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群众”这个词在古代就已出现,指的是普通的人民大众。在历史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群众”曾被当作举止粗鄙、地位低下,甚至面目可恶可憎、无可救药的群氓、阿斗,对群众所作的议论,多带有贬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直至此时,“群众”才获得了伟大的品格,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记者:许教授,您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群众”这个概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个词语,也是我们党在政治生活中经常使用和反复强调的词汇。那么,可否先来界定一下“群众”概念的内涵?
许耀桐:“群众”这个词,在古代就已出现,指的是普通的人民大众。《荀子·劝学》说:“群众不能移也。”《史记·礼书》说:“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宋代王安石在《虔州学记》中道:“尚可以鼓舞群众,使有以异于后世之人。”在历史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群众”曾被当作举止粗鄙、地位低下,甚至面目可恶可憎、无可救药的群氓、阿斗,对群众所加的议论,多带有贬义。《荀子·修身》说:“庸众而野。”唐柳宗元的《柳河东集》称:“群怪聚骂。”明李渔《闲情偶寄》主张要“以避群害”。而社会流传的语言中也多含有对群众的轻蔑,如:群儿(一群小儿),群枉(一群奸邪的小人),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医(一般医生、庸医),众口铄金(形容舆论影响的强大或比喻人多口杂,足以混淆是非)等等。儒家公开主张,群众就是供驱使之用,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但中国这样,国外亦如此。《新约全书》中的《马可福音》第五章第8、9节,记载着关于污鬼的事。耶稣说“污鬼啊,从这人身上出来吧!”然后,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污鬼回答说:“我名叫群,因为多的缘故。”很显然,群众在宗教社会里,是被当作污浊肮脏之鬼的化身。在西方进入近代社会后,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仍然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社会的溃烂、浓疮,他们只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无产又无知的大众,需要等待着一些天才者和救世主对其施救。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直至此时,“群众”才获得了伟大的品格,赢得了应有的尊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就是说,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主人,也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动机。恩格斯说,“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历史唯物主义把封建帝王将相和资产阶级统治者赶下了历史舞台,确立了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历史地位,这是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了。
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评价了“群众”的作用之后,共产党和它所主张实行的社会主义就给予“群众”全新的诠释,包容着全新的意涵。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先进的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武器,获得了对“群众”的新认识,并把这样的新认识迅速传播,讴歌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李大钊在1918年10月15日所写的《Bolshevism的胜利》中指出:“二十世纪的群众运动,是合世界人类全体为一大群众。……集中而成一种伟大不可抗的社会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更加注重“群众”的问题。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大的‘群众党’。”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毛泽东在1925年12月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3月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批评了当时党的个别领导者脱离群众、压制群众、做官当老爷的恶习流弊,逐步开创了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清新风气。以后,毛泽东还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历史来看,党不但把群众视为自己依靠的强大力量,而且把群众当作自己甘心为之奋斗、为之服务的崇高目的和对象。以“群众”为核心,我们党还形成了“群众路线”、“群众方针”、“群众观点”、“群众工作”、“群众利益”、“群众监督”等一系列政治性语言。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群众”这个概念的内涵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群众”这个概念涉及到与多个范畴之间的联系,包括群众与人民的关系、群众与公民的关系、群众与阶级的关系、群众与党团的关系等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还有诸如“人民”、“公民”等范畴有时与“群众”这个概念表达基本相同的意思。那么,如何认识“群众”概念与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呢?
