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小探头指导下结直肠腺瘤的emr切除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5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在超声小探头的指导下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总结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该组患者病变均完全被切除,共切除62例病灶,手术时间为37.5±14.5min,溃疡面愈合时间6.8±1.5周。术后5例出血,予相应处理后出血停止。术后随访1~3个月,未出现穿孔及管腔狭窄。结论 EMR治疗结直肠腺瘤病变的疗效较好,该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术;结直肠腺瘤;疗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1-8801(2014)10-0397-01
结直肠腺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具有恶变的倾向,早期发现及切除是治疗疾病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传统切除术创伤较大,患者痛苦多、术后并发症多,花费高。近年来,消化道内镜的应用提高 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具有创伤小、疼痛少、费用少等优点。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MR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消化道腺瘤重度异型增生、平坦型息肉和早期癌的切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我院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对收治的5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在超声小探头的引导下行EMR,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结直肠腺瘤的患者,均经病理证实。适应证:经超声小探头明确源自黏膜层、黏膜下层或粘膜下注射抬举征呈阳性的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化验血常规及凝血机制正常,心肺功能正常,无心、肺、肾功能不全。病变直径3cm以内,范围小于结直肠周径的3/4。排除肠结核、肠梗阻、不能耐受常规结肠镜检查者。排除消化道溃疡病史。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8~69岁,平均(45.3±14.2)岁。腺瘤大小为0.3cm×0.3cm~2cm×2.5cm,病变位置:直肠部位24例,乙状结肠17例,升结肠9例。病灶单发16例,多发30例。
1.2 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血、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清洁肠道。术前20 min予以肌肉注射安定10 mg及山莨菪碱10mg以减慢肠蠕动和保持镇静。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超声小探头 富士能sp-702,15mhz探头环扫,观察病变、确定黏膜形态的变化、深度以及进入程度后行EMR。首先将内镜注射针经活检孔病变边缘约1~2cm 处黏膜下注射或1:10 000肾上腺素液或靛胭脂稀释液,使息肉与黏膜下层分离并明显抬举,确定病变处黏膜与黏膜下组织充分分离,注射后至隆起型病变明显隆起, 突出于周围黏膜。插入圈套器,并将圈套器的开口完全置于病变隆起的黏膜并压紧,收紧圈套器通以高频电流(功率30W)切除黏膜。较大病变必要时采用分片切除法。将切除的病变的黏膜组织吸引着随肠镜退出体外,检查切除的病变是否切除完整,标注后送病理检查。创面出血予相应止血治疗,若为出血较为明显,迅速清理视野后,予钛夹夹闭出血位点。若为渗血较少,0.8%去甲肾上腺素液冲洗、高频烧灼或热活检钳钳夹。再次进镜观察结肠黏膜切除后创面有无出血、穿孔、是否有残留等。观察是否有残留,如残留较多需重复以上步骤完成黏膜切除。术后常用抗生素抗感染3d,禁食24h,1周后即可正常饮食及工作。
2 结果
该组患者病变均完全被切除,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无明显不适。共切除62例病灶,手术时间为37.5±14.5(23~80)min,溃疡面愈合时间6.8±1.5(4~8)周。经病理证实有管状腺瘤33例,混合型腺瘤11例,绒毛状腺瘤9例。所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理标本均为发现离切缘2mm范围内存在瘤变灶。术后5例出血,予相应处理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个月,未出现穿孔及管腔狭窄,未见复发病例。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结直肠腺瘤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远端结肠,8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有效预防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耳机预防的一个重要环节。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恶变的关键所在。目前,结直肠腺瘤的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内窥镜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小、不开刀、集诊疗于一体的优点,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有研究显示内镜下发现结直肠腺瘤可降低76%的结直肠癌的发生率[2]。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术具有侵袭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凡内镜下形态异常的黏膜病变,常规活检未能确诊时,均可行EMR明确诊断。EMR治疗过程中于腺瘤病灶边缘黏膜下层注射肾上腺激素,呈半球形隆起后采用圈套器勒住隆起黏膜电凝切除[3]。但在行EMR之前采用超声小探头检测观察病变粘膜形态的变化和浸润深入对是否可事实EMR至关重要。本组所有病变经超声小探头检查后确定符合EMR的适应症。EMR常见的并发症有穿孔、出血以及肠管腔下狭窄。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行EMR是注射肾上腺激素盐水需充分,注射剂量要合适。本研究中行EMR治疗病变全部被切除,术后无一例出现穿孔及管腔狭窄。综上所述,EMR治疗结直肠腺瘤病变的疗效较好,该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定军,陈萍.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54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3,50(7):74-75.
