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度假旅游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度假旅游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1979年以来国内相关书籍和期刊文献的整理,归纳出我国学术界对度假旅游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国内度假旅游分类度假旅游整体度假旅游研究
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众度假旅游开始启动。随后短短十多年间,度假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使得学术界和业界人士越来越多地对度假旅游现象予以关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度假旅游的理论发展。笔者通过对“百度”、“Google”、“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至2008年的文章、“超星数字图书馆”有关度假旅游的著作、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博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国学界对国内度假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度假方式的研究,而对整体度假旅游的研究较少。
1.对分类度假旅游的研究
1.1对滨海度假旅游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滨海度假旅游的研究进行得较早。保继刚等人早在我国度假区开发之前就关注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问题[1]。随着我国旅游度假区开发高潮的到来,有更多的学者对海滨旅游度假区进行了研究。其中,赵宁曦与杨达源(1996),吴宇华(1998),郭文杰(2000)都曾对我国海滨旅游度假区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学者们还对滨海度假旅游的其它问题进行了研究。李瑛、郝心华(2003)分析了季节性供求矛盾对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措施。梁保尔(2006)认为,在开发和经营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时应注意产品的多样化、资源的原真性、环境的亲和力、参与的趣味性等问题[2]。刘俊(2006)指出中国海滨度假地的复兴必须摆脱行政经济的禁锢,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1.2对温泉度假旅游的研究
由于我国旅游度假区有相当一部分建在温泉附近,因此对温泉度假旅游的研究也是我国度假旅游研究的重点。首先是对温泉旅游内涵的研究。廖杨(2007)提出温泉旅游的内涵,认为温泉旅游具有休闲性、高重复消费性、体验过程的独特性等特点。其次是对温泉旅游发展趋势的研究。王华、吴立瀚等(2004)认为,国内外温泉旅游度假区正从单一的疗养功能发展演化成集度假、观光、康体、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并指出,营造高质量的度假环境,提供高档次的康体旅游产品,具备舒适周到的旅游服务,以及塑造鲜明的文化特色将成为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新趋向[3]。最后是对温泉旅游度假区的管理研究。姜莉、李永洁等(2004)通过介绍与分析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温泉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总结出从温泉资源管理的策略与措施、开发项目选择及用地布局到温泉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有益启示[4]。傅广海、殷继承等(2005)以四川周公山温泉旅游度假区为例,认为该度假区“三统一”的管理模式同样也适用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温泉度假区。王亚辉(2008)指出目前我国温泉旅游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应多举办与温泉有关的节庆活动,挖掘文化元素,建设和完善适合游客需要的组合体验产品等对策和建议[5]。
1.3对湖泊度假旅游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湖泊度假旅游的研究不断增多。杨春平、曾光明等(1996,1998)先后两次以岳阳南湖旅游度假区为实例,分别探讨了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和旅游度假区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车震宇、唐雪琼(2004)认为,我国中小型湖泊的度假旅游市场应以国内游客为主。孙骐(2007)结合南山湖旅游度假区概况,强调了旅游度假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4对森林度假旅游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森林度假旅游的研究开始得较早。早在1998年,但新球就探讨了森林休闲度假区的选址、住宿设计、娱乐和游憩设施等内容,为我国森林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6]。然而,由于森林度假旅游在我国发展缓慢,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学者对森林度假旅游的关注度不如对海滨和温泉度假旅游那样高,鲜见这方面的文章。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求,森林度假再次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森林度假旅游的研究有所增多。王红姝、李静(2008)提出发展森林养生度假旅游应坚持生态原则,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以及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引入分时度假模式等对策建议。
1.5对滑雪度假旅游的研究
由于对旅游资源和各种旅游设施有较高的要求,滑雪度假旅游的季节性较一般的度假旅游更为突出,我国这方面的度假区(村)相对较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多,主要集中在对滑雪旅游市场的研究。吴必虎、党宁(2004)指出我国滑雪旅游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刘家明、刘爱利等(2005)则指出与滑雪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相矛盾的是,目前我国高端的旅游滑雪场所的发展还非常缓慢[7]。
1.6对乡村度假旅游的研究
