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峡两岸,同祖同根,拥有灿烂丰富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海峡茶俗这方面,更有着多姿多彩的呈现,武夷茶俗、政和茶俗、畲族茶俗、客家擂茶……多民族融合下的茶乡风情,如一幅连绵不断的人文画卷,镌刻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我们从五千年文化中走来,又把新时代的音律,传播到下一次的岁月轮回中。山海之间,有吾浩然之气,就让我们把这悠久深厚的茶俗文化,铭记于生活的漫漫长河中吧。
武夷山茶俗
主人敬茶时,擂茶碗内会溢出阵阵酥香、甘香和茶香,扑鼻而来,实在沁人心脾,是待客的佳品。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且各具风采。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很多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敬茶
在武夷山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了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便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亲朋好友来至家中,寒喧问候后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生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身,微笑地说:“请用茶”。客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好。一道茶后,主客寒喧叙话,主人再斟茶,客人饮完之后不能将茶渣倒掉,主人要待客人走后才能清理、洗涤茶具。
擂茶
在武夷山个别村庄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当地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用茶叶、大米、桔皮特制。讲究的人家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茵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时节,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要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咸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主人敬茶时,擂茶碗内会溢出阵阵酥香、甘香和茶香,扑鼻而来,实在沁人心脾,是待客的佳品。
三道茶
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一种饮茶方式,也可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和“祝福茶”。
“迎宾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粿、芝麻粿、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
“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主客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
“祝福茶”是在客人即将告辞时,端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
茶与婚礼
自古以来就有婚礼中用茶作为礼仪的记载。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茶叶已变成缔结婚姻必不可少的礼品。宋时,茶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成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到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如今,我国有许多农村地区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
武夷山人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作为礼物的,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由新人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
政和配茶
“配茶”习俗体现了闽北农民纯朴、热情、友善的一面,是他们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