[2]刘立晗,吕春华.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 EMR) 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 (9):83-84.
[3]刘立晗.内镜下治疗结肠管状腺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32):599-600.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术;结直肠腺瘤;疗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1-8801(2014)10-0397-01
结直肠腺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具有恶变的倾向,早期发现及切除是治疗疾病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传统切除术创伤较大,患者痛苦多、术后并发症多,花费高。近年来,消化道内镜的应用提高 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具有创伤小、疼痛少、费用少等优点。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MR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消化道腺瘤重度异型增生、平坦型息肉和早期癌的切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我院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对收治的5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在超声小探头的引导下行EMR,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结直肠腺瘤的患者,均经病理证实。适应证:经超声小探头明确源自黏膜层、黏膜下层或粘膜下注射抬举征呈阳性的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化验血常规及凝血机制正常,心肺功能正常,无心、肺、肾功能不全。病变直径3cm以内,范围小于结直肠周径的3/4。排除肠结核、肠梗阻、不能耐受常规结肠镜检查者。排除消化道溃疡病史。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8~69岁,平均(45.3±14.2)岁。腺瘤大小为0.3cm×0.3cm~2cm×2.5cm,病变位置:直肠部位24例,乙状结肠17例,升结肠9例。病灶单发16例,多发30例。
1.2 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血、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清洁肠道。术前20 min予以肌肉注射安定10 mg及山莨菪碱10mg以减慢肠蠕动和保持镇静。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超声小探头 富士能sp-702,15mhz探头环扫,观察病变、确定黏膜形态的变化、深度以及进入程度后行EMR。首先将内镜注射针经活检孔病变边缘约1~2cm 处黏膜下注射或1:10 000肾上腺素液或靛胭脂稀释液,使息肉与黏膜下层分离并明显抬举,确定病变处黏膜与黏膜下组织充分分离,注射后至隆起型病变明显隆起, 突出于周围黏膜。插入圈套器,并将圈套器的开口完全置于病变隆起的黏膜并压紧,收紧圈套器通以高频电流(功率30W)切除黏膜。较大病变必要时采用分片切除法。将切除的病变的黏膜组织吸引着随肠镜退出体外,检查切除的病变是否切除完整,标注后送病理检查。创面出血予相应止血治疗,若为出血较为明显,迅速清理视野后,予钛夹夹闭出血位点。若为渗血较少,0.8%去甲肾上腺素液冲洗、高频烧灼或热活检钳钳夹。再次进镜观察结肠黏膜切除后创面有无出血、穿孔、是否有残留等。观察是否有残留,如残留较多需重复以上步骤完成黏膜切除。术后常用抗生素抗感染3d,禁食24h,1周后即可正常饮食及工作。
2 结果
该组患者病变均完全被切除,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无明显不适。共切除62例病灶,手术时间为37.5±14.5(23~80)min,溃疡面愈合时间6.8±1.5(4~8)周。经病理证实有管状腺瘤33例,混合型腺瘤11例,绒毛状腺瘤9例。所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理标本均为发现离切缘2mm范围内存在瘤变灶。术后5例出血,予相应处理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个月,未出现穿孔及管腔狭窄,未见复发病例。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结直肠腺瘤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远端结肠,8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有效预防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耳机预防的一个重要环节。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恶变的关键所在。目前,结直肠腺瘤的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内窥镜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小、不开刀、集诊疗于一体的优点,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有研究显示内镜下发现结直肠腺瘤可降低76%的结直肠癌的发生率[2]。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术具有侵袭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凡内镜下形态异常的黏膜病变,常规活检未能确诊时,均可行EMR明确诊断。EMR治疗过程中于腺瘤病灶边缘黏膜下层注射肾上腺激素,呈半球形隆起后采用圈套器勒住隆起黏膜电凝切除[3]。但在行EMR之前采用超声小探头检测观察病变粘膜形态的变化和浸润深入对是否可事实EMR至关重要。本组所有病变经超声小探头检查后确定符合EMR的适应症。EMR常见的并发症有穿孔、出血以及肠管腔下狭窄。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行EMR是注射肾上腺激素盐水需充分,注射剂量要合适。本研究中行EMR治疗病变全部被切除,术后无一例出现穿孔及管腔狭窄。综上所述,EMR治疗结直肠腺瘤病变的疗效较好,该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定军,陈萍.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54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3,50(7):74-75.
[2]刘立晗,吕春华.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 EMR) 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 (9):83-84.
[3]刘立晗.内镜下治疗结肠管状腺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32):59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