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诸多因素,我研究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语文教学的合理应用,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73-02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掌握工具、启迪智慧以及陶冶情感、审美愉悦的多种功能,它对儿童的智能、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诸多因素,研究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语文教学的合理应用,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我在长期语文教学中注重了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微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体、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例,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流动的画》,我事先準备一幅图像即风景画,借助这幅风景画引导学生看到的是一幅怎么样的画?画中都有哪些风景?学生观察情感产生动力,对画面产生浓厚兴趣,生便纷纷回答:“画中有小路,小路弯弯曲曲”;“山腰飘着白纱。”白纱就是白云,突然有一名学生回答说:“水库里还有天鹅在游来游去。”师:哦,是啊,还想象到了这么清澈的水库中有天鹅在游呢。这是书上没写到的,那你还能接下去想象,坐在火车里还能看到些什么风景吗?山上有一大片的果树林。果子都成熟了。有农民在秋收。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蜻蜓在水库上点水。大雁往南飞。瀑布后面还有洞,就像水帘洞一样……学生通过眼前的图像,展开丰富的想象,形成一幅美丽的流动画。再让学生试着编句,“小鸟飞来飞去。”“小兔蹦蹦跳跳。”“树叶纷纷落下。”“秋风凉凉地吹。”“牛儿悠闲的吃着青草。”……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大家的描述配上美丽的插图。这样的和学生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情境发挥了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的三大功能。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的积极性,很自然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新知。
2.借助动作创设教学情境。
动作的形象性从文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例:二年级上册《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我出示课件天鹅、大虾和梭鱼了解其本领后,进行情境表演,找三个小演员带着头饰,分别扮演天鹅、大虾和梭鱼的角色,把它们拉车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然后提出问题,大家都在拼命拉,为什么大车一步也动不了呢?请你读读课文,想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学生通过观察表演和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往水里跳。”因为它们没有向同一个方向拉,所以拉不动。再次表演,感悟寓意,请三位同学上来表演天鹅、大虾、梭鱼,这次可要把大车拉走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就逐渐体会到了要做一件事,必须团结合作,朝同一个方向努力才能办好。借助表演的动作表现课文内容,展现内心世界,这种教学情境,有利于理解感悟其内涵与寓意。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语言的魅力和力量可以影响,感染和征服一切。因此语文课中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让学生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例如,在教学《秋天到》时,我动员学生一起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如天气特点,动物活动,景物变化,农民秋收等,指导朗读,着重从快慢、轻重上进行指导。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搜集语句包括散文、诗歌、儿歌、童谣等,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真切地体会秋天的美好,产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要求:朗读——声情并茂,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地在头脑中浮现出所描绘的情景。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从而撩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除有表情的朗读外,声音的模拟也是形象性。描述——绘声绘色,绘声绘色的描述,也能够把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在教学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与想象。比喻——贴切精彩,比喻就是用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
二、运用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生活化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内驱力。
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熟知的事物情境引入课堂。例:看图写话《春天真美丽》我运用影视手段展示色彩鲜艳的春景图,配上优美的春曲,让学生如身临其境领到春天之中,与文内容有机结合,激励学生根据丰富的积累,用一句话夸一夸春天的美。然后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有哪些景物,景物很多,要选择最能体现春天特征的景物,指导其抓住景物颜色、味道、形态等特点把话说完整、具体、生动,调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观察积累,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创造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心情也仿佛融人了自然景物之中。充满创造的激情。在小组汇报再集中汇报。最后升华情感,让学生自由练说,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物,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来表达自己喜爱或赞美春天的真实感情。
2.兴趣化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源动力。
兴趣是学生一种力图接近、探索、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喜闻乐见的事物,例:《流动的画》,带领学生融入自然之中,穿入树林观察树叶变化,走入果园嗅品鲜艳果实,步入田野欣赏丰硕的庄稼,农民的繁忙等,在富有趣味探索的情境中促其源动力的发展和升华,在参与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激发创新意识。
3.问题化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探索力。
问题是激发创新的诱因,“学则需疑”,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运用“情境问题是新课程理念下情况教学模式的起点,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的有效动力,是成功者的重要素养。
