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消解下的文学“经典”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与文学“经典”的关系,好比是社会与文学之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文学“经典”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艺术情操,成为文学“经典”促进现代大学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但伴随文学边缘化的步伐加快,文学,尤其是文学“经典”成为各种思潮主要的消解对象。在大学,大学的功利性、短期性也消解着文学以及文学“经典”。本文立足现实需要,深刻挖掘文学“经典”虽被消解,但却不可泯灭的原因,主张通过文学“经典”去发现新时代大学教育的突破口,让文学“经典”在大学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文学“经典” 消解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经典”对人类社会的精神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参与了人类历史和生活世界的塑造,往往以各种各样令人难以忘怀的方式给我们的心灵打下印记。而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思想与文化的传递者,就注定与文学“经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大学与文学“经典”的关系
  
  大学与文学“经典”的关系,好比社会与文学的关系。什么是社会与文学的关系?又怎样反应出大学与文学经典的关系?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首先,社会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势必会对文学等艺术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如:苏州的园林与它的书画诗词之间的关系,希腊爱琴海的自由社会与思辨的关系,都反映出当地的社会形态对当地的艺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是以传统道德为根基,以建设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也应主要是服务于这个大局,同时兼顾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但这并不是单纯的“文艺从属于政治”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元化,这导致文学的审美也是一个多元审美元素汇集的结果,既有传统文化和现实流行元素,也有文学自身的探寻。总之社会是基础,文学是创造后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精神食量。
  大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大学既有社会的多元化结构,也有自身独有的校园社会结构和校园文化特点。例如:北京大学的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导致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诞生地,并造就了众多文学领域的大家和文学流派,文学“经典”是北京大学校园里不可不知、不可不谈论的焦点。虽然大学是一个微缩的社会,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在大学校园里都可以成为“经典”的,比如说,《骆驼祥子》与《围城》哪个更适合成为大学里的“经典”?这个问题我相信只要念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说,钱钟书的《围城》是更名副其实的大学“经典”,这并不是说《骆驼祥子》艺术成就就不高,关键是大学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围城》里所表现的出与进的精神困境。
  大学教育是大学社会结构中最为显现的一种形式。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的社会结构起到引导和塑造的作用。大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由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校园制度等联合组成。所以大学教育对校园的文学“经典”,也具有引导作用。
  其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可以反作用于客观实践。文学等艺术形式虽然不像制度、法律等认识那样,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主导作用,但是文学的艺术魅力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筑起坚实的文艺长城。
  大学教育的构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关于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建设软环境的关键。文学“经典”是推动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进步的关键力量和重要支撑。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通过鼓励思想自由,允许不同思潮的并存,允许不同价值观念的发展,允许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的探索,促进了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典范作用,也使得文学在大学校园里成为主流。五四以来,北京大学就是中国大学最为活跃的学府之一,不仅囊括了中国最著名的作家群体,同时也创作了中国最多的文学作品,文学的魅力构筑了北大经久不衰的教育氛围,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三,社会与文学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经典”同样是互相辅助的。社会是人类繁衍的有组织的结构,大学以及大学教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文学是历史长河中最为瑰丽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智慧在面向世界后的升华,文学“经典”是瑰宝中为数不多的经久不衰的宝石,它的魅力在于能抚慰我们的心灵,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类视力之外的情感高峰。大学教育需要文学“经典”的介入,需要用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染我们的心灵,推动学校的和谐发展,构筑起新时代大学的崇高意志。
  
  二 大学教育消解文学“经典”
  
  所谓“经典”,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界定的:①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②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③著作具有权威性的。第②个义项与本文无关,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第①个义项和第③个义项是“包含于”的关系,它们都强调经典的“权威性”,至于时间,既可以是古代的(可以称之为古典),也可以是现代的。至于经典的“权威性”何所指,《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界定“权威”的:①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②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依笔者的理解,经典无论古今,都要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在一定范围内是“最有威望、地位”的文本。词典的界定,无疑让我们把文学的“经典”局限于那些有威望的作家身上,他们的作品因为思想深度、艺术魅力而成为人们推崇的佳作。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经典”在外延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既有老庄之作,也有近世的宏著,总之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作品,经历过经典化洗礼的作品,都可以成为“经典”。例如:柳永词的由俗入圣、由雅入典的过程,就是经典化的过程。在柳永之前,北宋词坛只有小令而无长调慢词,词也不过是贵族士大夫筵席上的消遣,柳永使词平民化了,使词走入了下层文人和市井,并在整个中国广为流行,进而登堂入室,被册封为经典。《围城》在创作之初并不被读者所理解,里边的人物的进进出出看似一场闹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发现钱老笔下的人物和自己的境遇是出奇的相似,引起了读者内心的共鸣,被人们推崇为经典。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21世纪,文学“经典”的危机不同程度地提醒着人们文学时代已经过去,消费时代主导下的新的阅读形式和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学“经典”的认可,经典化过程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被人们所摒弃。一切表现出来的都是文学“经典”岌岌可危的现实境遇。就算是在大学里的中文系,如果不是老师安排的任务,很多学生可能也不会去翻翻过去的“经典”。因为,“经典”往往意味着威望,意味着学术不深的人不能从中找到任何反驳的理由,意味着这个社会的某些东西出了问题,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文学作品的苍白和无力。但是我们真的就不需要文学“经典”吗?大学教育就不需要重新评估文学“经典”的作用吗?
  大学教育走到今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分工的需要,是中国崛起、建立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但是大学教育就真的实现了时代赋予的重任了吗?
  从宏观环境来分析,大学教育消解文学“经典”是大的社会环境和各种消费思潮进入校园的结果。大学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成才提供一片沃土,但是现在的大学与社会是具有互动性的,一些社会上不良思想观念也进入了校园,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进而导致了大学校园对文学“经典”的拒绝。如: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个人本位,功利主义滋长;中西、新旧道德冲突中导致的道德多元化带来道德的困感,以致道德中性化,价值观模糊;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等等。这些问题印证了一些大学的教育是失败的,是没有与时俱进去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而且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偏颇。人文教育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很难有市场的,这也导致人文精神不能在校园里得到推崇和宣扬,文学“经典”也因大学教育的偏颇而置于次要位置。大学教育的功利性直接影响了大学校园里对文学的认同,对“经典”的认同。
  大学教育消解文学“经典”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文学作为一门显学的时代已经终结,但是作为一门必须存在的教育资源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大学教育之所以不可避免地消解文学“经典”,除了整个文学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学“经典”仅仅是历史中的文学“经典”,而缺少符合现代社会、现代人们审美习惯的“经典”。然而,现代社会也不能产生文学“经典”,因为现代社会的经典化已经被市场化所取代,经典化的历时性筛选体系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大学教育为了加快培养社会建设的急需人才,把大学的培养体系由过去的精英培养模式,转为大众培养模式,这样导致了大学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切身感受,不注重学生的审美要求,只是一味地培养他们成为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忽略能力教育之外的其它基本素质教育。也因此,大学教育不断地消解文学“经典”在校园里的生存土壤,作为文学最后的守望者的大学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
  
