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生意里的年关情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d04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春联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老传说:在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叫“夕”,每年腊月底都会到附近的村子里寻找食物,极其凶残。有一次,一个孩子告诉村民,每家每户在门外挂一块红布,就能除“夕”,于是老百姓将红布挂在自家门外以求吓走穷凶恶极的“夕”。这块红布,就是春联的雏形。
  现在,春联已经成了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品。临近年关,有不少人利用这段农闲时间做起了卖春联的小生意。透过一片喜庆的红色,他们在生意中体会着年味,见证着年关下的世态人情。
  
  不好当的老板
  “初中毕业那会儿,没钱,只能做点小生意。”开始的时候,十几岁的刘智育一个人到批发市场批发些春联红包,再拿到福建省泉州市中心的老街区叫卖。
  “虽然当年卖的东西就那么几件,春联、斗方(一般指25-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品)、红包,款式虽少,但生意却很好。”摆了几年路边摊,积累了“原始资本”,35岁的刘智育开始寻找店面。
  年前两三个月,他就开始到处寻找合适的空店面。因为只租年前的一个月,房东要么因为时间太短不愿租,要么就将价格抬得很高。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店面,来年却未必能再租上。
  直到七年前,刘智育终于站稳了脚跟:他顺利租下新门街菜市场对面的一处店面。现在,刘智育的店里有三个帮手,春联从1.5元一副到300元一副不等。除了春联和红包,店里还有大红灯笼、各式斗方、纸质的布包的挂饰、贴在老房子门栏上的红签等。
  这个30平米左右的店面,是附近几个街区春联店铺中面积最大的,十分显眼。但是,七年来房租噌噌往上涨,刘智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成本也在上涨。十几岁摆地摊时,刘智育一年生意的成本只要几百块钱;而现在,每年进第一批货的成本就是四五万元。“卖光了的货,还要再进。”成本最终投入多少,刘智育自己也不知道。
  “扣除所有成本,能赚两三万元吧。”刘智育说,“我打算再过两年就不做这生意了,因为太辛苦,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为了生活更美好
  因为和刘智育的妻子是多年好友,每年这个时候,杨晓红都会到刘智育的店里帮忙,到今年,已经超过十年了。
  帮忙期间,杨晓红每月能拿到四五千元的工资,如果是平时,杨晓红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两千多元。
  11年前丈夫的离去,改变了杨晓红和6岁儿子的生活。丈夫去世前,一家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丈夫维持。丈夫离去,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杨晓红一个人的身上。母子俩没房没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了拉扯儿子长大,杨晓红自己去工厂进货带回家加工,再拿回厂里结算。靠杨晓红的双手,家里的生活逐渐步入轨道。“突然有一年,家里的东西渐渐全了,我就感觉生活慢慢好起来了。”杨晓红的儿子郑嘉伟说。
  因为学历不高,年纪又相对大一点,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十分不易。因此,到厂里进货回家加工的活计,杨晓红一直做到了现在。
  加工一条拉链,要用拉链头将两边的齿条拉在一起。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一件只能赚5厘钱。做得快,一天能完成几万件;慢的话,只能做几千件。
  “妈妈开始做拉链的时候,手指被两个齿条划得很疼,手指上都长茧了。后来有了经验,妈妈会戴一双棉手套,手就不会再被划疼了。” 已经17岁的儿子说,“妈妈要是累了,我会帮她捶背按摩。我现在比较听话,希望她少为我操点心。”
  “喜欢妈妈来卖春联吗?”
  “还挺喜欢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她就不会一直一个人待在家里,没人和她说话了。”
  
  为了纪念逝去的“年”
  “我不觉得现在买春联的人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多。而且现在的人是很夸张地买,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一买就会买很多。”陈晓曦说,“但我总感觉越来越没过年的味道。”
  陈晓曦现年40岁,对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每家每户的布置都很简单,买几张红纸,拿给写字好的人帮忙写一副对联。有时他们几个兄弟姐妹会找一些金粉,在毛笔字的周围镶一圈金边。
  这样的手写春联和斗方,是那时家里过年的全部装饰。而红纸、黑墨、金粉,绝不是过年的主角,主角还是人。
  “那时候过年的气氛很浓,所有人都很兴奋。”陈晓曦说,过完除夕夜,大年初一一大早,他和兄弟姐妹就会早早起床,穿上前一晚整整齐齐放在床头的新衣服,跑出去讨红包。
  因为大人领着去就会把红包收走,所以他们要单独行动。几个小孩子到周围的亲戚邻居家里,见到长辈就大声喊“新年好”,然后拿红包。那时候的红包钱也很少,“也就一毛两毛,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一二十块。”可陈晓曦还是很高兴,“那时候一分钱可以买三颗糖,一两毛对小孩子来说已经很多了。”
  “现在的人正是因为心里已经没了过年的感觉,才靠装饰家里来平添气氛。”作为一个卖了十几年春联的人,陈晓曦清楚现在消费者的偏好:“现在的人,对联和斗方要越亮越好,越红越好,最好是红绒布做的,不褪色、不容易破。”
  对于陈晓曦15岁的女儿来说,过不过年都不重要,“不会期待,很麻木,就像完成一个任务。”
  
