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拔牙这么贵?有什么依据吗?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wf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仅从医学角度来答题。
  现阶段的社会,我们倾向于从金钱成本的角度来衡量一些事情的价值。
  那好,我作为口腔颌面外科的专业工作者,在这里把拔一颗牙的过程和背后的思考都罗列出来,做一个科普,希望能对大家透过表象去合理评价事物价值有所帮助。
  拔一颗牙背后的知识凝聚

一、判断这牙是否需要拔除

合格医生:


  拔牙有适合的条件,可以搜“适应症”,只有符合一定的条件牙齿医生才会建议拔除。
  有“禁忌症”,各种身体不良状态、慢性病、孕期经期、用药情况都会对拔牙造成影响,乃至威胁生命。
  这一步,在临床上我需要通过检查、问询病史来评估,大概需要5~20min不等,拍片、抽血等需要的时间更长。
  为了做到这一步,我至少花了7年的时间学习,这还是因为学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实践机会相对多。
  如果换成教学资源弱一些的学校,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成长期。

好医生:


  更进一步,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主观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生理承受能力等),综合权衡,判断你这颗牙是否建议拔除。
  到了这一步,上面讲的拔牙适应症和禁忌症都不是绝对的了,而是由有经验的医生灵活掌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你选择一个收益最高的方案。
  为了做到这一步,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这需要在临床上长期的实践和浸淫,以及医生本身的人文素养。
  这一步的金钱成本已经无法衡量了。
  埋在骨头里很深的智齿,他会告诉你,别吃这份苦头了,你身体也不好,这牙如果没症状就不要拔它。
  快穿底的大牙,他会告诉你,别折腾了,要保这牙前前后后好几千块,效果不会太好,拔掉想其他办法吧。
  ……
  这些东西说着很虚,但落在每一个患者身上都是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

二、如何拔除这颗牙

打麻药


  如何判断选择何种麻醉方式?选择何种麻药剂型?请参考上文的“如何判断牙需要拔除”的思路。
  注射的手法和部位都有特定讲究,训练门槛很高(都是从人身上练出来的,不是花几块钱买一块猪肉就可以戳出来的)。
  这个步骤存在很多风险,过敏、麻药入血的中毒反应、晕厥、组织内血肿、针头向组织身处带入感染、注射针折断,等等。
  医生不光得知道这些风险,更是得掌握“出现并发症以后该怎么去处理”的急救技术。这一针下去,背后有海量的讲究以及知识技能储备,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

