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先行者 建设先行区

来源 :江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委、省政府作出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战略决策,使我们由行政区划的边缘地区转变为东向发展的前沿阵地,为我们加速追赶、实现跨越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高效的作风、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抢先融入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争当先行者,建设先行区,变区位优势为发展强势,变势能为动能。
  
  一、深度谋划,准确定位,理清抢先融入目标思路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发展大势看,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步入深度调整,金融危机蔓延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洗牌速度加快,而经验表明,每一轮深度调整都将引发全球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都将伴随着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行业重组。从区域态势看,传统的发展模式正在悄然转型,经济发展已逐渐由单个城市自主发展演变为区域城市的合作发展,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从政策导向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长三角的产业发展由之前的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长三角产业转移首次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轮廓初现。因此,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态势,无论是宏观导向还是微观层面,都为我们加速融入泛长三角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应该说,未来几年是泛长三角建设的加速期,也是我们抢占先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我们必须放眼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立足泛长三角这个大背景,着力抓住长三角产业转移这个大机遇,审视自我,谋划战略,确定功能定位、产业方向和路径选择,引领滁州加快融入泛长三角经济体系。在自我审视上,我们深刻认识到滁州有一体化的区位、高品位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最重要特色、最核心竞争力;在方向归属上,我们明确提出东向融入、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是实现滁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路径,是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发展进程的最佳选择,进一步强化东向融入的方向感和归属感;在战略目标上,坚持把滁州从山水相连的近邻变为合作发展的伙伴,从长三角的配角变为泛长三角的主角,从东向发展的区位桥头堡变为经济桥头堡,着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在融入路径上,把融入南京都市圈作为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最有效突破口、最重要切入点、最有力抓手,并以此为平台,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为此,我们将打好区位、资源、环境“三张牌”,建好加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优质资源转化和绿色生态休闲“四个基地”,下活跨越式承接产业资本转移、超前性建设现代农业体系、整体性开发利用非金属矿和高水平建设旅游休闲基地“四步棋”。
  
  二、产业对接,优势互补,找准抢先融入切入点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核心是产业对接,本质是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我们既要研究分析长三角哪些产业面临外迁,又要善于发现和发挥滁州的比较优势,坚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以我为主,围绕优势产业加快资源集聚,在承接中整合,又要眼光向外,围绕优势资源引进优势企业,在转移中提升。通过双向融入,互动发展,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一是跨越式承接产业资本转移。我们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延伸产业链结合起来、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抢先承接,跨越发展,做长“两个链条”、做大“四个板块”。在家电、汽车两大产业上,重点是依托已有的高端品牌、终端产品、较大产能和较好基础,一方面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一方面着力引进产业链前端企业落户滁州,打造半小时本土配套圈,形成完整产业链,提高竞争力。在板块经济上,重点是依托资源,筑好平台,搞好嫁接,发展集群,加速集聚,打造滁城加工制造、凤阳日用玻璃、定远盐化工、天长来安光伏等四大特色产业基地。
  二是超前性建设现代农业体系。滁州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巨大。尤其是粮食生产优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市粮食总产先后从30亿斤跨越到70亿斤,预计今年可达80亿斤,粮食总产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年调出商品粮总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商品率达60%,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我们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把滁州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仓。同时通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壮大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建造一批大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变粮仓为“地仓”、“活仓”、“厂仓”、“库仓”,变农业大市为农业强市,把滁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米袋子”和“菜蓝子”。
  三是整体性开发利用非金属矿。滁州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其中石灰石、石英砂储量均在百亿吨以上,位居华东地区之首;岩盐、石膏储量均在亿吨以上,位居安徽省之首。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战略性和不可再生性,将越来越突出,谁拥有资源,谁就可以掌控主导权、拥有话语权、抢占制高点。我们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用战略性的思维、现代经济的理念、市场经济的手段,科学谋划、控制运作好资源,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本,壮大资源型特色产业,打造工业强县、工业强市的标志。
  四是高水平建设旅游休闲基地。滁州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生态环境优良。我们坚持统筹规划,创新机制,市场运作,深度开发,依托长三角旅游合作平台,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旅游板块,全面做好与“长三角”重点旅游城市多方位点对点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区域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动、市场共建的旅游新格局;利用长三角在旅游资源开发、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借力发展,引资开发,打造一批精致、秀丽、特色景点,联点成线,联线成片。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基本形成泛长三角地区一个极富特色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三、构建平台,强化功能,提升抢先融入承载力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打基础、谋长远、增后劲是我们未来几年的主题,抓薄弱、补短板、破瓶颈是我们未来几年的主攻点。
  一是加速实现交通一体化。只有交通上的无缝对接才能有产业和资本上的无缝对接。目前,两条铁路、四条高速把滁州与长三角紧紧相联,随着京沪高铁、马滁扬高速建成通车,滁州成为安徽连接长三角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为了充分扩展延伸区位优势,我们正强攻主动脉、健全微循环,全力加快滁宁快速通道建设,规划建设滁宁城际轨道交通,改造提升国省道,打通沿边路,完成“村村通”工程,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四纵四横”骨架网、以二级以上公路为主连接各县市及重点乡镇的干线层,进一步提升滁州在长三角交通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二是全力提升园区承载力。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重要载体。我们加快现有园区建设,争取3-5年内,8个省级工业园区建设面积从现在的50平方公里扩展到120平方公里;合作共建示范园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与南京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创新产业园,同时积极筹划建设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打造中东合作示范区;着力建设特色园区,按照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的思路,选准园区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精选入园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生态。
  三是打造宜人宜居“大滁城”。城市是人才集聚地,高品位的城市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滁州山水宜人、生态优美,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独特潜质。目前我们正着力推进“大滁城”建设,打开发展空间,推动城市向“131”战略组团扩展,即以滁城为主城区,以来安、全椒、乌衣为三个副中心,以琅琊山风景区为依托,面向南京,组团建设、扇形拓展、张开双臂,迎接辐射,重点做好路、改、疏、山、水五篇文章,让路通起来,让山显出来,让水活起来,让城美起来,打造山城一体、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城。
  