政和是福建省著名茶乡,这里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并出产许多名茶,有工夫茶、红牡丹、白毫银针、茉莉花茶等。这里的人们种茶、饮茶、用茶、爱茶、说茶、写茶,渐而发展为“茶文化”,有茶节、茶歌、茶舞、茶诗、茶礼等。政和配茶风俗别具一格,有别于闽南的“品茶”、浦城的“桂花茶”等。
政和“配茶”,主要集中在高山区的汀源、杨源、镇前等乡镇。这一带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平日里云雾缭绕、细雨蒙蒙,在冬春两季更是寒气袭人。这期间,农民极少进行农事活动,人们多围坐在火炉旁和灶旁,边取暖边聊天,逐渐形成了“配茶”习俗。据考证,这习俗起自唐代,先在富人家流行,宋时得到发展,成为民间普遍的习俗,经明清时期完善后,一直延至今日,是政和地区民众极喜爱的传统礼仪。
政和百姓的配茶历史悠久,花样也有很多不同。如,正月或平时稀客来访时一定要在茶水里加一块冰糖,有的还加入一枚橄榄或几粒花生仁。讲究饮茶的人家,在秋季会收集桂花晾干,碾成粉末和冰糖混合,用木板模型压成各种花型的小糖片,叫桂花糖。待客时,用一两片桂花糖配一撮清明茶叶或其他高级茶叶冲泡,清香四溢,别有风味。镇前镇一带高山区的饮茶方式更是别具一格:客到时用一小陶罐放进灶膛里,以旺火将水烧开,冲时放一小撮茶、一块红糖在碗中,茶色褐绿,味甜可口。当地妇女则多用各种咸菜配茶,她们往往围坐在摆满豆腐乳和咸菜的桌子上,冲泡好热茶后,边品茶边吃咸菜,还一边拉家常,别有一番情趣。
“配茶”的经过很是讲究:先将茶叶放入陶壶或铜壶中,置于炉灶炭火边加温,约三十分钟左右水沸,然后添到茶碗中。用这种方式泡出来的茶清香可口、余味悠长,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又发展成不把茶叶直接放入壶中,而是待水开后直接冲泡,这也就是当今政和人们泡茶的习俗了。
此外,配茶的茶食也是丰富多彩。首先在方桌或板凳上摆上“土特产”,这些特产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带壳类,有南瓜籽、豆籽、瓜籽、向日葵籽等;二是菜干类,有豆干、萝卜干、茄干等;三是酸菜类,有糟菜、糟萝卜、糟生姜、糟芋等;四是咸菜类,有咸笋、咸萝卜、咸野菇、咸菜、咸冬瓜等。每逢喜庆佳节,亲朋好友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围坐在一起,配茶聊天、品茶阔论,茶香弥漫,其乐无穷。
当然,“配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政和人招待亲朋好友的一种礼仪,很是讲究。当亲朋来访,尤其是有贵宾光临时,热情的主人便忙碌开了:炉灶口煎开水,锅中炒豆子、南瓜籽,再摆上丰盛的各种莱干、酸菜、咸菜等,待水开后冲茶,大家边喝边谈,场景其乐融融。
“配茶”习俗体现了闽北农民纯朴、热情、友善的一面,是他们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朋友,你若有兴趣,就请到闽北政和来,亲享“配茶”的无比乐趣吧。
畲族:人客入家便泡茶
茶是畲族百姓必备的饮料,用茶来敬老待客是畲家的传统习俗。
畲族自称“山哈”,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山区。
茶是畲族百姓必备的饮料,用茶来敬老待客是畲家的传统习俗。每年逢清明采茶时节,畲家的媳妇必亲自采制几斤绝对上等的茶叶,并加以密封贮藏,到大年初一那天,妯娌们就争先恐后邀请父母及亲戚叔嫂到自家品一杯“春节茶”。她们不仅在采茶过程中十分考究,在沏泡时也十分注重技巧:煮茶的水必取村中最为洁净的山泉,煮沸的开水必稍搁片刻再行沏泡,茶具必选用半透明镂空细花的薄胎瓷碗,冲泡时必先以少量开水润湿茶叶,然后泡至七分满。再观沏在杯中的茶叶,可见汤色亦浓亦淡,如酽如醇;看盏中的叶芽,若眉若花,栩栩如生;赏手中的茶杯,见香雾缭绕、云气袅袅;啜杯中的茶味,回味悠长、清香扑鼻,令长辈们尝后倍觉心旷神怡。据当地老人讲述,畲家媳妇用茶孝敬长辈、和谐邻里是传统风俗,发展到今天,这种茶俗更增添温馨的家庭气氛。
畬族是“人客入家便泡茶”的热情好客民族,畲家的客人进门不分生熟,必先敬茶。而泡茶待客,就是要喝三碗茶。所谓三碗茶,就是主人家端茶敬茶时,客人不能搁着不喝,或只喝一碗,因为畬族有“喝一碗是无情茶”之说,一般都要喝两碗。只有第三次冲满后,可以搁着不喝,因为有“一碗苦,二碗补,三碗洗洗肚”的说法,让客人“补了”就好,何必定要人家“洗洗肚”呢!如果客人确实不喜饮茶,也要事先声明,这样第三道茶主人就随客意不再冲泡了。但在浙江景宁惠明寺地区,由于长年云雾缭绕,使得惠明茶不仅香浓味甘,且数冲不淡,因此客人若喝上三杯、五杯,主人更为高兴,以显示自己的茶叶品质上佳。总之,在畲家作客,主人必以茶敬待,让你喝个够,喝出“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味犹存”的惠明茶韵。
畲族的“宝塔茶”,则是福建福安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宝塔茶”文化说的是,男方送来的礼品要一一摆在桌上展示,女方会取猪肉、禽蛋等过秤,男方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接着,女方用樟木红漆八角茶盘捧出五碗热茶,这五碗热茶像叠罗汉式般叠成三层:一碗垫底,中间三碗围成梅花状,顶上再压一碗,呈宝塔形,恭恭敬敬地献给代表男方的“亲家伯”品饮。亲家伯品饮时要用牙齿咬住宝塔顶上的那碗茶,以双手挟住中间那三碗茶,连同底层的那碗茶,分别递给四位轿夫,他自己则一口饮干咬着的那碗热茶。这简直是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要是把茶水溅了或倒了,不但大伙无茶喝,还会遭到“亲家嫂”的奚落。另外在献茶时,通常还有一段对歌习俗。看来,畲族的迎娶对“亲家伯”的功力颇有一番要求,一般人难当此任。
