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千古功臣”的张学良,生于1901年6月3日,卒于2001年10月14日,寿越期颐,算是高寿了。然而,对稍懂一点他的历史的人,都感到很诧异。何故?因为无论从先天条件或后天条件来看,他要获得高寿,都较为欠缺。先从先天条件来看,当他尚在娘胎之时,曾是绿林的父亲张作霖已被朝廷招抚为清军军官,不时要带兵清剿土匪,而土匪为了报复他,也不时窥测时机袭击张家亲属。正当张学良母亲赵氏身怀六甲之时,就不得不经常辗转躲避,张学良就是其母在躲避途中于一辆大车上生下来的。来到人间后,又逢母亲无奶水可喂,正所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父亲为防孩子难以养大,遂为其起了一个俗一点的乳名,称之为“小六子”。由于婴孩时期身体羸弱,导致少年时期身体也很不好,曾患肺病而咯过血,16岁那年大病数月不起,后经他父亲的军医处长王少源的精心治疗,才得以挽回这条弱小生命。以上所述可见他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其身体状况是相当糟糕的。
张学良进入社会之后,情况又如何呢?他所处的环境存在着诸多对健康不利的因素,综合起来有下列4个方面:未及弱冠即领兵打仗,弱冠刚过不久,就负责一个方面军的领导重任,到1928年6月4日其父被日本人炸死,他不久即接过东北军政大权,直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止,前后共经历了17年的戎马倥偬生涯。此种军旅生活,住不定址、吃不定时,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于身体不利。此其一。他是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而且是四公子中最活跃的一个,生活在上流社会中,免不了过着吃喝玩乐的放荡生活,这对身心健康不能不带来不良的影响。此其二。张学良从1925年开始染上鸦片烟毒,从此与毒品相伴为生,一吸便是8年,直至1933年狠下决心,才得以戒掉,这对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就在他吸毒期间的30年代初,还害过一场非常严重的伤寒病,一度昏迷不醒,使刚过而立之年的身体更加衰弱,以致人到壮年而身体不壮。此其三。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即被蒋介石囚禁,长达54年之久,占去了生命的大半辈子。在漫长的囹圄生活中,辗转迁移了不下10个地方,大都是远离闹市的穷乡僻壤,除了极少几个好友经当局批准能够前往探访他外,几乎过着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生活。这种生活,对于一般的人都难以过得下去,何况对于一个向来异常活跃的张少帅呢!这种脱离社会近似封闭的生活,对人的身心健康伤害是非常巨大的。此其四。
然而,张学良将军就是在这样极其不利的先天和后天条件下,奇迹般寿至101岁的高龄,个中原因是什么呢?很值得人们认真探究。如果找出其中的缘由,对于启示人们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由祸转福,从而从不幸的此岸达到幸福的彼岸,是大有裨益的。综合来看,张学良将军之所以能得到高寿有5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一)
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的,在内心深处觉得没有愧对国家和民族,心安理得,坦然面对不幸的现实,这是他能获得高寿的良好心理因素。
爱国,是贯串于张学良一生始终的主导思想。1928年6月4日,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他在张作相等奉军元老的支持下,未及而立之年,便接掌了东北的军政大权,仅半年多一点时间,即易帜拥护中央,维护国家的统一。不久,又与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了国家与民族。正如他在决定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前一天,即1936年12月24日,在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上向大家所说的:“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蒋介石扣留在西安,主要是为了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第二天他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关于此事,他曾对国民党元老邵力子谈到了自己的初衷及惋惜:“我这次冒生命危险,亲自护送委员长回南京,原想演一出从来没有演出过的好戏,如果委员长也能出于大政治家的风度,放我回到西安,这出戏岂不可成千古美谈!真可惜,一出好戏演坏了!”这里所说的演坏了,指的就是张一到南京,蒋即翻脸不认人,立即将张囚禁起来,一禁就数十年。这样的好心得不到好报,要是落在一般人头上,肯定愁得一肚子气。这气闷得无处发泄,老是闷在心里,就会损坏身体健康,以致减寿。可张学良面对这样的大冤屈,他不愁、不闷,在审判他时还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是爱国,我是革命,蒋委员长答应了我们的要求,我是送他回来的,我何罪之有?”张失去人身自由之后,爱国之心从未泯灭。当他听到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慷慨激昂地说:“我惟一的希望就是抗日,这一天终于给我等到了,以后我即使死在这里,也心甘情愿。”君子之心坦荡荡,没半点戚戚!从1947年10月30日,张于台湾新竹井上温泉写给蒋介石的信,可看到他的心路历程:“良惟有如意锻炼身心,休养体智,以备钧座之驰使,代国家之驰骋。”从信中不难看出,张之所以要养好身体,目的是日后待国家驰使!
