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槟榔对健康志愿者胃肠动力及血浆胃动素、胃促生长素(ghrelin)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志愿者按2∶1随机分为槟榔组(n=20)和安慰剂组(n=10)。使用Solar GI胃肠动力仪进行高分辨率测压检测胃肠动力。两组志愿者空腹测压4 h后,分别口服槟榔煎剂或安慰剂,观察给药前后胃肠动力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给药前后两组志愿者血浆胃动素、ghrelin水平。结果与安慰剂组
【机 构】
:
510120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围手术期中医药应用研究团队,510120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围手术期中医药应用研究团队,510120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围手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槟榔对健康志愿者胃肠动力及血浆胃动素、胃促生长素(ghrelin)水平的影响。
方法30例志愿者按2∶1随机分为槟榔组(n=20)和安慰剂组(n=10)。使用Solar GI胃肠动力仪进行高分辨率测压检测胃肠动力。两组志愿者空腹测压4 h后,分别口服槟榔煎剂或安慰剂,观察给药前后胃肠动力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给药前后两组志愿者血浆胃动素、ghrelin水平。
结果与安慰剂组比较,槟榔组给药后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Ⅰ相时程缩短51%(P<0.001),MMCⅡ相时程延长298%(P<0.001)。槟榔组给药后远端胃、十二指肠、空肠MMC Ⅲ相振幅较安慰剂组分别增加49%、28%、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槟榔组远端胃、十二指肠、空肠MMC Ⅲ相动力指数较安慰剂组分别增加54%、52%、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槟榔组给药后远端胃、十二指肠、空肠MMC Ⅱ相振幅较安慰剂组分别增加64%、28%、13%(均P<0.05);槟榔组给药后远端胃、十二指肠、空肠MMC Ⅱ相动力指数较安慰剂组分别增加138%、830%、531%(均P<0.05)。槟榔组给药后MMC周期缩短16%(P=0.048),MMCⅠ相时程缩短51%(P<0.001),MMCⅡ相时程延长298%(P<0.001)。槟榔组给药后远端胃MMC Ⅲ相振幅较给药前显著增加,十二指肠、空肠Ⅲ相时程较给药前显著增加(均P<0.05)。槟榔组给药后远端胃、十二指肠、空肠Ⅱ相振幅较给药前均显著增加(均P<0.05);给药后远端胃、十二指肠、空肠Ⅱ相动力指数较给药前分别增加102%、262%、215%(均P<0.05)。与给药前比较,槟榔组给药后可显著增加血浆胃动素、ghrelin水平(均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给药后槟榔组血浆胃动素、ghrelin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
结论槟榔可明显增加血浆胃动素、ghrelin水平,对远端胃、十二指肠、空肠动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分化和增殖状态变化,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s,Igfbps)基因家族成员(Igfbp1-6)在软骨分化各阶段的动态表达模式,为了解软骨分化过程及Igfbps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培养RCJ3.1C5.18细胞系,分别在培养第1、4、7、10天时通过细胞组织学染色、荧
目的探讨颈侧扩张皮瓣联合乳突区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一期手术:将1枚200~600 ml的扩张器埋置于颈侧皮下、颈阔肌浅层,经2~3个月注水扩张形成扩张皮瓣。二期手术:以颈前部为蒂形成颈侧扩张皮瓣与耳后乳突区皮瓣的联合皮瓣,旋转修复侧面部创面。结果2009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临床应用12例,扩张皮瓣面积为6 cm×12 cm~7 cm×15 cm,蒂部宽度6~7 cm。术后
目的观察鸦胆子油乳(brucea javanica oil emulsion,BJOE)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HSFs)增殖、胶原合成和ERK1/2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人来源增生性瘢痕组织,行HSFs体外培养及鉴定;终浓度为0.5、1、5、10、20、50 mg/ml浓度的BJOE作用HSFs 24 h后,计算出24 h半
目的探讨大剂量单次输注血小板在激素不敏感型卡梅现象患儿术前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激素不敏感型卡梅现象患儿,术前输注血小板的方式、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血小板输注方法:根据患者血小板数值,于术前12~24 h大剂量单次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计数(PLTC)<30×109/L者以0.3个治疗量/kg输注,PLTC≥30×109/L者以0.2个治疗量/kg输注,最大
目的探讨以面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修复上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上唇肿瘤或创伤后瘢痕患者29例,病变组织切除后遗留创面0.8 cm×2.0 cm~1.9 cm×3.0 cm,根据创面缺损大小、形态、位置及穿支血管分布情况,设计面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进行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29例患者皮瓣均存活,其中25例存活良好,4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
目的探讨增加595 nm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 PDL)治疗次数对于6个月龄以下葡萄酒色斑(port-wine stains, PWS)患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4例6个月龄以下婴幼儿PWS病灶,在为期12周的总间隔内,采用PDL进行3次和7次不同次数治疗的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术后2个月用色彩色差计测量,对疗效进行评估,采
内眦赘皮为内眼角前方的一条半月形皮肤皱褶。由于内眦赘皮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存在术后矫正不充分、复发及留有明显瘢痕等情况。对其解剖学的探索有助于理解其形成机制、以便更精准地实施手术,以矫正内眦外形。该文对内眦赘皮的解剖学研究进展及手术矫正方式进行简要概括,为其术式选择提供思路。
目的观察术前口服曲马多缓释片对聚桂醇泡沫注射治疗静脉畸形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浅表静脉畸形106例患者,按照区组随机法产生随机分组序列,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试验组在术前1 h口服曲马多缓释片100 mg,对照组术前未服用镇痛药,2组均在B超引导下进行聚桂醇泡沫注射硬化治疗。评估术中和术后疼痛情况(VAS评分)及并发症。所得数据使
该文简单回顾了从2016年下半年到2018年第1季度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领域的最重要的进展。基础研究、遗传学的发现、动物模型的成功开发,都推动了该领域在分类、诊断、鉴别诊断、手术治疗、血管内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等全面进步。该文从婴幼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KHE/TA、葡萄酒色斑、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及动静脉畸形等疾病领域的2年进展中选择重要的发现和创新的结论进行总结,同时,也阐述了作者对本领
目的总结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残耳软骨组织复合瓣在外耳再造术中矫正耳前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对523例进行耳屏再造术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在术中应用残耳软骨组织复合瓣转移至耳前皮下充填凹陷。结果残耳软骨组织复合瓣完全成活,无一例发生血运障碍,未见明显吸收及挛缩。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10个月,修整后的再造耳屏立体感较强,耳前凹陷得到矫正,与健侧接近,患者及家属均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