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战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体现为将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并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丰富学校内涵的强大动力,最终融为建设和谐学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东吴外国语高等师范学校是1994年创办的一所外语特色综合性学校。十多年来,从三年制的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到五年制的外国语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成为江苏教育学院东吴外国语分院。毕业生英语成绩好,口语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就业率近100%;2000年,学校又开始发展优质初高中教育,短短几年间,已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学校也因此挂上了“江苏省外国语学校”的牌匾,并于2006年通过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评估验收,在全省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回顾发展历程,学校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学校始终坚持了鲜明的外语特色,更是因为学校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发展信息化教育、创建数字化校园的策略,大大推动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丰富了学校的现代化内涵,为实现建设和谐学校的总目标作出了贡献。
与时俱进,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学校落实为教师信息化意识的提升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始终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积极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跨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将建设成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规划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学校先后投入一千多万元加强内部设施的配套,逐步拥有了比较齐全的现代化设施,并于2005年5月成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以充分发挥设施、设备的最大效益。数字化校园环境要具备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等特点,能够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功能,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花大力气培训教师。不仅要从教育技术上提高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还要从观念上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学校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围绕“主导—主体性”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完成“学教并重”的教学环境创设。
学校始终坚持教育信息化建设最根本的因素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信念,持之以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并通过教学实践的磨练使教师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能力。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操作简单、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反馈及时等优点,于是更加自觉地学习运用信息技术,使得设备的使用率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学校的青年教师每人都自备电脑,广泛收集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中,先后制作出近千个课件。其中,有的教师已将本学科的全部教学内容制作好了课件,还有的教师制作了个人教学主页。为了能与更多学校和教师交流,吸取他人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校先后派出十多位教师远赴重庆、海口、福州、洛阳、广州、深圳、上海、南通等地参加全国性物理、化学、英语、生物、历史等学科整合课评比或展示活动,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中,高凤珠等教师的课和课件还被录制成光盘,在全国发行。《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2日第6版对此还作了专门介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丰富现代化学校内涵
开展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校于2000年开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2002年5月申报了全国物理教育学会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利用多媒体建构现代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并于2005年5月顺利结题。2002年,学校参加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五”规划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优化运用研究》的研究,对《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子课题进行了探索,于2005年5月顺利结题,其结题报告被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一等奖。2006年,学校又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立项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区域互动促进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行动研究》的子课题,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深化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认识,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应该应用绩效技术,以使教育信息化实现更高的成本—效益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体现在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大批创新人才的成长。
课题研究的开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改变了班级授课形式的单一化和教学内容及要求的单一化局面,使各层次的学生个性都得到了培养和发挥,强化了学科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师间的合作意识,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使得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更大空间的发挥。目前,学校参加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研究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壮大,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在参与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及角色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我们坚信,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将不断赋予教育教学以新的内涵,学校也将在不断提升的崭新平台上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色彩,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学校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满足人们各种新的需要,提高并扩展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数字化校园不仅变革了教学方式,也带来了校园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人的主体性,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实现共存共生的和谐状态;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要防范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对人性的损害,保持人性的尊严和美丽。教育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予教学内容以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
为此,学校提出了建设和谐学校的目标,申报了《构建和谐学校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为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通过对这一学校主课题不断加强实践,深化研究,我们认识到: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按照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实践中,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逐步从注重硬件建设转变为突出校园软件建设,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内涵发展,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最终实现学校全面发展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自身的校情,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学校。全校教师增强了为全体家长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了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价值,发挥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在不断的实践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1.环境育人实验:优美的自然环境、高雅的文化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构成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以“国际化气概、城市化风度、现代化资质、人文化内涵”为特征的学校文化气象初步形成。
2.小班制教学改革实验:由于少一半学生,就多一倍关爱,小班制教学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及时反馈,这使得学校的服务质量得到了保障。
3.效率型训练实验:学校一方面加强方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一方面密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探究,练得精致,学得快乐,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4.实践性英语教学实验:创设情境,强化听说,打破了英语教学“能读不能听,能写不能说”的怪圈,使学生养成了用英语思维和写作的良好习惯,并能够熟练地听说。学生优秀的外语素质,也塑造了学校名副其实的外语特色形象。
5.全员寄宿制团队化生活:全员寄宿制团队化生活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能力、锤炼了思想,也让学生学会了做事、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共同生活,更让学生健全了品质、发展了个性。
6.发展人文教育:认真组织学习新课程方案,开发研究性课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使之与学习内容有机融合,浸润在专业知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使课程更加丰满,更富生机和人性。比如,组织学生到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苏州乐园等主题公园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不仅密切了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让学生得到了全面、健康、生动、活泼的发展。
7.用教育规律指导和谐学校建设:各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和谐互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
8.浸透人文关怀: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师生的校园精神生活质量给予特别关注,将学生的校园生活满意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家长满意度作为和谐学校建设评估的指标。