在我国,乡村度假旅游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事物,我国学界对乡村度假旅游的研究也才开始,各方面理论都不太深入和系统,主要集中在对乡村度假旅游的内涵、意义及开发模式上的研究。姜财辉、陈永昶(2006)界定了乡村度假旅游,并提出乡村度假旅游的开发思路。郑焱、刘婷(2008)对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管理提出加强引导,保持乡村性及其原生性,产品多样化,维护居民利益等建议。韦浩阳(2008)提出乡村生态养生度假旅游的模式概念,并对这一模式及其要素内涵进行了探讨性的研究。徐清(2008)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外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发展动向和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与特征[8]。
2.对整体度假旅游的研究
由于我国度假旅游发展时间不是很长,我国学者对整体度假旅游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主要有以下一些研究:
2.1对度假旅游文化问题的研究
旅游业是一种经济产业,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随着度假旅游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度假旅游的文化问题也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薛群慧(1998)提出旅游度假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策略要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特色性和高级化几个原则。胡荔香(2005)认为,文化是度假区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度假区的吸引力将大大削弱。
2.2对度假旅游市场定位的研究
田里(1998)从客源市场、功能定位、消费档次定位、引资方向四个方面为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张言庆(2008)指出,我国度假旅游的国际市场目标应圈定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将是我国度假市场的主体。
2.3对我国度假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
黄细嘉(2000)指出,目前我国的度假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品类型单一、分布不均衡、过分豪华高档、选址不当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尹燕(2007)认为,只有在产品开发、营销管理、环境保护、体制、品牌等方面进行创新思考与探索,才能保证度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4对度假旅游资源的研究
杨振之(2005)认为,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只适用于观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则不适宜。并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标准作了尝试性的研究[9]。
2.5对度假旅游消费者进行研究
安士伟(2006)通过对游客忠诚度的分类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提升度假型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度的模式及措施。徐菊凤(2007)通过研究中国及俄罗斯度假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度假旅游动机、行为方式和度假旅游需求特征,揭出两国游客在旅游行为和需求方面的异同点,否定了学术界以往关于度假旅游的个别典型结论[10]。孔繁嵩(2006)则总结了在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过度阶段旅游者的不同消费特征。
3.结语
综合我国学者对度假旅游研究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我国学者对度假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分类度假旅游方式的开发、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个案现状描述较多,理论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不够深入。对度假旅游的理论研究,如度假旅游的概念,度假旅游产品的概念、特征,度假旅游发展的规律和度假旅游的发展给社会造成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对度假旅游资源和度假旅游者消费行为(诸如度假者旅游动机、度假者消费特征、选择模式、旅行模式、信息搜寻模式、决策模式、消费结构)[11]进行的研究还非常少,还有待完善和深入。对度假旅游地居民的态度,度假区与居民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少见。
参考文献:
[1]胡荔香.文化型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以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D].2005.
[2]粱保尔.我国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科学,2006,(6):43-46.
[3]王华,吴立瀚等.国内外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模式的探讨[J].世界地理研究,2004,(9):79-83.
[4]姜莉,李永洁,陈中颖.欧洲温泉地区的概况与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4,(6):53-57.
[5]王亚辉.我国温泉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以环庐山温泉带温泉度假村为例[J].商业经济,2008,(10):104-106.
[6]但新球.森林休闲度假村的规划设计[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32-34.
[7]刘家明,刘爱利,陈田.滑雪旅游开发布局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2005
[8]徐清.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探讨[J].乡镇经济,2008,(4):64-67.
[9]杨振之.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J].旅游学刊,2005,(6):30-34.
[10]徐菊凤.度假旅游者需求与行为特征分析——以中、俄赴三亚旅游者为例[J].旅游学刊,2007,(12):59-65.