  四、理念先行,改革引路,创建抢先融入新机制
  
  低廉的交易成本、高效的公共服务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努力实现滁州与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长三角在发展上遥遥领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公共服务水平高。滁州要争当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先行者,必须在打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与长三角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快思想观念对接。长三角的成功经验已反复证明:对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而人的因素首先在于思想观念先进不先进。滁州与长三角相比,差距是巨大的、多方位的,但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是发展意识、开放精神、创新勇气的差距。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首先需要观念上的接轨。只有思想上先人一步,发展上才能高人一筹。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勇于突破旧的发展观念、过时的思维定式、落后的行政体制,敢走新路,敢破难题,树立主动融入、等高对接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对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管用办法,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二是加快体制机制对接。体制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促进因素,是综合竞争实力的核心内容。深刻分析和审视滁州的发展,差距在机制体制,动力在机制体制,希望也在机制体制。要以对接长三角为目标,找准关键,抓住要害,深入推进企业、事业、行政和社会管理等各领域的改革攻坚,加快行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优化企业成长环境。通过努力,打破对接长三角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与长三角城市制度和政策层面差异,形成与长三角地区相协调、相衔接的体制机制环境。
  三是加快政务环境对接。开展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转变作风、优化政风行风为内容的“百日提效”行动。对效能建设的重点问题进行整治,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废止过时的文件规定,缩短一般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加大制度和机制创新力度。目前我们正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问责、提速提效,积极构筑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长三角产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的政务环境,努力把滁州建设成为泛长三角地区办事效率最高、行政行为最规范、服务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作者系中共滁州市委书记)
其他文献
一、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是大势所趋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月在安徽视察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泛长三角概念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指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是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区域。其中,长三角在区位交通、经济总量、人才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内涵、技术梯度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结合美联社的智能传媒实践,文章认为智能传媒将导致传播内容从单一向全息传播转变,传播方式从同质化向分众化、精准化转变,传播主题从受众向人机协同转变。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传媒;美联社;智媒实践  中图分类号:G7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3-0134-006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技术梯度及其在
期刊
摘要:2008年的宏观形势变化,对各种资源条件有限并正在融入国际经济分工体系的发达地区,影响远甚于欠发达地区;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水平上趋近而资源禀赋差异更加明显的态势,正因如此,泛长三角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才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真实价值。本文从农业、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三个领域,全面探讨了安徽与沪浙苏产业融合的路线与前景,力 求从产业的分工协作上真正实现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泛长三角;产业融
期刊
摘要:反预期话语标记具有可识别性,用作元语用评论语,可直接实施言语行为或对言语行为起到强化作用;从话轮组织看,反预期话语标记用作话轮起始、转换和结束标记;从语篇衔接看,反预期话语标记表明前后语篇具有转折关系。  关键词:反预期话语标记;糟了;元语用;话轮;转折  中图分类号:H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3-0181-005  基于交际者对信息的预期结果,信息可以分
期刊
摘要:“艺术即表现”是克罗齐美学的核心论断,他以此证明了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试图排除一切物理的、概念的、功利和道德的因素对艺术的僭越。然而,在具体阐述过程中,又陷入了其对立面。主要表现在:艺术时而完全独立,时而与其他精神形式相互显现;时而完全是精神的产物,时而又需要借助物理事实进行表现;艺术无等差,但克罗齐还是陷入了经验的区分。这些都反映出克罗齐美学思想存在的矛盾性。这些矛盾既是克罗齐自身的局限
期刊
摘要:公安袁氏昆仲的山水游记写作始终践行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他们的山水游记尝试摆脱比德山水的审美范式,极大消解了山水寄情、托物言志的表达结构,体现出全新的风貌。他们将主体的“至情与纯真”寓于山水之中,体现出直遇与直寄的高度统一;以禅观山水的审美方式,表达主体性灵的山水之“悟”;审美趣味多元化又有偏好,由绚丽转向追求质朴平淡。三袁在审美趣尚与艺术表现上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又因其人生阅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对奥地利经济学派思想的研究深受极左的意识形态的干扰,国内普通读者对这一学派的了解大都停留在教科书的科普级别,对其经典文献和著作的解读少之又少。本文出于对奥地利学派经典著作的解读,来介绍作为该学派第三代传人米塞斯的思想, 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深入思考。全文从五个方面总结其思想:(1)个人主观主义的行为学方法论,(2)货币价值的边际效用解释,(3)商业周期理论,(4)
期刊
摘要: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是安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突出亮点,也是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治理中的又一伟大创造。毫州市谯城区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把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作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取向,规范化、程序化、数字化、制度化地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探索出后农业税时代农村综合改革新机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的“谯城模式”。  关键词:农村改革;社会
期刊
摘要:本文用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中的“历史记忆”概念分析了白先勇、於梨华和聂华苓的几篇(部)关于“文革”题材的小说,认为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高级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命运的反思,论文用“寻梦”概括了人物出国实现自身可能性的心理动机,说明他们在回来——出去——回来的循环中体现了作家对祖国情感的矛盾心态。  关键词:集体记忆; 历史记忆; “文革”; 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I206 .7
期刊
摘要: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焦点,各方论战者从理论引用、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古代社会性质的确定等方面对郭沫若古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论战中包含着合理科学的学术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郭沫若古史研究的修正和完善,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本文力图侧重于从学术史的视野叙述郭沫若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从而部分还原其被遮蔽的学术面相。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