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春联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老传说:在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叫“夕”,每年腊月底都会到附近的村子里寻找食物,极其凶残。有一次,一个孩子告诉村民,每家每户在门外挂一块红布,就能除“夕”,于是老百姓将红布挂在自家门外以求吓走穷凶恶极的“夕”。这块红布,就是春联的雏形。
现在,春联已经成了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品。临近年关,有不少人利用这段农闲时间做起了卖春联的小生意。透过一片喜庆的红色,他们在生意中体会着年味,见证着年关下的世态人情。
不好当的老板
“初中毕业那会儿,没钱,只能做点小生意。”开始的时候,十几岁的刘智育一个人到批发市场批发些春联红包,再拿到福建省泉州市中心的老街区叫卖。
“虽然当年卖的东西就那么几件,春联、斗方(一般指25-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品)、红包,款式虽少,但生意却很好。”摆了几年路边摊,积累了“原始资本”,35岁的刘智育开始寻找店面。
年前两三个月,他就开始到处寻找合适的空店面。因为只租年前的一个月,房东要么因为时间太短不愿租,要么就将价格抬得很高。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店面,来年却未必能再租上。
直到七年前,刘智育终于站稳了脚跟:他顺利租下新门街菜市场对面的一处店面。现在,刘智育的店里有三个帮手,春联从1.5元一副到300元一副不等。除了春联和红包,店里还有大红灯笼、各式斗方、纸质的布包的挂饰、贴在老房子门栏上的红签等。
这个30平米左右的店面,是附近几个街区春联店铺中面积最大的,十分显眼。但是,七年来房租噌噌往上涨,刘智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成本也在上涨。十几岁摆地摊时,刘智育一年生意的成本只要几百块钱;而现在,每年进第一批货的成本就是四五万元。“卖光了的货,还要再进。”成本最终投入多少,刘智育自己也不知道。
“扣除所有成本,能赚两三万元吧。”刘智育说,“我打算再过两年就不做这生意了,因为太辛苦,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为了生活更美好
因为和刘智育的妻子是多年好友,每年这个时候,杨晓红都会到刘智育的店里帮忙,到今年,已经超过十年了。
帮忙期间,杨晓红每月能拿到四五千元的工资,如果是平时,杨晓红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两千多元。
11年前丈夫的离去,改变了杨晓红和6岁儿子的生活。丈夫去世前,一家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丈夫维持。丈夫离去,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杨晓红一个人的身上。母子俩没房没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了拉扯儿子长大,杨晓红自己去工厂进货带回家加工,再拿回厂里结算。靠杨晓红的双手,家里的生活逐渐步入轨道。“突然有一年,家里的东西渐渐全了,我就感觉生活慢慢好起来了。”杨晓红的儿子郑嘉伟说。
因为学历不高,年纪又相对大一点,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十分不易。因此,到厂里进货回家加工的活计,杨晓红一直做到了现在。
加工一条拉链,要用拉链头将两边的齿条拉在一起。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一件只能赚5厘钱。做得快,一天能完成几万件;慢的话,只能做几千件。
“妈妈开始做拉链的时候,手指被两个齿条划得很疼,手指上都长茧了。后来有了经验,妈妈会戴一双棉手套,手就不会再被划疼了。” 已经17岁的儿子说,“妈妈要是累了,我会帮她捶背按摩。我现在比较听话,希望她少为我操点心。”
“喜欢妈妈来卖春联吗?”
“还挺喜欢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她就不会一直一个人待在家里,没人和她说话了。”
为了纪念逝去的“年”
“我不觉得现在买春联的人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多。而且现在的人是很夸张地买,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一买就会买很多。”陈晓曦说,“但我总感觉越来越没过年的味道。”
陈晓曦现年40岁,对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每家每户的布置都很简单,买几张红纸,拿给写字好的人帮忙写一副对联。有时他们几个兄弟姐妹会找一些金粉,在毛笔字的周围镶一圈金边。
这样的手写春联和斗方,是那时家里过年的全部装饰。而红纸、黑墨、金粉,绝不是过年的主角,主角还是人。
“那时候过年的气氛很浓,所有人都很兴奋。”陈晓曦说,过完除夕夜,大年初一一大早,他和兄弟姐妹就会早早起床,穿上前一晚整整齐齐放在床头的新衣服,跑出去讨红包。
因为大人领着去就会把红包收走,所以他们要单独行动。几个小孩子到周围的亲戚邻居家里,见到长辈就大声喊“新年好”,然后拿红包。那时候的红包钱也很少,“也就一毛两毛,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一二十块。”可陈晓曦还是很高兴,“那时候一分钱可以买三颗糖,一两毛对小孩子来说已经很多了。”
“现在的人正是因为心里已经没了过年的感觉,才靠装饰家里来平添气氛。”作为一个卖了十几年春联的人,陈晓曦清楚现在消费者的偏好:“现在的人,对联和斗方要越亮越好,越红越好,最好是红绒布做的,不褪色、不容易破。”
对于陈晓曦15岁的女儿来说,过不过年都不重要,“不会期待,很麻木,就像完成一个任务。”
“现在,买春联的人其实越来越多,但我总感觉越来越没过年的味道。”
新春寄语
刘智育:
希望家人事事顺心,心想事成,生意红红火火。
杨晓红:
