这门课数据计算多,公式繁琐,记不牢,不容易学,学不好。这些心理导致了学生对统计课产生认识上的偏颇,以至于在统计课教学过程中出现厌学等情况。
其次,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老师就是满堂灌,学生课后搞题海战术,这种方法弊端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死读书,读死书,教师的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很累。
再次,根据现行对口单招考试大纲的要求,考生必须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公式,考试制度的规范化,灵活性,对学生的答题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的会做不会记,会记不会运用向既会做又会熟练运用转化。
二、如何记忆公式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双边活动,处理好这种关系,就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解决好这一双边关系呢?
1、思想上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使学生有这种自我意识,并在思想上转化过来?处理好这个问题 ,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科本身的特点增加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如:举生活中的例子增加学生的感知性,亲手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在讲到统计调查时,可提到我国的人口普查和工业普查;讲解平均指标时,让大家计算班级同学某次考试的均分,计算平均身高、体重等。这种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喜爱,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对学生的热爱、信任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关系。所以,在采取方法上宜多采用激励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即使是对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也应以鼓励为主,从而实现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气氛。
2、选择让学生主体发挥作用的教学方法
(1)反复再现,以求深化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是该教材最基础的基本概念,它们是以后各章节学习的起点。学生在做练习时,公式运用含混不清,原因是基础概念掌握不扎实。因为只有掌握好基础概念,才能分析题目,运用公式。基础概念是运用公式的前提条件,因此概念的掌握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有二种:①在以后各章学习中的相关处反复再现以求深化②反复做练习。其中第一种是最重要的。如:在讲述总量指标内容时,可利用课堂提问重温前几章已学过的基本概念,特别是第一章中的几个基本概念。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知识,而且对本章概念的理解能收到“水到渠成”之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第四章《总量指标》时,我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举例请同学们回答:
例:现有某车间工人工资调查资料如下:(单位:元)
750、450、850、950、550、950、550、650、750、850、
650、650、850、750、650、850、750、850、750、750
回答:1、该车间工人总数;
2、该车间工资总额。
然后,让学生继续回答出:该车间全体工人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人是“总体单位”;工资是每个工人的“数量标志”。20人是“总体单位总量”,是“总量指标”;该车间工资总额14800元是“标志总量”,也是“总量指标”。即总量指标按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两类。这样通过举例将本章内容与第一章内容相联系,并将第一章内容反复再现,既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加深了新知识的印象。
(2)联系实际,学生总结
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综合指数中的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是统计指数这一章的基础,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牢固。综合指数是课堂教学中,突破重点,打开全章知识的钥匙。而同度量因素固定在什么时期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不易理解,而此时联系实际举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无疑是个不错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讲授数量指标指数时,我先举例,如:某个超市三种水果昨天和今天的价格和购买量变动分别如下:

问:在购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顾客报告期比基期多花多少钱?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撇开统计课程不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联系实际来解决此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讨论、思考,顺利计算出答案。然后,再结合统计学里的经济意义,由学生总结出同度量因素应固定在报告期。这种做法深得学生喜欢,效果也很好,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且把活跃的思维带入到课堂之中。
(3)典型题目,举一反三
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是课后供学生及时地巩固所学公式的。除了这些基础题目外,教师还要结合课外练习、高考试题,进一步分析题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题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公式的运用不是单一的,定向的,有的是前后结合运用,有的是公式的变形。总之,平时多加练习,方能做到灵活运用,用时手到擒来,左右逢源。
三、在试卷中的综合运用
随着对口单招考试的规范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不能说记住了公式,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答题规范,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细节方面也有必要提醒学生,从而使教学与考试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取得优异的成绩。(作者单位:江苏省江浦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