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脾胃病是一類发病率高、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脾和胃构成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机体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一升一降来完成。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因此,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特别要注重脾胃。中医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具有相当强大的优势,现将笔者在脾胃病治疗临床中的经验做简单介绍。
脾胃之间关系的辨证用药
脾和胃通过经脉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输布。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临证指南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因此,常用柴胡、黄芪、升麻等药物使脾气升,用枳壳、厚朴、旋复花、代赭石等使胃气得以降。脾胃居中焦,“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义亦在此。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燥湿相济,方能完成饮食物的转化。有“太阳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常用砂仁、木香、苍术燥脾,沙参、麦冬、玉竹润胃燥。历史上曾有“扶脾阳,益胃阴”和“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说法。叶天士所创“养胃阴”学说,是着眼于外感热病多在伤阴之势而设,初期养肺胃之阴,投以甘寒,如麦冬、生地,后期养肝肾之阴,重用咸寒,如熟地、芒硝,与李东垣“扶脾阳”成为一体。“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虚者正气虚,实者邪气盛,太阴属脾,“ 虚则太阴”指脾阳素虚患者,寒邪易从太阳传入太阴,而成太阴虚寒证;阳明属胃,“ 实则阳明”指素体阳盛患者,寒邪易从太阳传至阳明,正气不衰,邪气正旺,病邪多从阳明化热,成为阳明实热证。脾胃系统之虚证,多从治太阴入手,治以健脾益气,或温阳益气,实证多从阳明入手,治以清胃泻下。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辨证用药
《类经图翼》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事物之间正因为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维持着自然界生态平衡和机体的生理平衡。脾胃病治疗根据相生关系制定的治法有:①益火补土法:是用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个方法,运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治用附片、肉桂、干姜等温肾暖脾。②培土生金法:运用补脾益气而补肺气的方法,运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之候,常用六君子汤、二陈汤治疗脾虚肺弱之证。根据相克制定的治法:①抑木扶土法:以肝理气药治疗肝旺脾虚之法。运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临床上常在治肝病时加入茯苓、白术、党参、陈皮之品来扶土。正如叶天士说:“先安未受邪之地”,“不治已病治未病”。②培土制水法:用温运脾阳和温肾健脾药治疗水湿停聚的病证,如真武汤中生姜和茯苓、白术,一则温散水气,二则健脾燥湿,以助脾之运化。
脾胃病常见症状的辨证用药
脾胃病的常见症状很多,在这里只根据脾胃病理方面进行归纳阐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种情况小儿更多见。饮食不节,导致饮食物阻滞,脾胃损伤,反过来又加重食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吐酸、厌食、泄泻等,因此在治疗时常加入消食化积之品,如神曲、麦芽、鸡内金、山楂、莱菔子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指出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故出现此种情况时常加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利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表现为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致倦怠、消瘦等,需用益气健脾之品,如党参、白术、茯苓之属。《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也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机理,表现为腹胀、便溏、身困乏力、全身浮肿等症状,若有上焦病证,如胸闷、气短、咳嗽之症,常配用可仁、枳壳等轻宣水湿;伴中焦之证,则见身倦乏力、腹胀、纳呆,常用薏仁、佩兰、草蔻;若伴下焦之注,则下腹疼痛、小便不利、淋沥等,可用茯苓、泽泻、肉桂等利水渗湿。前者是指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久则中气下陷,见脱肛,甚则内脏下垂等,治则加大举阳气之品,如人参、陈皮、柴胡、升麻、黄芪。“浊气在上,则生胀”指胃气失于通降,进而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呃逆、呕吐等,治以枳实、木香、丁香、旋复花、代赭石等降逆、引气之品。
脾胃病用药宜忌
无论脾胃病还是其他疾病,在治疗用药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现就因时、因人不同而宜忌有异试述于下。《脾胃论》曰:“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固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又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适应,如果违背这个根本,则可损坏体内真阳而生病,这是用药与季节间的宜禁。又有“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则凡饮食及药,忌助阴泻阳,诸淡食及淡味之药,泻生发以助收敛,诸苦药皆沉,泻阳气之散浮,诸姜、附、官桂辛热之药及湿面、酒、大料物之类,助火而泻元,生冷、硬物损阳气,皆所当禁也”,指出针对不同的人,用药、食物皆应有别。同时,在脾胃病论治中,要注意药物的配物,如辛温芳香药附子、干姜、佩兰,久服则辛香走窜,暗耗阴液,故需佐以沙参、麦冬、生地等滋腻之品;在用祛湿药如茯苓、苍术、茵陈、慧仁等,切忌“湿为阴邪,当以温药治之”,予以干姜、附片之物,同时配以祛风药,风行流通,则湿去宜速,加入防风、羌活、川芎,同时还可酌加少量行气药,如木香、香附、川楝子,这样使脾胃气机得以通行,运化、输布得以畅通。
