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当,当当……”每当清脆响亮的上课钟声在村里响起时,教室里总会传出胡正光和学生们的琅琅书声。那声音,只有那里的乡亲们最熟悉,只有那座大山最熟悉……
富宁县那能乡安定村、安勇村和安好村是3个山瑶群众聚居的村小组,距离乡政府所在地5千米,村民均是2000年分别从归朝镇龙绍、龙门和百油迁入的山瑶人。近10年来,3个村小组适龄孩子均到那能乡中心学校就读。由于缺乏本民族教师,语言障碍问题极其突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难度大,学生流失严重。应群众强烈要求,2001年和2008年分别成立、恢复了安勇移民校点,安勇村小组组长胡正光自愿无偿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以实际行动起到了一名共产党的先锋带头作用,用忠诚点燃了民族教育的希望之光。
坚守,源于忠诚
胡正光1969年出生在富宁县归朝镇龙门村一个山瑶人家,1990年在归朝镇龙绍村委会龙井小学代课,承担起教育教学的重任,这一干就是10年。
2000年,根据国家移民政策,龙绍、龙门和百油3个村小组50户268名山瑶同胞迁移到那能乡,落户安定、安勇、安好3个移民村小组,开始了移民后的新生活。在没有任何土地和林权的情况下,身为村小组组长的胡正光以身作则,引导群众采取租借田地耕种的办法解决温饱问题。在带领群众开展生产劳动的同时,胡正光也在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积极奔走。2001年,在争取得到那能乡党委、政府和乡中心学校的同意后,安勇移民校点得以成立。胡正光自愿无偿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他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制作课桌椅,想尽办法寻找教材,坚守教育阵地,履行了人民教师的工作职责。
2006年收缩校点时,安勇移民校点实行了撤并,所有适龄儿童需步行5千米到乡中心学校就读。两年下来,受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影响,适龄儿童少年流失严重,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加大,村民反映强烈。一向关心和重视本民族教育的胡正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若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申请恢复校点,开办一、二年级复式班,由他来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于是,在2008年秋季学期,安定、安勇、安好3个移民村小组6名适龄儿童和8名一、二年级流失生坐到了民房改建的教室里。乡中心校领导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带领人员到安定、安勇、安好调查走访。胡正光表示,他不要任何报酬,自愿申请担任校点代课教师,并自行想办法解决校舍、课桌问题。他的义举,感动了乡中心校领导。乡中心校决定每学期负责为该校点解决教材问题,并每月自筹资金600元作为代课补助发给胡正光。这样一来,那能乡3个山瑶移民村小组适龄儿童的全额入学和教学语言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良好衔接,推动了当地民族教育的发展。
无悔,源于奉献
胡正光身兼村组长和代课教师,既要为村里的事操劳、又要为学校的事忙碌,补助无几,不进行生产劳动怎么养家糊口?他有一双儿女,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妻子肩上,日子过得异常辛苦,没有田地耕种,只能靠妻子养鸡养猪艰难维持。妻子还记得,有一个学期学校只有10个学生,家里一贫如洗,东家借碗米西家借斤油,但胡正光还是一直坚持在自己家里开伙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晚上,妻子劝他不要再坚持下去了,挣钱养家要紧。可是第二天,胡正光还是走进了那间简陋的教室。“我理解他的想法,拦也拦不住,但家里的日子也得过啊!”回忆起那时的辛酸,妻子眼眶一下子湿润了。
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厚望,胡正光在完成村小组长工作的同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他使用双语教学,耐心细致地教孩子们认字、说普通话,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
胡正光的坚持,让孩子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每学期的成绩测试,他所教的一、二年级复式班教学成绩均居全乡同年级前列。在200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测中,安勇移民校点一、二年级教学成绩在全乡18所(点)小学中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名。看到这些,胡正光心里就特别踏实和满足。为表彰胡正光的成绩,2009年乡党委、政府授予他“先进教师”称号。
2010~2011学年,安勇移民校点(一、二年级复式班)共有在校生16人,而胡正光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外村的学生也还在他的家里开伙。
这就是胡正光,他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振兴民族教育的希望,用自己的忠诚点亮了山瑶同胞奋发前进的火光。村民们都说,胡正光是山瑶儿童的启蒙老师。