总之,教师应在营造学生置疑的氛围上多下功夫,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当做教学活动的主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73-02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掌握工具、启迪智慧以及陶冶情感、审美愉悦的多种功能,它对儿童的智能、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诸多因素,研究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语文教学的合理应用,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我在长期语文教学中注重了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微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体、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例,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流动的画》,我事先準备一幅图像即风景画,借助这幅风景画引导学生看到的是一幅怎么样的画?画中都有哪些风景?学生观察情感产生动力,对画面产生浓厚兴趣,生便纷纷回答:“画中有小路,小路弯弯曲曲”;“山腰飘着白纱。”白纱就是白云,突然有一名学生回答说:“水库里还有天鹅在游来游去。”师:哦,是啊,还想象到了这么清澈的水库中有天鹅在游呢。这是书上没写到的,那你还能接下去想象,坐在火车里还能看到些什么风景吗?山上有一大片的果树林。果子都成熟了。有农民在秋收。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蜻蜓在水库上点水。大雁往南飞。瀑布后面还有洞,就像水帘洞一样……学生通过眼前的图像,展开丰富的想象,形成一幅美丽的流动画。再让学生试着编句,“小鸟飞来飞去。”“小兔蹦蹦跳跳。”“树叶纷纷落下。”“秋风凉凉地吹。”“牛儿悠闲的吃着青草。”……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大家的描述配上美丽的插图。这样的和学生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情境发挥了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的三大功能。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的积极性,很自然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新知。
2.借助动作创设教学情境。
动作的形象性从文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例:二年级上册《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我出示课件天鹅、大虾和梭鱼了解其本领后,进行情境表演,找三个小演员带着头饰,分别扮演天鹅、大虾和梭鱼的角色,把它们拉车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然后提出问题,大家都在拼命拉,为什么大车一步也动不了呢?请你读读课文,想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学生通过观察表演和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往水里跳。”因为它们没有向同一个方向拉,所以拉不动。再次表演,感悟寓意,请三位同学上来表演天鹅、大虾、梭鱼,这次可要把大车拉走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就逐渐体会到了要做一件事,必须团结合作,朝同一个方向努力才能办好。借助表演的动作表现课文内容,展现内心世界,这种教学情境,有利于理解感悟其内涵与寓意。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语言的魅力和力量可以影响,感染和征服一切。因此语文课中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让学生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例如,在教学《秋天到》时,我动员学生一起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如天气特点,动物活动,景物变化,农民秋收等,指导朗读,着重从快慢、轻重上进行指导。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搜集语句包括散文、诗歌、儿歌、童谣等,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真切地体会秋天的美好,产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要求:朗读——声情并茂,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地在头脑中浮现出所描绘的情景。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从而撩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除有表情的朗读外,声音的模拟也是形象性。描述——绘声绘色,绘声绘色的描述,也能够把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在教学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与想象。比喻——贴切精彩,比喻就是用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
二、运用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生活化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内驱力。
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熟知的事物情境引入课堂。例:看图写话《春天真美丽》我运用影视手段展示色彩鲜艳的春景图,配上优美的春曲,让学生如身临其境领到春天之中,与文内容有机结合,激励学生根据丰富的积累,用一句话夸一夸春天的美。然后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有哪些景物,景物很多,要选择最能体现春天特征的景物,指导其抓住景物颜色、味道、形态等特点把话说完整、具体、生动,调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观察积累,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创造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心情也仿佛融人了自然景物之中。充满创造的激情。在小组汇报再集中汇报。最后升华情感,让学生自由练说,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物,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来表达自己喜爱或赞美春天的真实感情。
2.兴趣化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源动力。
兴趣是学生一种力图接近、探索、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喜闻乐见的事物,例:《流动的画》,带领学生融入自然之中,穿入树林观察树叶变化,走入果园嗅品鲜艳果实,步入田野欣赏丰硕的庄稼,农民的繁忙等,在富有趣味探索的情境中促其源动力的发展和升华,在参与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激发创新意识。
3.问题化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探索力。
问题是激发创新的诱因,“学则需疑”,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运用“情境问题是新课程理念下情况教学模式的起点,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的有效动力,是成功者的重要素养。
总之,教师应在营造学生置疑的氛围上多下功夫,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当做教学活动的主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