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的特点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on3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其中描述的一些司法活动反映了我国古代司法文化的主要特点:司法人员徇情屈法,司法判决不拘泥于律条,司法体制依附于行政。这些特点是由古代中国特定的集权政治和法律的伦理精神决定的,并且 然影响着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其他文献
人际法律冲突是因属于不同种族、宗教、团体或阶层的人适用不同的法律而产生的法律冲突。苏丹是非洲大陆上一个典型的多种族国家,人际法律冲突非常普遍。以苏丹国内的人际法律冲突为例,将人际法律冲突总结为两种,即属人法在各自的国籍国法院、宗教或种族团体的法院实施的情况以及在一个法院内同时实施两种或两种以上属人法的情况。在两种情况下,解决法律选择问题的方法各异。在属人法律制度中,沙里阿法院或地方法院总是适用法院地法审理案件,因此,法律选择问题转化为管辖权问题。而在实施两种或多种属人法的民事法院内,法院对法律选择问题采用
在如何理解澳大利亚政府的宪政构架上,需要一个观念转变。这个转变的基础,是理解原住民治理的存在及其在澳大利亚政治组织各个层面的卖践,以及澳大利亚州的正式制度已暗中接纳各种形式的原住民治理。澳大利亚的联邦主义经验意味着理解这种转变很容易做到。当联邦和州的原住民政策最终和支持它们的治理构架一样强大时,这一转变必定出现。
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于国家的活动,而在于社会本身,必须从社会中寻找。我们发现,简单陈旧的奥地利法典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私法领域中,是完全被凄视的,代之发挥作用的是大量习惯法。以此为起点.就逐渐发展出“活法”学说。活法是和那些被法庭和其他裁判薪强制实施的法律相对而言的,是那些支配着社会生活本身的规则;活法观具有独立的价值,活法构成了人类社会法律秩序的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讲,法社会学必须从探察发现活法开始。
隐喻在科学中的作用是当今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布雷德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述了他的隐喻性转向的观点:隐喻是科学的理论化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布雷德讨论了隐喻的性质以及隐喻在科学中的三种功能:修辞性、启发性及认知性.按照传统的看法,隐喻仅仅在科学发现的与境中发挥着次要的启发作用.与之不同,布雷德认为,在科学的证明或辩护与境中隐喻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功能,在科学理论的推理和理论性解释中充满了隐喻.通过对隐喻在科学中的中心作用的论述以及对科学实在论解释的批判性分析,布雷德力图获得对真理概念和实在概念的重建.
习惯法作为互惠合作的结果,是一种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如同语言一样,它是经过长时间的互动自发产生的。在惩罚破坏法律者方面,相较于现代的惩罚方式,民间执行习惯法倾向于恢复原状,并把罚款作为主要的惩罚方式。同时在这一法律体系下有着众多的契约安排,以保护私人的财产和安全。私有法院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习惯法标准化的进程,同时流放、抵制认可、私有监狱和罚款征收对于习惯法的遵守亦有莫大的帮助。
李善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岩彩画、中国工笔花鸟画。2002年随中国书画院出访欧洲8国井举办画展。
姬长武,济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山东省美术设计家协会室内设计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装饰工程设计专业委员会理事。
作为明朝遗民的艺术家石涛,从人生开始,便纠结上一个根深蒂固的"屈原情结":恋君与自恋.南明政权远逝后,石涛的恋君意识必然让他寻找更现实的依托,这便有了他的两次接驾和北京之行.自恋在艺术家那里表现为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夸大,它导致"恋君"的无法实现.失宠愈加激发自恋,这种循环作用下的矛盾,是引发痛苦、导致呻吟的病灶.石涛表现为嘲弄传统、藐视权威,以此显露自我.纵观石涛的艺术观,其核心就是创新,创出一个"我法"来.这是他不甘寂寞的入世精神在艺术上的具体表现."屈原情结"的本质是功名意识,它是造就中
贾谊继承了荀子之学,又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而荀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和荀子一样,贾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运用黄老道家的治学方法,广泛地吸收百家之学,融合贯通。贾谊的很多学术特点既是对荀子之学的继承,同时也可归属于黄老之学的范围。贾谊的儒家思想因素往往被他纳人自己的黄老学系统,因此,他不能成为所谓“醇儒”,同时,人们研究他的黄老之学也无法忽视其儒学中心和基础,这种思想类型和学术风格是从荀子那里继承下来的。贾谊的荀学师承使他的原本具有黄老学成分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向黄老之学靠拢,最终成为以进一步黄
2001年12月,由山东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办的“9·11”事件后的国际格局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编译局、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国内部分研究机构和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就“9·11”恐怖袭击事件(以下简称“9·11”事件)对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的冲击和未来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和富有成果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