事实上,宝塔茶是畬族婚嫁仪式中的一项习俗,此俗可是婚俗茶俗和杂耍的结合体,行此“绝招”者需经反复学、练才能有“专业”功夫,昔日都由男方的“当门赤郎”(亦称“亲家伯”)操作。遗憾的是,怀此“绝招”且能担任“当门赤郎”者如今已寥寥无几,而婚嫁仪式中宝塔茶的施行也日渐罕见,它逐渐被简单易行的喝“卵茶”(加糖和蛋花的甜茶)所替代,其情趣已失却大半。
畬族的岁时节令和婚育寿丧等,均和“茶”有关联,如正月的“出行茶”、腊月的“送神茶”、婚嫁时敬奉舅公的“九节茶”,乃至有老人逝世,要手捏一根茶枝去的“百终茶”等等。宝塔茶是颇具畬族特色的婚俗,而三碗茶则是畬家日常待客的茶俗,不论是什么习俗,可以说畬族是“无处不离茶”。
客家人:见客擂麻旋足茶
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
在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艺苑中,赣南、闽西、粤东、湘中、湘南、川北、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便闻名遐迩。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很早就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相传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进攻武陵时,将士们因水土不服得了瘟疫。当时有位熟知草药的老医生,有感于蜀军纪律严明、并未扰民,便献上了除瘟秘方,乃以生茶、生姜、生米共同磨成糊状,烹煮后给蜀军服用,解决了蜀军的瘟疫。“三生汤”因而流传开来。
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证研麻、泡茶待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此外,汪曾祺先生曾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的记载;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擂杵。
目前在大陆的湖南、广东、福建地区,亦有饮用擂茶的习惯。在台湾则以桃园、新竹、苗栗和花莲县等地区的少数客家人,仍保持此传统。闽西北的泰宁擂茶,是从田间地头近乎野茶的树上采来的老叶,晒干后,用石磨或擂钵磨成粉末,收藏在罐子里。客来了,抓上一把放碗里,冲入开水,连茶末一起喝下去,做法甚简易。在城关地区,新娘婚后三朝这天要请擂茶,那就比较讲究,原料包括茶叶、花生、大豆和芝麻。南路、开善、大布等邻近将乐的乡镇也是这样,还要加入少许猪油,用开水冲服。
台湾的客家人,大约有400万,主要是从广东的嘉应府、惠州府等地及福建闽西一带移居而来。客家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普遍的传统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都要请喝擂茶。客家人制擂茶的功夫,以妇女见长,其擂茶有一套被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茶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三是用竹蔑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瓢。
制作客家擂茶时,先将一把好茶叶、适量芝麻和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然后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地旋磨,间或在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研成碎泥,之后用捞瓢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配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了。品尝擂茶时,茶桌上会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客人一口试饮,感觉口舌生津;二口深饮,便觉通体舒畅。
制作客家擂茶需要科学合理的配料。这除了要用好茶和芝麻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艾叶、薄荷叶、天胡荽;秋日风燥,可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还可按人们所需,配不同的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陈、白芍、甘草,为“清热擂茶”;加鱼腥草、霍香、陈皮,为“防暑擂茶”。经医学验证,擂茶对常年生活在大山深谷中瘴气较重的客家人,有一种独到的驱邪健身功效。君不见客家的老翁老妪,大多精神健旺、少病少痛,这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常饮客家擂茶的缘故。客家人每当劳作回来,一进家门,就要先饮一碗擂茶,再说进食解饥之事。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粿(粑粑)当点心,故有俗谚说:“喝擂茶,吃粑粑,壮身体,乐哈哈。”以致说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