许耀桐: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群众”这个概念的内涵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群众”这个概念涉及到与多个范畴之间的联系。
关于群众与人民的关系。在古代,群众本来就是指民、庶民、人民,两者之间可以划上等号,即群众或人民,是与达官贵人等有权势、有钱财、跻身上流社会相对应的平民百姓。但是到了现代,在政治斗争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敌人,人民的范围扩大了,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立而言的。毛泽东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例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这里面包括那些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的国民党政权、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这里面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各进步的民主党派在内;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样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里面当然包含了港澳台的资产阶级、社会贤达等在内。很显然,群众与人民有着明显的区别。区别就在于,人民的范围比群众大,人民中有一部分并不属于群众范畴。人民中可以称之为群众的,正如毛泽东说的,是“以工人、农民(兵士主要是穿军服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为主体”。因此,人民中所包含的群众,或者说人民群众,这个词之所以把人民和群众连起来了,只是指人民中的那些身份、职业、职位都普普通通的大众,即是毛泽东所言的工人、农民、士兵以及其他劳动人民。 关于群众与公民的关系。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群众和公民的区别在于:一是公民是个体的概念,群众是集体的概念;二是公民中既有国家政权机关中的官员(干部)或是拥有大量财产的富豪,也有平民百姓,而群众则只能是平民百姓,因而,公民中只有作为平民百姓的集合体,才等于群众。
关于群众与阶级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出发,群众与阶级是相联系的,包含着阶级关系。列宁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群众,资产阶级也有相应的群众,尽管它的人数较少。因此,在“群众”之前,有必要加上阶级的定语,于是就有了“无产阶级群众”(无产群众)、“工人阶级群众”(工人群众)、“劳动人民群众”(劳工群众)等等的提法。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群众或工人阶级群众、劳动人民群众的人数是最庞大的,他们是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掘墓人,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建设者,因而他们才是最有前途、真正的群众。这样,为了简洁明了,也是约定俗成,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只需讲“群众”就可以了,实际上指的就是“无产阶级群众”或“工人阶级群众”、“劳动人民群众”。
关于群众与党团的关系。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把未加入政治党团的人称为群众,而加入政治党团的则称为党员、团员。另一种情况是,在政治党团内部凡是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也可以称为群众,即党员群众、团员群众,而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则称为干部、领导人。
把以上四个关系分析、梳理清楚了,我们就不难理解群众的基本涵义。群众,主要就是指平民百姓,这样的平民百姓具有以下特点:在权力、收入、声望方面,不担任干部职务,或者尽管他们加入政治党团了,但也没有领导职务;不是高收入者,虽然他们中有的生活比较富裕了,但也不拥有巨额财产;与一些社会名流相比,他们个人也没有显赫的名声。从群众的人数来说,一个国家的群众可占有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从群众的分布来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由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基本只分为上、下两层,则群众拥塞于社会的下层或底层;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里,社会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两头小、中间大”,群众则充盈于社会的中、下层。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中“群众”内涵和对象发生了变化,一是群众与阶级的关联逐渐淡化、松散,而与阶层的连接变得更为密切、重要。二是信息时代对社会群体带来了影响
记者:弄清“群众”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指代对象,在于正确地对待群众,更好地把握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实质。那么,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中“群众”内涵和对象的变化情况?
许耀桐:一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已被消灭,退出了历史舞台,阶层开始日显活跃,呈多样化、扩张化趋势,因此,群众与阶级的关联逐渐淡化、松散,而与阶层的连接变得更为密切、重要。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中的群众是十分具体的。按照传统的阶层划分方法,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群体,按照近年学者提出的新划分方法,也就是已故社会学家陆学艺曾提出的当代中国社会十个阶层的分析,除了排在前四个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之外,后六个阶层即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都属于群众范围。六大群众阶层占了总人口的90.7%。这里面分的细一点,还包括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甚至还有如北漂、蚁族这样极富特色的特殊群体。
另一方面,还要敏锐地把握当今信息时代对社会群体带来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已出现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网络世界)这样两个世界,群众也因此分为两个最大的部分,一为真实世界的民众,一为网络世界的网民。在网络世界方面,网民(Netizen)是1993年出现的一个新词汇,20年间,我国的网民就达到5.91亿人,这是新崛起的具有空前影响力的群体,其中包括具有号召力的网络意见领袖。
四、贯彻群众路线要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在实践中形成依靠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要时时刻刻地关心群众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要善于组织群众并引导群众前进,在实践中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还要采用新的工作方法
记者: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目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绕不开怎样对待群众这个根本问题,那么,您认为当前我们党该如何正确对待群众,贯彻群众路线?