希望每个人身体都健康,儿子能够顺利毕业,考上好学校。希望能够存钱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郑嘉伟:
希望我在乎的人2012年一切都好,我专业的证书都能过,我的彩票能中奖。
现在,春联已经成了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品。临近年关,有不少人利用这段农闲时间做起了卖春联的小生意。透过一片喜庆的红色,他们在生意中体会着年味,见证着年关下的世态人情。
不好当的老板
“初中毕业那会儿,没钱,只能做点小生意。”开始的时候,十几岁的刘智育一个人到批发市场批发些春联红包,再拿到福建省泉州市中心的老街区叫卖。
“虽然当年卖的东西就那么几件,春联、斗方(一般指25-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品)、红包,款式虽少,但生意却很好。”摆了几年路边摊,积累了“原始资本”,35岁的刘智育开始寻找店面。
年前两三个月,他就开始到处寻找合适的空店面。因为只租年前的一个月,房东要么因为时间太短不愿租,要么就将价格抬得很高。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店面,来年却未必能再租上。
直到七年前,刘智育终于站稳了脚跟:他顺利租下新门街菜市场对面的一处店面。现在,刘智育的店里有三个帮手,春联从1.5元一副到300元一副不等。除了春联和红包,店里还有大红灯笼、各式斗方、纸质的布包的挂饰、贴在老房子门栏上的红签等。
这个30平米左右的店面,是附近几个街区春联店铺中面积最大的,十分显眼。但是,七年来房租噌噌往上涨,刘智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成本也在上涨。十几岁摆地摊时,刘智育一年生意的成本只要几百块钱;而现在,每年进第一批货的成本就是四五万元。“卖光了的货,还要再进。”成本最终投入多少,刘智育自己也不知道。
“扣除所有成本,能赚两三万元吧。”刘智育说,“我打算再过两年就不做这生意了,因为太辛苦,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为了生活更美好
因为和刘智育的妻子是多年好友,每年这个时候,杨晓红都会到刘智育的店里帮忙,到今年,已经超过十年了。
帮忙期间,杨晓红每月能拿到四五千元的工资,如果是平时,杨晓红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两千多元。
11年前丈夫的离去,改变了杨晓红和6岁儿子的生活。丈夫去世前,一家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丈夫维持。丈夫离去,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杨晓红一个人的身上。母子俩没房没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了拉扯儿子长大,杨晓红自己去工厂进货带回家加工,再拿回厂里结算。靠杨晓红的双手,家里的生活逐渐步入轨道。“突然有一年,家里的东西渐渐全了,我就感觉生活慢慢好起来了。”杨晓红的儿子郑嘉伟说。
因为学历不高,年纪又相对大一点,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十分不易。因此,到厂里进货回家加工的活计,杨晓红一直做到了现在。
加工一条拉链,要用拉链头将两边的齿条拉在一起。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一件只能赚5厘钱。做得快,一天能完成几万件;慢的话,只能做几千件。
“妈妈开始做拉链的时候,手指被两个齿条划得很疼,手指上都长茧了。后来有了经验,妈妈会戴一双棉手套,手就不会再被划疼了。” 已经17岁的儿子说,“妈妈要是累了,我会帮她捶背按摩。我现在比较听话,希望她少为我操点心。”
“喜欢妈妈来卖春联吗?”
“还挺喜欢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她就不会一直一个人待在家里,没人和她说话了。”
为了纪念逝去的“年”
“我不觉得现在买春联的人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多。而且现在的人是很夸张地买,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一买就会买很多。”陈晓曦说,“但我总感觉越来越没过年的味道。”
陈晓曦现年40岁,对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每家每户的布置都很简单,买几张红纸,拿给写字好的人帮忙写一副对联。有时他们几个兄弟姐妹会找一些金粉,在毛笔字的周围镶一圈金边。
这样的手写春联和斗方,是那时家里过年的全部装饰。而红纸、黑墨、金粉,绝不是过年的主角,主角还是人。
“那时候过年的气氛很浓,所有人都很兴奋。”陈晓曦说,过完除夕夜,大年初一一大早,他和兄弟姐妹就会早早起床,穿上前一晚整整齐齐放在床头的新衣服,跑出去讨红包。
因为大人领着去就会把红包收走,所以他们要单独行动。几个小孩子到周围的亲戚邻居家里,见到长辈就大声喊“新年好”,然后拿红包。那时候的红包钱也很少,“也就一毛两毛,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一二十块。”可陈晓曦还是很高兴,“那时候一分钱可以买三颗糖,一两毛对小孩子来说已经很多了。”
“现在的人正是因为心里已经没了过年的感觉,才靠装饰家里来平添气氛。”作为一个卖了十几年春联的人,陈晓曦清楚现在消费者的偏好:“现在的人,对联和斗方要越亮越好,越红越好,最好是红绒布做的,不褪色、不容易破。”
对于陈晓曦15岁的女儿来说,过不过年都不重要,“不会期待,很麻木,就像完成一个任务。”
“现在,买春联的人其实越来越多,但我总感觉越来越没过年的味道。”
新春寄语
刘智育:
希望家人事事顺心,心想事成,生意红红火火。
杨晓红:
希望每个人身体都健康,儿子能够顺利毕业,考上好学校。希望能够存钱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郑嘉伟:
希望我在乎的人2012年一切都好,我专业的证书都能过,我的彩票能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