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条条在阳光透过树叶而散满地面且显现斑驳光影的胡同里,有我儿时的身影,记忆中的那些往昔,每每浮现眼前,我都欣然一笑,胡同——永不忘怀的地方……
2010年的10月,极为庆幸地拿到了由《数码影像时代》提供给我的一台VG10E高清数码摄像机,作为教学使用或者说进一步熟悉机器的性能,准备在国庆期间拍摄一些画面。具体拍摄何种题材何种内容,起初我没有概念,最后定了两个拍摄对象,一个是皇家园林颐和园,一个是北京胡同。考虑再三,自认为单枪匹马拍摄颐和园,此乃不量力而行之举,故此作罢,还是将要拍摄的对象对准了胡同。可是又一想,胡同的内容很多,又给自己出了一个问题,具体拍摄什么?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介绍北京胡同的书,里面有几条北京胡同之最的内容,例如最长最短等等之类,可是又一想,胡同之最有些老套了,相关的内容在很多电视栏目里已有播放。直到10月3号,我也没有定下拍摄的具体内容,最后还是拿着一台VG10E的机身,套机镜头18-200mm,和三角架出了家门,驱车驶向胡同……
10月3日 后海奇遇
左肩是摄像包右肩是三脚架,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学摄影的时候,如此形象游走在北京后海沿岸。国庆节这里人很多,大多旅游观光者都会沿着后海湖面游览美景。而我自认是北京人,对此地地形甚是熟悉,且我拍摄的内容与那些站在湖面照相的游客的内容甚是不同。一个不留神,拐进了一条小小的胡同口里,穿过一条半米宽的过道后,左右一拐弯,眼前闪现出一条笔直的林荫之路,这里便是胡同。此时枝头喜鹊迎客般地叫着,抬头望,刺眼的阳光使得我迅速眯缝了眼;胡同两边的人家门口悬挂着五星红旗,边走边看,凭借多年的经验,把自己的眼睛变成了镜头——仿佛在迅速而飞快她推拉着变焦,寻找着可以进行捕捉的画面。此时刚好走到一门第清静的院子门前,小红门,灰色墙瓦,且这家院子门前左右各有一棵参天的杨树,阳光透过树叶,使得院子门前以及地面上满是浮动着的斑驳光影,红色的国旗刚好在朱红色小门斜上方舞动,甚是美妙。此情此景,使得我停止脚步,卸下沉重的包,我把自己的机位架在对面的门口,将VG10E下方装上云台板后再将其牢固地锁扣在三角架上,开机、调节高度、调节水平、画幅,一系列熟悉的动作完成后开始调节快门光圈。因为画面的焦段大约是30mm,呈现的是一个广角画面,为了保证大景深,所以将光圈值调节至F6.3,聚焦后确认其他的参数正常,且在液晶屏里观看正常后,构图无误,录!录了一条后,又录了大约一条10秒的画面,起身,将所有的机器迅速移至红门前。我把脚架腿缩到最短,将机器镜头的焦段调节到18mm,想要获得一个仰视效果的画面。仰拍这种拍摄方法可以获得建筑物宏大和明显的透视感效果,曝光几条后,收机器走人。
继续向前走,边走边看,捕捉着胡同里的一切,有时候会看到不错的拍摄内容,房顶上房檐啊,门口的石狮子啊,路边的狗尾巴草啊,等等,可是当时由于光线不好,我就站在这些要拍摄的景物前想:“要是在下午5点再来拍摄,应该效果会更好。”当时我拿出了随身带的小本记录下这些景物所在的胡同名称后便离开了。拍摄的这几天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有些认为非常值得拍摄的地点,当天我都在下午4点到6点的时候原路返回进行拍摄。
那天我转身走出了胡同,来到后海湖边,当时本想走出去找个小超市买瓶水喝,后来在做后期剪辑时,我非常庆幸自己那天选择了那条通往主干道的胡同。因为我走出胡同后往前不远的路边上有一红色门脸,门脸前有个高高的桌子,桌面上摆放着色彩艳丽的东西让我惊喜万分,那些东西太北京了,那是什么呢——兔儿爷。还犹豫什么呢?赶紧架好三角架吧!这小玩意身上的色彩用VG10E拍摄下来会是多么漂亮啊。此时此刻我虽然还未曾打开机器,也未曾在液晶屏里看到画面,但是我已经意识到此景此物,拍摄下来一定值得。一边往架子上装机器一边在想:“23.4mm的巨大CMQS,你一定会让我得到一个我想要的画面!”我将光圈调节到最大F3.5,将镜头的焦段调节到大约160mm,然后将主体的兔儿爷放在画面的右侧,对焦呈现清晰的焦点后,背景过往行人移动身影化为虚焦。此时此刻,我很兴奋,因为它已经超过了我的想象。起初我在和杂志社的吕尚伟先生彻夜探谈这款机器的时候,他曾多次提及关于VG10E的小景深的表现能力,由于机器内部的COMS感光器件的面积增大,使得它可以创作出浅景深的画面,另外面积的增大同时带来的另一结果是它对影调过渡的细腻和色彩记录的丰富,是其它机器无法比拟的。那天我在老板的允许下尽情地用VG10E长焦端拍摄着他那里各式各样的泥塑工艺品,此时此刻另一个奇遇再次发生了……