许耀桐:正确认识了群众概念的内涵以及群众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情况后,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要求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群众路线理论,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为当代中国社会中占90%人口的人民群众工作、服务。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贯彻群众路线要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在实践中形成依靠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与历史上把人民群众当作阿斗、群氓的历史唯心主义不同,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的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主人、动力、英雄和创造者。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主人、动力、英雄和创造者,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论》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民群众处在生产活动的第一线、最前沿,实践出真知,构成一切认识、知识的本源。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和各级干部的智慧源泉。
其二,贯彻群众路线要深入群众,时时刻刻地关心群众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深入群众首先要搞调查研究。共产党并不是神,干部的才能与智慧有着实实在在的根源,这来自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共产党领导思想与实践的出发点。深入群众更要关心群众。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只有认真解决了群众实际的问题,群众才会和共产党结成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 其三,贯彻群众路线要善于组织群众并引导群众前进,在实践中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组织群众至关重要,没有组织或组织不强的群众,就是“乌合之众”。近代中国被称为“一盘散沙”,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致命弱点。但是,“一盘散沙”的弱点不在于“沙”,而在于“散”。因为同样是沙,也可以“聚沙成塔”。而把沙加入水泥、钢筋,则成为更为坚硬的“钢筋混凝土”。贯彻群众路线还要善于领导群众。领导群众是领导者的职责,所谓“领”,就是带领、引领、率领;所谓“导”,就是开导、倡导、指导。因此,领导的涵义,本身就要求有可领可导的对象。离开了群众,就成为孤家寡人,光杆司令,也就不成其领导了。领导者要把群众的活动统一和协调起来,把那些自发的零散的活动上升到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的高度,把不系统的活动系统化,把分散的活动集中起来。领导既当群众的学生,又要当群众的先生,既来自于群众又高于群众。通过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最后,贯彻群众路线还要采用新的工作方法。由于我们面对的已经是两个世界了,在真实世界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表现为“从田里来到田里去”,“从厂里来到厂里去”等等。而在网络世界里,就表现为“从网里来到网里去”。网络世界的特点在于普及性:目前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44.1%;快捷性:在空间上是“零距离感”,在时间上可以瞬息到达;开放性:一天24小时都提供服务。在网络时代,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各级领导要更加注重于倾听网络民意,从网络中察觉动向,寻求思路,善于在网海中游泳,驾驭风浪。要求领导要更加有战略意识、战略头脑,居于网络的中枢地位,建立网络式的领导,具有网络指挥运作的能力。可以说,谁拥有网络天下,就决胜于千里。
总之,在现阶段,只有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中“群众”方方面面的变动情况,把握群众的具体内涵,才能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政策,才能做好群众工作,把蕴含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力量统一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来。
五、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看,它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群众的心声,是群众的期盼。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那么,能否再具体谈谈贯彻群众路线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许耀桐: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是这样界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我简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来谈几点看法。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就是要实施群众路线,否则党的领导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我们讲党的领导,就是要贯彻群众路线。我们从基本国情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看,什么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应该说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民情,人民群众想什么、盼望什么、群众有什么要求,群众有什么利益,这样的民情就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我们讲立足于国情,首先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去观察、思考,而且去满足群众的要求。
其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这就是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这五大建设的主体是群众,这就和群众路线又结合在一块儿。群众最有实践经验,最有智慧,也最有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离开群众的话,我们党则将一事无成。你做不成任何事的,我们每一个干部,你离开群众,你能做成什么事。
再次,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看,它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群众的心声,是群众的期盼。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一条宽广的道路、胜利的道路。
■ 责任编辑:袁志平
记者:许教授,您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群众”这个概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个词语,也是我们党在政治生活中经常使用和反复强调的词汇。那么,可否先来界定一下“群众”概念的内涵?
许耀桐:“群众”这个词,在古代就已出现,指的是普通的人民大众。《荀子·劝学》说:“群众不能移也。”《史记·礼书》说:“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宋代王安石在《虔州学记》中道:“尚可以鼓舞群众,使有以异于后世之人。”在历史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群众”曾被当作举止粗鄙、地位低下,甚至面目可恶可憎、无可救药的群氓、阿斗,对群众所加的议论,多带有贬义。《荀子·修身》说:“庸众而野。”唐柳宗元的《柳河东集》称:“群怪聚骂。”明李渔《闲情偶寄》主张要“以避群害”。而社会流传的语言中也多含有对群众的轻蔑,如:群儿(一群小儿),群枉(一群奸邪的小人),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医(一般医生、庸医),众口铄金(形容舆论影响的强大或比喻人多口杂,足以混淆是非)等等。儒家公开主张,群众就是供驱使之用,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但中国这样,国外亦如此。《新约全书》中的《马可福音》第五章第8、9节,记载着关于污鬼的事。耶稣说“污鬼啊,从这人身上出来吧!”然后,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污鬼回答说:“我名叫群,因为多的缘故。”很显然,群众在宗教社会里,是被当作污浊肮脏之鬼的化身。在西方进入近代社会后,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仍然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社会的溃烂、浓疮,他们只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无产又无知的大众,需要等待着一些天才者和救世主对其施救。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直至此时,“群众”才获得了伟大的品格,赢得了应有的尊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就是说,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主人,也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动机。恩格斯说,“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历史唯物主义把封建帝王将相和资产阶级统治者赶下了历史舞台,确立了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历史地位,这是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了。
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评价了“群众”的作用之后,共产党和它所主张实行的社会主义就给予“群众”全新的诠释,包容着全新的意涵。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先进的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武器,获得了对“群众”的新认识,并把这样的新认识迅速传播,讴歌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李大钊在1918年10月15日所写的《Bolshevism的胜利》中指出:“二十世纪的群众运动,是合世界人类全体为一大群众。……集中而成一种伟大不可抗的社会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更加注重“群众”的问题。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大的‘群众党’。”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毛泽东在1925年12月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3月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批评了当时党的个别领导者脱离群众、压制群众、做官当老爷的恶习流弊,逐步开创了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清新风气。以后,毛泽东还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历史来看,党不但把群众视为自己依靠的强大力量,而且把群众当作自己甘心为之奋斗、为之服务的崇高目的和对象。以“群众”为核心,我们党还形成了“群众路线”、“群众方针”、“群众观点”、“群众工作”、“群众利益”、“群众监督”等一系列政治性语言。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群众”这个概念的内涵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群众”这个概念涉及到与多个范畴之间的联系,包括群众与人民的关系、群众与公民的关系、群众与阶级的关系、群众与党团的关系等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还有诸如“人民”、“公民”等范畴有时与“群众”这个概念表达基本相同的意思。那么,如何认识“群众”概念与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呢?
