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语文教学的教师,笔者愈来愈感觉到当下学生作文中所暴露的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点是习作语言的苍白无力、稚嫩浅显,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很多学生升入初中之后,作文的成绩或等第直线下降,远远达不到一名合格初中生应有的水平,很多初中语文老师也为此大伤脑筋,甚至头痛不已,却又爱莫能助。其实,关键问题在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言并没有同他们的年龄同生长,很多学生小学毕业时的作文水平较三年级起步作文时的水平,除了篇幅上有所扩充之外,并没有多少本质的提高,而这一点恰恰被很多语文老师所忽视,因此造成以上现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尝试,实现儿童语言与儿童年龄的共生长。
一、课堂对话:诗意的语境熏染儿童的语言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贯穿着一节语文课的始终,而这恰恰是提升学生语言的重要路径。教师的每堂课必须予以精心的预设,尤其是导语、过渡语、点拨语、评价语、小结语等环节的预设更应当称为备课的重点。很多老师或许以为课堂应当少讲多练,预设那么多教师语言似乎有些无意义,但少讲并非不讲,需要教师语言的地方切不容忽视,殊不知在教师动情讲述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语言环境的耳濡目染,其语言也在无形中得到了丰实与提升。此外,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除了课前预设的语言之外,课上随机生成的语言也是极为重要的,这自然考验到一名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水平。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切不可随随便便,应当恰到好处地进行表达,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语言,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教学《船长》,我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模拟人物进行对话;教学《爱之链》,我引导学生扮演乔依对老妇人表达谢意;教学《钱学森》,我引导学生练说人物颁奖词……通过多种对话交流,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训练和发展了语言,并形成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美文诵读:生动的文字积淀儿童的语言
事实证明,学生光学好课文不能算是学好语文,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课外阅读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知识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后者直接指向学生的写作能力。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写出一篇篇内容生动、情感由衷、文笔老练的文章,坚持诵读经典美文是十分必要的。平日里,我除了用好学生配套发放的《语文新补充读本》和《名师伴读》两本补充读物之外,还让学生订阅了《意林》《作文通讯》等杂志,让学生在精心诵读中不断地积淀语言,并逐步地得以内化。每周三次的晨读课、每周两次的作文课和每周一次的午读课,我带领学生选择以上读物中的经典美文,在反复诵读中抓细节,提方法,悟情感,品词赏句,回味无限,并要求学生将重点语段进行背诵。虽然每天背诵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但背诵的意义却是有目共睹的。长此以往,学生作文中优美的语句明显增多了,表达的文字明显老练了,作文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了。坚持诵读美文句段,有利于儿童语言的积淀。
三、随文仿写:即时的运用迁移儿童的语言
每册的语文教材中均有部分课文需要背诵,或是整篇课文,或是部分小节,然而笔者认为背诵课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写作,旨在将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其实,除了这些统一要求背诵的内容,课文中还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值得我们去模仿迁移的。例如教学《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我关注到第二小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这一句其实是写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可表达的方式却与众不同,适用于通过手艺写人的文章。于是,我便创设作文情境引导学生仿写,如《爷爷的风车》《爸爸的风筝》《妈妈的十字绣》等等。学生心领神会,学着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了起来,如:“一张普普通通的图案纸,几根普普通通的细竹片,在爸爸的手里时而弯曲,时而粘贴,便要什么有什么了,蜜蜂、蝴蝶、蜈蚣、燕子,无所不能。”相信今后学生写类似的文章必能得心应手了。
四、循环修改:反复的润笔助长儿童的语言
鲁迅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其实,修改对于学生写作的意义,不只是提高了文章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笔者认为,改一篇文章似乎比写一篇文章更难,这不仅要求学生会把握文章主题和分析文章内容,更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储备,并灵活地调用以使修改内容恰到好处。为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语言的生长,我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修改指导和评价。但凡布置一篇習作,首先由学生根据要求合理选材并完成初稿,接着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循环修改。此举有三大意义,一是完善作者的初稿,二是锻炼修改的同学,三是相互取长补短。当然由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问题,所修改之处不一定更好或合作者之意,需要教师集中把关并予以反馈,久而久之,学生修改的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笔者坚持循环修改的做法已有多年,实践证明此法是可行的,也是奏效的。