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nlong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将体育社团、高水平运动队、课外体育锻炼等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课程结构,将在校学生体育参与全程纳入到可控的范围之内,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协同管理,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体育课程满意度提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引导各类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8-0085-05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一直以课堂、技能、教师为中心,注重课堂体育教学,忽视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课内外严重脱节,造成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课外锻炼漫无目的,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高校体育课程不能等同于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只是体育课程的内容之一,以课堂体育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难以保证高校体育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等课程目标的实现[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后,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过程,两者结合才能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因此,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2].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是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单项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把传统体育课、学生体育社团、运动队训练、课外体育锻炼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教、学、练、赛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单位,它拓展了体育课程的范畴,是《纲要》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对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对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改革实践经验与成效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及其效果.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等查阅高校体育教学、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方面相关文献资料70余篇,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发展脉络、理论与实践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1.2.2 专家访谈法
   实地走访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合肥学院,就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具体思路同专家、教授、体育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访谈,为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改革提出宝贵经验和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在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全面实施一学年后,通过问卷星APP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个选项赞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完全赞同、赞同、说不清、不赞同、完全不赞同(见表2),对应分值为5、4、3、2、1,共收到有效问卷462份.
  2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教学的计划或范型[4].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在大课程观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据《纲要》提出的“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5]要求,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从课程结构、运行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
  2.1 课程结构
   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在一起,把原本相互独立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融为一体,以单项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组织开展课程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课程有机融合了体育专项课、体育社团、高水平运动队、课外体育锻炼等内容,重点就是将传统课外体育活动课程化,俱乐部一体化课程分为3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基础课、提高课、高级课,课程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依据学生的基础与能力采取分层教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体育专项课、课外自主练习、课外体育锻炼等内容,对象为初级会员(凡选择某俱乐部专项课、对该项目感兴趣、运动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高课程包括体育社团活动、指导初级会员课外自主练习、课外体育锻炼等模块,其对象为中级会员(对该项目感兴趣,运动基础较好,愿为社团服务、贡献的体育社团成员);高级课程包括体育社团活动、运动队训练与竞赛,对象为高级会员(体育社团成员中,运动能力突出,能代表学校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校队成员).俱乐部一体化课程设置一、二年级为必修课,初级会员在每学年初实行“三自主”选课,而中、高级会员则要求继续参加原来项目的学习,不用选课换项.课程考核实行学期评价制,1学分/学期,共4学分.三、四年级为选修课,各会员可选择继续参加俱乐部的社团活动、运动队训练等模块,实行学年评价制,1学分/学年,记入学校公共选修课学分.整个俱乐部课程实现了必修与选修相衔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不同层次、形式的课程内容保证了大学生四年体育学习不断线,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2.2 运行机制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课程实现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融合,体育专项课、体育社团、运动队训练、课外体育锻炼等4个子系统依然单独运作,保持其完整性,整个课程组织管理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体育教师负责基专项课教学和高级课程中的运动队训练模块.其中体育专项课为初级会员“三自主”选课每周一次的传统体育课(每个俱乐部下设若干选项课教学班,固定上课时间、地点、教师).依托学校信息部门和体育教研室联合开发设计的智慧运动管理平台及安小信APP(学生端),实现对初、中级会员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内容包括课外自主练习、课外体育锻炼.教师通过管理端每周发布1次课后练习内容,学生通过安小信APP接收任务,要求在中级会员指导下自主选择时间在规定场馆参加练习(每周不少于1.5小时),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另外通过安小信APP记载学生每周课外体育锻炼(阳光长跑项目)考勤以及运动量,期末纳入体育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经学校研究决定,团委将体育社团转交体育教研室管理,并成立体育社团联合会负责对各社团日常活动开展及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由体育教研室指定各专项教师对接社团进行具体业务指导开展活动.体育社团活动为俱乐部提高课程和高级课程共同内容,中、高级会员参加社团活动的表现与出勤情况纳入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整个俱乐部课程通过体育教研室、体育社团联合会、智慧运动管理平台实现外部管理,单项俱乐部成立领导班子,以专项课教师、教练、社团骨干负责俱乐部课程内部管理,包括制定教学计划、社团活动计划、考勤、学生综合成绩评定、会员升降级等工作.   2.3 评价体系
   单项体育俱乐部将不同形式的课内外体育活动纳入课程中,形成低、中、高三级课程体系,并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各级课程逐渐递进、相互衔接,教学内容、活动要求各不相同,最终课程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如表1,把多形式的考核指标纳入到俱乐部各级课程考核中,构建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化客观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地发挥评价的作用.(1)评价内容综合化.学习评价既考虑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又兼顾课外体育活动表现.例如,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中,在评价学生运动技术掌握情况的同时,将课外体育活动情况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评定,增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评价权重,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自觉性,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2)评价方式多样化.强调从发展的角度评价学习过程,既考评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过程性指标,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态度、参与行为),综合考虑学习效果和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4],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3)评价主体多元化.单项体育俱乐部由专项课教师、社团骨干、智慧运动管理平台进行内部管理,最终课内外一体化课程实现了教师考评、社团考评、安小信APP考评、学生自评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格局,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保证课程评价客观、公平、公正,提升评价的效能[6].