上述那些政治信念、爱国思想、坦然心态,都是精神因素,而这些精神因素都是心理活动的反映。中华传统医学上讲的“心”,除了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脏”外,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精神因素。这些精神因素,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具体地说,好的精神因素,会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而不好的精神因素,就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张学良将军之所以能高寿,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了中华传统医学的养心理论。他面临这么大的屈辱,仍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坦然面对,抛却忧愁,平静生活,以待将来。他这些良好的心理因素,促使自己的身心达到非常和谐的程度,这就为取得健康高寿提供了保证。
(二)
个性开朗,豁达大度,拿得起、放得下,能屈能伸,遇到矛盾易于化解,这是张学良能获得高寿的良好性格因素。
张学良具有东北人典型的性格。东北人的性格是怎样的?张如是说:“我们东北人个性直爽,说话算数,一人做事一人当,两个肩膀一个头,杀了又有什么了不起。”就是这一性格促使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第一次见蒋时说:“我受全国人民的要求,发动这次事件,我们内心纯洁,完全是为国家着想,不是为个人利益打算。现在,希望委员长能平心静气,勇敢改正错误,联合全国力量,坚决抗日,以争取民族生存,则学良和全国人民心愿足矣。”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在陪蒋回南京前夕,曾对其得力部将向柱国说:“从历史上看,放虎归山是对我个人有危险的。但是,我兵谏的目的是为爱国抗日,为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如果蒋委员长搞阴谋陷害我张学良,他蒋介石是背信弃义,失道于天下,对抗日不利。全国人民和一切爱国党派一定会群起攻之。因此,我以团结抗日为重,对个人安危不计较了。”
张的性格也有刚柔相济的一面,他也强调大丈夫要能屈能伸。1937年9月18日,张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忍耐点吧!不怨天,不尤人,自励身心,以备国家需要用你的时候,你能担起一个任务。”张自1928年易帜后,在官场上是蒋介石惟一的副手,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如今,却成了阶下囚,可谓一落千丈。这样的荣辱得失,如落在一般人的头上,心中可能会掀起汹涌澎湃的波涛,过日子将度日如年。可他却能淡然应对,视“荣辱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没一点沾滞,心如平静的湖水,没半点波澜。张能如此对待不幸,源于他有刚柔相济的良好性格。张有这样的性格,他心里只有“广大”二字。正因为他心中有“广大”二字,才敢于不顾生死荣辱,发动西安事变,以挽救国家民族免于危亡;也正因为他心中的“广大”二字,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东北军这个团体的存亡。如果他心中无“广大”二字,而是一个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人,不要说能于50多年囚禁生活中健康地活过来,就是想侥幸生存下来也不可能,更难以谈得上高寿了。正是张学良心中有“广大”二字,才使他具有“拿得起,放得下”这样豁达大度的性格,而有了这一良好的性格,当他遇到矛盾时,就易于化解。他之所以能得高寿,可以说是这种良好性格结出的硕果。
(三)
在长期囚禁期间,物质生活有保障,精神生活有寄托,生活中能动能静,动静结合,这是他能获得高寿的良好的客观条件及主观条件。
从物质生活方面看,不但有保障,而且十分充裕。张学良虽然被囚禁,但不能看作是国民党监狱中一般的囚犯,而应当看作是一个“特殊囚犯”,背后有着宋子文、宋美龄兄妹的暗中保护。其物质生活的开销有三大来源:第一,他和妻子、随员以及看管他的警、宪、特人员每月的开销,全归军统局(军统局不存在后,是主管张的保密局)实报实销,用钱不受限制。在大陆有一段时间,看管他的警特大约有二三十人,加上外围的1个连宪兵,差不多用1个团的经费开支来执行对张的“管束”。可见其物质生活之充裕。第二,宋氏兄妹,特别是宋美龄,逢年过节,都会送上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食用品给张学良;还有戴笠,生前感念张在事变中善待自己,每逢去看张时,都会捎去很多吃、用的东西。第三,有些属张本人的特殊开销,便由张家自行汇钱来支付,而张家又是不缺钱的家庭,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支付。由于经费有保障,张的物质生活是很好的。以住浙江雪窦山时为例,每天吃完晚饭,副官应汉民就请示张翌日想吃什么菜,张说完后就叫大厨照着做,那时每天吃七八个菜,饭后还有水果、饮料等。总之,这样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保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是完全不成问题的。除此之外,在这50多年里,囚禁张的地方,大多在风景秀丽的名山上,如在大陆时期有浙江雪窦山、安徽的黄山、贵州的阳明洞和在台湾时期的新竹井上温泉及台北郊区。那里阳光充足,日照适中,温差不大,空气清新,林木茂密,鸟语花香,流水淙淙,环境优雅,宜人居住。他的居住地都有比较宽敞的卧室、书房、饭厅、活动室以及运动场所。这一切,就为他开展各种兴趣爱好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从精神生活方面看,既丰富又有寄托。要知道,张虽然是被囚禁,但在他居住地方的一定范围之内,其行动是自由的,这就为发展他的兴趣爱好提供了条件。张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居住地方条件的不同,人事交往的不同而改变。但每段时间的兴趣爱好都有主次之分,并且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丰富多彩。比如说,1936年至1946年在大陆囚禁期间,他主要的兴趣爱好是研究明史、信仰佛教,因地制宜搞些弈棋、打网球、钓鱼、游泳、散步、打乒乓球、打篮球、打扑克等,并坚持午睡,每天生活得十分规律。自1946年11月转至台湾新竹井上温泉之后,仍然以研究明史、信仰佛教为主,并开始爱上绘画,平常也游泳、泡温泉、打高尔夫球、钓鱼、打麻将等;自1957年转至高雄后,明史研究逐渐被搁下,到上世纪60年代后,慢慢由信仰佛教转向信仰基督教,读圣经,除了继续绘画外,平常也打打麻将、扑克等。总之,每段时间的兴趣爱好活动都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无论是从事动的还是静的活动,他都能全身心投入,聚精会神去做,达到“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这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