  三 文学“经典”对大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现在,我们要反思近30年来,大学教育过于偏重科学教育的结果。大学曾是众多学子的天堂,曾是自由翱翔的天地,但是由于大学面向市场,面向发展,使得大学教育不断被功利化、短期化,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具有线性思维的工程师,就是中文系的学生也喜欢用社会学的思维批判文学作品。我们的大学需要文学“经典”的复活,需要大学校园里有文学的影子,需要用文学“经典”抚慰我们的心灵,需要用文学“经典”唤起大学文学天堂的记忆。
  首先,以培养大学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为起点,努力营造校园文学氛围。培养一代会阅读的人,对我们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学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大学生为起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文学阅读风气。通过文学的阅读,提高大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次,大学教育需要重新审视教育过程忽略的问题,注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大学教育一直以来有一个弊端,过于严格贯彻学校各项制度,忽略学生对该项政策的感受,也忽略了学生接受的问题。文学“经典”要想在大学得到重新繁荣,就不能简单地靠行政指令来推动大学文学“经典”的复苏。如可以鼓励组建文学社团,像吉林大学的文学社团现在就有北岛诗社、子衿等学生组织,要充分发挥这些文学社团的学校带头作用,通过研讨、征文、大赛等形式增强学校的文学氛围。另外,还要让大学里具有文学修养的老师们多走到台前来,给学生们多开文学方面的课,燃起学生们对文学的热情。
  最后,文学“经典”的再发现、再阅读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学边缘化后,重新找到自己位置的关键措施。文学“经典”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近代的文学大师的优秀作品,以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些作品,都是可以打动心灵的优秀之作。网络下的一批作品,虽然还没有经历经典化的过程,但是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也可以作为优秀作品来阅读。“经典”在某种程度也具有相对性,因人而异,不同背景的作品或许有不同的“经典”定义。
  
  参考文献:
  [1] 余华:《网络和文学》,《作家》,2000年第5期。
  [2] 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三联书店,2002年。
  [3] 田建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5期。
  [4] 曹万鹏:《推行素质教育应强化的几个教育观念》,《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6期。
  [5] 周健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
  [6] 中共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对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两点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
  
  作者简介:郝淑媛,女,1962—,吉林四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写在前面: 大概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一位消防的老前辈来到编辑部,说他正在整理新中国的消防教育培训史,这个题目虽然在我脑中逗留了近一年,始终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促使我花费大
2000年秋,我有幸考入钟先生门下研习民俗学。在随后一年半的讲堂内外,我常常被先生治学与为师的风范所触动,也常常会由衷地感佩起先生的“师之大”。今屈指算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这期间,不时有“钟门弟子”著文怀念先生,我也不止一次地想把自己关于先生的所知所感连贯道出,但每次念及时,都思绪繁杂,理不出个先后,也难断取舍,最后只好作罢。不知道还需多久的过滤与沉淀才能所言娓娓,也许终不能够。今杂写三五小事.暂落笔于“师之大”。
前不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国内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召开的了“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8年展望”座谈会上,专家们分别 Not long ago, at the macroeconomic situati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丹·布朗的四部小说作品,天生就是为电影而作。难怪《24小时》的制片人希望将《达·芬奇密码》改编成电视剧集,丹·布朗都不愿意,只要电影。丹·布朗有理由期待新的类型:“科
期刊
人们日常所用的照明电器主要有白炽灯(钨丝灯泡)和荧光灯(日光灯)两种。这两种普通电器灯具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引发火灾。白炽灯在散热良好的条件下工作时,灯泡的表面温度与其
2003年5月21日上午9时13分许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北郊的万丰煤化有限公司一座反应塔因爆炸燃烧发生倒塌并引起库房起火 ,造成6人死亡 ,10余人受伤。据消防部门调查 ,起火
对火灾形势中重特大火灾的认识,究竟是“稳定中时有发生”还是“时有发生造成不稳定”?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的的确确涉及认识观念问题啊!因为两者会使人们产生对火灾形势
摘 要:折纸虽为一种手工游戏,但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文章以数量关系、图形变换为实例,探究了折纸在数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折纸;数量关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27-2  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手工游戏,在提供人们娱乐的同时,还能提高动手能力,开发智力,训练思维能力。折纸还不仅仅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