擂茶的配料多种多样,可因寒暑不同或荤素各异加不同的佐料和药物,但制作过程基本是一样的。据中医验证,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户每天都会制作普通擂茶一钵,劳作后回来喝上几碗,一天的辛苦便烟消云散。客人远道而来,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脑、充饥益体。荤、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种,荤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猪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煎豆腐、粉干、香葱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则用净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绿豆、糯米饭、地瓜粉条、粉干等。
台湾高山花果茶
在高山族人的饮茶文化中,对利用柑橘类果实制茶情有独钟。
高山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一共有九个部族,居住在台湾的各个角落,非常分散,并和汉族杂居,互相影响,但是他们保持相同的民族习俗,并形成了独特的饮茶艺术,在高山族人的饮茶文化中,对利用柑橘类果实制茶情有独钟,诸如“柑片茶”、“橘皮茶”、“柠檬茶”、“柚子茶”、“酸柑茶”,等等。其中“柑片茶”和“柠檬茶”就是将柑和柠檬切成片,沸水冲泡即成,属“非茶之茶”;而“橘皮茶”、“柚子茶”、“酸柑茶”则制法较为复杂,并且是真正的茶。
橘皮茶
“橘皮茶”又叫“午时茶”,是高山族的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台湾高山族居住地和台湾全省各地。在台湾,每年入夏都流行喝“午时茶”,因“午时茶”是于端午节正午制作饮用的,所以又称“端午茶”。“午时茶”实际上是一种“保健药茶”。说它是“保健药茶”,因为它是以茶为主,同时配以多种中草药,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
制作“午时茶”的处方,古时各有秘方,但其实大同小异。现介绍常见的一种如下:乌龙茶500g,厚朴、桔梗、麦芽、紫苏叶各45g,苍术、前胡、紫胡、防风、羌活、桔皮、山楂、连翘、神曲、藿香、白芷、枳实、川弓、甘草各30g。然后共同研为粉末,另用生姜汁和面打浆,用模具压成块状,再用刀切成15~20g的小方块收藏。
饮“午时茶”时,取1~2块用沸水冲泡,每日3次。可疏风解表、芳香化湿、和胃消食,适用于风寒感冒、寒热、吐泻、食滞等症。
柚子茶
“柚子茶”也是高山族的一种民俗茶饮。制作“柚子茶”需要于初秋柚子成熟上市期间,购买柚子然后加工而成。通常做法是先在柚子果实的顶部(果蒂处)略向下一些横切,并把带蒂的柚子皮留着当盖子用,再把柚子的果肉(囊瓣)挖去,然后取包种茶或红茶用力塞进柚果内膛,再将被切下的带蒂的柚子皮盖上,并用线密缝或扎紧,挂于通风处如屋檐,等其自然风干后,待第二年夏天再取出包种茶或红茶冲泡饮用。台湾茶人更喜欢于端午节当天才泡饮。
酸柑茶
“酸柑茶”,流行于台湾桃园、新竹、苗栗、屏东山区的高山族居住地。酸柑是当地人说的俗名,植物学上这种果实被称为“酸橙”,属芸香科。它的果实比普通柑橘大,皮厚而粗,果肉酸涩,不堪入口。高山族人用酸柑同茶叶一起制成“酸柑茶”则非常可口,并且还有降火气、治疗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发炎等功效。
酸柑茶的制法是,先把7~8分熟的酸柑采下,贮藏10多天,待酸柑皮软化,捏压时感到柔韧,才有利于制作,否则在加工过程中果皮容易破裂。酸柑茶制作时先用小刀在果蒂部挖一个直径为3~4厘米的圆洞,要注意的是,这个洞的大小要预先计算好,因为被挖起的连蒂的酸柑皮,要留着当盖子用。然后用金属汤匙把酸柑肉(囊瓣)挖出来,置于容器内,加上茶叶和几片柠檬、佛手之类的中药材,搅拌均匀后再塞进空酸柑内,并将刚挖下的酸柑皮盖上,且用线绑牢。绑牢后先用木板将酸柑压成饼状,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再取出晒干。如遇阴雨天,可挂在炉灶上方或烟囱管旁烘烤干。等酸柑皮慢慢从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最后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时,就成了酸柑茶。
