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尼姑寺的教育和管理制度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uuhh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坎卓德吉,青海尖扎人,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宗教学。
  摘要:藏传佛教中的尼姑寺教育和管理制度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尖扎县南宗寺的尼姑教育和管理制度的研究,可以了解传统尼姑寺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方法,及其现如今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尼姑寺的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效衔接,推动藏族传统教育和藏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藏传佛教;尼姑寺;教育;管理
  绪论
  佛教约于公元7世纪开始传入藏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广泛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宗教——藏传佛教。藏族文化中寺庙文化起到了核心作用,而尼姑又是藏传佛教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为藏传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目前国内外以藏传佛教教育为主体的论文和资料不少,但对尼姑生活问题和尼姑寺院管理方面并没有深入科学的进行有机统一和整体的研究。本文以安多地区著名的尼姑寺——南宗寺为研究对象,以全面的论述该寺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各种宗教活动以及尼姑个人生活等。挖掘尼姑寺院传统管理方法和教育积极因素,通过历史资料的长期收集和研究,力求知识性和可读性统一,将藏传佛教尼姑寺的教育和管理制度的典型部分会生动精练地表达出来,反映为藏族教育和文化发展的贡献,提供一部研究藏族教育和文化者的良好资料。
  一、藏传佛教尼姑寺的概述。
  佛教自从传入藏区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与当地文化长期进行交流,形成水乳交融的藏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从一个传入文化逐渐成为藏族主流文化中的核心,然而也出现了很多种教派,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它必须有专业从事宗教活动人员,从而出现了僧侣的雏形,可当时僧侣的受戒和制度情况也不是很清楚,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严格的戒律。并巩固藏传佛教的发展,作为宗教从事者的群体来说,也就出现了男性和女性两个不同群体,由于男女有别,戒律和平时的管理教育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区别,因此就有了尼姑寺之类的特殊寺院,由于它的特殊性,我们值得去研究和探索她们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制度等,可研究所有尼姑寺的教育管理制度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下面以南宗寺为例简单介绍一些尼姑寺的教育管理制度。
  (一)阿琼南宗寺的简介
  尼姑寺的全称是三丹琼培林,藏语称之为()位于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西北部,距西宁市约有131公里。该地属于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152.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3000米,最高海拔4118米。地貌特性主要是以奇峰、方山、洞穴、峭壁为主。令人惊奇而又闻名遐逸的十八座高峰从东南西北围绕着南宗寺,该地总有四座寺院,各寺都属于不同教派的寺院,今天我所介绍的是阿琼南宗的尼姑寺,“阿琼”这个字是以十八高峰之一的南卡锋正面有个山峰,形似藏文三十个字母中的“”字,因此人们就称之为“阿琼”。逐渐此地的群众把周围的山峰以及整个那一块的地区通称为“阿琼南宗”。
  据相传,公元前1710年前后,坎布拉十八高峰之一的珠穆峰上的一名名为益西卓玛的尼姑修成正果。此后此地尼姑的数量逐渐增多,于是在十八座高峰之一的俄锋()创建了尼姑寺。后来呐措壤卓活佛和尼姑们的意愿而把原来的寺址搬迁到南宗沟的灵塔滩(),寺院周围建有八座玛尼堆()并预言之后会可达百余之上的尼姑。重修以后,扩建了尼姑寺的大经堂,制定尼姑寺的寺规,并讲经说法。经堂内有莲花生师徒三圣佛像、吴坚久治切杨多杰大师塑像以及经书、铜鼓、法鼓等很多,这是尼姑们集体共同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文革”时期,寺院虽然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可八十年代初,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辉照耀和尖扎坎布拉地区广大群众的辛勤劳动、以及在古嘉赛活佛和卓洛活佛等的支持和资助下尼姑寺的香火重新点燃。期间,邀请康区的一些著名大师亲临讲经说法,并成为安多地区著名的尼姑寺院之一,并在藏区享有很高的名誉。
  并据史载,拉隆·拜吉多杰与藏族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学者藏绕赛、月格卫君乃、玛释迦牟尼同住二十多年,同时与喇钦贡巴绕赛一起在此地点燃了佛教后弘期的星星之火。因此,千百年来人们都说阿琼南宗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而名声远扬广大。
  (二)南宗寺的教育管理制度
  藏传佛教寺院都有严密的管理结构,如拉萨的三大寺院、安多的塔尔寺和拉卜楞寺等,都设扎仓(),一般分为四个或三个、以及六个扎仓的组织结构。都有属于自己的宗教活动和纪律而组成的团体。但阿琼南宗的尼姑寺因规模较小,因此没有以上寺院那样设扎仓的组织结构。以前是由卓洛活佛管理寺院的大小之事,但不幸的是自活佛圆寂后寺院内部发生争议而分成两派,寺院里的少数尼姑已搬迁到直刚拉卡乡并建立一座小庙定居在此地。近期,寺院没有指定的活佛所管理,而是建立新的管理机构,通称为“寺管会”。由两名主任,三名委员、一名皈依上师喇嘛、贵格()、聂拉()等主要人物一同协商而处理寺院的所有事,并选香灯师10名,她们要看守各经堂内的财务、摆放的供品、清洁工作、以及接待香客之事,她们的任务很繁重;以一年一次的轮流方式来交接该项职责。就这样逐渐形成了该寺独有的系统化教法和严密的管理制度对整个藏区起了楷模作用。
