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解冻的插曲——
毛泽东在国庆大典对尼克松的一次暗示
1949年以来,孤立和遏制中国,一直是美国在亚洲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重要内容。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意识到不改变这种政策,美国就无法摆脱在亚洲的困境。要有效地对付苏联,也必须改变过去的反华政策。他立即指示基辛格“探索同中国人民和解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自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当时已成为对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为了中国的自身安全和利益。毛泽东和周恩来也作出决策,争取改善中美关系。
1970年国庆节,斯诺被毛泽东请上了天安门。不过可惜的是,斯诺在中国的新闻竟没能引起尼克松注意。
1970年的10月1日,天安门照例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当一个高鼻子外国人和他的妻子走出电梯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迎了上去,用他那有力的手,握住了这个老外的手,说:“欢迎你,斯诺同志。”
当斯诺知道他是第一个被邀请上天安门的美国人时,他很兴奋,说:“我真是第一个被邀请上天安门的美国人吗?”
周恩来肯定地点了点头。
斯诺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记者,要不是充满好奇心,当年他会到陕北红色的土地吗?
今天,他走上天安门,依然是那个充满好奇心记者,他对这座东方城楼上的一切,都觉得新鲜,甚至觉得眼睛都不够使。
“毛主席叫我请您来,您是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周恩来的声音响在耳边。
斯诺也很动感情地说:“当年我穿过封锁线去找红军,第一个见到的红军领导人就是您。”
回忆起往事自然都很高兴。斯诺还记起,当时周恩来用英语和他交谈,他很吃惊。
周恩来也回忆起当时给这位外国记者安排的采访路线,说那时没有汽车,只有一匹马给他骑。
“当年您安排我见毛主席,采访红军,这在西方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我上天安门,也是……”
周恩来以政治家的语气说:“在中美关系相互隔绝的情况下,你三次访问中国,今天还上天安门参加我们的国庆活动,这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情。”
“我又有独家新闻了?!”斯诺显得很兴奋。
这时,电梯又一次打开,毛泽东的身影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周恩来和斯诺迎上前去。此时,毛泽东已经步入老年,和斯诺印象中的毛主席有了很大的变化。
“主席,您看谁来了?”周恩来用他那特有的江苏口音说。
毛泽东显然已经认出了斯诺,他笑了,说:“斯诺先生,老天保佑,我们又见面了。”
斯诺感到,毛泽东虽然老了,但他的说话还是像当年一样的有趣。他把自己的妻子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热情地和他们握手表示欢迎。
天安门广场上的庆祝活动开始了,“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声浪此起彼伏,使斯诺感到茫然。
毛泽东把他叫了过来,让他站在了天安门的正中央,翻译冀朝铸正好站在了他的身后。摄影记者杜修贤急忙抢下了这个镜头。
第二天,经周恩来总理精心安排的这张照片发表在了中国的各大报上。
毛泽东把斯诺叫到天安门上的用意,许多人都不甚清楚,就连当时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忽略了这一重要情况。事后基辛格在他回忆录中说:“毛泽东和周恩来对我们的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转弯抹角,以至使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10月1日,中国国庆节那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请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哪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享受过这么大的荣誉。这位高深莫测的主席是想传达点什么。”
斯诺后来自己谈论这一事件时指出:“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作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国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事情做得过分微妙,反而达不到通信联络的目的。”
的确是这样,毛泽东是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向美国总统传递这样的信息——中美关系要解冻了。
这不仅是在天安门上作了一个象征,而且是和斯诺明明白白地说了。这在1970年12月18日的谈话中已经是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毛泽东说:“中美会谈15年谈了136次。我不感兴趣了。尼克松也不感兴趣了,要当面谈。”
“主席愿见他吗?”斯诺问。
“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我愿跟他谈,谈的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
“他如果想到北京来,你就捎个信,叫他悄悄地不要公开,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嘛。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我看我不会吵架,批评是要批评他的,我们也要自我批评……”
“小平您好”背后的故事
198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醒目横幅。“小平您好”的横幅一出现,群众就欢腾起来。大学生们簇拥在横幅的周围,兴奋地摇花束,挥彩带,抛纱巾。这个闪光瞬间被摄影师捕捉住,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
当年参加游行的北大生物系1981级学生张志回忆说,为了准备1984年的国庆游行,他们从当年5月份就开始训练。临近国庆时,大家都很激动,班上的许多同学都想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9月30日晚上9时多,同学郭庆滨、李禹等在一起商议:光喊口号、挥舞花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他们要制作一幅横幅来表达心意。这时同学常生、毛小洪等出于同样的目的找来纸笔,大家想到了一起。只有12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里聚集了20多名同学,连门都打不开了。
写什么标语呢?有人说“教育要改革”,有人说“改革要加速”……大家都觉得这些标语虽好,但只说出了人们一个方面的愿望,不能集中、充分地表达大家共同的愿望。
大家想到了邓小平同志,想到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大业以及小平同志的拨乱反正。于是,有人脱口而出:“就写‘小平同志万岁’”。但“万岁”两字立即被否定了。
经过反复琢磨,大学生们终于得出一致结论:“邓小平同志你好”。大家觉得,这句话最能亲切地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最能表达对党中央的领导、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
但大家又觉得这7个字显得不够亲切,这时有人提出写“小平你好”,这一方案获得大多数同学的认同,只是觉得把“你”换成“您”更完美些,于是一条让大家都满意的横幅产生了。
李禹拿来自己的塑料床单做衬,“小平您好”几个大字由常生执笔,写在了4张绿色大纸上,然后贴在了床单上。写好后,大家小心翼翼地把横标裹起来,外面绕以彩带,顶端缀以纸花,横标变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
10月1日4时多,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护卫着这把“花束”进入了游行的“行列”。游行队伍到金水桥边时,郭庆滨、常生、于宏实等同学一下子打开横幅,大家感觉小平同志好像看到了,情绪更加激动,便将鲜花抛上了天空,一个经典场面就这样诞生了。
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小平您好”这句话感情真挚,就像是对亲朋,像是对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家人的问候,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的由衷祝愿和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