饮用酸柑茶时,要把整块的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这时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稍微甜腻的陈皮香。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浓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些冰糖则另有风味了。品饮酸柑茶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武夷山茶俗
主人敬茶时,擂茶碗内会溢出阵阵酥香、甘香和茶香,扑鼻而来,实在沁人心脾,是待客的佳品。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且各具风采。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很多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敬茶
在武夷山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了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便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亲朋好友来至家中,寒喧问候后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生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身,微笑地说:“请用茶”。客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好。一道茶后,主客寒喧叙话,主人再斟茶,客人饮完之后不能将茶渣倒掉,主人要待客人走后才能清理、洗涤茶具。
擂茶
在武夷山个别村庄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当地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用茶叶、大米、桔皮特制。讲究的人家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茵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时节,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要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咸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主人敬茶时,擂茶碗内会溢出阵阵酥香、甘香和茶香,扑鼻而来,实在沁人心脾,是待客的佳品。
三道茶
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一种饮茶方式,也可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和“祝福茶”。
“迎宾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粿、芝麻粿、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
“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主客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
“祝福茶”是在客人即将告辞时,端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
茶与婚礼
自古以来就有婚礼中用茶作为礼仪的记载。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茶叶已变成缔结婚姻必不可少的礼品。宋时,茶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成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到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如今,我国有许多农村地区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
武夷山人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作为礼物的,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由新人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
政和配茶
“配茶”习俗体现了闽北农民纯朴、热情、友善的一面,是他们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
政和是福建省著名茶乡,这里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并出产许多名茶,有工夫茶、红牡丹、白毫银针、茉莉花茶等。这里的人们种茶、饮茶、用茶、爱茶、说茶、写茶,渐而发展为“茶文化”,有茶节、茶歌、茶舞、茶诗、茶礼等。政和配茶风俗别具一格,有别于闽南的“品茶”、浦城的“桂花茶”等。