(富宁县教育局供稿)
◇责任编辑 矣 勇◇
富宁县那能乡安定村、安勇村和安好村是3个山瑶群众聚居的村小组,距离乡政府所在地5千米,村民均是2000年分别从归朝镇龙绍、龙门和百油迁入的山瑶人。近10年来,3个村小组适龄孩子均到那能乡中心学校就读。由于缺乏本民族教师,语言障碍问题极其突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难度大,学生流失严重。应群众强烈要求,2001年和2008年分别成立、恢复了安勇移民校点,安勇村小组组长胡正光自愿无偿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以实际行动起到了一名共产党的先锋带头作用,用忠诚点燃了民族教育的希望之光。
坚守,源于忠诚
胡正光1969年出生在富宁县归朝镇龙门村一个山瑶人家,1990年在归朝镇龙绍村委会龙井小学代课,承担起教育教学的重任,这一干就是10年。
2000年,根据国家移民政策,龙绍、龙门和百油3个村小组50户268名山瑶同胞迁移到那能乡,落户安定、安勇、安好3个移民村小组,开始了移民后的新生活。在没有任何土地和林权的情况下,身为村小组组长的胡正光以身作则,引导群众采取租借田地耕种的办法解决温饱问题。在带领群众开展生产劳动的同时,胡正光也在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积极奔走。2001年,在争取得到那能乡党委、政府和乡中心学校的同意后,安勇移民校点得以成立。胡正光自愿无偿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他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制作课桌椅,想尽办法寻找教材,坚守教育阵地,履行了人民教师的工作职责。
2006年收缩校点时,安勇移民校点实行了撤并,所有适龄儿童需步行5千米到乡中心学校就读。两年下来,受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影响,适龄儿童少年流失严重,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加大,村民反映强烈。一向关心和重视本民族教育的胡正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若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申请恢复校点,开办一、二年级复式班,由他来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于是,在2008年秋季学期,安定、安勇、安好3个移民村小组6名适龄儿童和8名一、二年级流失生坐到了民房改建的教室里。乡中心校领导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带领人员到安定、安勇、安好调查走访。胡正光表示,他不要任何报酬,自愿申请担任校点代课教师,并自行想办法解决校舍、课桌问题。他的义举,感动了乡中心校领导。乡中心校决定每学期负责为该校点解决教材问题,并每月自筹资金600元作为代课补助发给胡正光。这样一来,那能乡3个山瑶移民村小组适龄儿童的全额入学和教学语言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良好衔接,推动了当地民族教育的发展。
无悔,源于奉献
胡正光身兼村组长和代课教师,既要为村里的事操劳、又要为学校的事忙碌,补助无几,不进行生产劳动怎么养家糊口?他有一双儿女,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妻子肩上,日子过得异常辛苦,没有田地耕种,只能靠妻子养鸡养猪艰难维持。妻子还记得,有一个学期学校只有10个学生,家里一贫如洗,东家借碗米西家借斤油,但胡正光还是一直坚持在自己家里开伙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晚上,妻子劝他不要再坚持下去了,挣钱养家要紧。可是第二天,胡正光还是走进了那间简陋的教室。“我理解他的想法,拦也拦不住,但家里的日子也得过啊!”回忆起那时的辛酸,妻子眼眶一下子湿润了。
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厚望,胡正光在完成村小组长工作的同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他使用双语教学,耐心细致地教孩子们认字、说普通话,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
胡正光的坚持,让孩子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每学期的成绩测试,他所教的一、二年级复式班教学成绩均居全乡同年级前列。在200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测中,安勇移民校点一、二年级教学成绩在全乡18所(点)小学中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名。看到这些,胡正光心里就特别踏实和满足。为表彰胡正光的成绩,2009年乡党委、政府授予他“先进教师”称号。
2010~2011学年,安勇移民校点(一、二年级复式班)共有在校生16人,而胡正光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外村的学生也还在他的家里开伙。
这就是胡正光,他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振兴民族教育的希望,用自己的忠诚点亮了山瑶同胞奋发前进的火光。村民们都说,胡正光是山瑶儿童的启蒙老师。
(富宁县教育局供稿)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