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以来,网络文学逐渐被大量读者接受,这个行业也不断进行产业化发展,文章从其受众、写手以及内容三个角度出发,分析网络文学的现状,从而对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进行判别。
关键词:网络文学 白领 草根英雄 商业化
网络文学自21世纪初在中国发端以来,吸引了大量的人群阅读,也涌现出大批青年写手。据《垂直文学网站行业数据》显示,仅访问量最大的“起点中文网”一家,在2010年月均访问量就已超过250万人次,其他知名网络文学网站月均访问量也都在100万人次左右,而这些读者又大多集中在18-34岁这个年龄段并且具有高中文凭以上的学历,可以推测出,网络文学得以发展,大多倚仗白领和大学生,前者大抵是为了排解长日生活在灰白格子间里的压抑,才钻入无边无际的网络文学世界,而后者,则拥有充足的时间去迷茫。追本溯源,笔者认为此类现象并不是一件令人诧异甚而应是一种常态化的物态发展之应有逻辑。
网络文学——这样一个发展轨迹与文学界主流严肃文学几乎南辕北辙的文学创作形式,在其诞生后的十余年间竟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甚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链条精密的文化工业,究其原因,则不得不提到网络文学对于“草根英雄”的塑造,经历奋斗,甚至完全不经历奋斗达到人生的至高点。不论网络文学以怎样的标准划分自己的门类,都无法跳脱出这个创作模式。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似乎给了很多青年写手一个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因为它跳出了作家依托编辑、出版社、资金才能够使作品问世的传统模式,只要通过不甚严格的考核,业余写手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创作园地,甚至是大批拥趸。于是就有了一部分读者在接触网络文学的时候积极寻找这个世界的入口,企图成为网络写手的一份子,使自己的人生发生质的改变。网络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像选秀节目,或许初衷是为了给有梦想的年轻人一个舞台和机会,最后却变成了复制写手的工厂,甚至掀起了“全民造星”的热潮,然而这样的热潮如果只是由利益驱动的复制行为促使的,那么也并不会让某个行业拥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现在看来,不管是否拥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也不管抱有什么样的目的,很多网民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络写手,网络文学看似蓬勃发展,但其实鱼龙混杂,各式文本如同脱缰的野马奔腾在市场,而那些取得了成功的作者关注的并不是叙述手法、情节结构或者文学风格,而是市场导向和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一个网络写手想要拥有一定量的读者群体,就必须更新快(某网络文学网站要求签约写手日更三千字),情节推动快以及符合“草根英雄模式”。网络文学创作日益模式化、商业化,甚至出现了“网络小说生成器”这样的软件,还有作者不惜抄袭或者投入重金刷得排行榜的一席之位,如此说来,读者也并不拥有选择的权利。正如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期,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领军人物本雅明在他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品》中谈到的那样:“我们不再是选择艺术,而是被动地接受社会制造给我们的艺术”,当下的读者又何尝不是被动地从门类众多的文章中选择早已被推至首位的文章。而这样一种将文学创作当做商业活动的行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真正有实力的作者很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固化了的模式而继续被埋没。此时,网络文学创作已经不再是一个审美活动,而成为了一种技术活动。与此同时,网络写手也如同他们笔下的小人物一样,凭借着网络和文字,拥有了众多粉丝,获得了关注度,他们推翻传统经典,嘲讽严肃文学,甚至觉得严肃文学是一群乏善可陈的老古董们苦心经营的玩意儿罢了,然而他们却依旧被禁锢在已有的框架内做出他们所以为的“颠覆”。我不知道网络文学的前路在哪儿,我只知道严肃文学的作家用他们的文章召唤读者,带领读者跟他们一起看向遥远的未来,某些作品甚至可以成为读者的信仰,而网络文学写手则毕恭毕敬地以一种服务者的姿态不断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服从于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规则,制造的也只是精神鸦片,而不是拯救世界的一剂良药。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始以纸质书籍的形式面世,且销量不俗,可见网络文学想要往前走,还是要依托传统媒体。不管写手们是维护知识产权也好,敛财也罢,单纯依托赛博空间的网络文学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如果网络文学最终都走向传统路子,那么又将会回归到依托出版业的原地了。
当多数人开始团结一致地拥抱着癫狂混乱的一切,而疯狂攻击着清醒理性的幸存者时,所幸还能有那么一些人针对惨淡衰败的精神家园唱一曲肺腑深处的挽歌,并以此来缅怀当年它带给我们的一份真挚和踏实。至少在我看来,经得起考验的才是经典,网络文学去向何处,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被束缚的永远不会是灵魂,所以要解放的也不过是我们心里还未明亮的一份单纯。