政和“配茶”,主要集中在高山区的汀源、杨源、镇前等乡镇。这一带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平日里云雾缭绕、细雨蒙蒙,在冬春两季更是寒气袭人。这期间,农民极少进行农事活动,人们多围坐在火炉旁和灶旁,边取暖边聊天,逐渐形成了“配茶”习俗。据考证,这习俗起自唐代,先在富人家流行,宋时得到发展,成为民间普遍的习俗,经明清时期完善后,一直延至今日,是政和地区民众极喜爱的传统礼仪。
政和百姓的配茶历史悠久,花样也有很多不同。如,正月或平时稀客来访时一定要在茶水里加一块冰糖,有的还加入一枚橄榄或几粒花生仁。讲究饮茶的人家,在秋季会收集桂花晾干,碾成粉末和冰糖混合,用木板模型压成各种花型的小糖片,叫桂花糖。待客时,用一两片桂花糖配一撮清明茶叶或其他高级茶叶冲泡,清香四溢,别有风味。镇前镇一带高山区的饮茶方式更是别具一格:客到时用一小陶罐放进灶膛里,以旺火将水烧开,冲时放一小撮茶、一块红糖在碗中,茶色褐绿,味甜可口。当地妇女则多用各种咸菜配茶,她们往往围坐在摆满豆腐乳和咸菜的桌子上,冲泡好热茶后,边品茶边吃咸菜,还一边拉家常,别有一番情趣。
“配茶”的经过很是讲究:先将茶叶放入陶壶或铜壶中,置于炉灶炭火边加温,约三十分钟左右水沸,然后添到茶碗中。用这种方式泡出来的茶清香可口、余味悠长,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又发展成不把茶叶直接放入壶中,而是待水开后直接冲泡,这也就是当今政和人们泡茶的习俗了。
此外,配茶的茶食也是丰富多彩。首先在方桌或板凳上摆上“土特产”,这些特产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带壳类,有南瓜籽、豆籽、瓜籽、向日葵籽等;二是菜干类,有豆干、萝卜干、茄干等;三是酸菜类,有糟菜、糟萝卜、糟生姜、糟芋等;四是咸菜类,有咸笋、咸萝卜、咸野菇、咸菜、咸冬瓜等。每逢喜庆佳节,亲朋好友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围坐在一起,配茶聊天、品茶阔论,茶香弥漫,其乐无穷。
当然,“配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政和人招待亲朋好友的一种礼仪,很是讲究。当亲朋来访,尤其是有贵宾光临时,热情的主人便忙碌开了:炉灶口煎开水,锅中炒豆子、南瓜籽,再摆上丰盛的各种莱干、酸菜、咸菜等,待水开后冲茶,大家边喝边谈,场景其乐融融。
“配茶”习俗体现了闽北农民纯朴、热情、友善的一面,是他们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朋友,你若有兴趣,就请到闽北政和来,亲享“配茶”的无比乐趣吧。
畲族:人客入家便泡茶
茶是畲族百姓必备的饮料,用茶来敬老待客是畲家的传统习俗。
畲族自称“山哈”,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山区。
茶是畲族百姓必备的饮料,用茶来敬老待客是畲家的传统习俗。每年逢清明采茶时节,畲家的媳妇必亲自采制几斤绝对上等的茶叶,并加以密封贮藏,到大年初一那天,妯娌们就争先恐后邀请父母及亲戚叔嫂到自家品一杯“春节茶”。她们不仅在采茶过程中十分考究,在沏泡时也十分注重技巧:煮茶的水必取村中最为洁净的山泉,煮沸的开水必稍搁片刻再行沏泡,茶具必选用半透明镂空细花的薄胎瓷碗,冲泡时必先以少量开水润湿茶叶,然后泡至七分满。再观沏在杯中的茶叶,可见汤色亦浓亦淡,如酽如醇;看盏中的叶芽,若眉若花,栩栩如生;赏手中的茶杯,见香雾缭绕、云气袅袅;啜杯中的茶味,回味悠长、清香扑鼻,令长辈们尝后倍觉心旷神怡。据当地老人讲述,畲家媳妇用茶孝敬长辈、和谐邻里是传统风俗,发展到今天,这种茶俗更增添温馨的家庭气氛。
畬族是“人客入家便泡茶”的热情好客民族,畲家的客人进门不分生熟,必先敬茶。而泡茶待客,就是要喝三碗茶。所谓三碗茶,就是主人家端茶敬茶时,客人不能搁着不喝,或只喝一碗,因为畬族有“喝一碗是无情茶”之说,一般都要喝两碗。只有第三次冲满后,可以搁着不喝,因为有“一碗苦,二碗补,三碗洗洗肚”的说法,让客人“补了”就好,何必定要人家“洗洗肚”呢!如果客人确实不喜饮茶,也要事先声明,这样第三道茶主人就随客意不再冲泡了。但在浙江景宁惠明寺地区,由于长年云雾缭绕,使得惠明茶不仅香浓味甘,且数冲不淡,因此客人若喝上三杯、五杯,主人更为高兴,以显示自己的茶叶品质上佳。总之,在畲家作客,主人必以茶敬待,让你喝个够,喝出“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味犹存”的惠明茶韵。
畲族的“宝塔茶”,则是福建福安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宝塔茶”文化说的是,男方送来的礼品要一一摆在桌上展示,女方会取猪肉、禽蛋等过秤,男方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接着,女方用樟木红漆八角茶盘捧出五碗热茶,这五碗热茶像叠罗汉式般叠成三层:一碗垫底,中间三碗围成梅花状,顶上再压一碗,呈宝塔形,恭恭敬敬地献给代表男方的“亲家伯”品饮。亲家伯品饮时要用牙齿咬住宝塔顶上的那碗茶,以双手挟住中间那三碗茶,连同底层的那碗茶,分别递给四位轿夫,他自己则一口饮干咬着的那碗热茶。这简直是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要是把茶水溅了或倒了,不但大伙无茶喝,还会遭到“亲家嫂”的奚落。另外在献茶时,通常还有一段对歌习俗。看来,畲族的迎娶对“亲家伯”的功力颇有一番要求,一般人难当此任。
