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萨出发 山南 (中)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王墓
  认识一个消失已久古老王朝最快捷的方法,就是亲手触摸它们的神庙和陵墓。在人类灿若星河的文明遗迹中,埃及的帝王谷、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尤卡坦的玛雅古城;宁夏的西夏王陵、咸阳的秦始皇陵和北京的大房山陵,都代表着一个王朝、一个民族曾经辉煌的背影。
  藏王墓自然也不例外。
  根据《贤者喜宴》和《西藏王统记》等史书记载,藏王墓是吐蕃时期历代藏王的寝陵,主要坐落于琼结县东嘎沟口和穆日山脚下,是吐蕃王朝历任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共有21座。经考证,琼结县实际墓葬共计23座,有一部分尚无法考证出墓主人。
  泽当西南约40分钟车程,是吐蕃王朝发源地之琼结县城所在地。和风宜人的乡间道路并不宽阔,峡谷两侧是肥沃的田地,山坡上佛塔点点、牛羊朵朵,雅砻河水依旧乳汁般奔流不息……这里曾经孕育出一个称霸一方的伟大王朝,绝不偶然。
  琼结,藏语意为“房角悬起多层”。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否与早期藏王修建的王宫——青瓦达孜宫有关,尚不得而知,不过县城附近至今还存有青瓦达孜宫宫殿遗址。说起琼结,还要提起一位藏传佛教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建立格鲁派“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的关键人物——五世达赖喇嘛即出生于此。
  正是雨季,艳阳当头,雨点却突然倾盆而下。约莫十几分钟的样子,雨过天依然晴朗,一轮彩虹纵贯天地,如出水芙蓉,娇艳欲滴。若不是地面尚湿,一切都似乎没有发生过。
  穿过县城,一个方方阔阔的大土堆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土堆略呈圆形,高可十数米,四壁如黄土高原般向下倾斜,沟壑纵横,黄色的建筑物隐约可见,彩色的风马旗在山顶猎猎飞扬。没有人说话,藏王墓与我们想象的样子完全没有重叠。远远望去,一个长条状的褐黄色人工土台兀自躺卧着,白云千载,时空悠悠。走近了,人工夯土的层层痕迹依稀可辨,整个墓地荒芜一片,不怒自威。墓葬东侧明显是现代修葺的台阶,曲折攀升,红黄相间,极具宗教氛围。
  这便是一代雄主藏王松赞干布(公元617年-650年)的王陵,也是陵区最大的陵墓,以“红墓”著称。当年松赞干布迎娶的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均长眠于此。
  虽是周末,人并不多。登上高台,迎面是一个小小的院落,这里是供奉松赞干布、两位公主和几位重臣的寺庙,据说原为守墓人的居所,后改为寺庙,毁于大火,现在的院子为近年重建。有导游介绍,院落的下面就是藏王的陵墓,相传地下有5个墓室,这与意大利著名东方学家G·杜齐的记载基本相符。杜齐于1948年专程拜谒过这些陵墓,在向红笳译的《西藏考古》中,他写道:“位于琼结附近雅隆(雅砻)的藏王墓群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胜古迹……藏人将它们视为朝圣的必去之地。……松赞干布墓有9座或5座设计为方形的墓室。中间的墓室摆放着镀金银棺材,四周摆满了属于藏王的各种物品,如他的服装及宝物。”
  站在藏王墓顶端极目远眺,远山耸峙,沃野千里,云垂四野,阡陌开合。附近的陵墓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在千年的风雨剥蚀之后,仅剩下不规则的半圆形小土堆。松赞干布墓东北侧是赤德松赞(公元764年-815年)的陵墓,它的不同之处是在陵墓东侧,有一座黄墙红顶的方形建筑,实际是一座仿汉式的现代建筑——碑亭。据工作人员介绍,建筑里面就是著名的赤德松赞墓碑。沿青稞地穿行,路边的兰花开得正闹,一丛丛,一簇簇,满是浓浓的蓝色。碑亭大门朝北,并无人值守,荒草萋萋,显得有些破败和落寞。从正门台阶下去,深可四五米,形制与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又叫舅甥会盟碑)相似,上覆宝珠翘角盖顶,下为驮碑赑屃,正面为古藏语碑文,碑通高约8米,立在1000多年前的地面上,仍高出今天的地面近3米的样子。它是目前整个墓区仅存的几件地上遗存之一。赤德松赞的父亲、据说为金城公主的儿子——赤松德赞(公元742年-797年)的陵墓在松赞干布墓东南侧山坡上的最高处,俯瞰整个墓群和雅砻河谷,有两尊唐代石狮,如今被罩上起保护作用的铁丝网,威严雄浑,蹲守在陵墓前方。父子二人的名字极为相似,容易混淆,难怪大家如G·杜齐也在《西藏考古》中做出了错误的记载,把二人的生辰日期张冠李戴。据说,琼结县城还保留着赤松德赞的记功碑,时间关系,我们与之擦肩而过。
  末代藏王被刺杀后,一个雄踞青藏高原千余年的王朝在历史的烟尘中渐行渐远。200年后,藏传佛教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后弘期,萨迦、宁玛、噶举、噶当(后并入格鲁派),藏传佛教四大教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天葬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成为西藏主要的丧葬制度,延续至今。
