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科型研究脉络
《复活节岛——人类的试验场》的作者袁越通过亲身考察和采访研究,从“石像”、“天灾”、“人祸”等几个主题来诠释复活节岛巨石阵和复活节岛人的覆灭这人类未解之谜。文章具备了社会学、历史学研究的本质精髓以及脉络方法的同时,还借助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手段。这虽是一篇文史类文章,却启发我思考与理工类研究的异同,一发现其中的关窍,不禁觉得一通百通。
本文主要内容是探讨复活节岛的繁荣到崩溃以及背后的原因。天灾、人祸是原文作者划分的两大原因。对于天灾的分析,作者采用横向比较、因果推断的结构;对于人祸的探讨,作者采用纵向叙述、顺序说明的脉络。二者体现了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和显著特点。
《天灾》中,作者先介绍复活节岛地理地形、生态结构,再介绍人类对其生态环境的改造。在对动物、植被的说明中,作者援引地质学历史文献记录,举出精确的物种数量、构成分类。联系相关生物学科,得出小结论:在早期人口较少的复活节岛上,资源虽不丰富却是充足的。联想、比较的运用可见一斑,这些运用在内容、形式上从不同的侧面论证着作者的推断,没有千百次科学实验,没有大量运算结果,但不也让我们觉得言之有理?接下来对岛上生态结构的变化,作者分人类登岛时间争议、迁徙携带的牲畜、岛上人口数量变化、对内战的分析几个子问题依次说明。最后,作者提出了复活节岛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内战的爆发被认为是人口数量锐减的一大因素。岛上是否确实曾有内战?作者再次列举不同的观点,结合自己在岛上的经历、感受,得出自己的结论:确有其事。内战因何爆发?作者接受了一般观点:生态崩溃、森林消失导致的食物、水资源匮乏。
对于森林消失这一现象,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于森林的衍生产品——木材,作者详细列举了它的极大用途来证明森林对岛的重要性:储水、吸引可食用动物、盖房造船的生产原料、逃难工具等等。从植被根部蓄水到“界石”储水,再到“地穴花园”防止水土流失,复活节岛人民可谓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保留淡水资源。这一点,作者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森林因何而大规模消失,导致复活节岛最终的灾难?
不同观点的呈现,再一次体现了人文社科研究的“自圆其说无统一论断”的特点。戴蒙德说:部落间相互攀比滥造石像,建造和运输消耗大量木材。反对派驳斥:森林消失之后的300年间,岛民仍在大量建造石像,戴蒙德之说不攻自破。另一反对派提出其他原因:老鼠泛滥成灾,阻碍树木生长,导致森林消失。作者较支持的“岛长”拉普说:五个原因都对森林消失具有影响:岛民无节制砍伐、老鼠问题、含盐量过高的大风、虫灾和火灾。本质原因却是外来人登岛给岛屿带来的不可恢复性生态改变。你看,而这四个子观点是不是息息相关,因果可循?作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整体到局部,抽丝剥茧。让我们觉得证据确凿,似乎无可反驳。
各领域的事实证据、有根可循的援引、让我们找不到任何断章取义之处、毫无根据之言。这便是人文社科研究文的魅力了吧。
对于《人祸》,作者按时间顺序一一阐述。从内战开始,推测内战的原因:武装冲突还是军事政变?再介绍内战后复活节岛上权利体系、政治管理制度的重大转变——由核心为血缘崇拜的祖先崇拜,到以武力夺取政权为核心的鸟人崇拜,再按时间顺序一一叙述外来人口登岛的事件,最后呈现复活节岛经过宗教、政治、文化洗礼之后的模样。
文理研究,本是同根
一篇《复活节岛》让我们看清了人文社科研究的基本脉络,那么理工科研究又是什么样的?有何不同?我做过一项物理实验“用迈克尔干涉仪观察干涉条纹”,这本是大学物理课程中的一个必修实验,但是我和组员不经意间发现了新的现象,经过深入探讨,完成了一个创新的project,最后答辩时获得了全班最高分。