  “现在,买春联的人其实越来越多,但我总感觉越来越没过年的味道。”
  
  新春寄语
  刘智育:
  希望家人事事顺心,心想事成,生意红红火火。
  
  杨晓红:
  希望每个人身体都健康,儿子能够顺利毕业,考上好学校。希望能够存钱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郑嘉伟:
  希望我在乎的人2012年一切都好,我专业的证书都能过,我的彩票能中奖。
其他文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文凭工厂背后巨大的需求市场让有心者窺觑其利润,也不得不让人感叹一片薄纸之于一个人的安生立命竟有如此之功效。    近日,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被指为文凭工厂。这所大学与中国19所大学建立有合作关系,其中北京地区就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据统计,该校不合格学生中约95%来自中国。近日,教育部称已派员赴美调查,之后会公布处理意见。  美国文凭工厂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和平家园社区以30%多的老龄率,成为中国老龄社区的一个缩影。  这个社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小区内60岁以上老人有5000多名,80岁以上老人700多名。周围还有9个类似社区,将近半数老人空巢。  王小龙的“寸草春晖养老院”就设在这里。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养老院,由他和几个清华同学在2012年共同出资1000万元筹建。  “寸草春晖”开业八个月就已住满,这在业内几乎算是奇
江西省卫生厅、财政厅、人社厅、民政厅等6部门联合出台的《江西省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方案》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这似乎传递出一个信号:通过机制、制度的转变和创新,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全国工商联:  整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日前,全国工商联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整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建议,基本内容如下:  我国与医疗保障支付相关的“药品目录”有3个:一是“国
当“打工潮”席卷农村的每个角落,有一群孩子成了“时代的孤儿”。在“带不出”与“回不来”的双重矛盾中,他们把思念写进日记,将孤独锁在心底。人们给了他们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據2008年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留守儿童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作为全国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省目前约有360余
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有永久居港权,享有终生免费医疗及十二年免费教育。但是,非内地户籍,香港出生,而非香港居住的“双非儿童”的港籍身份似乎并没想象中那么令人羡慕。  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有永久居港权,享有终生免费医疗及十二年免费教育,这些极具诱惑的社会福利吸引着众多内地父母。  不过,接踵而至的一连串问题也逐渐凸显。实际上,陆港两地的户籍壁垒让许多“双非家庭”(“双非”,是指非内地户籍,香港出生,而非香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地区,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充足,蒸发量大。自1978年起,这里就被纳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地区。目前,朝阳县已按照进度正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为改善生态环境,1978年该项工程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重大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8期建设,目前已启动第五期。 
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火星上有水的痕迹,并且具备其他几种生命存在的条件。对火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变化。继去年8月6日美国“好奇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后,欧洲宇航局将与俄罗斯联邦宇航局合作,执行两大计划:2016年实现火星登陆并建立观测平台;2018年开始,在火星上进行信息收集和钻取采样。预计载人登陆的费用将高达3000亿美元。
“芳名匾牌出京城,悬挂泉城量不轻。墨客骚人欣相聚,荷香柳韵尽诗情。”这四句诗是对华夏匾额博物馆的赞誉也是对抢救、挖掘匾额文化者的褒奖。  坐落在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内的匾额大观园,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木质古匾博物馆,由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馆长、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王力一同志创办。3200余块古匾默默地聚集在这里,诉说着华夏文明、燕赵悲歌;跨度几千年的历史在这里重现,展示着世间沧桑、悲欢离合。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政协委员陈章良和人大代表任玉奇,他们分别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介绍了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看法。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很及时  陈章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是多年来我们对水利的投入不
7月21日,一场暴雨狂洗京城。人们在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反思的同时,一个全身趴到水里疏通被堵塞排水孔的环卫工人备受热议,被网友誉为“最美清洁工”。  “我先是掏出了一堆垃圾,有淤泥、塑料袋、树叶,看着水还是下不去,又往深摸出两块砖头,下水道就通了。”“最美清洁工”李成友告诉《民生周刊》记者,7月21日,他一共清理了12个雨水箅子。随着他身后的积水慢慢下降,环卫车的垃圾却越装越多。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