拔牙


  这两个字是无数的技巧、经验、医学原则的体现,恕我无法展开,也不知道怎么写出来才能让大家理解。
  达成这个目标有很多手段,每种给患者造成的影响/伤害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一颗横生的智齿,钳子是搞不出来的。我可以拿出锤凿把它劈开搞出来,也可以拿出涡轮机把它磨开搞出来,给患者造成的影响是一样的吗?前者会造成患者心理恐慌,加重关节负荷,后者会带来更高的术后感染、局部反应风险,能轻易地判断说哪个方法更先进吗?只有最适合的,没有最好的,这个背后体现的是经验和人文关怀。
  再说题主的遇到情况“蛀牙,前后十分钟”。其实蛀牙比一般牙的拔除难度会更高。完整的牙最好拔,因为上钳之后很好发力;蛀牙、做过根管治疗的牙,力学结构已经被破坏了,或者是烂到根本没有下钳的地方,或者是质脆一钳就碎,它对医生的拔除策略和发力有很高要求。同一颗牙,有经验的医生分分钟就弄出来了,没经验的医生可能搞好久。我们应该抱怨一位拔牙又快又麻利的医生“拔得太轻松了”?
  此外,拔牙有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并发症,医生得自己清楚,还得让患者清楚,最后还要有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
  这些无形的成本,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衡量。
  确实,由于资讯代沟,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一次手术中的表面成本(器械消毒成本、棉花等耗材、药物、牙椅涡轮机等设备)。
  这里只是由一次250元的牙拔除术引发出来的思考。
  医生是一个相当谦逊的群体,他们埋头苦干,可能还会讷于交流。他们不会主动告诉你“别看我这么一下子,其实有多牛B”以及自己成长到今天这一步所付出的汗水和辛酸。
  所以我气不过,要花时间把它写出来,尽我所能去消弭这些误会和代沟。
  希望大家能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互相体谅。
其他文献
3月7日夜,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094号决议,对朝鲜2月12日进行第三次核试验的举动进行了严厉谴责,并进一步扩大了对朝鲜的经济制裁,其中提到的“防止向朝鲜提供赛车、珠宝等奢侈品”的条款,显然有很强的针对朝鲜上层统治阶级的意味。  和其他国家对核计划秘而不宣的情况不同,朝鲜的核计划是在国际社会的眼皮底下成功的。从1960年代启动核研究,到1980年代加入《核不扩散条约》;从1990年代朝美《核框
1993年春季开学前,我需要去找新住所,既要离学校近,又要省钱,最好是不用付房租。有一天,在校刊上看到一则小广告:工作换住宿(working for housing)。于是打电话预约了面谈时间,然后照广告上的地址找去。那是坐落在洛杉矶日落大道上的一处豪宅。出来开门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看上去已有70开外,戴金丝眼镜,依旧保持着苗条的身材,脸上尽管爬满了皱纹,但年轻时美丽的轮廓还依稀可辨。交谈了
我开车穿行在苏台德僻静的林间公路上。森林随着山势起伏,恍如一匹冬青色的绸缎。路上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村落和人迹,只有我和车、天与地、山与林。  我喜欢这样的感觉,速度所带来的单纯喜悦。因为缺乏一定的对照物,那感觉又像是在光滑的平面上静止不动。此时能听一点舒伯特就好了,我想。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是《冬之旅》。  《冬之旅》叙述了冬天里一位失恋者的孤独旅行。24首歌词,都来自威廉·米勒的诗作。创作这些歌时
近日广州发生激烈枪战,几名警员在捣毁制毒工场行动中,遭到毒贩攻击。一名警员和一名群众中枪。中枪群众是长期为广州警方提供开锁服务的开锁专家,行动中因开锁被毒贩扫射身中三枪死亡。中枪警员经抢救,侥幸生还。由于毒贩火力凶猛,甚至不惜把现场建筑物点燃, 最终特警和消防到场,才控制住场面。从现场情况来看,缉毒警显然低估了毒贩的火力。警员不仅未曾带备冲锋枪和步枪一类重火力,甚至手枪也是64式手枪,没有火力更强
爱情是毒药  人们相信,爱情的真谛流淌在诗人的笔端,飘扬在歌者的歌声中,流连在情人的喁喁细语中。恐怕令大家失望的是,爱情的真谛要出现在科学家的各种仪器之下。科学家正试图从生物学角度诠释各种爱情——从迷恋式到完美式。  第一次做这种尝试的是当代神经科学家尼尔斯·拜尔哈默(Niels Birhaumer)及其同事。他们将电极放置在参与者的头皮上,用一种叫作脑电图仪的机器测量脑电波。在过程中,参与者想象
临近毕业,传来柏哥被开除的消息,。柏哥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找他弟弟代考,被监考老师发现,他被退学,弟弟被处分。  柏哥可算是我们班的奇葩,溫州苍南人,畲族,迷恋书法和武术,到了近乎痴狂的地步。他刚到学校那会儿,就带来不少麻烦。  大一开学不久,恰逢“十一”。室友在假期中间回到学校,发现柏哥没在寝室,寝室却被弄得一塌糊涂,练习书法的帖纸,贴满整个寝室墙壁和地面,连床铺桌面也难逃一劫。他的一双球鞋也被穿
今年四五月份,央视一套连续三期播出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之《易中天》。该片导演是王映潼,这里发表的是她的导演手记,原名《片子之外》。  我向《南方人物周刊》推荐这篇文章,是因为其中有一段话打动了我:  就像你也已经看出的,易中天的故事在他没出生之前就开始了。  其实,我们的也一样。  的确,我参加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最感慨的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好像早就决定了。去年夏天,摄制组联系我的时候,我其实是
2014年9月4日,当法庭书记员陆续读出每位陪审团的“有罪”判决时,美国弗吉尼亚前州长罗伯特·麦克唐纳双手捂住了落泪的脸,他甚至因过度激动而倒在辩护台上,一旁妻子莫林·麦克唐纳也哭了。夫妇两人各受到了13项与腐败相关的指控,罗伯特被认定11项成立,莫林则是9项。身后的座位上,5个孩子以及其余家庭成员哭成了泪人。  检方指认,麦克唐纳夫妇涉嫌从当地保健制造公司星科的总裁琼尼·威廉姆斯手中收取贿赂,包
2011 年7 月28 日,北京,杜导正《杜导正 “两头真”的春秋》 本刊记者 卫毅  杜导正脱下鞋子,盘腿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分好几次跟本刊记者讲述了他几十年的经历和观点。这张沙发上坐过许多来访的老朋友,其中不乏重要人物。杜导正和他的一批老朋友们,被称为“两头真”的老人——参加革命时,按照“新民主主义”的指引,追求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统一的中国;建国之后,越走越左,绕了一个大弯路;改革开放后,又转
2005年我才加入看韩剧的行列。那时离《蓝色生死恋》已经有些年头,我只是在一排碟片中多看了《新娘18岁》一眼,就喜欢上了男主角李东健。  那時有多喜欢他呢?就是将碟片反复看了七八遍,将他歪着嘴角微笑的样子奉为迷人的最高典范。他皮肤很白,眼睛大,双眼皮,这一点严重背离了我对男性细目长眉的审美标准,但那时就是喜欢,毫不迁就,欢天喜地。  当我能将每一集的台词倒背如流的时候,同事看不下去,推荐了他的《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