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陈伟(号亮慧)江苏苏州人,祖籍福建泉州,龙艺中国画院创办人。毕业於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先後结业於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本科班,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现任中国画学会(香港)会员、香港美协理事、香港书画艺术研究学会会长、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山沐贤书画院艺术顾问、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座讲师及山水画课程导师 。作品与论文分别发表於《艺术阵线·陈伟卷》《中国艺术》《艺术香港》《香港书法》《视觉艺术》《大公报》《信报》《广州日报》《开平侨乡报》等杂誌报刊。一些作品由政府机构、专业文艺团体、以及私人收藏。
与笔墨丹青结缘的陈伟先生以虔诚之心,信念之根、敬畏之情追求所热爱的绘画事业,毫不动摇地在繁华的香港坚守着属於他自己的那块艺术圣地,终成勤奋耕耘的艺术家。
洗尽铅华,他的眼神中透着岁月赋予的安然、超脱与智慧。简明而深刻的立意,真实而细腻的情感,得心应手的运笔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快意。
躬耕於笔墨间,他在香港创办龙艺中国画院。或传道授业於学校画院,或分享感悟於公益讲座,或学习交流於名师大家,或採风创作於名山大川,或展览发表於展会报刊。
鱼米之乡孕育艺术情结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富饶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经济文化中心。在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滋养与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韻中,历经了无数书画艺术大家,其中如陆机、张旭、孙过庭、范仲淹、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祝允明等,一代代文人墨客各领风骚,为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刻下了辉煌的艺术烙印。
陈伟先生移居香港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从小就浸润在诗书画印的书香环境。在读小学期间,应当时环境,他开始接触了漫画,在笔墨刻画间,他初窥艺术门径,对毛笔作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並自行模仿图画书上的插画开始临摹起来,每天晨跑结束到早餐之前,成为他自学的专属时间。
陳伟先生的父亲希望他可以将画画作为营生技能,便为他聘请了中国画老师,而流传广泛的《芥子园画谱》也自然而然成为他汲古入门的最初范本。从此,他正式开始接触中国画艺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绘画技艺日渐长进,常常被周围的人们称呼为“小画家”。
在中学时期,他又经过了素描与色彩的训练,同时,参加青少年宫众多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展览,从而进一步磨炼和坚定了他的绘画意志。高中毕业时,他终於实现了一直向往考入的学府-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心愿,接受正规系统的美术教育,对中西绘画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他对山水画艺术的着意追求、着重投入,由此而取得了名列前茅的优異成绩,毕业时,他被学校保送入读师范学院进行深造,由此踏上了一条光荣的人民教师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年轻的陈伟先生移居香港,但再也无法从事本行的工作,为了生活,他开始四处打工,短短几年间从事过股票卖买、漫画助理、百货橱窗陈列、超市广告排版、地产经纪,甚至经营水果店等工作。难怪他曾笑说:“ 香港是个锻炼人身心的地方,特别是要随时保持身体健康才行”。
九十年代後期,由於陈伟先生所在公司业务的变动,他又面临着选择的压力,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来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已经丢下了自己的本行並再也没有潛心投入到创作中去。“从小学开始,我一直将画画当做一种谋生手段,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我觉得自己需要重新认识並再学习。”此时,陈伟先生的内心被重新唤醒,对艺术的渴望使他克服了物质条件的艰难而连续两度辞别香港到内地高等美术学府深造。分别受业於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本科班,结业後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 。