迈克尔干涉仪是一个测量相干光干涉条纹形状的精密仪器。它由两块角度垂直的平面镜、与平面镜呈45度角的两块平行玻璃板构成。发光源为未经分光的激光。激光通过第一块玻璃板时分成两路,第一路发生折射,进入第二块玻璃板(补偿板),折射后再在第一块镜面处反射,反射光逆向返回进入两个玻璃板,最后进入迈克尔干涉仪的镜头,也即人眼;第二路从第一块玻璃板反射进入第二个镜面,再在镜面上反射进入第一块玻璃板,没有通过补偿板进入迈克尔干涉仪镜头。在光屏上,人眼会看到相干光的干涉条纹。
如果循规蹈矩进行试验,各个板的角度按书上设置,会看到标准的圆形条纹。但是我和同学无意间改变了玻璃般的角度、距离,竟然发现了椭圆形的干涉条纹!我们轻微改变角度,发现椭圆的长轴短轴也会变化,但依旧是椭圆形的干涉条纹,这不是一个实验错误,这预示着我们进一步探索。我得出一个未证实的假说:可以利用迈克尔干涉仪实现不同形状的干涉条纹。老师也十分鼓励我们大胆试验。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和组员决定好好研究该现象。
在发现、提出问题后,我们明确了研究的对象——改变光路后的干涉条纹形状。随后我们设计了新实验,我们改变了本应平行的两块玻璃般的角度。我保持第一块位置不变,逐渐改变第二块也叫补偿板的角度,多次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把两板之间角度设置为β,我们发现,随着β的增大,干涉条纹竟依次出现了标准圆、椭圆、直线、离心率不同的双曲线!这个新发现不可不谓振奋人心!
观察到现象还不够,如何精确地记录下数据是个重要的问题。首先,β的大小如何计算?没有办法直接获得角度,我们利用勾股定理,两处所作三角形的各边,用三角关系确定了角度的大小。其次,如何记录下清晰的、不同的干涉条纹?我和组员经过无数次重复实验,屡次证明随着角度β的变化,确实有干涉条纹形状的变化。我们在每个阶段下选取了典型的图样,把光屏上的干涉条纹用相机照下来,作为图片证据。
实验结果是否和理论推导有相似相联之处呢?在接下来的几天,我查阅书籍、资料,闷头在实验室里进行理论推导。原来干涉条纹形状不同的本质是两路相干光光程差的变化!我列出了所有二次曲线的方程,并且得出了带有自己实验中设定参数的光程差公式。二者进行了比对、参数带入,发现竟然惊人地吻合!并且,前人也对这个问题做出研究,但仅仅得出了双曲线的形状。随后,我兴奋地和已经获取到的实验数据比对,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结果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推导,理论推导为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说明。最后班上每个组进行答辩时,我用PPT向大家展示了我们组的发现,同学们都很惊奇——课本之外竟然还有这么神奇的现象!而老师也很赞赏,给了我们组全班最高分。历史上早有无数定论,各种科学家也早提出无数的定理,但是世界依然广播无边,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不应仅凭意外的收获就贸然欢欣鼓舞,我们要借助科学的手段去精确、严密地证实,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发现。
对比《复活节岛》的社会历史学研究和我上面叙述的小科学研究,你是不是对两大学科的研究思路、方法窥探一二?前者没有那么强的科学性,严谨多体现为语言叙述的严密、历史现代资料的强关联、互相作证的特点。一个问题,可以争论千百年却没有统一答案,不同学派可以对此提出不同的说法。
理工科类的科学研究无处不透着完整的科学性。几乎任何研究都有一般的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理论证明,确定结论。为了充分证明非偶然现象,实验者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实验,排除偶然性、获得一般结论。这种研究往往是经年累月的。
事实上,人文社科研究常要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自然科学研究也常要用人文的语言进行描述。二者有其相通性,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文理本为同根同脉,又各有特色。如果我们能找到其中的核心之处,即使遇到自己从未涉猎的领域难题,相信都会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张婷