  目前,寺院是归结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但这里也有自己的一系列教育规模。首先,入寺时弄清楚自愿或受人之托。其次,问清楚父母的是否真的同意让女儿为入寺当尼姑,经过这些程序之后就可以入寺,可是一入寺不算是该寺的正式成员。首先要学习基本经文和平常的一些纪律,可这期间只有背诵而没有理解经文内容的要求。等自己背诵完常规的一些经文和寺院所规定的数部经文后,自己选定日子申明备考日期,在大经堂内的130多名尼姑前进行备考,考试顺利的通过后才算是正式成员。不过考试通过后没有僧人寺院那样受格西()之类的名誉。
  (三)南宗寺的宗教活动   尼姑寺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举行法会仪轨、修持本尊()以及闭关仪式等为主。主要的法会仪式有以下时间进行:
  农历正月: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人类长寿祈祷法会。初五至十一日举行齐颂忏经法会。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举行纪念古浪那措让卓活佛法会。
  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举行纪念措周让卓活佛的法会。十四日开始举行纪念曲央让卓活佛的法会七天。二十一日开始举行纪念格丹活佛的法会三天。之后用七天的时间举行纪念佐钦玛日蒙赛活佛的法会。
  农历五月:举行祈祷阿弥陀佛法会三天。
  农历八月:举行古浪仓、吾坚久治曲央多杰活佛法会五天等有很多法会及宗教仪轨。详细的在古浪久治曲央多杰所规定寺规里一一标明。
  二、藏传佛教尼姑寺的传统教育和近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
  前一部分對南宗寺的尼姑教育管理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初步了解了尼姑寺的管理模式,下面就从传统和近代两个不同方面对尼姑寺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客观的对比。
  (一)尼姑寺的传统教育管理制度
  佛教传入吐蕃初期,虽有很多女性出家,但是很长一段世间内都是以僧尼合并形式出现。并尼姑的受戒情况也不是很明确,因为赞普的大多数王妃都是出家之人,这很显然当时的尼姑并不一定要受很严格的戒侓。在藏传佛教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女性修持之人,可她们都是以高僧大德的明妃()而出现。她们曾建立过修习之地——密宗禅室。可她们收的徒弟不仅仅是女性,于是就没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寺院。所以现在很难找到特详细的尼姑独立寺院在何时起源或确切的地址,于是就无法弄明白当时的建筑风格、教育规模以及管理制度的形成是如何?但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现在尼姑寺院传统教育管理结构是从其他寺院的传统教育管理结构里面衍生过来的,我们都知道藏传佛教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比较重大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宗喀巴大师时期,在此之前藏传佛教没有明确而严格持戒管理制度,之前的藏传佛教宗派众多,关系复杂,并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事件。宗喀巴大师一手把藏传佛教从一个没有严格规定的宗教转变成一个具有严格戒律、理论充实、宗教活动丰富的合格宗教,并规定了宗教教职人员的言行等一系列戒律,从此藏传佛教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从事宗教教职人员。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现在的尼姑形式应该从此之后才慢慢出现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僧侣并不是现在的这种穿红袈裟,理头发,并在寺院里集中学习诵经的模样,自从宗喀巴大师经过宗教改革之后就有了这种现象,现在的尼姑也都是穿红袈裟,理头发,并在寺院里集中学习诵经,只是由于男女有别的原因,在戒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上有所区别,对尼姑的要求并不是僧侣那样高,只要平常的佛事活动有序进行就算完事了。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断尼姑寺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是从僧侣寺院的教育管理模式中衍生过来的,可是由于寺院的历史长久和教职人员的性别不同等原因下,尼姑寺的教育管理制度有了自己特色并延续到今天。
  (二)尼姑寺的近现代教育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寺院的教育管理制度也发生着一些变化,我们都知道寺院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是学知识的地方,只是它的管理模式也好,教育模式也好都跟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有所差别而已,它有自己独特的学习制度和升学仪式,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对寺院的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因此寺院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一些教育模式,里面加一些现在知识和管理学知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寺院和社会的发展道路并不是重叠的,当然也不冲突,所以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从历史上看,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寺院就是藏族文化学习和弘扬的中心,作为一个全面信仰的民族,寺院的发展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寺院的教育管理上有所创新是必须的。可是对于尼姑寺来说,教育制度上并没有像僧侣寺院那样严格的要求,加上本身就存在的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比如本文研究的重点对象南宗寺看说,尼姑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其中从来都没上过学的尼姑占多数,只有少数几个人受过学校教育,在寺院懂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尼姑仅为少数。再者因家庭收入底下而入寺的情况比多,尼姑的考试制度是以只背诵经文而不讲究理解及应用能力,入寺后在法会期间除了用心念经文或坐禅之外没有辩经()等佛事活动。另外不像僧侣寺院一样有学位等级制度及获取格西名誉之类的考试制度,从而大打折扣了尼姑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整个尼姑们的教育文化程度受到了片面性的影响。虽然有传统意义上的学经制度,可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和现实的需求,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进。近几年来,由于形式的需求,寺院社会化管理已成为一种新的寺院管理模式,从本人了解的情况来看,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对于尼姑寺的尼姑们来说值得借鉴,因为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得知,现在尼姑寺的尼姑们的条件比较差,加上传统教育制度也好,管理制度也好,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三)传统与近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对比与思考