因为那天户外光线很亮,我关上了液晶屏,通过寻像器进行焦点调节,此时我感觉有人一直站在我的身边,我的视线从寻像器里跳跃而出。面前一个大学生长相的孩子站在眼前,看着我笑,然后他说:“VG10E!”当时我有一点吃惊,但是马上我就明白了,这个孩子看着不大,但是一定是个发烧友,我反问,“对啊,你认识!?”男孩很自信而且爽快地说:“当然!而且我还知道他的强大功能!”我很想知道他都知道什么,因为毕竟这款机器刚刚问世,我说:“好啊!你说说我听听。”他说:“这个机器是一款可以拍摄照片的可以更换镜头的摄像机!没错吧!”我说:“没错!很懂嘛!”他说:“当然,我一直在关注它,一直在杂志和网络上,今天看到真的了!”一边说一边用手触摸着机器,之后我们相互交换了对VG10E的看法和感觉,而后他告诉我刚刚工作,虽然不是影像工作,但是非常发烧视觉艺术,以及相关的数码产品。
2010年10月3日,我在后海拍摄了大量的画面,但是这并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拍摄需要继续进行,在结束了当天拍摄后,回家的路上,我把第二天拍摄的地点定在了宣武区的校场口胡同一带……
10月4日 耄耋襁褓
在很早以前,我的摄影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玩摄影,就要起早赶晚!”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在日出日落的时间内进行拍摄,因为这个时间段太阳照射角度比较小,色彩和光线等等相对正午或者是大角度的照射时,能够营造出更有韵味的画面来。所以接下来的几天拍摄,我都是赶在太阳升起前,大约是四点半起床,五点出发。2010年10月4日,我走进了宣武门校场口胡同,那里正在拆迁,些许残垣断壁倒是有些味道,某些保留了可以拍摄的门、窗户等等景物,还有些居民尚未搬走,早上六点半,开始了第二天的行摄胡同。
由于我的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当时我不敢拍摄一些长时间曝光、后期进行降格处理的画面,那天早上只是在红润的朝阳下,拍摄了一些小的景物。掠过一道墙角,我看到了一幅熟悉的画面,难道是她吗?瞬间我仿佛回到了孩提之年,眼前的她,正在给花草浇水,并用抹布擦拭着叶子上的尘 土。没错,就是这样的景象,20年前我的姥姥。就是这样的背影,每次我上学离开院门后都会回头望望,望见的场景就是这般。我站立在老人身后五米远的距离,浑身发冷,或许那是一种怀念,或许那是一种喜悦,或许那是一种感动,或许……所有的所有,融化在泪水中,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出于一名影像创作者的本能,拆卸我身上的包裹,开始记录眼前的分秒。
我不想破坏老人的劳作,或者说我不想让老人知道我在拍摄她,我向后悄声地倒退了不少。找好机位,我开始构图,先来个大景别的,调节光圈快门(在昨天强负荷的拍摄下,我已经练就了快速拍摄的本领),开始录制,此时老人发现了我在拍摄,没有躲闪我,反而向前走了几步,站在自己门口,向我张望。我心想既然看见了,就别躲着了,端着脚架连同VG10E向前大走了几步,把机器立在地面上,调节变焦,大约是150mm下,我将老人的面部放置在画面靠右侧方,左边画面里留有空间,因为我意识到后期这里要做一些字幕,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我都没有想好,先留着空间吧。在液晶屏里我得到了一张苍老而慈祥的脸,她一直在好奇的望着我,这个时候我已经记录了大约15秒的画面,停机,我开始收拾机器,因为我知道我得到了我想要的。老人或许知道我要走,便转身进了院子,这时候交替而出的是一中年男子,推着自行车问我:“拍什么呢这是?”我随口答道:“这不拆迁嘛!留点回忆吧!问您一下,刚才进院子的老太太今年高寿啊?”男子:“那是我母亲,今年86啦!”我称赞道:“您母亲很健朗啊!”男子:“那可不,什么毛病都没有!老人没病没灾,我们儿女心里也舒坦啊!”之后再次寒暄了几句便告别而去。
大约是下午1点左右,一盏老门使我不愿前往,走上前,仔细端详门上木纹纹路的深陷,纹理的流畅和古老的干灰色,极为好看。突然,我发现,在门半关闭的状态下,可以看到距离一米半左右的墙上,有一层厚厚的青苔,太美了,嫩绿的青苔和古老的门岂不是绝妙的对比。在这里,我拍摄了两个镜头,最后都用在了成片里。我先架起机器,构图,让门的门边到门的内侧部分占据画面的一半,而另一部分是被虚化的青苔。由于门为前景,青苔为后景,我决定保留门上纹路的清晰,所以将焦点定在门上,背影是在阳光照耀下的绿色青苔。当时我距离门很近,开着大光圈,焦段是80mm左右,青苔被完全虚化。另外,我没有舍弃对青苔特写的拍摄,我的第二个镜头是拍摄墙面上的青苔。我把机器抬高。用最长焦200mm进行对焦,在画面里得到了一个非常小的景深。细小的青苔在画面里看上去极为清晰而且茁壮,在对焦的时候看到了青苔中焦点的变化,当时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拍摄对焦变化过程的影像。我先找好对焦变化的一端作为起副画面,然后开机,接着慢慢转动对焦环。感谢我的脚架这样的稳定,它没有抖动,感谢VG10E的手动对焦,让我完全掌控,感谢它的小景深,我得到了一条清晰且焦点变化的画面,此时我又重复拍摄了几条,保证它万无一失!