关键词:网络文学 白领 草根英雄 商业化
网络文学自21世纪初在中国发端以来,吸引了大量的人群阅读,也涌现出大批青年写手。据《垂直文学网站行业数据》显示,仅访问量最大的“起点中文网”一家,在2010年月均访问量就已超过250万人次,其他知名网络文学网站月均访问量也都在100万人次左右,而这些读者又大多集中在18-34岁这个年龄段并且具有高中文凭以上的学历,可以推测出,网络文学得以发展,大多倚仗白领和大学生,前者大抵是为了排解长日生活在灰白格子间里的压抑,才钻入无边无际的网络文学世界,而后者,则拥有充足的时间去迷茫。追本溯源,笔者认为此类现象并不是一件令人诧异甚而应是一种常态化的物态发展之应有逻辑。
网络文学——这样一个发展轨迹与文学界主流严肃文学几乎南辕北辙的文学创作形式,在其诞生后的十余年间竟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甚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链条精密的文化工业,究其原因,则不得不提到网络文学对于“草根英雄”的塑造,经历奋斗,甚至完全不经历奋斗达到人生的至高点。不论网络文学以怎样的标准划分自己的门类,都无法跳脱出这个创作模式。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似乎给了很多青年写手一个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因为它跳出了作家依托编辑、出版社、资金才能够使作品问世的传统模式,只要通过不甚严格的考核,业余写手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创作园地,甚至是大批拥趸。于是就有了一部分读者在接触网络文学的时候积极寻找这个世界的入口,企图成为网络写手的一份子,使自己的人生发生质的改变。网络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像选秀节目,或许初衷是为了给有梦想的年轻人一个舞台和机会,最后却变成了复制写手的工厂,甚至掀起了“全民造星”的热潮,然而这样的热潮如果只是由利益驱动的复制行为促使的,那么也并不会让某个行业拥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现在看来,不管是否拥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也不管抱有什么样的目的,很多网民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络写手,网络文学看似蓬勃发展,但其实鱼龙混杂,各式文本如同脱缰的野马奔腾在市场,而那些取得了成功的作者关注的并不是叙述手法、情节结构或者文学风格,而是市场导向和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一个网络写手想要拥有一定量的读者群体,就必须更新快(某网络文学网站要求签约写手日更三千字),情节推动快以及符合“草根英雄模式”。网络文学创作日益模式化、商业化,甚至出现了“网络小说生成器”这样的软件,还有作者不惜抄袭或者投入重金刷得排行榜的一席之位,如此说来,读者也并不拥有选择的权利。正如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期,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领军人物本雅明在他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品》中谈到的那样:“我们不再是选择艺术,而是被动地接受社会制造给我们的艺术”,当下的读者又何尝不是被动地从门类众多的文章中选择早已被推至首位的文章。而这样一种将文学创作当做商业活动的行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真正有实力的作者很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固化了的模式而继续被埋没。此时,网络文学创作已经不再是一个审美活动,而成为了一种技术活动。与此同时,网络写手也如同他们笔下的小人物一样,凭借着网络和文字,拥有了众多粉丝,获得了关注度,他们推翻传统经典,嘲讽严肃文学,甚至觉得严肃文学是一群乏善可陈的老古董们苦心经营的玩意儿罢了,然而他们却依旧被禁锢在已有的框架内做出他们所以为的“颠覆”。我不知道网络文学的前路在哪儿,我只知道严肃文学的作家用他们的文章召唤读者,带领读者跟他们一起看向遥远的未来,某些作品甚至可以成为读者的信仰,而网络文学写手则毕恭毕敬地以一种服务者的姿态不断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服从于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规则,制造的也只是精神鸦片,而不是拯救世界的一剂良药。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始以纸质书籍的形式面世,且销量不俗,可见网络文学想要往前走,还是要依托传统媒体。不管写手们是维护知识产权也好,敛财也罢,单纯依托赛博空间的网络文学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如果网络文学最终都走向传统路子,那么又将会回归到依托出版业的原地了。
当多数人开始团结一致地拥抱着癫狂混乱的一切,而疯狂攻击着清醒理性的幸存者时,所幸还能有那么一些人针对惨淡衰败的精神家园唱一曲肺腑深处的挽歌,并以此来缅怀当年它带给我们的一份真挚和踏实。至少在我看来,经得起考验的才是经典,网络文学去向何处,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被束缚的永远不会是灵魂,所以要解放的也不过是我们心里还未明亮的一份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