《复活节岛——人类的试验场》的作者袁越通过亲身考察和采访研究,从“石像”、“天灾”、“人祸”等几个主题来诠释复活节岛巨石阵和复活节岛人的覆灭这人类未解之谜。文章具备了社会学、历史学研究的本质精髓以及脉络方法的同时,还借助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手段。这虽是一篇文史类文章,却启发我思考与理工类研究的异同,一发现其中的关窍,不禁觉得一通百通。
本文主要内容是探讨复活节岛的繁荣到崩溃以及背后的原因。天灾、人祸是原文作者划分的两大原因。对于天灾的分析,作者采用横向比较、因果推断的结构;对于人祸的探讨,作者采用纵向叙述、顺序说明的脉络。二者体现了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和显著特点。
《天灾》中,作者先介绍复活节岛地理地形、生态结构,再介绍人类对其生态环境的改造。在对动物、植被的说明中,作者援引地质学历史文献记录,举出精确的物种数量、构成分类。联系相关生物学科,得出小结论:在早期人口较少的复活节岛上,资源虽不丰富却是充足的。联想、比较的运用可见一斑,这些运用在内容、形式上从不同的侧面论证着作者的推断,没有千百次科学实验,没有大量运算结果,但不也让我们觉得言之有理?接下来对岛上生态结构的变化,作者分人类登岛时间争议、迁徙携带的牲畜、岛上人口数量变化、对内战的分析几个子问题依次说明。最后,作者提出了复活节岛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内战的爆发被认为是人口数量锐减的一大因素。岛上是否确实曾有内战?作者再次列举不同的观点,结合自己在岛上的经历、感受,得出自己的结论:确有其事。内战因何爆发?作者接受了一般观点:生态崩溃、森林消失导致的食物、水资源匮乏。
对于森林消失这一现象,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于森林的衍生产品——木材,作者详细列举了它的极大用途来证明森林对岛的重要性:储水、吸引可食用动物、盖房造船的生产原料、逃难工具等等。从植被根部蓄水到“界石”储水,再到“地穴花园”防止水土流失,复活节岛人民可谓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保留淡水资源。这一点,作者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森林因何而大规模消失,导致复活节岛最终的灾难?
不同观点的呈现,再一次体现了人文社科研究的“自圆其说无统一论断”的特点。戴蒙德说:部落间相互攀比滥造石像,建造和运输消耗大量木材。反对派驳斥:森林消失之后的300年间,岛民仍在大量建造石像,戴蒙德之说不攻自破。另一反对派提出其他原因:老鼠泛滥成灾,阻碍树木生长,导致森林消失。作者较支持的“岛长”拉普说:五个原因都对森林消失具有影响:岛民无节制砍伐、老鼠问题、含盐量过高的大风、虫灾和火灾。本质原因却是外来人登岛给岛屿带来的不可恢复性生态改变。你看,而这四个子观点是不是息息相关,因果可循?作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整体到局部,抽丝剥茧。让我们觉得证据确凿,似乎无可反驳。
各领域的事实证据、有根可循的援引、让我们找不到任何断章取义之处、毫无根据之言。这便是人文社科研究文的魅力了吧。
对于《人祸》,作者按时间顺序一一阐述。从内战开始,推测内战的原因:武装冲突还是军事政变?再介绍内战后复活节岛上权利体系、政治管理制度的重大转变——由核心为血缘崇拜的祖先崇拜,到以武力夺取政权为核心的鸟人崇拜,再按时间顺序一一叙述外来人口登岛的事件,最后呈现复活节岛经过宗教、政治、文化洗礼之后的模样。
文理研究,本是同根
一篇《复活节岛》让我们看清了人文社科研究的基本脉络,那么理工科研究又是什么样的?有何不同?我做过一项物理实验“用迈克尔干涉仪观察干涉条纹”,这本是大学物理课程中的一个必修实验,但是我和组员不经意间发现了新的现象,经过深入探讨,完成了一个创新的project,最后答辩时获得了全班最高分。
迈克尔干涉仪是一个测量相干光干涉条纹形状的精密仪器。它由两块角度垂直的平面镜、与平面镜呈45度角的两块平行玻璃板构成。发光源为未经分光的激光。激光通过第一块玻璃板时分成两路,第一路发生折射,进入第二块玻璃板(补偿板),折射后再在第一块镜面处反射,反射光逆向返回进入两个玻璃板,最后进入迈克尔干涉仪的镜头,也即人眼;第二路从第一块玻璃板反射进入第二个镜面,再在镜面上反射进入第一块玻璃板,没有通过补偿板进入迈克尔干涉仪镜头。在光屏上,人眼会看到相干光的干涉条纹。