低头正在收拾,并且为得到了几秒非常好的对焦画面而暗自高兴之时,一位老人走过我的身边。我回身看时,他把板凳放在门口,面冲街面坐下,张望着过往的自行车。这个时候我放下收拾到一半的设备,将身体前倾,尽量看看我所能看到的老人的后侧方。当时我觉得就是老天在帮我,因为我意识到,我刚才拍摄的青苔与门的对比完全得到了人物的对应,或许你现在并不明白我作为一个创作者的思路,但在接下来,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当时我非常兴奋的心情,我转到老人面前,问:“大爷,我能给你拍张照片吗?”当我在为我是否要再提高声音说一次而犹豫的时候,老人抬头说:“行啊!”没什么可说的,迅速架起机器拍摄,老人很配合,我为了不让老人说话保持平静的状态(有利于拍摄),就在拍摄的时候尽量利用我说他听的方式进行录制。架起机器的同时,我脑子里迅速闪现着拍摄的方式,利用三级跳的拍摄方法,就是全景、近景、特写的三个景别进行拍摄并且以此方式做了后期剪辑,这三个画面我没有移动过机器的位置,是利用机器的手动变焦进行拍摄,以此用了35mm/70mm/170mm的焦段进行录制。我一边拍摄一边说话,闲聊中,我得知老人今年96岁,抗日战争前来的北京(那肯定是1937年以前就来了),说自己是盖房子的(我们理解成建筑工人吧),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在拍摄特写时,液晶屏中显现着老人的褶皱皮肤,与门板上的纹路这样的吻合,这样的相像,他们同样在表达着时光的荏苒,岁月的沧桑!
之后我在当天的下午三点,非常满意的拍摄了一名不到一岁的孩子。其实寻找一个襁褓的画面我并不担心,几乎随处可见,但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倒是觉得难得。就是这样,一开始没有什么剪辑思路,没有逻辑性的画面,逐渐地因为拍摄些有关联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开始成型。
10月5日 花鸟鱼虫
胡同里的北京,有时想来生活还是极为惬意的。如果你熟悉北京的话,游走在纯粹的胡同里,你会看到很多北京人家自己种植的花草,有些除去观赏之用,还可开花结果,采摘食用。在我的片子里出现了大量北京人院子里,墙头上悬挂的果实,以及各类花卉品种,可以说,北京人的生活很有自身的情调。
2010年10月5日,我还是来到了前一天未拍摄完毕的胡同里进行拍摄。上午10点左右,我看到一座小院墙外有个用砖头垒起的花池子,里面种满了花草,其中紧挨着的墙壁上布满了牵牛花的藤条和枝叶,紫色的牵牛花在微微风中轻柔摇曳,万分灵动。为此我也灵动了一下,喝了口水然后把嘴里的水喷到了牵牛花上,上面残留下颗颗大小不等的水珠。架好机器。我把焦距调节到最长焦200mm,最大光圈F3.5。我在镜片上加上了中灰滤镜,因为强光下为了保持大景深我不得不保持大光圈,这样正常曝光要靠快门,为了能够保持它在风中的微微摇曳,我用了尽量接近1/50秒的快门速度,画面中主题靠右,左侧的背景是完全虚化的叶子,小景深再次突出了主题。花瓣上的水珠晶莹剔透,从花瓣边缘到中心的紫色过渡是那样的完美而柔和,妙哉!美哉!
我的身影就这样出现在胡同人家的房前屋后,拍摄着各式各样的花草,例如葡萄、石榴,柿子、丝瓜等等。要说北京人最喜好的是玩个活物儿,就是养个宠物,鸟、鱼、虫应有尽有。什么猫啊,狗啊,鸟啊,最重要的是秋虫,什么蝈蝈、蟋蟀、油葫芦、蛉子,都是会叫的小虫子。我在胡同穿梭中也偶得了这样内容的画面,只有两个画面是我自己摆拍的,其中一个是蝈蝈。我的父亲就是个秋虫爱好者,很多年来一到立秋,他就满世界自己捉蟋蟀,他说,蟋蟀的叫声能让他回到快乐的童年,能够让他想起我的奶奶。那些捉回来的草虫就是他的宝贝,谁也别想碰,而且个个都把它们安置有家。在父亲的允许下,我拍摄了他的一只蝈蝈,那天蝈蝈像是灵物一般的配合,在小景深的情况下,它非常老实,没有什么相对大的动作,只是头顶上须子在晃动;另外一个摆拍的画面是地面上的跳房子,那是我画在路面上的,其实我在创作的时候还想拍摄一些童年记忆中的游戏,什么跳皮筋、扔沙包、踢锅、弹玻 璃球之类。哎!可是又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孩子,玩耍这样的游戏呢?想来可悲,现在有几个孩子还会玩呢?