后来转到台北郊区,随着年龄的增长,耗费体力的活动少搞了,除了继续绘画、打麻将外,他又喜欢上兰花,认为“养兰是一种享受”,“兰是花中的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兰的境界幽远。”由于他对养兰十分挚爱,十分投入,又不时虚心向行家里手学习求教,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养兰人中小有名气,每逢举办花展,必有他的上乘之作入选。像绘画、养兰、打麻将这类的活动,既要动又要静,动静结合,不但有益于心智,还能强健身体,促进身心健康。
(四)
夫妻感情融洽,家庭生活和谐,整天沉浸在温馨的氛围里,精神得到莫大的慰藉,这是他能得高寿的有力推手。
张学良是张作霖结发妻赵氏所生,长子。他10岁时,即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家住辽宁双辽郑家屯的粮商于文斗时年12岁之女于凤至订婚。待张15岁、于17岁时正式结婚。于凤至是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温文尔雅、稳重大方,对公婆孝敬恭顺,对丈夫相敬如宾,因此深得张作霖的器重和张学良的敬爱。张学良一向把凤至尊称为“大姐”,伉俪情深,从来没有任何吵嘴的事情发生。因她是长媳,帅府内许多事务均由她出面料理,平时治家,诸事俭约,件件做得精心周到,不烦恼。然而,凤至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不太高,不能在军务上为张学良分忧,心想如若有一个高水平的贤内助充当少帅的秘书,他将如虎添翼。后来,张在交际场上,果直碰上了一见钟情的赵四小姐,即赵一荻女士。该女士身材颀长、体态婀娜、气质绝佳、风度优雅、聪敏过人,精通英语,善交际,有活力,是一个很吸引人眼球的女性。每逢赵到帅府,凤至也如少帅一样热情称她为“小妹”,赵也跟少帅称凤至为“大姐”,3人感情异常融洽。但赵要到少帅身边,碰到三大难题。第一道难题是:赵出身名门,父亲赵庆华系北洋军阀政府交通部门的高官,反对其女儿与早有妻室的张学良结合,如若结合,则登报声明,从家祠中“削除其名”,“嗣后,因此发生任何事情,概不负责”。可赵一荻具有“五四”以后新女性的反叛精神,不顾父亲的反对,最后“私奔”到沈阳,投到张的怀里,两人同居了。这道难题以戏剧性的情节了结了。第二道难题是:张已有结发妻子,张、赵关系对外如何称谓?他们合计:对外称赵为张之秘书,帅府内叫四小姐。赵的态度是:不计较,只要能一心爱着张,至于名义,怎样都可以!这道难题就这样顺利解决了。第三道难题是:赵到张身边后住在哪里?他们为避免外界的议论,将赵安排在北陵别墅居住。张不想让赵四小姐荒废学业,继续送她到奉天大学深造。这道难题也妥善解决了。一段时间之后,张、赵之间的关系已是公开的秘密,也为周围的人所理解。于看到赵成为张的得力助手,就像自己为张分忧解愁一样感到异常欣慰。赵对于特别敬重,遇事都要征询于的意见,两人情同姐妹,从没有发生任何不睦。当赵临产时,凤至亲自为其幼儿做衣裤。赵生下儿子后,为更好地照顾好其母子身体,于干脆将母子二人接到帅府居住。从此,张对于这贤惠的妻子更是推心置腹,加倍亲爱,每有犯难之事,都要跟“大姐”商量处理。可以这样说,在张学良掌握东北军政大权至西安事变发生前这一段时间,于成了张家中的“大管家”,赵成了张对外交往中的得力助手,3人情同手足,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被蒋介石囚禁。于凤至从国外获悉,迅即赶回国内,通过疏通,当局允许其与赵四小姐每隔一月轮流到张身边陪伴。后来,则由于凤至单独陪伴。当张转到湖南沅陵县凤凰山时,张、于住在一座古庙里,于对张百般慰藉,为其排忧解愁,于同张共同作诗绘画、打网球,既促进了张的身心健康,又增进了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夫妻情谊,使张深得宽慰。就在此时,张为于写了一首七绝。诗云:“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洞天非人间。”诗中表达了张对于的挚爱之情,并隐露出对反动派倒行逆施的愤慨。
1940年初,于凤至被发现患了乳腺癌,需要前去美国治疗。以后的时间,由谁来接过陪伴张学良的任务呢?赵四小姐二话不说,放弃了在香港的优裕生活,将才10岁的儿子张闾琳托付给在美国的一个朋友照顾他的学习和生活,随即赴贵州阳明洞囚禁地。想不到,这一次一陪就50个年头,直至1991年张获得完全自由。在阳明洞那里,赵的喜怒哀乐全部顺应张的脉搏而跳动。张爱下棋,她就陪他下棋;张钓鱼,她就跟着钓鱼;张打网球,她就陪着张打网球。张后来致力于研究明史、写文章,她就主动给他购书、查资料、摘资料。在生活上,也照顾得无微不至。赵心灵手巧,无论是缝纫,还是烹调,均技艺高超,常常亲自为张缝制衣服,烹调美味可口的菜肴。张最爱吃鲜菌烧鸡和菌油面条,每到采菌的季节,赵总要带着副官到深山密林中去捡寒菌,并亲自去向村妇请教如何烹制新鲜菌油,如此等等。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后,赵的爱好兴趣,也是围绕张这个“轴心”转动的。张入基督教,她跟着入基督教;张爱好种兰花,赵也协助他种兰花。总之,张爱什么,她就爱什么。一句话,赵成了张生活中的知己。赵就这样伴随张安然度过了风风雨雨的72年!
张学良将军之所以能获得高寿,与两位挚爱他的夫人是密不可分的。张被囚禁之后,心情一度是寂寞的、苦闷的,幸好有凤至的坚强、善解人意和赵一荻的情与爱,给予了他无限的力量。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夫妻感情融洽,家庭生活和谐,会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愉快和幸福,带来无穷无尽的温馨,促使人身心愉快,有利于人的健康高寿。张学良能寿至101岁,凤至与一荻在均患上癌症的情况下,仍分别寿至93岁和88岁,他们仨平均寿龄达到了94岁。他们取得如此高的平均寿龄,正是得益于爱情这个强有力的推手!