如果循规蹈矩进行试验,各个板的角度按书上设置,会看到标准的圆形条纹。但是我和同学无意间改变了玻璃般的角度、距离,竟然发现了椭圆形的干涉条纹!我们轻微改变角度,发现椭圆的长轴短轴也会变化,但依旧是椭圆形的干涉条纹,这不是一个实验错误,这预示着我们进一步探索。我得出一个未证实的假说:可以利用迈克尔干涉仪实现不同形状的干涉条纹。老师也十分鼓励我们大胆试验。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和组员决定好好研究该现象。
在发现、提出问题后,我们明确了研究的对象——改变光路后的干涉条纹形状。随后我们设计了新实验,我们改变了本应平行的两块玻璃般的角度。我保持第一块位置不变,逐渐改变第二块也叫补偿板的角度,多次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把两板之间角度设置为β,我们发现,随着β的增大,干涉条纹竟依次出现了标准圆、椭圆、直线、离心率不同的双曲线!这个新发现不可不谓振奋人心!
观察到现象还不够,如何精确地记录下数据是个重要的问题。首先,β的大小如何计算?没有办法直接获得角度,我们利用勾股定理,两处所作三角形的各边,用三角关系确定了角度的大小。其次,如何记录下清晰的、不同的干涉条纹?我和组员经过无数次重复实验,屡次证明随着角度β的变化,确实有干涉条纹形状的变化。我们在每个阶段下选取了典型的图样,把光屏上的干涉条纹用相机照下来,作为图片证据。
实验结果是否和理论推导有相似相联之处呢?在接下来的几天,我查阅书籍、资料,闷头在实验室里进行理论推导。原来干涉条纹形状不同的本质是两路相干光光程差的变化!我列出了所有二次曲线的方程,并且得出了带有自己实验中设定参数的光程差公式。二者进行了比对、参数带入,发现竟然惊人地吻合!并且,前人也对这个问题做出研究,但仅仅得出了双曲线的形状。随后,我兴奋地和已经获取到的实验数据比对,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结果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推导,理论推导为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说明。最后班上每个组进行答辩时,我用PPT向大家展示了我们组的发现,同学们都很惊奇——课本之外竟然还有这么神奇的现象!而老师也很赞赏,给了我们组全班最高分。历史上早有无数定论,各种科学家也早提出无数的定理,但是世界依然广播无边,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不应仅凭意外的收获就贸然欢欣鼓舞,我们要借助科学的手段去精确、严密地证实,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发现。
对比《复活节岛》的社会历史学研究和我上面叙述的小科学研究,你是不是对两大学科的研究思路、方法窥探一二?前者没有那么强的科学性,严谨多体现为语言叙述的严密、历史现代资料的强关联、互相作证的特点。一个问题,可以争论千百年却没有统一答案,不同学派可以对此提出不同的说法。
理工科类的科学研究无处不透着完整的科学性。几乎任何研究都有一般的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理论证明,确定结论。为了充分证明非偶然现象,实验者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实验,排除偶然性、获得一般结论。这种研究往往是经年累月的。
事实上,人文社科研究常要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自然科学研究也常要用人文的语言进行描述。二者有其相通性,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文理本为同根同脉,又各有特色。如果我们能找到其中的核心之处,即使遇到自己从未涉猎的领域难题,相信都会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