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作演讲时,经济学家茅于轼称,他赞成提高高校学费:在中国高校里,穷人孩子的比例只占到10%~20%,通过提高学费来增加更多的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才是解决穷人上学问题的最好办法,同时避免富人搭便车。

茅于轼的上述说法立刻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老先生的出发点似乎是同情穷人孩子,想要帮助他们。但是,这是过于理想化了,在现有条件下提高高校学费,后果肯定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首先,穷人孩子比例只占到大学生的10%~20%,身边的常识是,在那些在剩下80%到90%“不穷”的学生中,绝大部分人出身普通工薪家庭,仅仅因为这些人家通过“挤和借”可以把高学费凑齐就判定他们富裕,就有些说不通了。200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研究报告显示,86.1%的公众认为大学学费“太高”。而《“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称,大学学费在近20年上涨了约25倍,几乎10倍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实际上,社会上对前几年推行的教育产业化早已经怨声载道,就连教育部自己也对此表示怀疑。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公开表示,教育是一个要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部门是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教育部历来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张保庆认为将教育产业化违背了办学宗旨,违背了教学方针,也直接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从财政投入看,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这个数字也被作为唯一的数字性指标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但时至今日还没有达到。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我国甚至低于非洲穷国乌干达。在这种情况下再提高学费,还有什么道理?
其次,提高学费真的能让穷学生得到补助吗?我看未必。如果按照茅于轼的想法,穷学生要得到提高学费后的奖学金补贴,必须要有几个前提:
第一,学费提高后,穷人家的孩子都不辍学,还能拥有正常进大学校门争取奖学金的机会;
第二,富人的孩子大部分学习成绩都不值一提,永远不会或者基本不能得到奖学金,而穷人的孩子绝大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奖学金悉数被他们获得;
第三,多收的学费学校不会侵占,大学领导个个品德优良,会完好地以奖学金的形式发给穷人的孩子,而不会去炒股或者堵巨额欠债的大窟窿,天津大学炒股损失3750万只是个例外;
第四,所有富人都高高兴兴地接受学费上涨N倍的事实,无怨无悔;
等等。
只要这些前提条件出了一点纰漏,这种通过提高学费让穷人孩子上得起学的理论就会出现问题。
同时,所谓的搭便车的问题,经济学中是承认搭便车是难免的。由于公共物品具非排他性——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排斥其他人对其同样的消费,所以有人就会有获得利益而逃避付费的行为,解决的办法是靠政府统一征税来购买公共物品。在完成税收征缴工作以后,政府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提供公共物品,而在享用公共物品方面,对于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公共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并不针对穷人和富人分别对待——整个世界范围内皆如此。
福利经济学有个著名的“漏桶原理”,是说富人粥多人少,穷人粥少人多,于是政府决定从富人的锅里打一桶粥送到穷人那里,遗憾的是那只桶下面有个洞,一路漏过去粥已经所剩无几,这就是执行的成本与无效率。在国家二次分配本身漏洞颇多、执行成本巨大的情况下,再凭空赋予高校 “调节贫富权”以期达到公平合理,只不过是多炮制了一批漏桶,要收的是大多数人的粥,而每只桶都有可能是无底洞。

茅于轼的上述说法立刻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老先生的出发点似乎是同情穷人孩子,想要帮助他们。但是,这是过于理想化了,在现有条件下提高高校学费,后果肯定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首先,穷人孩子比例只占到大学生的10%~20%,身边的常识是,在那些在剩下80%到90%“不穷”的学生中,绝大部分人出身普通工薪家庭,仅仅因为这些人家通过“挤和借”可以把高学费凑齐就判定他们富裕,就有些说不通了。200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研究报告显示,86.1%的公众认为大学学费“太高”。而《“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称,大学学费在近20年上涨了约25倍,几乎10倍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实际上,社会上对前几年推行的教育产业化早已经怨声载道,就连教育部自己也对此表示怀疑。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公开表示,教育是一个要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部门是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教育部历来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张保庆认为将教育产业化违背了办学宗旨,违背了教学方针,也直接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从财政投入看,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这个数字也被作为唯一的数字性指标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但时至今日还没有达到。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我国甚至低于非洲穷国乌干达。在这种情况下再提高学费,还有什么道理?
其次,提高学费真的能让穷学生得到补助吗?我看未必。如果按照茅于轼的想法,穷学生要得到提高学费后的奖学金补贴,必须要有几个前提:
第一,学费提高后,穷人家的孩子都不辍学,还能拥有正常进大学校门争取奖学金的机会;
第二,富人的孩子大部分学习成绩都不值一提,永远不会或者基本不能得到奖学金,而穷人的孩子绝大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奖学金悉数被他们获得;
第三,多收的学费学校不会侵占,大学领导个个品德优良,会完好地以奖学金的形式发给穷人的孩子,而不会去炒股或者堵巨额欠债的大窟窿,天津大学炒股损失3750万只是个例外;
第四,所有富人都高高兴兴地接受学费上涨N倍的事实,无怨无悔;
等等。
只要这些前提条件出了一点纰漏,这种通过提高学费让穷人孩子上得起学的理论就会出现问题。
同时,所谓的搭便车的问题,经济学中是承认搭便车是难免的。由于公共物品具非排他性——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排斥其他人对其同样的消费,所以有人就会有获得利益而逃避付费的行为,解决的办法是靠政府统一征税来购买公共物品。在完成税收征缴工作以后,政府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提供公共物品,而在享用公共物品方面,对于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公共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并不针对穷人和富人分别对待——整个世界范围内皆如此。
福利经济学有个著名的“漏桶原理”,是说富人粥多人少,穷人粥少人多,于是政府决定从富人的锅里打一桶粥送到穷人那里,遗憾的是那只桶下面有个洞,一路漏过去粥已经所剩无几,这就是执行的成本与无效率。在国家二次分配本身漏洞颇多、执行成本巨大的情况下,再凭空赋予高校 “调节贫富权”以期达到公平合理,只不过是多炮制了一批漏桶,要收的是大多数人的粥,而每只桶都有可能是无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