很多学生极其认真地对待作文修改任务,通过反复润笔的方式既帮助了别人,又提升了自己,可谓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让语言与儿童共生长,以顺利实现小升初作文的自然衔接,切莫让孩子的作文输在初中的起跑线上,这应当成为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课堂对话:诗意的语境熏染儿童的语言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贯穿着一节语文课的始终,而这恰恰是提升学生语言的重要路径。教师的每堂课必须予以精心的预设,尤其是导语、过渡语、点拨语、评价语、小结语等环节的预设更应当称为备课的重点。很多老师或许以为课堂应当少讲多练,预设那么多教师语言似乎有些无意义,但少讲并非不讲,需要教师语言的地方切不容忽视,殊不知在教师动情讲述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语言环境的耳濡目染,其语言也在无形中得到了丰实与提升。此外,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除了课前预设的语言之外,课上随机生成的语言也是极为重要的,这自然考验到一名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水平。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切不可随随便便,应当恰到好处地进行表达,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语言,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教学《船长》,我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模拟人物进行对话;教学《爱之链》,我引导学生扮演乔依对老妇人表达谢意;教学《钱学森》,我引导学生练说人物颁奖词……通过多种对话交流,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训练和发展了语言,并形成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美文诵读:生动的文字积淀儿童的语言
事实证明,学生光学好课文不能算是学好语文,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课外阅读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知识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后者直接指向学生的写作能力。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写出一篇篇内容生动、情感由衷、文笔老练的文章,坚持诵读经典美文是十分必要的。平日里,我除了用好学生配套发放的《语文新补充读本》和《名师伴读》两本补充读物之外,还让学生订阅了《意林》《作文通讯》等杂志,让学生在精心诵读中不断地积淀语言,并逐步地得以内化。每周三次的晨读课、每周两次的作文课和每周一次的午读课,我带领学生选择以上读物中的经典美文,在反复诵读中抓细节,提方法,悟情感,品词赏句,回味无限,并要求学生将重点语段进行背诵。虽然每天背诵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但背诵的意义却是有目共睹的。长此以往,学生作文中优美的语句明显增多了,表达的文字明显老练了,作文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了。坚持诵读美文句段,有利于儿童语言的积淀。
三、随文仿写:即时的运用迁移儿童的语言
每册的语文教材中均有部分课文需要背诵,或是整篇课文,或是部分小节,然而笔者认为背诵课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写作,旨在将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其实,除了这些统一要求背诵的内容,课文中还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值得我们去模仿迁移的。例如教学《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我关注到第二小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这一句其实是写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可表达的方式却与众不同,适用于通过手艺写人的文章。于是,我便创设作文情境引导学生仿写,如《爷爷的风车》《爸爸的风筝》《妈妈的十字绣》等等。学生心领神会,学着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了起来,如:“一张普普通通的图案纸,几根普普通通的细竹片,在爸爸的手里时而弯曲,时而粘贴,便要什么有什么了,蜜蜂、蝴蝶、蜈蚣、燕子,无所不能。”相信今后学生写类似的文章必能得心应手了。
四、循环修改:反复的润笔助长儿童的语言
鲁迅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其实,修改对于学生写作的意义,不只是提高了文章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笔者认为,改一篇文章似乎比写一篇文章更难,这不仅要求学生会把握文章主题和分析文章内容,更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储备,并灵活地调用以使修改内容恰到好处。为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语言的生长,我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修改指导和评价。但凡布置一篇習作,首先由学生根据要求合理选材并完成初稿,接着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循环修改。此举有三大意义,一是完善作者的初稿,二是锻炼修改的同学,三是相互取长补短。当然由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问题,所修改之处不一定更好或合作者之意,需要教师集中把关并予以反馈,久而久之,学生修改的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笔者坚持循环修改的做法已有多年,实践证明此法是可行的,也是奏效的。很多学生极其认真地对待作文修改任务,通过反复润笔的方式既帮助了别人,又提升了自己,可谓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让语言与儿童共生长,以顺利实现小升初作文的自然衔接,切莫让孩子的作文输在初中的起跑线上,这应当成为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