(五)
痛下决心,适时戒毒,较早远离毒品,这是张学良后来能获得高寿的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张吸鸦片,不像一些人是出于好奇心,而是被一个居心不良的政客所引诱而吸上的。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25年11月23日,与张学良有师生之谊、荣辱与共的东北军著名将领郭松龄,突然在前线倒戈,率兵北上直取奉天,要推翻张大帅(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此事发生前的3天,郭曾向张学良当面建议:“父让子继,郭愿竭诚予以拥护。”郭在发难前,已与冯(玉祥)、李(景林)结成“三角同盟”,共同对付奉张。面对两军的交战,使张学良左右为难:一边是自己所崇拜的老师,并举荐自己主政东北的知己;一边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东北现在的军政首脑。此时,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痛苦的抉择。正在张学良犯难之时,上述所讲那个政客、张作霖的坏军师杨宇霆拍着少帅的肩膀说:“汉卿,别把精神弄垮了。我派人给你送套烟具,疲乏了抽两口,挺顶事儿的。”听后,张仍忍耐着,没有吸。他还想做郭的工作,使事情得以解决,但多次联系,郭深怕见面后动摇自己的决心,从而拒绝与张见面。张学良被此事搞得痛苦不堪,便命副官把杨宇霆送来的烟具和烟土拿来,抽两口试试,看能否解除烦闷。一吸,确解烦闷,浑身舒坦。自此,吸鸦片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待到1927年,奉军在河南战败,张更厌倦内战,心中十分痛苦,情绪低至极点,便进一步借吸鸦片以解闷。这一吸,前后共达8年之久。如若剔除其弱冠年龄不算,那么,他进入成人的时间中就有九分之一时间是与毒品相伴为生的。身为带兵的少帅,不是不认识毒品的危害,也不是不想戒掉它,由于中毒过深,虽数度戒毒,均不得成功。特别是在奉天时,曾请一个日本的医生来到帅府给他治疗,这医生让同来的一个护士拿出一盒针剂,取出一支给张注射。注射后,立见奇效,张像无病一样坐了起来。从此,一天两针,连续注射几天后,张再不想吸鸦片了,看来似乎毒瘾根除了。其实不然。经查,这是比鸦片更厉害的毒品——吗啡。张学良才如梦初醒,知道上了大当,很想追究,但那医生心中有鬼,早溜回日本去了。后因公务繁忙,张无空坐下来戒毒,而此时不打针就无精力应付繁重的公务。这样一来,张的身体被毒品残害得垮了下来,身体羸弱,消瘦不堪,面色灰暗,无精打采,陷入到不能自拔的地步。其毒瘾之大,发展到一边看批公文,一边注射吗啡,不然就没精力处理公务。真所谓瘾重也非常!
1933年,驻守热河的东北军老将汤玉麟面对日军的进攻,弃甲而逃,日军不战而得热河,全面舆论哗然。蒋介石利用这事并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逼迫张学良辞职,外放国外“考察”。张迫于无奈,只好通电下野,准备出国“考察”。他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决定利用此一良机,戒掉毒瘾。其一是,如不戒毒,以一吸毒者的难看面孔见外国人,有失国家体面;其二是,自己尚年轻,如无强壮的体魄,难于再为国家、民族效劳。因此,下野第二天,他即飞到上海,住进福煦路181号,聘请上海疗养院密勒大夫为其施治。为了表示戒毒的决心,张命令副官把他锁进卧室,并作了“不经允许不准任何人进来”的规定。因从那天起,停打了吗啡针,待到午夜时分,张学良的毒瘾大发作。只听房间里“咕咚”一声,他从床上跌到地上,唾液流、鼻涕出,满地打滚,接着传出了一串痛苦的呻吟声。于凤至看到此等情况,劝张再打吗啡针,把戒毒的时间放长点,但张不答应,说:“我宁肯为戒毒而死,也不能为吸毒而死!”第二天,密勒医生来了,用听诊器听患者心脏,量血压,认为可打针治疗。他用的是特效安眠剂,用药后,张安稳地睡着了。密勒临走时说,戒毒需要时间,安眠剂不能多用,主要靠患者的意志和毅力。第二天,张的毒瘾又发作,尽管他的头上缠着绷带,还是要撞墙,照旧在地上打滚,他痛苦之状难以用笔墨来形容。家属不得不打电话求助于医生,密勒回电说:“药只能起辅助作用,主要还是看少帅的忍耐力,请把我的话转达给少帅。”当张学良听到密勒回话后,喘息着点头说:“这才是咱们应该请的医生!”他吃力地从地毯上坐起来,命令站在旁边的副官:“去找根绳子来,把我绑到沙发上!”这样一来,他再也无法撞墙和在地上打滚了。这一折腾,张被折磨得像脱了一层皮,面容憔悴,无精打采。后来,一个意大利医生提出营养灌肠的办法,把小鸡和牛肉放在一起熬,然后用汤灌肠,一天两次,身体逐渐有所好转。待到卧床的第8天,才开始下床尝试行走。可到了翌日,又感到浑身酸痛,卧在床上起不来。然而,张没有动摇,仍坚持戒毒。有一次下地行走时,刚行几步就支持不住了,他猛然往头上打了两拳,此一刺激,倒使行走自如了。此后天天下床练习行走,经过反反复复的10多天练习、锻炼,结果行走得如同正常人一样了。经过这次狠下心戒毒,终于与毒品告别,使他尝到了甘苦,自此以后,他即远离毒品。
张学良戒毒成功后,出国考察了8个月零17天,回到国内时,气色好、精神爽、身心健、体重增,让前去迎接的亲友几乎认不出他了。要是他不戒掉毒瘾,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发动后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要是他不戒掉毒瘾,就难以度过后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活,更不可能寿高101岁!所以说,适时戒毒,较早远离毒品,这是他后来能获得高寿的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灾祸不断降临,却能正确应对,使祸转福,最终实现健康高寿。他的成功经验印证了曹操的至理名言:“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们不可从中获得一点启示么?