这两次的研习让他受益匪浅,无论从理论的高度还是从实践的体悟两个方面看,陈伟先生的山水绘画都有了质的飞跃,更为未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证。
与美共心的艺术创作
少年时期的陈伟先生得益於故乡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由前人遗留下来丰富的书画艺术宝藏。城中也多山水画前辈和治学严谨的山水画老师,耳濡目染下,学习山水画自然而然地成为未来的选择目标。
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北宋便形成南北两大派系,後世时有门户对立偏激之绪。陈伟先生摒棄门户之见,长期研习两派之长。他从沈、文等“明四家”切入,进而上追两宋经典,对以范宽、郭熙等为中心的北派,和以董源、巨然及王、黄等“元四家”为代表的南派犹为倾心。宋画意境的深邃、构思的严谨和气息的典雅加上神完气足、超迈尘俗的笔墨精神,对这些古典精髓的悉心揣摩和参悟使得他在理解和心追手摹传统山水画方面大彻大悟。
此时,再配合他“畅遊”或“卧遊”大江南北的历程,南北兼备的笔墨语言自然而然成为流淌在陈伟先生山水画中既浑穆又灵性、既雅逸又大气这种艺术气质的主旋律。观其作品之体格,亦受“吴门画派”的影响,无论在创作理念还是创作技巧上,他既追随“明四家”的正宗,注重笔墨素养、强调感情色彩,也追求平和自然、着眼意境抒发。陈伟先生的创作注重深刻的立意,意境非常优美,或青山绿水、或万丈红仞、或高山伟岸、或世外桃源,表现出画家开阔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力和行千里路走万重山的成竹在胸,具有很高的欣赏性。
陈伟先生的工作室位於港岛商业闹市区一隅,因此每逢动笔,他必定平心静气、焚香入定,以诗词构想笔墨世界、用意念建筑另一个理想空间,待到心念纯净才提笔濡墨。他正是以一种“大隐隐於市”和“知足当乐”的人生心态来铸就所作山水画的境界和韻格。从中彰显出的“澄怀”之道,体现了他那种纯净虚静的心灵格局和艺术素养,这是中国古典哲学中至高至美的审美境界,对於目前还並未能完满达此艺术理想的陈伟先生来说,这也是他毕生要去坚持和努力探求的。 由於内心的需求,陈伟先生经常远离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间、乡村,感受内心的宁静、逍遥,聆听潺潺流水,相伴鸟虫鸣叫。在多彩的云贵高原、青藏地区以及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吞吐来自大地的浩然之气,将他那固有的“江南才情”与这“广袤气概”完全贯通融会起来,这使他的作品在形式内容中多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极大地增添了他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元素。在这“师造化”的过程中追寻一种无我、无尘和无为的人生境界 。
山水画家画山水,题材未必是描写现实景观,它更多来自画家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画山水是借景抒情之法。而传统作为可用之材,能一窥笔墨之道,但须感悟出新意,才能使经典常读常新,这也是当下山水画家需要思考的课题。陈伟先生认为:“作山水不能只是画所看到的或经典的,更不能画他人所有的,而是要画想到的、无中生有的。传统经典能入擅出、现实生活可取能捨、创作思想与时俱进,将前两者适用於後者,表达出新的意思来,才能避免因”围墙效应“而产生“审美疲劳”以及“手高眼低”之艺术大忌,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精度、深度、高度”相一致的作品。”由此,他作画时会先产生一个有感觉的意念,恍惚朦胧的,不急於动笔,然後再想象出各种物象的形象结构、位置佈排等,直到意境的生成。他表示,画面物象对应现实看可能会不那麽合理,但一定是合情的,这就是高於生活的艺和术,是艺术创造与现实存在的区别。综观陈伟先生的山水画创作,由於他循着老庄“物我两忘”和“超然物外”之道而行,其中确实鲜有表现凡世间的人物、城市、舟车等人类物质生活的物象的。
然而,陈伟先生也远离当下那种标榜“逸笔草草”、“寥寥数笔”等所谓的文人画时风,坚定不移秉承着严谨、难度和审美之画道宗旨,坚持传承传统笔墨精神,开拓当代山水语境、坚持以学术性为本,以观赏性为表的思想原则,在如今这人心浮躁、逐名纷爭的社会环境下,没有冷静的思维、宽阔的视野和坚实的底气是不可能做到的。
艺术创作乃蝉蜕历程,脱去外壳方为真身,陈伟先生深谙此理,他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创,只有一生不變的坚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陈伟先生是将这一片超然供奉给有情有心的众生,让众生可以与他一道入山观、遊、居,让灵魂可以有休憩的地方。
