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问题的激发,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从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因而,教学中应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首先不是给出定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剪下来,让学生对折。学生一听,马上就兴趣盎然。接着,让他们根据现有条件和图形展开讨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得出重要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又如:在讲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的玩“抢30”的游戏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玩,学生兴趣浓厚,但同时他们也思考:“抢30”的游戏是偏向第二人,那“抢40”、“抢50”的游戏又有怎样的结论呢?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费力地讲,学生努力地听、记,印象更加深刻。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萌发创新意识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学”的承担者,素质体现者是学生。教师应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萌发创新意识。数学上每一个新的知识的诞生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把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的组合,新知识与原有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最佳土壤。
如:在学习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笔应用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看谁能组合出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都希望自己创造出更多与别人不同的组合。这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开始时学生可能无从下手。经过教师的提示、举例,学生行动起来,新问题层出不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使他们敏于质疑、善于解疑,并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使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时,让学生想一想:能把它们的已知和结论重新组合吗?这样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已知等腰三角形和顶角的角平分线,可以得出这条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已知一条线段既是三角形的高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中线,可以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同时这条线段也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平分线……这样就能得出:只要把其中任意两个作为已知条件,都可以得出另外两个结论。
四、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创新能力
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以及习惯性的思维方法,常常产生一种定势心理,严重地妨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克服这种不良的定势心理,思维就不会活跃,创新的意识也不容易产生。正如荀子所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学生的学习也要象蝉蜕一样,抛弃陈旧,才能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4,且顶点坐标是(3,-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很多学生开始也是先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顶点式,但是后面他们就先求出与x轴的交点坐标,再利用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4,从而求出二次项的系数,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另外一部分学生则由顶点坐标(3,-2),知道对称轴是直线x=3,再利用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4,得出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是(5,0)、(1,0),再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顶点式或交点式都很容易得出来。这样,在教师设置的变式练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动脑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又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干扰,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创新能力得以发展。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大胆的猜想、严格的证明、精辟的概述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他们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练习题,与现实背景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问题的激发,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从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因而,教学中应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首先不是给出定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剪下来,让学生对折。学生一听,马上就兴趣盎然。接着,让他们根据现有条件和图形展开讨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得出重要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又如:在讲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的玩“抢30”的游戏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玩,学生兴趣浓厚,但同时他们也思考:“抢30”的游戏是偏向第二人,那“抢40”、“抢50”的游戏又有怎样的结论呢?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费力地讲,学生努力地听、记,印象更加深刻。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萌发创新意识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学”的承担者,素质体现者是学生。教师应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萌发创新意识。数学上每一个新的知识的诞生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把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的组合,新知识与原有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最佳土壤。
如:在学习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笔应用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看谁能组合出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都希望自己创造出更多与别人不同的组合。这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开始时学生可能无从下手。经过教师的提示、举例,学生行动起来,新问题层出不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使他们敏于质疑、善于解疑,并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使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时,让学生想一想:能把它们的已知和结论重新组合吗?这样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已知等腰三角形和顶角的角平分线,可以得出这条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已知一条线段既是三角形的高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中线,可以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同时这条线段也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平分线……这样就能得出:只要把其中任意两个作为已知条件,都可以得出另外两个结论。
四、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创新能力
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以及习惯性的思维方法,常常产生一种定势心理,严重地妨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克服这种不良的定势心理,思维就不会活跃,创新的意识也不容易产生。正如荀子所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学生的学习也要象蝉蜕一样,抛弃陈旧,才能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4,且顶点坐标是(3,-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很多学生开始也是先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顶点式,但是后面他们就先求出与x轴的交点坐标,再利用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4,从而求出二次项的系数,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另外一部分学生则由顶点坐标(3,-2),知道对称轴是直线x=3,再利用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4,得出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是(5,0)、(1,0),再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顶点式或交点式都很容易得出来。这样,在教师设置的变式练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动脑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又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干扰,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创新能力得以发展。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大胆的猜想、严格的证明、精辟的概述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他们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练习题,与现实背景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