[11]张言庆.以市场研究促进我国度假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8,(6):7-8.
关键词: 国内度假旅游分类度假旅游整体度假旅游研究
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众度假旅游开始启动。随后短短十多年间,度假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使得学术界和业界人士越来越多地对度假旅游现象予以关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度假旅游的理论发展。笔者通过对“百度”、“Google”、“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至2008年的文章、“超星数字图书馆”有关度假旅游的著作、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博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国学界对国内度假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度假方式的研究,而对整体度假旅游的研究较少。
1.对分类度假旅游的研究
1.1对滨海度假旅游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滨海度假旅游的研究进行得较早。保继刚等人早在我国度假区开发之前就关注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问题[1]。随着我国旅游度假区开发高潮的到来,有更多的学者对海滨旅游度假区进行了研究。其中,赵宁曦与杨达源(1996),吴宇华(1998),郭文杰(2000)都曾对我国海滨旅游度假区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学者们还对滨海度假旅游的其它问题进行了研究。李瑛、郝心华(2003)分析了季节性供求矛盾对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措施。梁保尔(2006)认为,在开发和经营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时应注意产品的多样化、资源的原真性、环境的亲和力、参与的趣味性等问题[2]。刘俊(2006)指出中国海滨度假地的复兴必须摆脱行政经济的禁锢,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1.2对温泉度假旅游的研究
由于我国旅游度假区有相当一部分建在温泉附近,因此对温泉度假旅游的研究也是我国度假旅游研究的重点。首先是对温泉旅游内涵的研究。廖杨(2007)提出温泉旅游的内涵,认为温泉旅游具有休闲性、高重复消费性、体验过程的独特性等特点。其次是对温泉旅游发展趋势的研究。王华、吴立瀚等(2004)认为,国内外温泉旅游度假区正从单一的疗养功能发展演化成集度假、观光、康体、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并指出,营造高质量的度假环境,提供高档次的康体旅游产品,具备舒适周到的旅游服务,以及塑造鲜明的文化特色将成为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新趋向[3]。最后是对温泉旅游度假区的管理研究。姜莉、李永洁等(2004)通过介绍与分析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温泉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总结出从温泉资源管理的策略与措施、开发项目选择及用地布局到温泉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有益启示[4]。傅广海、殷继承等(2005)以四川周公山温泉旅游度假区为例,认为该度假区“三统一”的管理模式同样也适用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温泉度假区。王亚辉(2008)指出目前我国温泉旅游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应多举办与温泉有关的节庆活动,挖掘文化元素,建设和完善适合游客需要的组合体验产品等对策和建议[5]。
1.3对湖泊度假旅游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湖泊度假旅游的研究不断增多。杨春平、曾光明等(1996,1998)先后两次以岳阳南湖旅游度假区为实例,分别探讨了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和旅游度假区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车震宇、唐雪琼(2004)认为,我国中小型湖泊的度假旅游市场应以国内游客为主。孙骐(2007)结合南山湖旅游度假区概况,强调了旅游度假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4对森林度假旅游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森林度假旅游的研究开始得较早。早在1998年,但新球就探讨了森林休闲度假区的选址、住宿设计、娱乐和游憩设施等内容,为我国森林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6]。然而,由于森林度假旅游在我国发展缓慢,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学者对森林度假旅游的关注度不如对海滨和温泉度假旅游那样高,鲜见这方面的文章。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求,森林度假再次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森林度假旅游的研究有所增多。王红姝、李静(2008)提出发展森林养生度假旅游应坚持生态原则,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以及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引入分时度假模式等对策建议。
1.5对滑雪度假旅游的研究
由于对旅游资源和各种旅游设施有较高的要求,滑雪度假旅游的季节性较一般的度假旅游更为突出,我国这方面的度假区(村)相对较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多,主要集中在对滑雪旅游市场的研究。吴必虎、党宁(2004)指出我国滑雪旅游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刘家明、刘爱利等(2005)则指出与滑雪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相矛盾的是,目前我国高端的旅游滑雪场所的发展还非常缓慢[7]。
1.6对乡村度假旅游的研究
