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内容要求是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到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要求,下面以“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课为例作初步的探讨。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由宏观现象转变到微观结构,初步建立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预测和检验物质性质的认识模型,使学生能够运用对比法理清易混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含硫物质及相关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一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再辩证地分析结论的使用范围,由实验证据的推理,建立认识化学物质的模型,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素养。
   (3)通过设计工业制取硫酸的主要步骤、提倡减少酸雨形成等活动,结合二氧化硫的功与过关系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感受化学物质的及其变化的价值,同时辩证地认识化学物质,进一步增强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对二氧化硫相关知识的查阅和同伴间的相互交流讨论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认识化学物质的系统、孤立水平和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经验、概念原理水平。
   (2)通过对二氧化硫的酸性、漂白性、氧化性、還原性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与评价,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水平。
   (3)通过对硫及其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可以从多角度认识化学物质的交流与讨论,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本质和相互关系间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
   (4)通过对含硫物质性质及转化的视角分析酸雨的成因,设计工业制造硫酸的方案,提倡减少酸雨形成活动的讨论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环境资源利用能力水平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见表1)
   三、教学流程
   1.查阅资料与在线学习
   学习任务一:课前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利用网络平台查阅关于酸雨和雾霾的成因,观看相关的短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后可在线讨论交流、评价和总结。
   评价任务一:诊断学生认识物质水平的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查阅酸雨、雾霾的成因和危害。
   【学生活动】在网络上观看生活中硫的使用,SO,的形成以及酸雨和雾霾的危害,SO2的安全利用等相关视频。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热情,通过酸雨和雾霾的话题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二氧化硫及相关硫的化合物,建立知识与实际的关联。
   【学生活动】推测SO2的化学性质,列举自然界、生产生活中含硫物质,利用流程图解释说明含硫物质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前科学概念和本身具有的生活经验完成学习任务,初步诊断学生认识化学物贡的方法和思维水平。
   【学生活动】建立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在线表达对SO2的新认识,尽量尝试提出资源利用的方案。
   【教师活动】检查学生课前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整理学生收集到的学习资料,解决学生认识二氧化硫后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关心并参与有关社会性话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诊断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存在的误区并纠正。
   2.情境引入、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
   学习任务二:观看SO2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新闻报道,获得有关SO2的信息并预测SO2具有的性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其性质。
   评价任务二: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能力水平。
   【学生活动】观看关于SO2的新闻报道“问题银耳”的社会议题,交流与讨论,获取有关SO,的信息,结合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推测SO2的性质。
   【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有关二氧化硫的新闻视频,让学生从新闻报道中捕捉有关二氧化硫的信息,提出相应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学习化学知识,易于接受内化。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推测二氧化硫的性质,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化思维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SO2的溶解性、酸碱性、漂白性等,改进探究SO2的漂白作用实质的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实验用品及仪器,让学生选择实验用品,独立设计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反应条件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实验操作能力。完善对比实验,分析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和表述实验证据的能力。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实施各个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改进实验,进于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推论二氧化硫性质思路的能力。
   3.研讨总结与提炼
   学习任务三:讨论、汇报含硫物质之间转化关系的整理情况。
   评价任务三:发展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相互转化的思维水平。
   【学生活动】梳理实验过程和结论,总结环境中SO2的来源、成分以及SO2的性质,小组交流合作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框图,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发展并诊断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水平,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探析的转换思维能力。    【学生活动】利用构建SO2及其相关化合物的知识循环体系,总结自然界中的SO2到生活生产中的SO2,如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工业生产的转化路径,讨论SO2的环境防护以及安全使用。
   【设计意图】由实验探究梳理实验证据,构建知识思维体系,形成学习化学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分析二氧化硫的利弊,辩证地看待化学产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汇报的内容,针对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解,再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个别问题,最后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对整节课内容进行梳理。
   4.问题解决
   学习任务四:实际问题解决方案设计与交流,展示方案并相互评价。
   评价任务四:发展学生能够解决真实情境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诊断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作业,延伸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生活动】课后作业:1.查阅二氧化硫的用途,二氧化硫被作为食品添加剂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二氧化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中的作用原理是什么?2.查阅相关资料,在城市的污水中含有氯气,如果你是该城市环境部门的化学研究员,你应该如何处理污水?3.查阅资料,在工业上如何制取硫酸,请你提出一套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三选一)