  3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
  3.1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为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善课内外严重脱节的局面,实现对日趋多元化的学校体育活动进行管理,2016年9月,该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分阶段开始实施.首先取消大一体育基础课,普及一、二年级选项课教学.鉴于学校男生偏多,足球运动氛围较好,体育教研室与团委协商决定选择足球社团作为试点推行专项教师指导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制度,于2017年春季學期开始试行.通过制定社团活动开展计划、简化活动举办流程以及完善社团经费保障机制等措施,足球社先后举办了社团开放日、社内三人制足球赛以及承担校运会足球比赛竞赛组织等工作,各类活动均按计划开展.经过一学年的实验收到良好效果,彻底盘活了足球社,学生对体育教师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模式满意度非常高.2018年3月,团委将现有的篮球、乒乓球、跆拳道、武术等9个体育类社团转交体育教研室管理,并指定专门老师对接社团进行业务指导,将高水平运动队纳入体育社团,着手实施会员分级管理.至此,各类体育社团活动、竞赛迅速开展起来,参加社团活动人数迅速增加,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极大活跃了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同时,通过学校重大成果培育项目基于信息化平台支撑“三位一体”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立项,在智慧校园硬件支持基础上,由学校信息部门和体育教研室联合开发设计智慧运动管理平台(见图3),软件开发于2018年上半年业已完成.在总结前期各项试验经验基础上,2018年9月该校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3.2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3.2.1 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满意度提升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师示范讲解下学习知识、技能,课后在中级会员指导下巩固、强化练习,学练结合,让课堂内容在课外得到延续,弥补了传统课内教学时间和空间的不足,保证学习内容连续性和整体性,延长了学生的锻炼时间.由表2可知,75.0%的学生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有利于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水平.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运动实践,有些课堂上应教授的技术,学生在课外自主练习时已基本掌握,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纠正错误和解决共性问题,改进动作,让学生获得问题背后隐含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俱乐部低中高三级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等级会员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分级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潜在发展及个性化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好发展与提高[7],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层次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有69.4%的学生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适合自身体育发展需求,同时72.1%的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效果表示满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满意度在提升.
  3.2.2 增强学生体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运用智慧运动管理平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并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考勤、表现纳入综合成绩评定,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科学规范的管理轨道,将在校学生体育参与全程纳入到可控的范围之内.调查显示,有73.6%的学生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可以增强体质,70.8%的学生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有利于养成经常锻炼习惯.这是因为:(1)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课程化,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得到保证,改变过去认识上体育锻炼很重要,行动上却无动于衷知行不统一局面,也改变了以往学生在课外体育参与中无器材、无辅导、无监管的“三无”现象;(2)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约束机制,让学生坚持运动打卡,迫使推动学生运动的脚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通过阳光长跑增强自身体质,在坚持不间断的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锻炼意识;(3)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8].随着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学生体育运动量不断增加,体质较以前有大幅度提高.
  3.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促进和引导各类体育活动有序开展,无论早晨还是晚上,整个校园、操场都可以看到拿着手机打卡跑步的同学,他们穿着专业装备、佩戴智能设备,跑步蔚然成风,极大的活跃了学校体育氛围.同时安小信APP还配合各类节日适时发起相关活动,如三八节女生跑步免费领电影票,11月荧光夜跑福利奖励等活动,逐步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跑步文化,进一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另外,体育社团是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9],各个社团在体育教研室统一管理下,专项教师都投身于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按计划定期举办各类活动,社团成员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实施过程中,加强了社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5.9%的学生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2.3%).通过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来,在运动场上挥洒自如,展现个性与运动魅力,达到激发学生青春活力、调节身心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效果,67.5%的学生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3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问题
  3.3.1 智慧运动管理平台学生端(安小信APP)存在技术故障.部分学生反映课外体育锻炼跑步数据记录不稳定,甚至部分数据丢失,导致学生重复练习;课外自主练习签到存在一定漏洞,二维码生成时间过长,部分学生不在场也能完成签到.
  3.3.2 与其它课程时间冲突.部分教学管理单位随意调整文化课时间以及学科试验、实训占用学生大量课外活动时间,导致俱乐部活动课程难以正常运转,特别是对时间灵活度要求较高的课外自主练习、社团活动等模块.
