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仁寿一中仁寿620500
摘要: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如果不能思想,便徒具人形,只是一株脆弱的芦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关注学生的理性思考,切实地从多个方面培养他们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并强化他们的思维传达能力,学生一定可以写出“言之成理”“言之有我”的文章。
关键词:作文;思维;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76-02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如果不能思想,便徒具人形,只是一株脆弱的芦苇。
从开学到现在,高一的学生都在要求写周记,每月还至少写一篇大作文。周记作文虽然写了不少,但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缺乏思考,文中无我。具体表现为:①感情单一化,内容模式化,主题甚至政治化。不分题材,不分体裁,不分主题,高唱“主旋律”“最强音”。社会上有什么热点就写什么热点宣传什么热点,缺乏科学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比如“记一件难忘的事件”写“5•12”地震,写“风景”也写“5•12”地震画面。生活中应该有很多事情可以牵动我们的情思,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多与其众不同的地方,生活应该是绚丽多姿的。②情感变化、认知结论在文中缺乏依托,缺乏依托的认知是无根之木,站不住脚。具体表现为华而不实,或矫情造作,不符合实际。经过初三的强化训练,学生很注重文章开篇与结尾的文采,词句优美意蕴深刻,但是和整篇文章的主题不合。写心情变化,只写心情变化的过程,却不交待变化的原由。这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③文章很多是“观点凑合材料”,“言之无我”。不仅高一学生作文如此,高考作文也如此。具体表现在:作文成了名人伟人的“跑马场”,贝多芬、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屈原、司马迁、韩信、项羽等等在文中出现的频率那是出奇的高;从“名人”处“借”来观点,从媒体中“抄”来材料,两者简单相加,并未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从中提炼出独特的真体验、真感受。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作文中理性的思考缺席了。
作文出现的问题显然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是严重地制约大部分学生作文发展的普遍问题。反思当下教育,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科技的发达带来了信息获取的便捷,各类资料网上都能找到;参考书、辅导书几乎是每人一本,在提高答案的准确率时也削减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一周七天,学生有六天半在校上课,每天奔波在两点一线之间,这造成了学生的生活视野狭窄、心理脆弱、社会责任感缺乏。主观上,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学生、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分数,而语文往往分数的提高并不明显,于是很多人就鼠目寸光地忽略了语文学习,忽略了心灵的成长,疏于思考。这些导致了学生的文章内容空洞,缺少自我的思考,情感思想没有依托。
我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不能忽略学生的思想,这不仅为了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更是关系着他们的终生发展。为了让学生学会思考,我觉得可以做出以下的这些努力:
1.用足例子,开启思维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阵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堂思考,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思维训练。而那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则是最好的思考对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己对话。课堂上,教师要用好用足这些例子。在学习《我与地坛》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思考文中描绘的地坛有何特点,然后思考悲观失落的史铁生见到这样的地坛是怎么想的,接着对比史铁生的“生死观”谈谈自己对“死与生”的看法;讲完史铁生与他的母亲后就让学生想想自己与母亲相处情形,再思考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这样既让学生理解文章走近作者,又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看似遥远的文言文对现代生活依然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文章也是训练思考的例题,像《寡人之于国也》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孟子的主张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2.大胆借鉴,深化思维
爱默生曾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让阅读激发思维和创作灵感!读者和作者同样是生活的参与者和感悟者,但高中生和作家相比,对生活的解读毕竟肤浅,甚至幼稚,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思维的角度和方式上都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阅读既可以是教材的扩充,也可以是课外阅读;可以是同类题材的,也可以是同一位作家的。学完现当代诗歌单元,可让学生分题材收集一些现当代诗歌,比如爱国类诗作;了解了史铁生的生死观,可以扩充阅读《命若琴弦》。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书目、杂志、报纸,每一周安排一定的时间给他们上阅读课及阅读汇报课。有针对性的阅读可以使学生的思考、写作更有深度和广度。
3.解读生活,拓展思维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作文也不例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等等。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多热点,值得思考或者是众说纷纭的话题是很多的,要训练学生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只有自己亲身经验并深入思考了才有真切的体会,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是自己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常自我反省,他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形成的阶段,经常自我反省、自我解剖可在心灵世界中铲除假、丑、恶,培植真、善、美,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生活视角的广度往往决定了思维的广度。
4.勇于实践,放飞思维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学生首先要敢于写,不畏惧各种类型的练笔方式,在大作文、小片段、周记等形式中展现自我,放飞思维。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完善思考的方法即“读者意识”和“修改意识”。“读者意识”就是从读者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文章。作文不仅要表达,更应注重传达。“以其昏昏”想要“使人昭昭”,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从读者的角度思考可让自己将思想传达得更准确。在写作之中反思,在修改之中完善,力争准确完美地传达自己的想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关注学生的理性思考,切实地从多个方面培养他们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并强化他们的思维传达能力,学生一定可以写出“言之成理”“言之有我”的文章。