  藏王墓,是研究藏区丧葬制度的活化石。从历史发展来看,藏民族的丧葬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石棺葬时期。霍巍在《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记载:现有的考古资料充分证明,西藏石棺墓葬是西藏史前丧俗中最主要的丧俗。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藏族普遍实行石葬,20世纪20年代在藏北高原和拉萨、山南、阿里等地,都发现了吐蕃政权建立之前的石丘墓葬。在《西藏考古》中,杜齐也关注到一些史前巨石柱和奇怪的石圈现象。在国外更早期的研究者那里,也零星地提到石圈下面的墓葬考古挖掘,但大量成系统的考古发掘,基于藏民族对信仰的保护而尚未启动。
  二是藏王墓时期。《东嘎藏学大辞典》记载:在吐蕃王朝止贡赞普时期,出现了藏王墓的丧葬习俗。《旧唐书·吐蕃传》:“其赞普死……乃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杂木为祠祭之所。”在丧葬仪式上,既不实行附属苯教的火葬,又不实行民间流行的石葬,而是实行夯土墓葬,但赞普和贵族的墓地比普通老百姓的宏伟得多。藏王墓的建立,使藏人墓葬的方式更加规范化,逐渐形成规模,贯穿以后的整个吐蕃王朝。这一时期,石棺葬、火葬等丧葬方式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墓葬为主,其他丧葬方式并存。但随着苯教的衰败和佛教的兴盛,石棺葬和墓葬这两种丧葬方式逐步瓦解。
  三是天葬时期。《佛教教派研究》记载:西藏把尸体喂鹫起源于帕当巴桑杰时代。贡嘎旺久在《藏族丧葬习俗》中也写道,天葬开始实行的时间为帕当巴桑杰时期(1113年)。天葬源自印度,是根据佛经中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故事流传而来。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天葬台就是拉萨墨竹工卡县止贡梯寺天葬台。与天葬相对应,今天的藏民族还保留着塔葬、火葬、水葬等多种丧葬形制。比如活佛和高僧大德一般采用肉身塔葬和舍利子塔葬,叫灵塔,根据地位和成就的大小分别有金、银、铜、木、砖塔等多种形式。
  西藏的葬俗文化随着历史、宗教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逐渐发生变化。今天,天葬成为藏族最主要、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丧葬方式,其他如水葬等丧葬方式,在某些地区、针对某些特定人群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夕阳西下,整个藏王墓群披上了金黄色的霞光,逐渐在光影里隐没,南侧群山则是一片大雨滂沱,竖条状的雨幕似规则的丝带倾斜而下,闪电在云层里穿梭,非亲历无法想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门票35元。
其他文献
山地品种杨丰产技术研究初报孟维洋王凯军宋学淑于爱虹铁利伟孙东华杜玉萍殷德成(吉林省辉南森林经营局)收稿日期:1997-6-101实验地概况实验地位于吉林省辉南森林经营局四岔林场北纬42°11′,东
A technique of electron acceleration in the cone shaped stationary laser field is proposed. An electron acceleration in this laser is studied, which shows that
有些女性对于妇科疾病讳疾忌医,患病后不到医院接受正规的诊治,自己到药店随便买点儿药在家用。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容易耽误病情。因此,患妇科病的女性要特别注意以下妇科用药
2010年10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讨论了政府在下一个五年期间将遵循的总体原则和部分细节。未来几个月,国家发改委将咨询学术界、国际机构和智囊机构
说给准创业人:创业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创业者而言,亲和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平易近人的人能得到更多机会。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社区青年联谊会是2009
奇树大观园(一)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就连有些树木也奇得让人惊讶,采撷国内一些奇异树木,与大家共赏。一树多花在洞庭君山岛上有一株古老的椤木石楠,其树蔸部有个洞眼,从中衍生出三
基于小波提取的超宽频带局部放电信号分形分析成永红 ,谢小军 ,蒋 雁 ,等 (5 5 1)……………………………………………故障点接地电阻对超高压输电线路潜供电流的影响韩彦华
近年来,以金属卟啉类化合物作为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模拟模型,在催化烃类氧化反应的研究中已引起普遍关注。其中,由Meunier等人建立的以NaOCI为氧源、金属卟啉为催化剂
首先论述山地产值的度量及近期目标值界定,然后根据统计资料与邻省及全国比较对地市县发展动态进行述评。 First of all, it discusses the measurement of the mountainous
[本刊讯]省政府于1998年3月11日在张家港市召开苏锡地区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示范区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现场动员和部署。副省长、省绿化委员会主任姜永荣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姜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