陈伟先生与出生於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艺术家一样,在长期致力於山水画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经验,並将这艺术的审美拓展至更为广阔。一方面,他们的开拓性探索处於一种开放心态,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提示了山水画再发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们对笔墨精神都有清醒準确的把握,而且执著地坚持。而这一切也造就了他们在山水画艺术创研领域取得了如今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也提醒我们传统山水画的审美体系与当代山水画的审美体系对应。
近四十年的笔墨磨砺,从陈伟先生的“诗、书、画、印”四艺中可领略到他全面的艺术修养、扎实的笔墨功底、深厚的作品内涵、灵动的创作形式。如果从画面形式及思想深度方面而言,他还有进一步需要着力改善的地方。从年龄上而言,他正值画家的黄金时期,正如著名水墨画家、资深画评家徐益行女士所评论的那样:“陈伟其笔墨俱南北之长,清逸浑厚、画法精妙,其气息雄秀兼得,韻格超然。不论是创作还是教学,他都抱拥着那份唯美与纯真,绝不急功求利,更不故弄玄虚。或许周围的人对此不屑一顾,但他仍保持泰然处之,漫不经心与世无爭,陶醉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翩翩然恍如淡定的文人墨客,其内心世界必然丰盛从容,其精神归宿必定风采灿烂。 ”
用生命的色彩照亮艺术
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结业後,陈伟先生的艺术生涯拉开了新的序幕。除了进行艺术创作外,他亦在中国画的传承教学、展览交流、探讨研究等方面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赤子之心。在受聘担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席讲师暨山水画课程导师之後,又曾经为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所聘,担任同类课程导师。陈伟先生重新走上三呎讲台,並创办了龙艺中国画院,开展创作与教学的双向课题研究。期间,他编写了不少经过其重新解析的有关书画学习的教材,配合他所借鉴的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学院式”教学理念,这让学员们感到耳目一新、效果明显。他总结道:“组成我们学员的大部分是退休人士,小部分为在职人士,他们主要生活在香港,很少接触到系统规范的中国书画艺术,期盼能夠系统而又专业地了解和学习这一中国艺术的精粹。”
艺术的交流一直是陈伟先生注重的环节,他经常带着画作走出去与同行们切磋互动、或同场笔会、或座谈研讨等。他的一些作品也多次参加各类展览並获奖项。作为一位山水画家,陈伟先生醉心於艺术之外,也热心参与各类慈善捐赠活动以及为美术从业者和艺术爱好者讲解有关中国画课题内容的公益讲座。
这些年来,中港两地各个领域来往频繁,随着国家对大湾区政策的落实,双边的艺术活动也迈向新的台阶。在这样的大环境形势下,几年来,陈伟先生每年都要多次前往大湾区一些主要城市进行探访交流和採风写生等,这对他亲身感受内地日新月異的变化和保持与内地同行切磋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陈伟先生夫人的故乡是大湾区一个重要的侨乡城市-开平,这里的艺术传统历来深厚:被列入联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艺术-碉楼,为世人瞩目;中国书画以及西方绘画,犹如两颗闪耀的星星,为当地民众所崇敬,且从业者众。陈伟先生之所以能与这里的文艺界结缘並有着长期良好的交往,这全有赖於他夫人全心的引荐,以及背後默默的支持,这犹如桥樑和後勤支持一般,对此,陈伟先生对太太一直心存感激。
“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积累,是一个渐悟的过程,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灵融入到作品中,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热爱。”在艺术交流中,陈伟先生总是这样强调。长期的创作与教学生涯,陈伟先生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真善美的追寻,他的心灵与情感在艺术创造中得以升华,对他来说,山水画艺术是他的精神源泉,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更被他视为第二生命。