许耀桐: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群众”这个概念的内涵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群众”这个概念涉及到与多个范畴之间的联系。
关于群众与人民的关系。在古代,群众本来就是指民、庶民、人民,两者之间可以划上等号,即群众或人民,是与达官贵人等有权势、有钱财、跻身上流社会相对应的平民百姓。但是到了现代,在政治斗争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敌人,人民的范围扩大了,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立而言的。毛泽东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例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这里面包括那些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的国民党政权、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这里面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各进步的民主党派在内;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样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里面当然包含了港澳台的资产阶级、社会贤达等在内。很显然,群众与人民有着明显的区别。区别就在于,人民的范围比群众大,人民中有一部分并不属于群众范畴。人民中可以称之为群众的,正如毛泽东说的,是“以工人、农民(兵士主要是穿军服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为主体”。因此,人民中所包含的群众,或者说人民群众,这个词之所以把人民和群众连起来了,只是指人民中的那些身份、职业、职位都普普通通的大众,即是毛泽东所言的工人、农民、士兵以及其他劳动人民。 关于群众与公民的关系。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群众和公民的区别在于:一是公民是个体的概念,群众是集体的概念;二是公民中既有国家政权机关中的官员(干部)或是拥有大量财产的富豪,也有平民百姓,而群众则只能是平民百姓,因而,公民中只有作为平民百姓的集合体,才等于群众。
关于群众与阶级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出发,群众与阶级是相联系的,包含着阶级关系。列宁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群众,资产阶级也有相应的群众,尽管它的人数较少。因此,在“群众”之前,有必要加上阶级的定语,于是就有了“无产阶级群众”(无产群众)、“工人阶级群众”(工人群众)、“劳动人民群众”(劳工群众)等等的提法。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群众或工人阶级群众、劳动人民群众的人数是最庞大的,他们是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掘墓人,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建设者,因而他们才是最有前途、真正的群众。这样,为了简洁明了,也是约定俗成,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只需讲“群众”就可以了,实际上指的就是“无产阶级群众”或“工人阶级群众”、“劳动人民群众”。
关于群众与党团的关系。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把未加入政治党团的人称为群众,而加入政治党团的则称为党员、团员。另一种情况是,在政治党团内部凡是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也可以称为群众,即党员群众、团员群众,而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则称为干部、领导人。
把以上四个关系分析、梳理清楚了,我们就不难理解群众的基本涵义。群众,主要就是指平民百姓,这样的平民百姓具有以下特点:在权力、收入、声望方面,不担任干部职务,或者尽管他们加入政治党团了,但也没有领导职务;不是高收入者,虽然他们中有的生活比较富裕了,但也不拥有巨额财产;与一些社会名流相比,他们个人也没有显赫的名声。从群众的人数来说,一个国家的群众可占有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从群众的分布来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由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基本只分为上、下两层,则群众拥塞于社会的下层或底层;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里,社会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两头小、中间大”,群众则充盈于社会的中、下层。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中“群众”内涵和对象发生了变化,一是群众与阶级的关联逐渐淡化、松散,而与阶层的连接变得更为密切、重要。二是信息时代对社会群体带来了影响
记者:弄清“群众”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指代对象,在于正确地对待群众,更好地把握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实质。那么,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中“群众”内涵和对象的变化情况?