10月6日 关机结束
2010年10月6日,第四天的拍摄,我从东城区东单的胡同开始,那天早上我看到升起的太阳并不耀眼,而且它挂在房檐的角上。这时如果我们按照白天色温进行拍摄,可以定为大约5000K左右,但是我选择了使用WB(白平衡)里的某一模式,在画面里出现了奇特的效果,本来蓝色的天空变成了昏黄色。因为远处的房檐距离我很远,我就用了最长焦段,但是我为了它能够呈现相对广大的景深,所以光圈设置为F6.3,然后提高了快门速度,减少曝光量,得到了一个剪影的房檐。画面的昏黄色,让我们所有的人看到一个黄昏时分的太阳,就这样我录制了十秒的画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拍摄,就可以得到一些创意性的画面或者是巧妙的视觉效果。后来我回忆起这个画面的拍摄时,觉得应该用VG10E的手动调节白平衡的模式下进行精准的色温值的调节,或许那样,我可能会能到一个更加理想的白平衡。
拍摄的第四天,从东单开始进行拍摄直到东四的胡同,得到了大量的画面。当我在拍摄这些画面的时候,我一直在力图寻找一条能够让我使用广角进行拍摄的全貌的胡同,可是非常遗憾,我没有找到这样的胡同,因为现在北京的胡同没有一条没有停放汽车的。为了保持我的画面内容的纯粹效果,我舍弃了一些拍摄,当天结束了拍摄,回家的路上,我想:“既然拍摄的大多都是特写的画面,那就剪辑成个北京元素的片子吧。”就这样,一路回家一路想,一个大致的影片框架就这样形成了。
10月6日…… 后期创作
其实话说回来,我拍摄的关于北京的玩意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想拍全,将是个非常庞大的工作,就作为一个小品级别的作品吧,拍摄的内容都是胡同中的元素。什么是胡同元素,就是胡同的组成都分,有它就可以代表胡同某一个局部,这就是胡同的元素,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拍摄太多素材,但我还是利用现有的素材进行了剪辑。
在拍摄期间的每天晚上,我都把机器里的SD卡拿出来,由于它的AVCHD的闪存记录方式,可以快捷的将拍摄的文件导入电脑,另外配合索尼CMU软件进行视频的管理。几天的积累,看着大量的素材,我在构想着如何将这些琐碎的画面罗列成序……
在这次拍摄过程中,为之感慨的事情就是大量胡同的消失。北京的现代化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楼宇商厦四处可见,隐匿在胡同里的玩意儿却越来越少,这是让有着深厚胡同情结的我感到悲伤的。因此,我把片子的描述方式用梦境来展示,意图告诉大家,某年的某一天,梦归胡同,意指现实中胡同的渐进稀少,只有梦中方可相见。后来在开始部分,我用了中国的节气和传统时辰的简单文字作为信息表达的方式,用此方法进入梦境,后面结尾也用时辰作为收场。前后呼应。另外剩余的大量镜头使得我很头疼,后来想了个办法,既然它是个没有逻辑顺序的碎画面,不如我自己搭建一个框架。后来我想到了秋天中的四个节气,我拍摄的都是金秋十月的画面,不如用节气来罗列那些画面吧,所以就用了夏至、白露、秋分、寒露四个节气,然后把那些相互关联的或者是同一类别的画面剪辑在一起。比如,兔儿爷和其他泥塑品可以放在一起,展示色彩和景深:将老门青苔的画面与耄耋老人和襁褓相互剪辑;还有一些植物果实一类的剪辑在一起。另外再加上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转场效果等等后期处理,我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剪辑的时间大约持续了一个礼拜,毕竟是个小片子,我在剪辑的时候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事情就是我的音乐,我选用了一首现代版本的民乐作为背景音乐,然后按照它的节奏进行画面的切换。也就是说,这首配乐成为了第二个逻辑主线。就这样,一个本来没有事先构思的小片子就这样诞生!在剪辑片子的过程中,会去想影片的名字,为了表达自己对胡同的浓浓爱意,我选择了“情”字,为了表现那种对胡同各个角落都赋之感情,选用了“沁”字,故用“情沁”二字作为片名。
在后来的一个深夜,我独子坐在监视器前,观看着《情沁胡同》,没有看完便拿起笔,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那是一条条隐藏着动人故事的胡同,在那里依稀回荡着儿时的笑声。那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我们如同瘟猫一般整天游走于房瓦屋檐间,玩耍着那时让我们痴醉的游戏,终日将自己扮成一个飞檐走壁的大侠,窥视着别人的秘密。而那又是个清风拂面,笑声悠扬的年代,胡同深处的模糊背影逐渐变得如此清晰。还有那个有着不为人知经历的小女孩,即使在那样物质生活并不富足的年代,也是如此的快乐……试想两鬓霜白之时,再—次和年少时的伙伴一起顺着那棵茂密的枣树,爬上房顶,摆弄着手中的弹球。在成千上万的屋脊间,我们依旧是那样的渺小、美妙……