张学良进入社会之后,情况又如何呢?他所处的环境存在着诸多对健康不利的因素,综合起来有下列4个方面:未及弱冠即领兵打仗,弱冠刚过不久,就负责一个方面军的领导重任,到1928年6月4日其父被日本人炸死,他不久即接过东北军政大权,直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止,前后共经历了17年的戎马倥偬生涯。此种军旅生活,住不定址、吃不定时,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于身体不利。此其一。他是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而且是四公子中最活跃的一个,生活在上流社会中,免不了过着吃喝玩乐的放荡生活,这对身心健康不能不带来不良的影响。此其二。张学良从1925年开始染上鸦片烟毒,从此与毒品相伴为生,一吸便是8年,直至1933年狠下决心,才得以戒掉,这对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就在他吸毒期间的30年代初,还害过一场非常严重的伤寒病,一度昏迷不醒,使刚过而立之年的身体更加衰弱,以致人到壮年而身体不壮。此其三。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即被蒋介石囚禁,长达54年之久,占去了生命的大半辈子。在漫长的囹圄生活中,辗转迁移了不下10个地方,大都是远离闹市的穷乡僻壤,除了极少几个好友经当局批准能够前往探访他外,几乎过着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生活。这种生活,对于一般的人都难以过得下去,何况对于一个向来异常活跃的张少帅呢!这种脱离社会近似封闭的生活,对人的身心健康伤害是非常巨大的。此其四。
然而,张学良将军就是在这样极其不利的先天和后天条件下,奇迹般寿至101岁的高龄,个中原因是什么呢?很值得人们认真探究。如果找出其中的缘由,对于启示人们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由祸转福,从而从不幸的此岸达到幸福的彼岸,是大有裨益的。综合来看,张学良将军之所以能得到高寿有5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一)
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的,在内心深处觉得没有愧对国家和民族,心安理得,坦然面对不幸的现实,这是他能获得高寿的良好心理因素。
爱国,是贯串于张学良一生始终的主导思想。1928年6月4日,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他在张作相等奉军元老的支持下,未及而立之年,便接掌了东北的军政大权,仅半年多一点时间,即易帜拥护中央,维护国家的统一。不久,又与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了国家与民族。正如他在决定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前一天,即1936年12月24日,在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上向大家所说的:“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蒋介石扣留在西安,主要是为了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第二天他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关于此事,他曾对国民党元老邵力子谈到了自己的初衷及惋惜:“我这次冒生命危险,亲自护送委员长回南京,原想演一出从来没有演出过的好戏,如果委员长也能出于大政治家的风度,放我回到西安,这出戏岂不可成千古美谈!真可惜,一出好戏演坏了!”这里所说的演坏了,指的就是张一到南京,蒋即翻脸不认人,立即将张囚禁起来,一禁就数十年。这样的好心得不到好报,要是落在一般人头上,肯定愁得一肚子气。这气闷得无处发泄,老是闷在心里,就会损坏身体健康,以致减寿。可张学良面对这样的大冤屈,他不愁、不闷,在审判他时还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是爱国,我是革命,蒋委员长答应了我们的要求,我是送他回来的,我何罪之有?”张失去人身自由之后,爱国之心从未泯灭。当他听到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慷慨激昂地说:“我惟一的希望就是抗日,这一天终于给我等到了,以后我即使死在这里,也心甘情愿。”君子之心坦荡荡,没半点戚戚!从1947年10月30日,张于台湾新竹井上温泉写给蒋介石的信,可看到他的心路历程:“良惟有如意锻炼身心,休养体智,以备钧座之驰使,代国家之驰骋。”从信中不难看出,张之所以要养好身体,目的是日后待国家驰使!