  以上内容中分别简单介绍了尼姑寺的传统与近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一些情况,下面从对比的角度简单阐述一下尼姑寺的教育管理制度。
  我们都知道从传统上来说,尼姑寺的宏观教育管理制度跟普通的僧侣寺院教育管理制度没有太大的区别,可是在微观上区别比较大,并且从藏区的角度来说,尼姑寺也好,尼姑也好,数量上不是很多,男性僧人的数量和寺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尼姑寺的尼姑们不是藏传佛教教职人员中的主流部门,也就造成了以前发展的比较好,近现代发展的并不理想的现象,作为一个特殊的宗教教职群体,一定会有它存在的理由,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不管僧尼规模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忽略她们的存在,就像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男女平等一样,我们有理由去关心尼姑寺的尼姑们。历史上看,从以前开始尼姑的数量本身就不是很多,由于规模和数量上的原因,在设定教规教义的时候并没有设定僧侣那样严格的教育制度,虽然戒律上尼姑的戒律比僧侣的多,可是关键的不在这里,教育制度才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在佛教众多佛像中女性形象的佛也不是没有,理论知识中也有尼姑修成正果的例子,可是数量并不是很多,这就造成其规模没能影响总体现象,也就造成了现在所面临的尼姑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下,管理水平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进行相应的调整等问题。不管传统也好,现代也好,都有它的利弊,我们不是去否定传统的教育和管理制度,比如戒律等方面,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做的很到位,从平常的生活习俗到避免世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规定的很明确,现在需要加强的是教育制度方面,因为传统上尼姑寺没有其他僧侣寺院那样学经考试拿学位的惯例,也就是说除了个别尼姑的知识渊博之外,很多尼姑在寺院里除了念经文,没有理解和应用经文内容的习惯,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这种现象值得去改进,因为尼姑寺的发展就需要一代代人努力,那么作为一名藏传佛教的专业教职人员就有去理解和发扬经典经文内容的义务,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和竞争,不断发展的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知识的积累决定着人生的未来,那么作为尼姑寺的尼姑来说,也就不能光受着传统的习俗而停歇不前,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改变是有必要的,当然作为女性,先天上可能有比不上男僧侣的地方,比如不能单独外出念经等等,可是在自己的寺院里可以学很多知识,并且在自身条件达到的前提下可以迎进一些现代的教育设备,教育制度是很有帮助的,也对尼姑寺的长期发展和尼姑们的思想认识,知识积累等方面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结尾。
  尼姑寺从无到有,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因此到现在也成为一个藏传佛教教职人员中的特殊群体,虽然数量不多,规模也相对较小,可它的影响并没有消失,所以我们值得去关注和研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藏传佛教也会像世界上的其他宗教一样,继续会发展的下去的,尼姑寺作为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继续发挥它的作用的。虽然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女青年还是愿意出家为尼,这种现象我们值得近一步去研究。
  以上几个段落里从传统和近现代的尼姑寺教育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一些阐述,由于时间有限,没能去考察藏区很多尼姑寺院进行调查,加上本人知识浅薄,理论知识不足,经验欠缺等原因,在写作过程中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此,请各位学长学姐们多多指教。(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
  参考资料:
  [1]《尖扎县藏族社区志 》 航智著,甘肃民族出版社。
  [2]《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简介》旦增著,青海民族出版社。
  [3]《藏传佛教出嫁女性研究》德吉卓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拉萨尼寺梵呗—阿尼苍空宗教仪轨贡品研究》黄勇著,中国藏学出版社。
  [5]《宗教原理》 陈麟书 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6]《藏族传世论》甘曲·完玛多杰 编著,青海民族出版社。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郭玉鑫(1987-),女,河南省安阳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  摘要: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理论的核心变量在当代经济金融环境下货币乘数的大小和变化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监管部门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选择以及社会公众行为偏好的共同影响。本文在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进行扩展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货币乘数决定模型并进行了实证计量检验。研究结果