陈伟(号亮慧)江苏苏州人,祖籍福建泉州,龙艺中国画院创办人。毕业於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先後结业於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本科班,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现任中国画学会(香港)会员、香港美协理事、香港书画艺术研究学会会长、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山沐贤书画院艺术顾问、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座讲师及山水画课程导师 。作品与论文分别发表於《艺术阵线·陈伟卷》《中国艺术》《艺术香港》《香港书法》《视觉艺术》《大公报》《信报》《广州日报》《开平侨乡报》等杂誌报刊。一些作品由政府机构、专业文艺团体、以及私人收藏。
与笔墨丹青结缘的陈伟先生以虔诚之心,信念之根、敬畏之情追求所热爱的绘画事业,毫不动摇地在繁华的香港坚守着属於他自己的那块艺术圣地,终成勤奋耕耘的艺术家。
洗尽铅华,他的眼神中透着岁月赋予的安然、超脱与智慧。简明而深刻的立意,真实而细腻的情感,得心应手的运笔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快意。
躬耕於笔墨间,他在香港创办龙艺中国画院。或传道授业於学校画院,或分享感悟於公益讲座,或学习交流於名师大家,或採风创作於名山大川,或展览发表於展会报刊。
鱼米之乡孕育艺术情结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富饶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经济文化中心。在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滋养与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韻中,历经了无数书画艺术大家,其中如陆机、张旭、孙过庭、范仲淹、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祝允明等,一代代文人墨客各领风骚,为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刻下了辉煌的艺术烙印。
陈伟先生移居香港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从小就浸润在诗书画印的书香环境。在读小学期间,应当时环境,他开始接触了漫画,在笔墨刻画间,他初窥艺术门径,对毛笔作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並自行模仿图画书上的插画开始临摹起来,每天晨跑结束到早餐之前,成为他自学的专属时间。
陳伟先生的父亲希望他可以将画画作为营生技能,便为他聘请了中国画老师,而流传广泛的《芥子园画谱》也自然而然成为他汲古入门的最初范本。从此,他正式开始接触中国画艺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绘画技艺日渐长进,常常被周围的人们称呼为“小画家”。
在中学时期,他又经过了素描与色彩的训练,同时,参加青少年宫众多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展览,从而进一步磨炼和坚定了他的绘画意志。高中毕业时,他终於实现了一直向往考入的学府-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心愿,接受正规系统的美术教育,对中西绘画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他对山水画艺术的着意追求、着重投入,由此而取得了名列前茅的优異成绩,毕业时,他被学校保送入读师范学院进行深造,由此踏上了一条光荣的人民教师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年轻的陈伟先生移居香港,但再也无法从事本行的工作,为了生活,他开始四处打工,短短几年间从事过股票卖买、漫画助理、百货橱窗陈列、超市广告排版、地产经纪,甚至经营水果店等工作。难怪他曾笑说:“ 香港是个锻炼人身心的地方,特别是要随时保持身体健康才行”。
九十年代後期,由於陈伟先生所在公司业务的变动,他又面临着选择的压力,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来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已经丢下了自己的本行並再也没有潛心投入到创作中去。“从小学开始,我一直将画画当做一种谋生手段,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我觉得自己需要重新认识並再学习。”此时,陈伟先生的内心被重新唤醒,对艺术的渴望使他克服了物质条件的艰难而连续两度辞别香港到内地高等美术学府深造。分别受业於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本科班,结业後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 。