所有这些探索和实验都凝聚了学校对现代化办学目标的认真思考。这些特色的形成,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建设和谐学校为目标,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丰富教育现代化内涵,争办一所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
东吴外国语高等师范学校是1994年创办的一所外语特色综合性学校。十多年来,从三年制的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到五年制的外国语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成为江苏教育学院东吴外国语分院。毕业生英语成绩好,口语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就业率近100%;2000年,学校又开始发展优质初高中教育,短短几年间,已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学校也因此挂上了“江苏省外国语学校”的牌匾,并于2006年通过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评估验收,在全省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回顾发展历程,学校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学校始终坚持了鲜明的外语特色,更是因为学校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发展信息化教育、创建数字化校园的策略,大大推动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丰富了学校的现代化内涵,为实现建设和谐学校的总目标作出了贡献。
与时俱进,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学校落实为教师信息化意识的提升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始终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积极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跨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将建设成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规划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学校先后投入一千多万元加强内部设施的配套,逐步拥有了比较齐全的现代化设施,并于2005年5月成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以充分发挥设施、设备的最大效益。数字化校园环境要具备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等特点,能够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功能,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花大力气培训教师。不仅要从教育技术上提高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还要从观念上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学校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围绕“主导—主体性”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完成“学教并重”的教学环境创设。
学校始终坚持教育信息化建设最根本的因素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信念,持之以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并通过教学实践的磨练使教师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能力。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操作简单、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反馈及时等优点,于是更加自觉地学习运用信息技术,使得设备的使用率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学校的青年教师每人都自备电脑,广泛收集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中,先后制作出近千个课件。其中,有的教师已将本学科的全部教学内容制作好了课件,还有的教师制作了个人教学主页。为了能与更多学校和教师交流,吸取他人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校先后派出十多位教师远赴重庆、海口、福州、洛阳、广州、深圳、上海、南通等地参加全国性物理、化学、英语、生物、历史等学科整合课评比或展示活动,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中,高凤珠等教师的课和课件还被录制成光盘,在全国发行。《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2日第6版对此还作了专门介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丰富现代化学校内涵
开展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校于2000年开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2002年5月申报了全国物理教育学会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利用多媒体建构现代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并于2005年5月顺利结题。2002年,学校参加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五”规划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优化运用研究》的研究,对《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子课题进行了探索,于2005年5月顺利结题,其结题报告被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一等奖。2006年,学校又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立项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区域互动促进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行动研究》的子课题,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深化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认识,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应该应用绩效技术,以使教育信息化实现更高的成本—效益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体现在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大批创新人才的成长。
课题研究的开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改变了班级授课形式的单一化和教学内容及要求的单一化局面,使各层次的学生个性都得到了培养和发挥,强化了学科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师间的合作意识,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使得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更大空间的发挥。目前,学校参加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研究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壮大,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在参与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及角色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我们坚信,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将不断赋予教育教学以新的内涵,学校也将在不断提升的崭新平台上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色彩,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学校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满足人们各种新的需要,提高并扩展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数字化校园不仅变革了教学方式,也带来了校园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人的主体性,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实现共存共生的和谐状态;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要防范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对人性的损害,保持人性的尊严和美丽。教育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予教学内容以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
为此,学校提出了建设和谐学校的目标,申报了《构建和谐学校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为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通过对这一学校主课题不断加强实践,深化研究,我们认识到: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按照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实践中,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逐步从注重硬件建设转变为突出校园软件建设,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内涵发展,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最终实现学校全面发展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自身的校情,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学校。全校教师增强了为全体家长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了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价值,发挥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在不断的实践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1.环境育人实验:优美的自然环境、高雅的文化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构成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以“国际化气概、城市化风度、现代化资质、人文化内涵”为特征的学校文化气象初步形成。
2.小班制教学改革实验:由于少一半学生,就多一倍关爱,小班制教学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及时反馈,这使得学校的服务质量得到了保障。
3.效率型训练实验:学校一方面加强方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一方面密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探究,练得精致,学得快乐,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4.实践性英语教学实验:创设情境,强化听说,打破了英语教学“能读不能听,能写不能说”的怪圈,使学生养成了用英语思维和写作的良好习惯,并能够熟练地听说。学生优秀的外语素质,也塑造了学校名副其实的外语特色形象。
5.全员寄宿制团队化生活:全员寄宿制团队化生活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能力、锤炼了思想,也让学生学会了做事、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共同生活,更让学生健全了品质、发展了个性。
6.发展人文教育:认真组织学习新课程方案,开发研究性课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使之与学习内容有机融合,浸润在专业知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使课程更加丰满,更富生机和人性。比如,组织学生到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苏州乐园等主题公园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不仅密切了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让学生得到了全面、健康、生动、活泼的发展。
7.用教育规律指导和谐学校建设:各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和谐互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
8.浸透人文关怀: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师生的校园精神生活质量给予特别关注,将学生的校园生活满意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家长满意度作为和谐学校建设评估的指标。
所有这些探索和实验都凝聚了学校对现代化办学目标的认真思考。这些特色的形成,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建设和谐学校为目标,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丰富教育现代化内涵,争办一所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