2010年的10月,极为庆幸地拿到了由《数码影像时代》提供给我的一台VG10E高清数码摄像机,作为教学使用或者说进一步熟悉机器的性能,准备在国庆期间拍摄一些画面。具体拍摄何种题材何种内容,起初我没有概念,最后定了两个拍摄对象,一个是皇家园林颐和园,一个是北京胡同。考虑再三,自认为单枪匹马拍摄颐和园,此乃不量力而行之举,故此作罢,还是将要拍摄的对象对准了胡同。可是又一想,胡同的内容很多,又给自己出了一个问题,具体拍摄什么?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介绍北京胡同的书,里面有几条北京胡同之最的内容,例如最长最短等等之类,可是又一想,胡同之最有些老套了,相关的内容在很多电视栏目里已有播放。直到10月3号,我也没有定下拍摄的具体内容,最后还是拿着一台VG10E的机身,套机镜头18-200mm,和三角架出了家门,驱车驶向胡同……
10月3日 后海奇遇
左肩是摄像包右肩是三脚架,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学摄影的时候,如此形象游走在北京后海沿岸。国庆节这里人很多,大多旅游观光者都会沿着后海湖面游览美景。而我自认是北京人,对此地地形甚是熟悉,且我拍摄的内容与那些站在湖面照相的游客的内容甚是不同。一个不留神,拐进了一条小小的胡同口里,穿过一条半米宽的过道后,左右一拐弯,眼前闪现出一条笔直的林荫之路,这里便是胡同。此时枝头喜鹊迎客般地叫着,抬头望,刺眼的阳光使得我迅速眯缝了眼;胡同两边的人家门口悬挂着五星红旗,边走边看,凭借多年的经验,把自己的眼睛变成了镜头——仿佛在迅速而飞快她推拉着变焦,寻找着可以进行捕捉的画面。此时刚好走到一门第清静的院子门前,小红门,灰色墙瓦,且这家院子门前左右各有一棵参天的杨树,阳光透过树叶,使得院子门前以及地面上满是浮动着的斑驳光影,红色的国旗刚好在朱红色小门斜上方舞动,甚是美妙。此情此景,使得我停止脚步,卸下沉重的包,我把自己的机位架在对面的门口,将VG10E下方装上云台板后再将其牢固地锁扣在三角架上,开机、调节高度、调节水平、画幅,一系列熟悉的动作完成后开始调节快门光圈。因为画面的焦段大约是30mm,呈现的是一个广角画面,为了保证大景深,所以将光圈值调节至F6.3,聚焦后确认其他的参数正常,且在液晶屏里观看正常后,构图无误,录!录了一条后,又录了大约一条10秒的画面,起身,将所有的机器迅速移至红门前。我把脚架腿缩到最短,将机器镜头的焦段调节到18mm,想要获得一个仰视效果的画面。仰拍这种拍摄方法可以获得建筑物宏大和明显的透视感效果,曝光几条后,收机器走人。
继续向前走,边走边看,捕捉着胡同里的一切,有时候会看到不错的拍摄内容,房顶上房檐啊,门口的石狮子啊,路边的狗尾巴草啊,等等,可是当时由于光线不好,我就站在这些要拍摄的景物前想:“要是在下午5点再来拍摄,应该效果会更好。”当时我拿出了随身带的小本记录下这些景物所在的胡同名称后便离开了。拍摄的这几天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有些认为非常值得拍摄的地点,当天我都在下午4点到6点的时候原路返回进行拍摄。
那天我转身走出了胡同,来到后海湖边,当时本想走出去找个小超市买瓶水喝,后来在做后期剪辑时,我非常庆幸自己那天选择了那条通往主干道的胡同。因为我走出胡同后往前不远的路边上有一红色门脸,门脸前有个高高的桌子,桌面上摆放着色彩艳丽的东西让我惊喜万分,那些东西太北京了,那是什么呢——兔儿爷。还犹豫什么呢?赶紧架好三角架吧!这小玩意身上的色彩用VG10E拍摄下来会是多么漂亮啊。此时此刻我虽然还未曾打开机器,也未曾在液晶屏里看到画面,但是我已经意识到此景此物,拍摄下来一定值得。一边往架子上装机器一边在想:“23.4mm的巨大CMQS,你一定会让我得到一个我想要的画面!”我将光圈调节到最大F3.5,将镜头的焦段调节到大约160mm,然后将主体的兔儿爷放在画面的右侧,对焦呈现清晰的焦点后,背景过往行人移动身影化为虚焦。此时此刻,我很兴奋,因为它已经超过了我的想象。起初我在和杂志社的吕尚伟先生彻夜探谈这款机器的时候,他曾多次提及关于VG10E的小景深的表现能力,由于机器内部的COMS感光器件的面积增大,使得它可以创作出浅景深的画面,另外面积的增大同时带来的另一结果是它对影调过渡的细腻和色彩记录的丰富,是其它机器无法比拟的。那天我在老板的允许下尽情地用VG10E长焦端拍摄着他那里各式各样的泥塑工艺品,此时此刻另一个奇遇再次发生了……