  3.3.3 俱乐部课程管理有待规范.在俱乐部一体化课程运转中,学生综合成绩评定以及会员升降级制度有待完善,现在会员等级基本只升不降,部分中级会员达不到社团活动要求却依然能通过课程考核,社团评价模块有待规范.
  3.3.4 教师素养有待提升.在俱乐部一体化课程中,体育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组织者,具有多重角色,不仅要有较高的专项技能和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开发创新能力.部分教师反映任务繁重、压力大,从侧面反映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4 结语
   经过3年来的改革与实践,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依托信息化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正常的课堂体育教学基础上,将体育社团、高水平运动队、课外体育锻炼等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课程管理,构建了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开放时空,促进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实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监管,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享受到教学改革带来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体育课程满意度提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引导各类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但同时在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小信APP技术故障、与其它课程时间冲突、俱乐部课程管理不规范、教师素养有待提升等,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08):82-86.
  〔2〕李涛,张海信.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03):121-124.
  〔3〕张建宇.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1):121-124.
  〔4〕张宇峰,张伟东,唐振宇,等.普通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04):66-70.
  〔5〕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8.
  〔6〕张军骑,张兆龙.“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1):98-100.
  〔7〕崔伟.普通高校体育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06):70-72.
  〔8〕李欣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以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4):112-114.
  〔9〕張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3,16(01):104-107.
其他文献
摘 要: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3-2019年)收录的“大学体育教学”或“公共体育教学”为研究主题的547篇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科学文献计量方法,采用Cite Space V软件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研究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文本挖掘、计量统计、共现(聚类)网络以及知识图谱绘制,揭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研究的论文发文量和趋势、作者和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全
期刊
摘 要:高师教育改革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紧紧把握基础教育发展动向和脉搏,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体育专业培养模式,要向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与灵活应变能力相结合的方向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8-0090-02   教育改革正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进行不断的深入,基础教育也不断的由以前的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新冠肺炎疫情下体育产业进行研究,在分析疫情对我国体育产业带来冲击的基础上,提出疫情期间体育产业应对策略,并结合当前疫情催生的体育产业新变化,分析疫情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远影响.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竞赛表演业、冰雪旅游业、体育教育与培训业和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业等产生极大冲击;催生新模式、新常态和新业态等新变化;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对策;促进和谐的新
期刊
摘 要: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以2010-2019年为背景,基于安徽省进出口贸易的季度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分析,探讨了后危机时代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2年安徽经济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其后随着对外贸易与生产消费的恢复,逐渐趋于稳定。从影响因素上看,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自身的GDP增长,但是无论是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
期刊
摘 要:低比转速离心泵流量小、扬程高,在化工生产、居民用水、农业浇灌以及船舶与航天范围都有广泛的应用.正是由于它的工作特点,使得低比转速离心泵叶轮具有较为狭长的流道构造,这就加大了离心泵的机械损失.叶轮是离心泵的核心过流元件,一个优秀泵的叶轮几何设计必然是一个泵的综合性能设计体现.流体在叶轮上的流场非常繁杂,这就导致了其对泵的性能的影响参数较多,传统的设计和试验方法难以对流体运动做出精确的分析,采
期刊
摘 要:实验教学是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原理、编程方法、系统设计等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传统的单片机实验教学依赖于体积笨重的实验箱,功能繁琐,价格昂贵,实验项目与实验大纲匹配度不好,而且不便于做扩展实验和实验室开放.因此本文总结和分析以往实验教学的不足,从实验大纲的编排、实验平台的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表明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要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做好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立足人才培养,创新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立足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协同育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立足专业集群建设,打造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专业集群;立足学科群建设,打造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协同育人的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法、统计法等,深入分析安徽省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表现,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安徽代表团在民运会赛场上实力发挥不稳定;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在安徽省民运会中设项的项目夺奖的可能性较高;安徽省民运会设置的项目相对较少。提出对策:以优势项目为龙头,辐射其他项目,促进各项目均衡发展;加强人才交流,建立少数民族传统训练基地,保障传统项目竞技实力;增设优势或易推广的项目,拓宽民族体育项目的
期刊
2021年1月14日下午,我校在崇正楼五楼会议室召开2020年一流学科与硕士点建设经验交流会。校长雷德荣,副校长袁德忠、徐振军、布仁吉日嘎拉出席会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同志及学科带头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布仁吉日嘎拉副校长主持。   会议总结回顾了学校2020年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推荐工作情况,并就迎接2022年硕士点专业评估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会上,城乡规划学、口腔医学、旅游
期刊
摘 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出发点,结合淮北师范大学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及前人教学改革成功经验,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深度融合,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环境地质学理论教学进行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期为其他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环境地质学;多元化教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