期刊
摘要:我国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增加税收收入、协调经济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融资难问题一直是阻碍其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道致命瓶颈。基于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以后金融危机时代为背景,以长三角台州地区小微企业为分析对象,借鉴该地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就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相应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策略研究  一、小微企业的融资结构变
期刊
作者简介:赵笑晨,性别:女,民族 汉,籍贯:河南漯河,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漯河市财政局。  摘要:财政工作是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信息以简短精悍的篇幅直接反映财政工作运行状态,又以其充实具体的内容折射出政府“以财惠民”工作的开展,让读者民众了读懂知晓“国家的账簿”。笔者作为财政部门的文字工作者,将从标题、导语、内容主体三方面分析、总结、概括财政信息编写中的“简”与“实”。  关键词:财
期刊
作者简介:李波(1989-),男,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西方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水平,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刺激经济增长、拉动投资最为活跃、最为引人注目的投资主体。经过几年的发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从数量到规模均迅速扩张。截止2013年6月底数据,全国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超过万家,债务余
期刊
一、航空融资租赁业现状分析  融资租赁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它使融资和融物相结合。融资租赁往往比银行信用具有更强的约束力,近年来该行业迅速发展,在部分发达国家中,融资租赁已超过贷款投资,营业额不断增加,俨然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方式。  民航业作为一个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和竞争激烈特点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超过4%,巨额资金需求单靠行业自身累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外部融资解决。目
期刊
摘要: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及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等种种政策表明,在我国未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平衡,实现财政会资源的平等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笔者从财政均衡的角度针对国内外转移支付制度的特点进行了对比,进而针对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财政均衡视角;财政均等化;转
期刊
作者简介:谈亮(1987-),男,汉族,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侵权责任法。  摘要:我国于1996年10月出台《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30号令),并于2009年5月对其进行了修订,即公安部第106号令。第106号令受时间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存在不臻完善之处,在当今的新情势下,第106号令中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全面有效的应用到建筑物的消防监督管理中去
期刊
一、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状况  (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逐年呈快速增长趋势。据调查,80年代,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不到200万人,至2013年全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达到1.8亿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务工人员每年以近一千万的速度增加,到“十三五”末,务工人员数量将达到2亿以上。  (二)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多,就业市场需求量大,城市聚集效应也较强。据
期刊
作者简介:孙卓(1981-),工程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通讯作者:朱景福(1970-),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摘要:对于物联网来说,其核心是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特征是可靠的传送以及相应的智能化处理。本文首先分析了物联网的概念,接着从政府部门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相关战略规划等方面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期刊
摘要:为响应国家关于低碳环保的相关政策要求,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也必须调整,努力实现农业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工农业经济发展之后,低碳经济在人类社会中又迈了一大步。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旨在利用绿色的高科技管理的方式,使耗能源低、排放量小、污染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绿色科技、生态文明与管理的有机融合是低碳经济的运行机制,且低碳经济是一项绿色的生态系统工程。  关键词:生态;低碳;农业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