因为那天户外光线很亮,我关上了液晶屏,通过寻像器进行焦点调节,此时我感觉有人一直站在我的身边,我的视线从寻像器里跳跃而出。面前一个大学生长相的孩子站在眼前,看着我笑,然后他说:“VG10E!”当时我有一点吃惊,但是马上我就明白了,这个孩子看着不大,但是一定是个发烧友,我反问,“对啊,你认识!?”男孩很自信而且爽快地说:“当然!而且我还知道他的强大功能!”我很想知道他都知道什么,因为毕竟这款机器刚刚问世,我说:“好啊!你说说我听听。”他说:“这个机器是一款可以拍摄照片的可以更换镜头的摄像机!没错吧!”我说:“没错!很懂嘛!”他说:“当然,我一直在关注它,一直在杂志和网络上,今天看到真的了!”一边说一边用手触摸着机器,之后我们相互交换了对VG10E的看法和感觉,而后他告诉我刚刚工作,虽然不是影像工作,但是非常发烧视觉艺术,以及相关的数码产品。
2010年10月3日,我在后海拍摄了大量的画面,但是这并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拍摄需要继续进行,在结束了当天拍摄后,回家的路上,我把第二天拍摄的地点定在了宣武区的校场口胡同一带……
10月4日 耄耋襁褓
在很早以前,我的摄影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玩摄影,就要起早赶晚!”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在日出日落的时间内进行拍摄,因为这个时间段太阳照射角度比较小,色彩和光线等等相对正午或者是大角度的照射时,能够营造出更有韵味的画面来。所以接下来的几天拍摄,我都是赶在太阳升起前,大约是四点半起床,五点出发。2010年10月4日,我走进了宣武门校场口胡同,那里正在拆迁,些许残垣断壁倒是有些味道,某些保留了可以拍摄的门、窗户等等景物,还有些居民尚未搬走,早上六点半,开始了第二天的行摄胡同。
由于我的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当时我不敢拍摄一些长时间曝光、后期进行降格处理的画面,那天早上只是在红润的朝阳下,拍摄了一些小的景物。掠过一道墙角,我看到了一幅熟悉的画面,难道是她吗?瞬间我仿佛回到了孩提之年,眼前的她,正在给花草浇水,并用抹布擦拭着叶子上的尘 土。没错,就是这样的景象,20年前我的姥姥。就是这样的背影,每次我上学离开院门后都会回头望望,望见的场景就是这般。我站立在老人身后五米远的距离,浑身发冷,或许那是一种怀念,或许那是一种喜悦,或许那是一种感动,或许……所有的所有,融化在泪水中,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出于一名影像创作者的本能,拆卸我身上的包裹,开始记录眼前的分秒。
我不想破坏老人的劳作,或者说我不想让老人知道我在拍摄她,我向后悄声地倒退了不少。找好机位,我开始构图,先来个大景别的,调节光圈快门(在昨天强负荷的拍摄下,我已经练就了快速拍摄的本领),开始录制,此时老人发现了我在拍摄,没有躲闪我,反而向前走了几步,站在自己门口,向我张望。我心想既然看见了,就别躲着了,端着脚架连同VG10E向前大走了几步,把机器立在地面上,调节变焦,大约是150mm下,我将老人的面部放置在画面靠右侧方,左边画面里留有空间,因为我意识到后期这里要做一些字幕,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我都没有想好,先留着空间吧。在液晶屏里我得到了一张苍老而慈祥的脸,她一直在好奇的望着我,这个时候我已经记录了大约15秒的画面,停机,我开始收拾机器,因为我知道我得到了我想要的。老人或许知道我要走,便转身进了院子,这时候交替而出的是一中年男子,推着自行车问我:“拍什么呢这是?”我随口答道:“这不拆迁嘛!留点回忆吧!问您一下,刚才进院子的老太太今年高寿啊?”男子:“那是我母亲,今年86啦!”我称赞道:“您母亲很健朗啊!”男子:“那可不,什么毛病都没有!老人没病没灾,我们儿女心里也舒坦啊!”之后再次寒暄了几句便告别而去。
大约是下午1点左右,一盏老门使我不愿前往,走上前,仔细端详门上木纹纹路的深陷,纹理的流畅和古老的干灰色,极为好看。突然,我发现,在门半关闭的状态下,可以看到距离一米半左右的墙上,有一层厚厚的青苔,太美了,嫩绿的青苔和古老的门岂不是绝妙的对比。在这里,我拍摄了两个镜头,最后都用在了成片里。我先架起机器,构图,让门的门边到门的内侧部分占据画面的一半,而另一部分是被虚化的青苔。由于门为前景,青苔为后景,我决定保留门上纹路的清晰,所以将焦点定在门上,背影是在阳光照耀下的绿色青苔。当时我距离门很近,开着大光圈,焦段是80mm左右,青苔被完全虚化。另外,我没有舍弃对青苔特写的拍摄,我的第二个镜头是拍摄墙面上的青苔。我把机器抬高。用最长焦200mm进行对焦,在画面里得到了一个非常小的景深。细小的青苔在画面里看上去极为清晰而且茁壮,在对焦的时候看到了青苔中焦点的变化,当时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拍摄对焦变化过程的影像。我先找好对焦变化的一端作为起副画面,然后开机,接着慢慢转动对焦环。感谢我的脚架这样的稳定,它没有抖动,感谢VG10E的手动对焦,让我完全掌控,感谢它的小景深,我得到了一条清晰且焦点变化的画面,此时我又重复拍摄了几条,保证它万无一失!