上述那些政治信念、爱国思想、坦然心态,都是精神因素,而这些精神因素都是心理活动的反映。中华传统医学上讲的“心”,除了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脏”外,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精神因素。这些精神因素,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具体地说,好的精神因素,会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而不好的精神因素,就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张学良将军之所以能高寿,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了中华传统医学的养心理论。他面临这么大的屈辱,仍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坦然面对,抛却忧愁,平静生活,以待将来。他这些良好的心理因素,促使自己的身心达到非常和谐的程度,这就为取得健康高寿提供了保证。
(二)
个性开朗,豁达大度,拿得起、放得下,能屈能伸,遇到矛盾易于化解,这是张学良能获得高寿的良好性格因素。
张学良具有东北人典型的性格。东北人的性格是怎样的?张如是说:“我们东北人个性直爽,说话算数,一人做事一人当,两个肩膀一个头,杀了又有什么了不起。”就是这一性格促使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第一次见蒋时说:“我受全国人民的要求,发动这次事件,我们内心纯洁,完全是为国家着想,不是为个人利益打算。现在,希望委员长能平心静气,勇敢改正错误,联合全国力量,坚决抗日,以争取民族生存,则学良和全国人民心愿足矣。”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在陪蒋回南京前夕,曾对其得力部将向柱国说:“从历史上看,放虎归山是对我个人有危险的。但是,我兵谏的目的是为爱国抗日,为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如果蒋委员长搞阴谋陷害我张学良,他蒋介石是背信弃义,失道于天下,对抗日不利。全国人民和一切爱国党派一定会群起攻之。因此,我以团结抗日为重,对个人安危不计较了。”
张的性格也有刚柔相济的一面,他也强调大丈夫要能屈能伸。1937年9月18日,张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忍耐点吧!不怨天,不尤人,自励身心,以备国家需要用你的时候,你能担起一个任务。”张自1928年易帜后,在官场上是蒋介石惟一的副手,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如今,却成了阶下囚,可谓一落千丈。这样的荣辱得失,如落在一般人的头上,心中可能会掀起汹涌澎湃的波涛,过日子将度日如年。可他却能淡然应对,视“荣辱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没一点沾滞,心如平静的湖水,没半点波澜。张能如此对待不幸,源于他有刚柔相济的良好性格。张有这样的性格,他心里只有“广大”二字。正因为他心中有“广大”二字,才敢于不顾生死荣辱,发动西安事变,以挽救国家民族免于危亡;也正因为他心中的“广大”二字,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东北军这个团体的存亡。如果他心中无“广大”二字,而是一个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人,不要说能于50多年囚禁生活中健康地活过来,就是想侥幸生存下来也不可能,更难以谈得上高寿了。正是张学良心中有“广大”二字,才使他具有“拿得起,放得下”这样豁达大度的性格,而有了这一良好的性格,当他遇到矛盾时,就易于化解。他之所以能得高寿,可以说是这种良好性格结出的硕果。
(三)
在长期囚禁期间,物质生活有保障,精神生活有寄托,生活中能动能静,动静结合,这是他能获得高寿的良好的客观条件及主观条件。
从物质生活方面看,不但有保障,而且十分充裕。张学良虽然被囚禁,但不能看作是国民党监狱中一般的囚犯,而应当看作是一个“特殊囚犯”,背后有着宋子文、宋美龄兄妹的暗中保护。其物质生活的开销有三大来源:第一,他和妻子、随员以及看管他的警、宪、特人员每月的开销,全归军统局(军统局不存在后,是主管张的保密局)实报实销,用钱不受限制。在大陆有一段时间,看管他的警特大约有二三十人,加上外围的1个连宪兵,差不多用1个团的经费开支来执行对张的“管束”。可见其物质生活之充裕。第二,宋氏兄妹,特别是宋美龄,逢年过节,都会送上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食用品给张学良;还有戴笠,生前感念张在事变中善待自己,每逢去看张时,都会捎去很多吃、用的东西。第三,有些属张本人的特殊开销,便由张家自行汇钱来支付,而张家又是不缺钱的家庭,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支付。由于经费有保障,张的物质生活是很好的。以住浙江雪窦山时为例,每天吃完晚饭,副官应汉民就请示张翌日想吃什么菜,张说完后就叫大厨照着做,那时每天吃七八个菜,饭后还有水果、饮料等。总之,这样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保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是完全不成问题的。除此之外,在这50多年里,囚禁张的地方,大多在风景秀丽的名山上,如在大陆时期有浙江雪窦山、安徽的黄山、贵州的阳明洞和在台湾时期的新竹井上温泉及台北郊区。那里阳光充足,日照适中,温差不大,空气清新,林木茂密,鸟语花香,流水淙淙,环境优雅,宜人居住。他的居住地都有比较宽敞的卧室、书房、饭厅、活动室以及运动场所。这一切,就为他开展各种兴趣爱好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从精神生活方面看,既丰富又有寄托。要知道,张虽然是被囚禁,但在他居住地方的一定范围之内,其行动是自由的,这就为发展他的兴趣爱好提供了条件。张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居住地方条件的不同,人事交往的不同而改变。但每段时间的兴趣爱好都有主次之分,并且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丰富多彩。比如说,1936年至1946年在大陆囚禁期间,他主要的兴趣爱好是研究明史、信仰佛教,因地制宜搞些弈棋、打网球、钓鱼、游泳、散步、打乒乓球、打篮球、打扑克等,并坚持午睡,每天生活得十分规律。自1946年11月转至台湾新竹井上温泉之后,仍然以研究明史、信仰佛教为主,并开始爱上绘画,平常也游泳、泡温泉、打高尔夫球、钓鱼、打麻将等;自1957年转至高雄后,明史研究逐渐被搁下,到上世纪60年代后,慢慢由信仰佛教转向信仰基督教,读圣经,除了继续绘画外,平常也打打麻将、扑克等。总之,每段时间的兴趣爱好活动都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无论是从事动的还是静的活动,他都能全身心投入,聚精会神去做,达到“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这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