这两次的研习让他受益匪浅,无论从理论的高度还是从实践的体悟两个方面看,陈伟先生的山水绘画都有了质的飞跃,更为未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证。
与美共心的艺术创作
少年时期的陈伟先生得益於故乡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由前人遗留下来丰富的书画艺术宝藏。城中也多山水画前辈和治学严谨的山水画老师,耳濡目染下,学习山水画自然而然地成为未来的选择目标。
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北宋便形成南北两大派系,後世时有门户对立偏激之绪。陈伟先生摒棄门户之见,长期研习两派之长。他从沈、文等“明四家”切入,进而上追两宋经典,对以范宽、郭熙等为中心的北派,和以董源、巨然及王、黄等“元四家”为代表的南派犹为倾心。宋画意境的深邃、构思的严谨和气息的典雅加上神完气足、超迈尘俗的笔墨精神,对这些古典精髓的悉心揣摩和参悟使得他在理解和心追手摹传统山水画方面大彻大悟。
此时,再配合他“畅遊”或“卧遊”大江南北的历程,南北兼备的笔墨语言自然而然成为流淌在陈伟先生山水画中既浑穆又灵性、既雅逸又大气这种艺术气质的主旋律。观其作品之体格,亦受“吴门画派”的影响,无论在创作理念还是创作技巧上,他既追随“明四家”的正宗,注重笔墨素养、强调感情色彩,也追求平和自然、着眼意境抒发。陈伟先生的创作注重深刻的立意,意境非常优美,或青山绿水、或万丈红仞、或高山伟岸、或世外桃源,表现出画家开阔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力和行千里路走万重山的成竹在胸,具有很高的欣赏性。
陈伟先生的工作室位於港岛商业闹市区一隅,因此每逢动笔,他必定平心静气、焚香入定,以诗词构想笔墨世界、用意念建筑另一个理想空间,待到心念纯净才提笔濡墨。他正是以一种“大隐隐於市”和“知足当乐”的人生心态来铸就所作山水画的境界和韻格。从中彰显出的“澄怀”之道,体现了他那种纯净虚静的心灵格局和艺术素养,这是中国古典哲学中至高至美的审美境界,对於目前还並未能完满达此艺术理想的陈伟先生来说,这也是他毕生要去坚持和努力探求的。 由於内心的需求,陈伟先生经常远离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间、乡村,感受内心的宁静、逍遥,聆听潺潺流水,相伴鸟虫鸣叫。在多彩的云贵高原、青藏地区以及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吞吐来自大地的浩然之气,将他那固有的“江南才情”与这“广袤气概”完全贯通融会起来,这使他的作品在形式内容中多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极大地增添了他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元素。在这“师造化”的过程中追寻一种无我、无尘和无为的人生境界 。
山水画家画山水,题材未必是描写现实景观,它更多来自画家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画山水是借景抒情之法。而传统作为可用之材,能一窥笔墨之道,但须感悟出新意,才能使经典常读常新,这也是当下山水画家需要思考的课题。陈伟先生认为:“作山水不能只是画所看到的或经典的,更不能画他人所有的,而是要画想到的、无中生有的。传统经典能入擅出、现实生活可取能捨、创作思想与时俱进,将前两者适用於後者,表达出新的意思来,才能避免因”围墙效应“而产生“审美疲劳”以及“手高眼低”之艺术大忌,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精度、深度、高度”相一致的作品。”由此,他作画时会先产生一个有感觉的意念,恍惚朦胧的,不急於动笔,然後再想象出各种物象的形象结构、位置佈排等,直到意境的生成。他表示,画面物象对应现实看可能会不那麽合理,但一定是合情的,这就是高於生活的艺和术,是艺术创造与现实存在的区别。综观陈伟先生的山水画创作,由於他循着老庄“物我两忘”和“超然物外”之道而行,其中确实鲜有表现凡世间的人物、城市、舟车等人类物质生活的物象的。
然而,陈伟先生也远离当下那种标榜“逸笔草草”、“寥寥数笔”等所谓的文人画时风,坚定不移秉承着严谨、难度和审美之画道宗旨,坚持传承传统笔墨精神,开拓当代山水语境、坚持以学术性为本,以观赏性为表的思想原则,在如今这人心浮躁、逐名纷爭的社会环境下,没有冷静的思维、宽阔的视野和坚实的底气是不可能做到的。
艺术创作乃蝉蜕历程,脱去外壳方为真身,陈伟先生深谙此理,他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创,只有一生不變的坚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陈伟先生是将这一片超然供奉给有情有心的众生,让众生可以与他一道入山观、遊、居,让灵魂可以有休憩的地方。