许耀桐:一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已被消灭,退出了历史舞台,阶层开始日显活跃,呈多样化、扩张化趋势,因此,群众与阶级的关联逐渐淡化、松散,而与阶层的连接变得更为密切、重要。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中的群众是十分具体的。按照传统的阶层划分方法,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群体,按照近年学者提出的新划分方法,也就是已故社会学家陆学艺曾提出的当代中国社会十个阶层的分析,除了排在前四个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之外,后六个阶层即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都属于群众范围。六大群众阶层占了总人口的90.7%。这里面分的细一点,还包括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甚至还有如北漂、蚁族这样极富特色的特殊群体。
另一方面,还要敏锐地把握当今信息时代对社会群体带来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已出现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网络世界)这样两个世界,群众也因此分为两个最大的部分,一为真实世界的民众,一为网络世界的网民。在网络世界方面,网民(Netizen)是1993年出现的一个新词汇,20年间,我国的网民就达到5.91亿人,这是新崛起的具有空前影响力的群体,其中包括具有号召力的网络意见领袖。
四、贯彻群众路线要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在实践中形成依靠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要时时刻刻地关心群众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要善于组织群众并引导群众前进,在实践中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还要采用新的工作方法
记者: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目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绕不开怎样对待群众这个根本问题,那么,您认为当前我们党该如何正确对待群众,贯彻群众路线?
许耀桐:正确认识了群众概念的内涵以及群众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情况后,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要求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群众路线理论,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为当代中国社会中占90%人口的人民群众工作、服务。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贯彻群众路线要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在实践中形成依靠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与历史上把人民群众当作阿斗、群氓的历史唯心主义不同,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的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主人、动力、英雄和创造者。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主人、动力、英雄和创造者,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论》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民群众处在生产活动的第一线、最前沿,实践出真知,构成一切认识、知识的本源。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和各级干部的智慧源泉。
其二,贯彻群众路线要深入群众,时时刻刻地关心群众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深入群众首先要搞调查研究。共产党并不是神,干部的才能与智慧有着实实在在的根源,这来自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共产党领导思想与实践的出发点。深入群众更要关心群众。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只有认真解决了群众实际的问题,群众才会和共产党结成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 其三,贯彻群众路线要善于组织群众并引导群众前进,在实践中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组织群众至关重要,没有组织或组织不强的群众,就是“乌合之众”。近代中国被称为“一盘散沙”,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致命弱点。但是,“一盘散沙”的弱点不在于“沙”,而在于“散”。因为同样是沙,也可以“聚沙成塔”。而把沙加入水泥、钢筋,则成为更为坚硬的“钢筋混凝土”。贯彻群众路线还要善于领导群众。领导群众是领导者的职责,所谓“领”,就是带领、引领、率领;所谓“导”,就是开导、倡导、指导。因此,领导的涵义,本身就要求有可领可导的对象。离开了群众,就成为孤家寡人,光杆司令,也就不成其领导了。领导者要把群众的活动统一和协调起来,把那些自发的零散的活动上升到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的高度,把不系统的活动系统化,把分散的活动集中起来。领导既当群众的学生,又要当群众的先生,既来自于群众又高于群众。通过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最后,贯彻群众路线还要采用新的工作方法。由于我们面对的已经是两个世界了,在真实世界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表现为“从田里来到田里去”,“从厂里来到厂里去”等等。而在网络世界里,就表现为“从网里来到网里去”。网络世界的特点在于普及性:目前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44.1%;快捷性:在空间上是“零距离感”,在时间上可以瞬息到达;开放性:一天24小时都提供服务。在网络时代,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各级领导要更加注重于倾听网络民意,从网络中察觉动向,寻求思路,善于在网海中游泳,驾驭风浪。要求领导要更加有战略意识、战略头脑,居于网络的中枢地位,建立网络式的领导,具有网络指挥运作的能力。可以说,谁拥有网络天下,就决胜于千里。
总之,在现阶段,只有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中“群众”方方面面的变动情况,把握群众的具体内涵,才能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政策,才能做好群众工作,把蕴含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力量统一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来。
五、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看,它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群众的心声,是群众的期盼。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那么,能否再具体谈谈贯彻群众路线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许耀桐: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是这样界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我简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来谈几点看法。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就是要实施群众路线,否则党的领导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我们讲党的领导,就是要贯彻群众路线。我们从基本国情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看,什么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应该说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民情,人民群众想什么、盼望什么、群众有什么要求,群众有什么利益,这样的民情就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我们讲立足于国情,首先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去观察、思考,而且去满足群众的要求。
其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这就是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这五大建设的主体是群众,这就和群众路线又结合在一块儿。群众最有实践经验,最有智慧,也最有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离开群众的话,我们党则将一事无成。你做不成任何事的,我们每一个干部,你离开群众,你能做成什么事。
再次,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看,它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群众的心声,是群众的期盼。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一条宽广的道路、胜利的道路。
■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