低头正在收拾,并且为得到了几秒非常好的对焦画面而暗自高兴之时,一位老人走过我的身边。我回身看时,他把板凳放在门口,面冲街面坐下,张望着过往的自行车。这个时候我放下收拾到一半的设备,将身体前倾,尽量看看我所能看到的老人的后侧方。当时我觉得就是老天在帮我,因为我意识到,我刚才拍摄的青苔与门的对比完全得到了人物的对应,或许你现在并不明白我作为一个创作者的思路,但在接下来,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当时我非常兴奋的心情,我转到老人面前,问:“大爷,我能给你拍张照片吗?”当我在为我是否要再提高声音说一次而犹豫的时候,老人抬头说:“行啊!”没什么可说的,迅速架起机器拍摄,老人很配合,我为了不让老人说话保持平静的状态(有利于拍摄),就在拍摄的时候尽量利用我说他听的方式进行录制。架起机器的同时,我脑子里迅速闪现着拍摄的方式,利用三级跳的拍摄方法,就是全景、近景、特写的三个景别进行拍摄并且以此方式做了后期剪辑,这三个画面我没有移动过机器的位置,是利用机器的手动变焦进行拍摄,以此用了35mm/70mm/170mm的焦段进行录制。我一边拍摄一边说话,闲聊中,我得知老人今年96岁,抗日战争前来的北京(那肯定是1937年以前就来了),说自己是盖房子的(我们理解成建筑工人吧),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在拍摄特写时,液晶屏中显现着老人的褶皱皮肤,与门板上的纹路这样的吻合,这样的相像,他们同样在表达着时光的荏苒,岁月的沧桑!
之后我在当天的下午三点,非常满意的拍摄了一名不到一岁的孩子。其实寻找一个襁褓的画面我并不担心,几乎随处可见,但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倒是觉得难得。就是这样,一开始没有什么剪辑思路,没有逻辑性的画面,逐渐地因为拍摄些有关联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开始成型。
10月5日 花鸟鱼虫
胡同里的北京,有时想来生活还是极为惬意的。如果你熟悉北京的话,游走在纯粹的胡同里,你会看到很多北京人家自己种植的花草,有些除去观赏之用,还可开花结果,采摘食用。在我的片子里出现了大量北京人院子里,墙头上悬挂的果实,以及各类花卉品种,可以说,北京人的生活很有自身的情调。
2010年10月5日,我还是来到了前一天未拍摄完毕的胡同里进行拍摄。上午10点左右,我看到一座小院墙外有个用砖头垒起的花池子,里面种满了花草,其中紧挨着的墙壁上布满了牵牛花的藤条和枝叶,紫色的牵牛花在微微风中轻柔摇曳,万分灵动。为此我也灵动了一下,喝了口水然后把嘴里的水喷到了牵牛花上,上面残留下颗颗大小不等的水珠。架好机器。我把焦距调节到最长焦200mm,最大光圈F3.5。我在镜片上加上了中灰滤镜,因为强光下为了保持大景深我不得不保持大光圈,这样正常曝光要靠快门,为了能够保持它在风中的微微摇曳,我用了尽量接近1/50秒的快门速度,画面中主题靠右,左侧的背景是完全虚化的叶子,小景深再次突出了主题。花瓣上的水珠晶莹剔透,从花瓣边缘到中心的紫色过渡是那样的完美而柔和,妙哉!美哉!
我的身影就这样出现在胡同人家的房前屋后,拍摄着各式各样的花草,例如葡萄、石榴,柿子、丝瓜等等。要说北京人最喜好的是玩个活物儿,就是养个宠物,鸟、鱼、虫应有尽有。什么猫啊,狗啊,鸟啊,最重要的是秋虫,什么蝈蝈、蟋蟀、油葫芦、蛉子,都是会叫的小虫子。我在胡同穿梭中也偶得了这样内容的画面,只有两个画面是我自己摆拍的,其中一个是蝈蝈。我的父亲就是个秋虫爱好者,很多年来一到立秋,他就满世界自己捉蟋蟀,他说,蟋蟀的叫声能让他回到快乐的童年,能够让他想起我的奶奶。那些捉回来的草虫就是他的宝贝,谁也别想碰,而且个个都把它们安置有家。在父亲的允许下,我拍摄了他的一只蝈蝈,那天蝈蝈像是灵物一般的配合,在小景深的情况下,它非常老实,没有什么相对大的动作,只是头顶上须子在晃动;另外一个摆拍的画面是地面上的跳房子,那是我画在路面上的,其实我在创作的时候还想拍摄一些童年记忆中的游戏,什么跳皮筋、扔沙包、踢锅、弹玻 璃球之类。哎!可是又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孩子,玩耍这样的游戏呢?想来可悲,现在有几个孩子还会玩呢?