陈伟先生与出生於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艺术家一样,在长期致力於山水画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经验,並将这艺术的审美拓展至更为广阔。一方面,他们的开拓性探索处於一种开放心态,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提示了山水画再发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们对笔墨精神都有清醒準确的把握,而且执著地坚持。而这一切也造就了他们在山水画艺术创研领域取得了如今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也提醒我们传统山水画的审美体系与当代山水画的审美体系对应。
近四十年的笔墨磨砺,从陈伟先生的“诗、书、画、印”四艺中可领略到他全面的艺术修养、扎实的笔墨功底、深厚的作品内涵、灵动的创作形式。如果从画面形式及思想深度方面而言,他还有进一步需要着力改善的地方。从年龄上而言,他正值画家的黄金时期,正如著名水墨画家、资深画评家徐益行女士所评论的那样:“陈伟其笔墨俱南北之长,清逸浑厚、画法精妙,其气息雄秀兼得,韻格超然。不论是创作还是教学,他都抱拥着那份唯美与纯真,绝不急功求利,更不故弄玄虚。或许周围的人对此不屑一顾,但他仍保持泰然处之,漫不经心与世无爭,陶醉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翩翩然恍如淡定的文人墨客,其内心世界必然丰盛从容,其精神归宿必定风采灿烂。 ”
用生命的色彩照亮艺术
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结业後,陈伟先生的艺术生涯拉开了新的序幕。除了进行艺术创作外,他亦在中国画的传承教学、展览交流、探讨研究等方面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赤子之心。在受聘担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席讲师暨山水画课程导师之後,又曾经为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所聘,担任同类课程导师。陈伟先生重新走上三呎讲台,並创办了龙艺中国画院,开展创作与教学的双向课题研究。期间,他编写了不少经过其重新解析的有关书画学习的教材,配合他所借鉴的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学院式”教学理念,这让学员们感到耳目一新、效果明显。他总结道:“组成我们学员的大部分是退休人士,小部分为在职人士,他们主要生活在香港,很少接触到系统规范的中国书画艺术,期盼能夠系统而又专业地了解和学习这一中国艺术的精粹。”
艺术的交流一直是陈伟先生注重的环节,他经常带着画作走出去与同行们切磋互动、或同场笔会、或座谈研讨等。他的一些作品也多次参加各类展览並获奖项。作为一位山水画家,陈伟先生醉心於艺术之外,也热心参与各类慈善捐赠活动以及为美术从业者和艺术爱好者讲解有关中国画课题内容的公益讲座。
这些年来,中港两地各个领域来往频繁,随着国家对大湾区政策的落实,双边的艺术活动也迈向新的台阶。在这样的大环境形势下,几年来,陈伟先生每年都要多次前往大湾区一些主要城市进行探访交流和採风写生等,这对他亲身感受内地日新月異的变化和保持与内地同行切磋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陈伟先生夫人的故乡是大湾区一个重要的侨乡城市-开平,这里的艺术传统历来深厚:被列入联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艺术-碉楼,为世人瞩目;中国书画以及西方绘画,犹如两颗闪耀的星星,为当地民众所崇敬,且从业者众。陈伟先生之所以能与这里的文艺界结缘並有着长期良好的交往,这全有赖於他夫人全心的引荐,以及背後默默的支持,这犹如桥樑和後勤支持一般,对此,陈伟先生对太太一直心存感激。
“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积累,是一个渐悟的过程,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灵融入到作品中,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热爱。”在艺术交流中,陈伟先生总是这样强调。长期的创作与教学生涯,陈伟先生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真善美的追寻,他的心灵与情感在艺术创造中得以升华,对他来说,山水画艺术是他的精神源泉,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更被他视为第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