事实上,宝塔茶是畬族婚嫁仪式中的一项习俗,此俗可是婚俗茶俗和杂耍的结合体,行此“绝招”者需经反复学、练才能有“专业”功夫,昔日都由男方的“当门赤郎”(亦称“亲家伯”)操作。遗憾的是,怀此“绝招”且能担任“当门赤郎”者如今已寥寥无几,而婚嫁仪式中宝塔茶的施行也日渐罕见,它逐渐被简单易行的喝“卵茶”(加糖和蛋花的甜茶)所替代,其情趣已失却大半。
畬族的岁时节令和婚育寿丧等,均和“茶”有关联,如正月的“出行茶”、腊月的“送神茶”、婚嫁时敬奉舅公的“九节茶”,乃至有老人逝世,要手捏一根茶枝去的“百终茶”等等。宝塔茶是颇具畬族特色的婚俗,而三碗茶则是畬家日常待客的茶俗,不论是什么习俗,可以说畬族是“无处不离茶”。
客家人:见客擂麻旋足茶
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
在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艺苑中,赣南、闽西、粤东、湘中、湘南、川北、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便闻名遐迩。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很早就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相传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进攻武陵时,将士们因水土不服得了瘟疫。当时有位熟知草药的老医生,有感于蜀军纪律严明、并未扰民,便献上了除瘟秘方,乃以生茶、生姜、生米共同磨成糊状,烹煮后给蜀军服用,解决了蜀军的瘟疫。“三生汤”因而流传开来。
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证研麻、泡茶待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此外,汪曾祺先生曾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的记载;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擂杵。
目前在大陆的湖南、广东、福建地区,亦有饮用擂茶的习惯。在台湾则以桃园、新竹、苗栗和花莲县等地区的少数客家人,仍保持此传统。闽西北的泰宁擂茶,是从田间地头近乎野茶的树上采来的老叶,晒干后,用石磨或擂钵磨成粉末,收藏在罐子里。客来了,抓上一把放碗里,冲入开水,连茶末一起喝下去,做法甚简易。在城关地区,新娘婚后三朝这天要请擂茶,那就比较讲究,原料包括茶叶、花生、大豆和芝麻。南路、开善、大布等邻近将乐的乡镇也是这样,还要加入少许猪油,用开水冲服。
台湾的客家人,大约有400万,主要是从广东的嘉应府、惠州府等地及福建闽西一带移居而来。客家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普遍的传统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都要请喝擂茶。客家人制擂茶的功夫,以妇女见长,其擂茶有一套被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茶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三是用竹蔑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瓢。
制作客家擂茶时,先将一把好茶叶、适量芝麻和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然后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地旋磨,间或在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研成碎泥,之后用捞瓢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配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了。品尝擂茶时,茶桌上会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客人一口试饮,感觉口舌生津;二口深饮,便觉通体舒畅。
制作客家擂茶需要科学合理的配料。这除了要用好茶和芝麻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艾叶、薄荷叶、天胡荽;秋日风燥,可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还可按人们所需,配不同的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陈、白芍、甘草,为“清热擂茶”;加鱼腥草、霍香、陈皮,为“防暑擂茶”。经医学验证,擂茶对常年生活在大山深谷中瘴气较重的客家人,有一种独到的驱邪健身功效。君不见客家的老翁老妪,大多精神健旺、少病少痛,这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常饮客家擂茶的缘故。客家人每当劳作回来,一进家门,就要先饮一碗擂茶,再说进食解饥之事。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粿(粑粑)当点心,故有俗谚说:“喝擂茶,吃粑粑,壮身体,乐哈哈。”以致说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
