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记忆里,故乡是情感、精神的寄托,生命中充满眷恋的圣地,更是永恒的心灵家园.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常有机会深入故乡福建各地的大街小巷写生,与环境交流对话,在面对面的默契中了解并不断汲取着故乡不竭的精神食粮,在往复循环中获得诸多感悟,充实自己艺术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深远的艺术思考.笔者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将题材组织、淬炼、重构,觅寻到一种既平凡真切又不失诗意情怀,既精巧灵动又醇厚质朴的艺术形式,力图表达对时代变迁的体察和对人生轨迹的倾诉.这种思绪日积月累且愈发强烈,终于在“新连环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记忆里,故乡是情感、精神的寄托,生命中充满眷恋的圣地,更是永恒的心灵家园.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常有机会深入故乡福建各地的大街小巷写生,与环境交流对话,在面对面的默契中了解并不断汲取着故乡不竭的精神食粮,在往复循环中获得诸多感悟,充实自己艺术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深远的艺术思考.笔者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将题材组织、淬炼、重构,觅寻到一种既平凡真切又不失诗意情怀,既精巧灵动又醇厚质朴的艺术形式,力图表达对时代变迁的体察和对人生轨迹的倾诉.这种思绪日积月累且愈发强烈,终于在“新连环画”概念的提出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架上连环画”活动推广中,笔者找到了适合的绘画语言,心底的创作梦想也因此得以生根发芽.
其他文献
在信息迅捷、价值多元的当代艺术领域,架上绘画作品的表达也趋于异质和多元.在文化艺术全球化视野的观照下,传承而非割裂优秀的传统文化,真诚审视社会现实和人的精神状态,是绘画创作成败的关键.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心性表达的陈国霞,正是以十年磨一剑的执著,坚守架上绘画,不断探索着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之路.1988年陈国霞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1995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研修班,2007年到2009年访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从学画开始的勤奋刻苦,到对绘画之路的困惑彷徨,再到作画时的满怀自信、潇洒无拘,我
传统书画如何在现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并焕发生机,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备受钟爱传统的青年人关注.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在社会层面,文化复兴至少是几代人的事情.所谓“十年种树,百年树人”,要知道没有人的参与,一切文艺形式都没有意义.传统书画也如此,它的未来如何,完全建立在传统文化思想能否继续恢复和繁荣的基础上.幸运的是,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必然包括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所以,众多青年人对此有所关注,这也是传统书画艺术能复兴繁荣的前提.另一个方面是画家个人层面,它完全依赖于画家的个人精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国的教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按照各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培养,而且需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培养.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进入中学后,由于课程的难度大幅度上升,学生出现了信心不足、自我否定等现象,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因此,在中学时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
20世纪初的西方美术已经从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转变为现代主义繁盛的时代,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应运而生.现代派画家不再以真实再现作为判断画作好坏的标准,而更多地强调画家自身情感、个性、价值观念在画作中的体现.与此同时,在中国特殊的国内环境推动下,一批中国画家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到法国,渴望在西方艺术中找到复兴中国传统绘画的良方.部分旅法画家在巴黎浓郁的现代主义氛围影响下,决心通过现代派艺术改良中国绘画,而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主义更是以其强烈的风格特质在这场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该时期旅法画家的部分人物画作品为例,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绘画形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中国画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历史沉淀,已经和文化、社会意识融合,与日常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欣赏习惯.那么如何保持传统、尊重传统、改革创新,同时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是中国画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邵大箴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史家、理论家与批评家.他早年留学苏联,潜心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始就活跃于中国美术界,先后担任《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等重要杂志的主编,翻译、引进了大量西方艺术著述,主持、主编、主导了大量学术课题.并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对艺术学科的建构与发展,美术思潮的风起云涌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邵大箴先生在卓有建树的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满洲正红旗人扎克丹将《聊斋志异》中的129篇译成满文,以《择翻聊斋志异》为名,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刊行.扎克丹在翻译《聊斋志异》时运用的拟声拟态词,准确表达了原文语义,使故事更精彩动人,对小说语言增添了美感和韵律感.
人常在旅途,总会不断去思考,哪里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年寻找各种理由回去,或许是久居在外之因,比别人思考得多些.前年在南京呆过,借居在南京艺术学院外天津新村,似乎已是回家了的感觉,所以取名“系园”.今年夏天,来到湖上学习,特意找了一个离西湖近的小楼作寓所,想是多看看西湖的意思.记忆中的西湖如张岱笔下:“西湖真江南锦诱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西湖一千多年来的迷离繁华,苏东坡、白居易、张岱等一代又一代的风雅之士如此留恋、执迷于此.在南宋刘、李、马、夏笔下依然能看到西湖旧
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清廷以满文翻译《大藏经》,特开清字经馆.最初由三世章嘉担任阅经总裁,章嘉圆寂后,继有阿旺赤列嘉措、阿旺勒提穆等负责.翻译人员除蒙藏格鲁派喇嘛外,还有数位京城汉僧和众多八旗职官参与其中,在满文《大藏经》的编纂工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查翻大量满文档案发现,实际参与编修人数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内府刊印满文《大藏经》首函中的名衔记载不符.
当下专业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开放状态,但衔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仍然是一个恒定的主流命题.每个时代都会面对这一命题,承担这一时代责任的社会群体往往是各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传统社会的文人自然是担当他们那一时代传承与创新的主流.而五四运动以来,新型现代国家开始建构,文人身份也在转换,新型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要求他们对现代文化与传统精神作出一个全新的解答,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也自然成为整个文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整个20世纪,美术业内人士和文化学者一直围绕这一课题争论并实践着各种主张,演进至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