10月6日 关机结束
2010年10月6日,第四天的拍摄,我从东城区东单的胡同开始,那天早上我看到升起的太阳并不耀眼,而且它挂在房檐的角上。这时如果我们按照白天色温进行拍摄,可以定为大约5000K左右,但是我选择了使用WB(白平衡)里的某一模式,在画面里出现了奇特的效果,本来蓝色的天空变成了昏黄色。因为远处的房檐距离我很远,我就用了最长焦段,但是我为了它能够呈现相对广大的景深,所以光圈设置为F6.3,然后提高了快门速度,减少曝光量,得到了一个剪影的房檐。画面的昏黄色,让我们所有的人看到一个黄昏时分的太阳,就这样我录制了十秒的画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拍摄,就可以得到一些创意性的画面或者是巧妙的视觉效果。后来我回忆起这个画面的拍摄时,觉得应该用VG10E的手动调节白平衡的模式下进行精准的色温值的调节,或许那样,我可能会能到一个更加理想的白平衡。
拍摄的第四天,从东单开始进行拍摄直到东四的胡同,得到了大量的画面。当我在拍摄这些画面的时候,我一直在力图寻找一条能够让我使用广角进行拍摄的全貌的胡同,可是非常遗憾,我没有找到这样的胡同,因为现在北京的胡同没有一条没有停放汽车的。为了保持我的画面内容的纯粹效果,我舍弃了一些拍摄,当天结束了拍摄,回家的路上,我想:“既然拍摄的大多都是特写的画面,那就剪辑成个北京元素的片子吧。”就这样,一路回家一路想,一个大致的影片框架就这样形成了。
10月6日…… 后期创作
其实话说回来,我拍摄的关于北京的玩意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想拍全,将是个非常庞大的工作,就作为一个小品级别的作品吧,拍摄的内容都是胡同中的元素。什么是胡同元素,就是胡同的组成都分,有它就可以代表胡同某一个局部,这就是胡同的元素,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拍摄太多素材,但我还是利用现有的素材进行了剪辑。
在拍摄期间的每天晚上,我都把机器里的SD卡拿出来,由于它的AVCHD的闪存记录方式,可以快捷的将拍摄的文件导入电脑,另外配合索尼CMU软件进行视频的管理。几天的积累,看着大量的素材,我在构想着如何将这些琐碎的画面罗列成序……
在这次拍摄过程中,为之感慨的事情就是大量胡同的消失。北京的现代化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楼宇商厦四处可见,隐匿在胡同里的玩意儿却越来越少,这是让有着深厚胡同情结的我感到悲伤的。因此,我把片子的描述方式用梦境来展示,意图告诉大家,某年的某一天,梦归胡同,意指现实中胡同的渐进稀少,只有梦中方可相见。后来在开始部分,我用了中国的节气和传统时辰的简单文字作为信息表达的方式,用此方法进入梦境,后面结尾也用时辰作为收场。前后呼应。另外剩余的大量镜头使得我很头疼,后来想了个办法,既然它是个没有逻辑顺序的碎画面,不如我自己搭建一个框架。后来我想到了秋天中的四个节气,我拍摄的都是金秋十月的画面,不如用节气来罗列那些画面吧,所以就用了夏至、白露、秋分、寒露四个节气,然后把那些相互关联的或者是同一类别的画面剪辑在一起。比如,兔儿爷和其他泥塑品可以放在一起,展示色彩和景深:将老门青苔的画面与耄耋老人和襁褓相互剪辑;还有一些植物果实一类的剪辑在一起。另外再加上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转场效果等等后期处理,我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剪辑的时间大约持续了一个礼拜,毕竟是个小片子,我在剪辑的时候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事情就是我的音乐,我选用了一首现代版本的民乐作为背景音乐,然后按照它的节奏进行画面的切换。也就是说,这首配乐成为了第二个逻辑主线。就这样,一个本来没有事先构思的小片子就这样诞生!在剪辑片子的过程中,会去想影片的名字,为了表达自己对胡同的浓浓爱意,我选择了“情”字,为了表现那种对胡同各个角落都赋之感情,选用了“沁”字,故用“情沁”二字作为片名。
在后来的一个深夜,我独子坐在监视器前,观看着《情沁胡同》,没有看完便拿起笔,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那是一条条隐藏着动人故事的胡同,在那里依稀回荡着儿时的笑声。那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我们如同瘟猫一般整天游走于房瓦屋檐间,玩耍着那时让我们痴醉的游戏,终日将自己扮成一个飞檐走壁的大侠,窥视着别人的秘密。而那又是个清风拂面,笑声悠扬的年代,胡同深处的模糊背影逐渐变得如此清晰。还有那个有着不为人知经历的小女孩,即使在那样物质生活并不富足的年代,也是如此的快乐……试想两鬓霜白之时,再—次和年少时的伙伴一起顺着那棵茂密的枣树,爬上房顶,摆弄着手中的弹球。在成千上万的屋脊间,我们依旧是那样的渺小、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