后来转到台北郊区,随着年龄的增长,耗费体力的活动少搞了,除了继续绘画、打麻将外,他又喜欢上兰花,认为“养兰是一种享受”,“兰是花中的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兰的境界幽远。”由于他对养兰十分挚爱,十分投入,又不时虚心向行家里手学习求教,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养兰人中小有名气,每逢举办花展,必有他的上乘之作入选。像绘画、养兰、打麻将这类的活动,既要动又要静,动静结合,不但有益于心智,还能强健身体,促进身心健康。
(四)
夫妻感情融洽,家庭生活和谐,整天沉浸在温馨的氛围里,精神得到莫大的慰藉,这是他能得高寿的有力推手。
张学良是张作霖结发妻赵氏所生,长子。他10岁时,即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家住辽宁双辽郑家屯的粮商于文斗时年12岁之女于凤至订婚。待张15岁、于17岁时正式结婚。于凤至是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温文尔雅、稳重大方,对公婆孝敬恭顺,对丈夫相敬如宾,因此深得张作霖的器重和张学良的敬爱。张学良一向把凤至尊称为“大姐”,伉俪情深,从来没有任何吵嘴的事情发生。因她是长媳,帅府内许多事务均由她出面料理,平时治家,诸事俭约,件件做得精心周到,不烦恼。然而,凤至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不太高,不能在军务上为张学良分忧,心想如若有一个高水平的贤内助充当少帅的秘书,他将如虎添翼。后来,张在交际场上,果直碰上了一见钟情的赵四小姐,即赵一荻女士。该女士身材颀长、体态婀娜、气质绝佳、风度优雅、聪敏过人,精通英语,善交际,有活力,是一个很吸引人眼球的女性。每逢赵到帅府,凤至也如少帅一样热情称她为“小妹”,赵也跟少帅称凤至为“大姐”,3人感情异常融洽。但赵要到少帅身边,碰到三大难题。第一道难题是:赵出身名门,父亲赵庆华系北洋军阀政府交通部门的高官,反对其女儿与早有妻室的张学良结合,如若结合,则登报声明,从家祠中“削除其名”,“嗣后,因此发生任何事情,概不负责”。可赵一荻具有“五四”以后新女性的反叛精神,不顾父亲的反对,最后“私奔”到沈阳,投到张的怀里,两人同居了。这道难题以戏剧性的情节了结了。第二道难题是:张已有结发妻子,张、赵关系对外如何称谓?他们合计:对外称赵为张之秘书,帅府内叫四小姐。赵的态度是:不计较,只要能一心爱着张,至于名义,怎样都可以!这道难题就这样顺利解决了。第三道难题是:赵到张身边后住在哪里?他们为避免外界的议论,将赵安排在北陵别墅居住。张不想让赵四小姐荒废学业,继续送她到奉天大学深造。这道难题也妥善解决了。一段时间之后,张、赵之间的关系已是公开的秘密,也为周围的人所理解。于看到赵成为张的得力助手,就像自己为张分忧解愁一样感到异常欣慰。赵对于特别敬重,遇事都要征询于的意见,两人情同姐妹,从没有发生任何不睦。当赵临产时,凤至亲自为其幼儿做衣裤。赵生下儿子后,为更好地照顾好其母子身体,于干脆将母子二人接到帅府居住。从此,张对于这贤惠的妻子更是推心置腹,加倍亲爱,每有犯难之事,都要跟“大姐”商量处理。可以这样说,在张学良掌握东北军政大权至西安事变发生前这一段时间,于成了张家中的“大管家”,赵成了张对外交往中的得力助手,3人情同手足,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被蒋介石囚禁。于凤至从国外获悉,迅即赶回国内,通过疏通,当局允许其与赵四小姐每隔一月轮流到张身边陪伴。后来,则由于凤至单独陪伴。当张转到湖南沅陵县凤凰山时,张、于住在一座古庙里,于对张百般慰藉,为其排忧解愁,于同张共同作诗绘画、打网球,既促进了张的身心健康,又增进了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夫妻情谊,使张深得宽慰。就在此时,张为于写了一首七绝。诗云:“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洞天非人间。”诗中表达了张对于的挚爱之情,并隐露出对反动派倒行逆施的愤慨。
1940年初,于凤至被发现患了乳腺癌,需要前去美国治疗。以后的时间,由谁来接过陪伴张学良的任务呢?赵四小姐二话不说,放弃了在香港的优裕生活,将才10岁的儿子张闾琳托付给在美国的一个朋友照顾他的学习和生活,随即赴贵州阳明洞囚禁地。想不到,这一次一陪就50个年头,直至1991年张获得完全自由。在阳明洞那里,赵的喜怒哀乐全部顺应张的脉搏而跳动。张爱下棋,她就陪他下棋;张钓鱼,她就跟着钓鱼;张打网球,她就陪着张打网球。张后来致力于研究明史、写文章,她就主动给他购书、查资料、摘资料。在生活上,也照顾得无微不至。赵心灵手巧,无论是缝纫,还是烹调,均技艺高超,常常亲自为张缝制衣服,烹调美味可口的菜肴。张最爱吃鲜菌烧鸡和菌油面条,每到采菌的季节,赵总要带着副官到深山密林中去捡寒菌,并亲自去向村妇请教如何烹制新鲜菌油,如此等等。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后,赵的爱好兴趣,也是围绕张这个“轴心”转动的。张入基督教,她跟着入基督教;张爱好种兰花,赵也协助他种兰花。总之,张爱什么,她就爱什么。一句话,赵成了张生活中的知己。赵就这样伴随张安然度过了风风雨雨的72年!
张学良将军之所以能获得高寿,与两位挚爱他的夫人是密不可分的。张被囚禁之后,心情一度是寂寞的、苦闷的,幸好有凤至的坚强、善解人意和赵一荻的情与爱,给予了他无限的力量。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夫妻感情融洽,家庭生活和谐,会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愉快和幸福,带来无穷无尽的温馨,促使人身心愉快,有利于人的健康高寿。张学良能寿至101岁,凤至与一荻在均患上癌症的情况下,仍分别寿至93岁和88岁,他们仨平均寿龄达到了94岁。他们取得如此高的平均寿龄,正是得益于爱情这个强有力的推手!