在我国,乡村度假旅游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事物,我国学界对乡村度假旅游的研究也才开始,各方面理论都不太深入和系统,主要集中在对乡村度假旅游的内涵、意义及开发模式上的研究。姜财辉、陈永昶(2006)界定了乡村度假旅游,并提出乡村度假旅游的开发思路。郑焱、刘婷(2008)对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管理提出加强引导,保持乡村性及其原生性,产品多样化,维护居民利益等建议。韦浩阳(2008)提出乡村生态养生度假旅游的模式概念,并对这一模式及其要素内涵进行了探讨性的研究。徐清(2008)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外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发展动向和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与特征[8]。
2.对整体度假旅游的研究
由于我国度假旅游发展时间不是很长,我国学者对整体度假旅游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主要有以下一些研究:
2.1对度假旅游文化问题的研究
旅游业是一种经济产业,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随着度假旅游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度假旅游的文化问题也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薛群慧(1998)提出旅游度假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策略要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特色性和高级化几个原则。胡荔香(2005)认为,文化是度假区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度假区的吸引力将大大削弱。
2.2对度假旅游市场定位的研究
田里(1998)从客源市场、功能定位、消费档次定位、引资方向四个方面为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张言庆(2008)指出,我国度假旅游的国际市场目标应圈定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将是我国度假市场的主体。
2.3对我国度假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
黄细嘉(2000)指出,目前我国的度假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品类型单一、分布不均衡、过分豪华高档、选址不当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尹燕(2007)认为,只有在产品开发、营销管理、环境保护、体制、品牌等方面进行创新思考与探索,才能保证度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4对度假旅游资源的研究
杨振之(2005)认为,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只适用于观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则不适宜。并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标准作了尝试性的研究[9]。
2.5对度假旅游消费者进行研究
安士伟(2006)通过对游客忠诚度的分类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提升度假型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度的模式及措施。徐菊凤(2007)通过研究中国及俄罗斯度假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度假旅游动机、行为方式和度假旅游需求特征,揭出两国游客在旅游行为和需求方面的异同点,否定了学术界以往关于度假旅游的个别典型结论[10]。孔繁嵩(2006)则总结了在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过度阶段旅游者的不同消费特征。
3.结语
综合我国学者对度假旅游研究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我国学者对度假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分类度假旅游方式的开发、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个案现状描述较多,理论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不够深入。对度假旅游的理论研究,如度假旅游的概念,度假旅游产品的概念、特征,度假旅游发展的规律和度假旅游的发展给社会造成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对度假旅游资源和度假旅游者消费行为(诸如度假者旅游动机、度假者消费特征、选择模式、旅行模式、信息搜寻模式、决策模式、消费结构)[11]进行的研究还非常少,还有待完善和深入。对度假旅游地居民的态度,度假区与居民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少见。
参考文献:
[1]胡荔香.文化型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以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D].2005.
[2]粱保尔.我国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科学,2006,(6):43-46.
[3]王华,吴立瀚等.国内外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模式的探讨[J].世界地理研究,2004,(9):79-83.
[4]姜莉,李永洁,陈中颖.欧洲温泉地区的概况与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4,(6):53-57.
[5]王亚辉.我国温泉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以环庐山温泉带温泉度假村为例[J].商业经济,2008,(10):104-106.
[6]但新球.森林休闲度假村的规划设计[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32-34.
[7]刘家明,刘爱利,陈田.滑雪旅游开发布局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2005
[8]徐清.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探讨[J].乡镇经济,2008,(4):64-67.
[9]杨振之.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J].旅游学刊,2005,(6):30-34.
[10]徐菊凤.度假旅游者需求与行为特征分析——以中、俄赴三亚旅游者为例[J].旅游学刊,2007,(12):59-65.
[11]张言庆.以市场研究促进我国度假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8,(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