摘要: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如果不能思想,便徒具人形,只是一株脆弱的芦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关注学生的理性思考,切实地从多个方面培养他们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并强化他们的思维传达能力,学生一定可以写出“言之成理”“言之有我”的文章。
关键词:作文;思维;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76-02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如果不能思想,便徒具人形,只是一株脆弱的芦苇。
从开学到现在,高一的学生都在要求写周记,每月还至少写一篇大作文。周记作文虽然写了不少,但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缺乏思考,文中无我。具体表现为:①感情单一化,内容模式化,主题甚至政治化。不分题材,不分体裁,不分主题,高唱“主旋律”“最强音”。社会上有什么热点就写什么热点宣传什么热点,缺乏科学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比如“记一件难忘的事件”写“5•12”地震,写“风景”也写“5•12”地震画面。生活中应该有很多事情可以牵动我们的情思,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多与其众不同的地方,生活应该是绚丽多姿的。②情感变化、认知结论在文中缺乏依托,缺乏依托的认知是无根之木,站不住脚。具体表现为华而不实,或矫情造作,不符合实际。经过初三的强化训练,学生很注重文章开篇与结尾的文采,词句优美意蕴深刻,但是和整篇文章的主题不合。写心情变化,只写心情变化的过程,却不交待变化的原由。这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③文章很多是“观点凑合材料”,“言之无我”。不仅高一学生作文如此,高考作文也如此。具体表现在:作文成了名人伟人的“跑马场”,贝多芬、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屈原、司马迁、韩信、项羽等等在文中出现的频率那是出奇的高;从“名人”处“借”来观点,从媒体中“抄”来材料,两者简单相加,并未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从中提炼出独特的真体验、真感受。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作文中理性的思考缺席了。
作文出现的问题显然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是严重地制约大部分学生作文发展的普遍问题。反思当下教育,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科技的发达带来了信息获取的便捷,各类资料网上都能找到;参考书、辅导书几乎是每人一本,在提高答案的准确率时也削减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一周七天,学生有六天半在校上课,每天奔波在两点一线之间,这造成了学生的生活视野狭窄、心理脆弱、社会责任感缺乏。主观上,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学生、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分数,而语文往往分数的提高并不明显,于是很多人就鼠目寸光地忽略了语文学习,忽略了心灵的成长,疏于思考。这些导致了学生的文章内容空洞,缺少自我的思考,情感思想没有依托。
我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不能忽略学生的思想,这不仅为了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更是关系着他们的终生发展。为了让学生学会思考,我觉得可以做出以下的这些努力:
1.用足例子,开启思维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阵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堂思考,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思维训练。而那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则是最好的思考对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己对话。课堂上,教师要用好用足这些例子。在学习《我与地坛》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思考文中描绘的地坛有何特点,然后思考悲观失落的史铁生见到这样的地坛是怎么想的,接着对比史铁生的“生死观”谈谈自己对“死与生”的看法;讲完史铁生与他的母亲后就让学生想想自己与母亲相处情形,再思考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这样既让学生理解文章走近作者,又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看似遥远的文言文对现代生活依然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文章也是训练思考的例题,像《寡人之于国也》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孟子的主张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2.大胆借鉴,深化思维
爱默生曾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让阅读激发思维和创作灵感!读者和作者同样是生活的参与者和感悟者,但高中生和作家相比,对生活的解读毕竟肤浅,甚至幼稚,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思维的角度和方式上都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阅读既可以是教材的扩充,也可以是课外阅读;可以是同类题材的,也可以是同一位作家的。学完现当代诗歌单元,可让学生分题材收集一些现当代诗歌,比如爱国类诗作;了解了史铁生的生死观,可以扩充阅读《命若琴弦》。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书目、杂志、报纸,每一周安排一定的时间给他们上阅读课及阅读汇报课。有针对性的阅读可以使学生的思考、写作更有深度和广度。
3.解读生活,拓展思维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作文也不例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等等。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多热点,值得思考或者是众说纷纭的话题是很多的,要训练学生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只有自己亲身经验并深入思考了才有真切的体会,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是自己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常自我反省,他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形成的阶段,经常自我反省、自我解剖可在心灵世界中铲除假、丑、恶,培植真、善、美,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生活视角的广度往往决定了思维的广度。
4.勇于实践,放飞思维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学生首先要敢于写,不畏惧各种类型的练笔方式,在大作文、小片段、周记等形式中展现自我,放飞思维。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完善思考的方法即“读者意识”和“修改意识”。“读者意识”就是从读者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文章。作文不仅要表达,更应注重传达。“以其昏昏”想要“使人昭昭”,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从读者的角度思考可让自己将思想传达得更准确。在写作之中反思,在修改之中完善,力争准确完美地传达自己的想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关注学生的理性思考,切实地从多个方面培养他们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并强化他们的思维传达能力,学生一定可以写出“言之成理”“言之有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