(五)
痛下决心,适时戒毒,较早远离毒品,这是张学良后来能获得高寿的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张吸鸦片,不像一些人是出于好奇心,而是被一个居心不良的政客所引诱而吸上的。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25年11月23日,与张学良有师生之谊、荣辱与共的东北军著名将领郭松龄,突然在前线倒戈,率兵北上直取奉天,要推翻张大帅(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此事发生前的3天,郭曾向张学良当面建议:“父让子继,郭愿竭诚予以拥护。”郭在发难前,已与冯(玉祥)、李(景林)结成“三角同盟”,共同对付奉张。面对两军的交战,使张学良左右为难:一边是自己所崇拜的老师,并举荐自己主政东北的知己;一边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东北现在的军政首脑。此时,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痛苦的抉择。正在张学良犯难之时,上述所讲那个政客、张作霖的坏军师杨宇霆拍着少帅的肩膀说:“汉卿,别把精神弄垮了。我派人给你送套烟具,疲乏了抽两口,挺顶事儿的。”听后,张仍忍耐着,没有吸。他还想做郭的工作,使事情得以解决,但多次联系,郭深怕见面后动摇自己的决心,从而拒绝与张见面。张学良被此事搞得痛苦不堪,便命副官把杨宇霆送来的烟具和烟土拿来,抽两口试试,看能否解除烦闷。一吸,确解烦闷,浑身舒坦。自此,吸鸦片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待到1927年,奉军在河南战败,张更厌倦内战,心中十分痛苦,情绪低至极点,便进一步借吸鸦片以解闷。这一吸,前后共达8年之久。如若剔除其弱冠年龄不算,那么,他进入成人的时间中就有九分之一时间是与毒品相伴为生的。身为带兵的少帅,不是不认识毒品的危害,也不是不想戒掉它,由于中毒过深,虽数度戒毒,均不得成功。特别是在奉天时,曾请一个日本的医生来到帅府给他治疗,这医生让同来的一个护士拿出一盒针剂,取出一支给张注射。注射后,立见奇效,张像无病一样坐了起来。从此,一天两针,连续注射几天后,张再不想吸鸦片了,看来似乎毒瘾根除了。其实不然。经查,这是比鸦片更厉害的毒品——吗啡。张学良才如梦初醒,知道上了大当,很想追究,但那医生心中有鬼,早溜回日本去了。后因公务繁忙,张无空坐下来戒毒,而此时不打针就无精力应付繁重的公务。这样一来,张的身体被毒品残害得垮了下来,身体羸弱,消瘦不堪,面色灰暗,无精打采,陷入到不能自拔的地步。其毒瘾之大,发展到一边看批公文,一边注射吗啡,不然就没精力处理公务。真所谓瘾重也非常!
1933年,驻守热河的东北军老将汤玉麟面对日军的进攻,弃甲而逃,日军不战而得热河,全面舆论哗然。蒋介石利用这事并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逼迫张学良辞职,外放国外“考察”。张迫于无奈,只好通电下野,准备出国“考察”。他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决定利用此一良机,戒掉毒瘾。其一是,如不戒毒,以一吸毒者的难看面孔见外国人,有失国家体面;其二是,自己尚年轻,如无强壮的体魄,难于再为国家、民族效劳。因此,下野第二天,他即飞到上海,住进福煦路181号,聘请上海疗养院密勒大夫为其施治。为了表示戒毒的决心,张命令副官把他锁进卧室,并作了“不经允许不准任何人进来”的规定。因从那天起,停打了吗啡针,待到午夜时分,张学良的毒瘾大发作。只听房间里“咕咚”一声,他从床上跌到地上,唾液流、鼻涕出,满地打滚,接着传出了一串痛苦的呻吟声。于凤至看到此等情况,劝张再打吗啡针,把戒毒的时间放长点,但张不答应,说:“我宁肯为戒毒而死,也不能为吸毒而死!”第二天,密勒医生来了,用听诊器听患者心脏,量血压,认为可打针治疗。他用的是特效安眠剂,用药后,张安稳地睡着了。密勒临走时说,戒毒需要时间,安眠剂不能多用,主要靠患者的意志和毅力。第二天,张的毒瘾又发作,尽管他的头上缠着绷带,还是要撞墙,照旧在地上打滚,他痛苦之状难以用笔墨来形容。家属不得不打电话求助于医生,密勒回电说:“药只能起辅助作用,主要还是看少帅的忍耐力,请把我的话转达给少帅。”当张学良听到密勒回话后,喘息着点头说:“这才是咱们应该请的医生!”他吃力地从地毯上坐起来,命令站在旁边的副官:“去找根绳子来,把我绑到沙发上!”这样一来,他再也无法撞墙和在地上打滚了。这一折腾,张被折磨得像脱了一层皮,面容憔悴,无精打采。后来,一个意大利医生提出营养灌肠的办法,把小鸡和牛肉放在一起熬,然后用汤灌肠,一天两次,身体逐渐有所好转。待到卧床的第8天,才开始下床尝试行走。可到了翌日,又感到浑身酸痛,卧在床上起不来。然而,张没有动摇,仍坚持戒毒。有一次下地行走时,刚行几步就支持不住了,他猛然往头上打了两拳,此一刺激,倒使行走自如了。此后天天下床练习行走,经过反反复复的10多天练习、锻炼,结果行走得如同正常人一样了。经过这次狠下心戒毒,终于与毒品告别,使他尝到了甘苦,自此以后,他即远离毒品。
张学良戒毒成功后,出国考察了8个月零17天,回到国内时,气色好、精神爽、身心健、体重增,让前去迎接的亲友几乎认不出他了。要是他不戒掉毒瘾,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发动后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要是他不戒掉毒瘾,就难以度过后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活,更不可能寿高101岁!所以说,适时戒毒,较早远离毒品,这是他后来能获得高寿的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灾祸不断降临,却能正确应对,使祸转福,最终实现健康高寿。他的成功经验印证了曹操的至理名言:“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们不可从中获得一点启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