总之,脾胃有病,势必影响人体的营养来源,也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所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关于脾胃病症的预防,可以概括为“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暖”共12个字。
脾胃之间关系的辨证用药
脾和胃通过经脉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输布。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临证指南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因此,常用柴胡、黄芪、升麻等药物使脾气升,用枳壳、厚朴、旋复花、代赭石等使胃气得以降。脾胃居中焦,“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义亦在此。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燥湿相济,方能完成饮食物的转化。有“太阳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常用砂仁、木香、苍术燥脾,沙参、麦冬、玉竹润胃燥。历史上曾有“扶脾阳,益胃阴”和“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说法。叶天士所创“养胃阴”学说,是着眼于外感热病多在伤阴之势而设,初期养肺胃之阴,投以甘寒,如麦冬、生地,后期养肝肾之阴,重用咸寒,如熟地、芒硝,与李东垣“扶脾阳”成为一体。“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虚者正气虚,实者邪气盛,太阴属脾,“ 虚则太阴”指脾阳素虚患者,寒邪易从太阳传入太阴,而成太阴虚寒证;阳明属胃,“ 实则阳明”指素体阳盛患者,寒邪易从太阳传至阳明,正气不衰,邪气正旺,病邪多从阳明化热,成为阳明实热证。脾胃系统之虚证,多从治太阴入手,治以健脾益气,或温阳益气,实证多从阳明入手,治以清胃泻下。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辨证用药
《类经图翼》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事物之间正因为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维持着自然界生态平衡和机体的生理平衡。脾胃病治疗根据相生关系制定的治法有:①益火补土法:是用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个方法,运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治用附片、肉桂、干姜等温肾暖脾。②培土生金法:运用补脾益气而补肺气的方法,运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之候,常用六君子汤、二陈汤治疗脾虚肺弱之证。根据相克制定的治法:①抑木扶土法:以肝理气药治疗肝旺脾虚之法。运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临床上常在治肝病时加入茯苓、白术、党参、陈皮之品来扶土。正如叶天士说:“先安未受邪之地”,“不治已病治未病”。②培土制水法:用温运脾阳和温肾健脾药治疗水湿停聚的病证,如真武汤中生姜和茯苓、白术,一则温散水气,二则健脾燥湿,以助脾之运化。
脾胃病常见症状的辨证用药
脾胃病的常见症状很多,在这里只根据脾胃病理方面进行归纳阐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种情况小儿更多见。饮食不节,导致饮食物阻滞,脾胃损伤,反过来又加重食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吐酸、厌食、泄泻等,因此在治疗时常加入消食化积之品,如神曲、麦芽、鸡内金、山楂、莱菔子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指出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故出现此种情况时常加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利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表现为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致倦怠、消瘦等,需用益气健脾之品,如党参、白术、茯苓之属。《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也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机理,表现为腹胀、便溏、身困乏力、全身浮肿等症状,若有上焦病证,如胸闷、气短、咳嗽之症,常配用可仁、枳壳等轻宣水湿;伴中焦之证,则见身倦乏力、腹胀、纳呆,常用薏仁、佩兰、草蔻;若伴下焦之注,则下腹疼痛、小便不利、淋沥等,可用茯苓、泽泻、肉桂等利水渗湿。前者是指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久则中气下陷,见脱肛,甚则内脏下垂等,治则加大举阳气之品,如人参、陈皮、柴胡、升麻、黄芪。“浊气在上,则生胀”指胃气失于通降,进而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呃逆、呕吐等,治以枳实、木香、丁香、旋复花、代赭石等降逆、引气之品。
脾胃病用药宜忌
无论脾胃病还是其他疾病,在治疗用药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现就因时、因人不同而宜忌有异试述于下。《脾胃论》曰:“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固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又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适应,如果违背这个根本,则可损坏体内真阳而生病,这是用药与季节间的宜禁。又有“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则凡饮食及药,忌助阴泻阳,诸淡食及淡味之药,泻生发以助收敛,诸苦药皆沉,泻阳气之散浮,诸姜、附、官桂辛热之药及湿面、酒、大料物之类,助火而泻元,生冷、硬物损阳气,皆所当禁也”,指出针对不同的人,用药、食物皆应有别。同时,在脾胃病论治中,要注意药物的配物,如辛温芳香药附子、干姜、佩兰,久服则辛香走窜,暗耗阴液,故需佐以沙参、麦冬、生地等滋腻之品;在用祛湿药如茯苓、苍术、茵陈、慧仁等,切忌“湿为阴邪,当以温药治之”,予以干姜、附片之物,同时配以祛风药,风行流通,则湿去宜速,加入防风、羌活、川芎,同时还可酌加少量行气药,如木香、香附、川楝子,这样使脾胃气机得以通行,运化、输布得以畅通。
总之,脾胃有病,势必影响人体的营养来源,也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所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关于脾胃病症的预防,可以概括为“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暖”共12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