擂茶的配料多种多样,可因寒暑不同或荤素各异加不同的佐料和药物,但制作过程基本是一样的。据中医验证,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户每天都会制作普通擂茶一钵,劳作后回来喝上几碗,一天的辛苦便烟消云散。客人远道而来,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脑、充饥益体。荤、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种,荤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猪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煎豆腐、粉干、香葱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则用净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绿豆、糯米饭、地瓜粉条、粉干等。
台湾高山花果茶
在高山族人的饮茶文化中,对利用柑橘类果实制茶情有独钟。
高山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一共有九个部族,居住在台湾的各个角落,非常分散,并和汉族杂居,互相影响,但是他们保持相同的民族习俗,并形成了独特的饮茶艺术,在高山族人的饮茶文化中,对利用柑橘类果实制茶情有独钟,诸如“柑片茶”、“橘皮茶”、“柠檬茶”、“柚子茶”、“酸柑茶”,等等。其中“柑片茶”和“柠檬茶”就是将柑和柠檬切成片,沸水冲泡即成,属“非茶之茶”;而“橘皮茶”、“柚子茶”、“酸柑茶”则制法较为复杂,并且是真正的茶。
橘皮茶
“橘皮茶”又叫“午时茶”,是高山族的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台湾高山族居住地和台湾全省各地。在台湾,每年入夏都流行喝“午时茶”,因“午时茶”是于端午节正午制作饮用的,所以又称“端午茶”。“午时茶”实际上是一种“保健药茶”。说它是“保健药茶”,因为它是以茶为主,同时配以多种中草药,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
制作“午时茶”的处方,古时各有秘方,但其实大同小异。现介绍常见的一种如下:乌龙茶500g,厚朴、桔梗、麦芽、紫苏叶各45g,苍术、前胡、紫胡、防风、羌活、桔皮、山楂、连翘、神曲、藿香、白芷、枳实、川弓、甘草各30g。然后共同研为粉末,另用生姜汁和面打浆,用模具压成块状,再用刀切成15~20g的小方块收藏。
饮“午时茶”时,取1~2块用沸水冲泡,每日3次。可疏风解表、芳香化湿、和胃消食,适用于风寒感冒、寒热、吐泻、食滞等症。
柚子茶
“柚子茶”也是高山族的一种民俗茶饮。制作“柚子茶”需要于初秋柚子成熟上市期间,购买柚子然后加工而成。通常做法是先在柚子果实的顶部(果蒂处)略向下一些横切,并把带蒂的柚子皮留着当盖子用,再把柚子的果肉(囊瓣)挖去,然后取包种茶或红茶用力塞进柚果内膛,再将被切下的带蒂的柚子皮盖上,并用线密缝或扎紧,挂于通风处如屋檐,等其自然风干后,待第二年夏天再取出包种茶或红茶冲泡饮用。台湾茶人更喜欢于端午节当天才泡饮。
酸柑茶
“酸柑茶”,流行于台湾桃园、新竹、苗栗、屏东山区的高山族居住地。酸柑是当地人说的俗名,植物学上这种果实被称为“酸橙”,属芸香科。它的果实比普通柑橘大,皮厚而粗,果肉酸涩,不堪入口。高山族人用酸柑同茶叶一起制成“酸柑茶”则非常可口,并且还有降火气、治疗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发炎等功效。
酸柑茶的制法是,先把7~8分熟的酸柑采下,贮藏10多天,待酸柑皮软化,捏压时感到柔韧,才有利于制作,否则在加工过程中果皮容易破裂。酸柑茶制作时先用小刀在果蒂部挖一个直径为3~4厘米的圆洞,要注意的是,这个洞的大小要预先计算好,因为被挖起的连蒂的酸柑皮,要留着当盖子用。然后用金属汤匙把酸柑肉(囊瓣)挖出来,置于容器内,加上茶叶和几片柠檬、佛手之类的中药材,搅拌均匀后再塞进空酸柑内,并将刚挖下的酸柑皮盖上,且用线绑牢。绑牢后先用木板将酸柑压成饼状,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再取出晒干。如遇阴雨天,可挂在炉灶上方或烟囱管旁烘烤干。等酸柑皮慢慢从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最后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时,就成了酸柑茶。
饮用酸柑茶时,要把整块的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这时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稍微甜腻的陈皮香。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浓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些冰糖则另有风味了。品饮酸柑茶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