   【学生活动】小组互相分享设计方案,合作交流,挖掘优点弥补不足,优化本组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为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能够激发学生调动身边能利用的资源查阅资料,认识到物质之间转化的思路方法,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案例总结
   二氧化硫的性質”一课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查阅课前学习资料,梳理自主学习内容线上交流,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更多师生和学生间的互动空间;课中延伸的实验探究学习提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小组活动效果,整体的课堂效率逐步得到提升;课后布置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具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学活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本节课基于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重点突出了较为丰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概括物质的性质,认识物质并构建其相关化合物相互转化的认知模型,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他文献
反应热是化学反应原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和热点。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全国卷)和部分省市的模拟试题,考查反应热时都离不开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的書写及反应热效应的判断。分析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训练试题特点,关于反应热的考查主要有六种考法,现总结如下,以便于同行在以后的高考备考复习中借鉴(对于习题的选用,只截取了考题中考查化学反应热部分内容)。
期刊
人教版及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都是用图1装置做铜锌原电池实验。该装置的缺陷是:锌直接接触稀硫酸,由于过电位的存在,锌表面也会有比较多的气泡,影响实验效果。尽管一些教师对该装置进行了局部改进,但只要锌接触稀硫酸,锌表面总会有一些气泡。所以,为了锌表面不产生气泡,大家不得不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图2中X液为硫酸锌溶液、Y液为稀硫酸,锌与稀硫酸放到两个烧杯中,两个烧杯之间靠盐桥连接,由于锌接触不到稀硫酸
期刊
化学排序题是中考化学的重要题型,化学排序涉及的内容有物质的基本性质、溶质质量分数、pH的大小以及化学反应、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等。对化学物质的性质强弱、反应先后、相关化学量以及实验操作流程进行排序是总结归纳化学知识,理解反应原理,强化方案设计的一种重要方式。化学排序题一般含有大量的化学信息,形式变化多样,对分析思维要求较高,解决该类题型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的化学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分析技巧,本文将结合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一课中,教材,上介绍了对于多數固体物质,温度越高,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而氢氧化钙则相反,温度越高,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弱。对于这样的结论,仅让学生记忆显然印象不够深刻。无论是从学生课堂练习还是单元测试的反馈来看,学生往往会忽视氢氧化钙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的特殊性。  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加热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的实验呢?根据氢氧化钙的
期刊
项目式学习起源与美国,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规划及解决任务的动态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课程的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其融合了多元的教育理念,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式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地应用于真实的案例,为达到这个目的,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在探究式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与常规教学相比,项目式学习更加提倡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通过学生
期刊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中心环节,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源于对实验素材的合理选用。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筛选和使用素材。因此,如何合理选取学校内的、生活中的、社区及所在地区的化学实验素材,将其转化为可供学生探究活动的教学资源,是化学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  一、化学实验素材的取向  化学实验素材就是指有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目标,在实
期刊
数形结合是通过“数”和“形”的相互转化研究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简洁、直观的图形,更便于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将模糊、不精准的图像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据,使研究的结果更准确。中考中对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往仅局限在溶解度的相关问题的解决上。  题型一:金属与酸反应型  解答此类型的数形结合题时,常常涉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比较,要掌握规律。曲线的曲率
期刊
“化学物质与健康”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内容,涉及到众多与人类生活相关的知识点,是对“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体现,下面将系统总结该章节的知识内容,并结合考题进行重点解读。  一、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主要有六大类: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每一种营养素 在人体内都起着特定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六大营养素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蕴含在特定的食物中,了解营养素的来源对于人体
期刊
电化学基础专题是高中化学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每年高考化学中的必考点,电极反应式书写是电化学的核心,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突破电极反应式书写这一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电池类型进行分类,总结不同类型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建立其书写模式,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对学生正确、快速解题具有指导意义。  一、新情景下化学电源电极反应式书写  1.二次电池电极反应式书
期刊
一、试题特点  1.无数据,题干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文字叙述为主,没有具体的数据,但问题答案需要给出具体的数字。  2.有关系,题目中虽没有数据,但具有一些关键词,如“相等”、“相同”、“不变”等,这些关键词表明了物质之间的量关系。  3.定问题,无数据计算题的问题形式相对固定,一般以求解质量比、体积比、质量分数为主,涉及的大多为比值问题。  二、归类突破  无数据计算题的考查内容相对较多,但根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