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的内涵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启发下,以教材及社会生活为主要探究内容,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为参照对象,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促使学生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谈几点体会。
1.结合课本实验,强化探究意识
为了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入高中阶段,自然科学的教材中都出现了多个经典的探究性实验和学生探究性课题。学生由于这类实验做得少,加之实践动手能力差,大都感到无从下手。为解决该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本上经典性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领悟科学实验的思想、方法、过程与价值,进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树立、强化探究意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课本上已有的其它经典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等素材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十分重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这个过程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是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精选探究问题、巧用现代教学媒体等,不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把学生引导到探究性学习上来。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组织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果教师能在实验操作前将这类实验的目的、内容与探究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利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想知道究竟的欲望进行探究性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好奇心或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探究性实验的具体环节,每一步都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去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自终处于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因此,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而且要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成探究性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规范探究模式,巩固和提高探究水平
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强调学生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合作小组中的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从而达到统一的目标。教师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分工合作探究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能够处理、加工得到的信息,然后才能交流,如此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之间;组内成员各有分工,而且要及时轮换;为保证组内学生间关系融洽,分组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各个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阶段:各组分头行动,小组内交流。每小组各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查找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并进行整理、概括。然后由小组长组织组内交流,并对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补充,小组内达成共识。
第三阶段:班内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随机抽取各小组成员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同学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第四阶段:教师总结点评,达成共识。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探究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应先学会“探究”,深刻理解“探究”的含义,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在探究活动中,不能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教师一方面要维持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应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学生一些适当的建议和评价,但又不能取代学生进行探究过程的操作。这样,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把学生视为探究的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成功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生物学教师除具备必需的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性教学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和可行性,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要善于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思考,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深刻把握探究性教学的特征,如探究的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探究中的合作与分工、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只有这样,探究式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谈几点体会。
1.结合课本实验,强化探究意识
为了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入高中阶段,自然科学的教材中都出现了多个经典的探究性实验和学生探究性课题。学生由于这类实验做得少,加之实践动手能力差,大都感到无从下手。为解决该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本上经典性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领悟科学实验的思想、方法、过程与价值,进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树立、强化探究意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课本上已有的其它经典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等素材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十分重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这个过程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是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精选探究问题、巧用现代教学媒体等,不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把学生引导到探究性学习上来。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组织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果教师能在实验操作前将这类实验的目的、内容与探究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利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想知道究竟的欲望进行探究性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好奇心或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探究性实验的具体环节,每一步都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去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自终处于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因此,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而且要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成探究性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规范探究模式,巩固和提高探究水平
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强调学生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合作小组中的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从而达到统一的目标。教师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分工合作探究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能够处理、加工得到的信息,然后才能交流,如此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之间;组内成员各有分工,而且要及时轮换;为保证组内学生间关系融洽,分组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各个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阶段:各组分头行动,小组内交流。每小组各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查找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并进行整理、概括。然后由小组长组织组内交流,并对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补充,小组内达成共识。
第三阶段:班内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随机抽取各小组成员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同学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第四阶段:教师总结点评,达成共识。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探究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应先学会“探究”,深刻理解“探究”的含义,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在探究活动中,不能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教师一方面要维持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应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学生一些适当的建议和评价,但又不能取代学生进行探究过程的操作。这样,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把学生视为探究的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成功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生物学教师除具备必需的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性教学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和可行性,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要善于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思考,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深刻把握探究性教学的特征,如探究的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探究中的合作与分工、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只有这样,探究式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