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肩负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我省林业创业创新步伐,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牢牢把握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首要任务 强化推进生态建设的新举措
继续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在固碳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突出抓好专职护林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切实做到管护人员、管护责任、管护措施的“三落实”。加大补偿资金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经营者手中,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加大林分改造力度,认真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提高公益林的功能和质量。
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沿海防护林在抗御风暴潮、防浪固堤、减轻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快构建由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区和城镇防护林网、山地丘陵防护林三道沿海绿色生态屏障,最大限度地增强森林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对现有基干林带的改造,对缺株断带的基干林及时填平补齐,全面提升海防林的质量和防护功能。
着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编制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统筹城乡绿化协调发展,组织有条件的城市积极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以城市森林建设为带动,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和庭院绿化,加强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改造,继续抓好公路、铁路、河渠、堤坝、街道等通道绿化,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主题,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森林和湿地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广泛传播生态知识,倡导生态道德,使广大公民自觉地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紧紧围绕实现兴林富民这一重要目标 拓展林农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加快发展以特色经济林和珍贵用材林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着力解决珍贵用材林采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适应我省生长的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把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作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重点,加快毛竹和板栗、油茶等木本粮油基地的改造,实施标准化集约经营。积极实施“山核桃西进、香榧南扩、枣业复兴”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珍稀干鲜果和木本药材。
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全面提升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和工艺,大力培植一批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竹木加工龙头企业。继续推进竹木加工等制造业的升级上档,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加工剩余物和废旧木材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林业机械化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打造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林业观光园区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以林业特色基地、场圃、自然保护小区等为载体,加强林业观光园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湿地公园,积极发展湿地休闲旅游。
充分发挥我省机制灵活的市场优势,不断健全林业产业的市场体系。举办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林业合作,加强林业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及时发布信息,分析行情,因势利导,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认真履行维护生态安全这一基本职责 落实加强资源保护的新办法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进程,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和监管,实施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研究确定我省林地资源的最低保有量。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提高凭证采伐率。加强木材检查站的能力建设,严防公路“三乱”行为发生。加快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实行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制度。继续抓好山林纠纷调处工作,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通过繁育途径,促进由利用野生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集、猎捕、销售、经营和进出口等行为的发生,遏制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快构建全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体系。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栖息地、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基本要求出发,认真实施全省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集污染整治、功能恢复、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一体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以多种形式抢救性地划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区域。采取生态补水等措施,促进退化湿地恢复。重视湿地多功能利用管理区的建设试点,研究提高湿地综合效益的发挥机制。
加强森林灾害的防控。继续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加强专(兼)职巡山护林员队伍建设,加快林火预警监控系统建设步伐,增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降低森林火灾损失。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工程治理,加强生物检疫,加大对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防控。继续抓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切实加强对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控工作。进一步强化林业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出有力反应和妥善处置。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这一关键举措 明确深化林业改革的新思路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制定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与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业保险、贷款贴息、林业担保体系发展等扶持政策。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全面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逐步落实林业经营者对商品林的采伐自主权,大力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加强林地林权信息化管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发挥林权证法律凭证的作用。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针对国有林场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主要承担生态建设、发挥公益职能的实际,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人员分流、安置、社会统筹等政策,妥善解决国有林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因地制宜地推进林场经济发展。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确保国有林场同等享受农村康庄工程、饮用水、农电改造、有线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加大国有林场基本建设扶持,重点加强林场危房改造、林区道路、通电通讯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造血”功能,确保林场可持续发展。
实施全额返还林业“两金”改革。根据中央林业决定“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额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精神,全面实施全额返还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落实基层林业管理单位经费,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确保林业工作正常运转;建立健全林业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争取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对相关县市林业“两金”净减收部分给予补助。
(责编 丛 萍)
牢牢把握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首要任务 强化推进生态建设的新举措
继续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在固碳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突出抓好专职护林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切实做到管护人员、管护责任、管护措施的“三落实”。加大补偿资金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经营者手中,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加大林分改造力度,认真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提高公益林的功能和质量。
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沿海防护林在抗御风暴潮、防浪固堤、减轻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快构建由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区和城镇防护林网、山地丘陵防护林三道沿海绿色生态屏障,最大限度地增强森林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对现有基干林带的改造,对缺株断带的基干林及时填平补齐,全面提升海防林的质量和防护功能。
着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编制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统筹城乡绿化协调发展,组织有条件的城市积极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以城市森林建设为带动,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和庭院绿化,加强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改造,继续抓好公路、铁路、河渠、堤坝、街道等通道绿化,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主题,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森林和湿地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广泛传播生态知识,倡导生态道德,使广大公民自觉地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紧紧围绕实现兴林富民这一重要目标 拓展林农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加快发展以特色经济林和珍贵用材林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着力解决珍贵用材林采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适应我省生长的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把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作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重点,加快毛竹和板栗、油茶等木本粮油基地的改造,实施标准化集约经营。积极实施“山核桃西进、香榧南扩、枣业复兴”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珍稀干鲜果和木本药材。
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全面提升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和工艺,大力培植一批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竹木加工龙头企业。继续推进竹木加工等制造业的升级上档,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加工剩余物和废旧木材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林业机械化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打造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林业观光园区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以林业特色基地、场圃、自然保护小区等为载体,加强林业观光园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湿地公园,积极发展湿地休闲旅游。
充分发挥我省机制灵活的市场优势,不断健全林业产业的市场体系。举办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林业合作,加强林业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及时发布信息,分析行情,因势利导,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认真履行维护生态安全这一基本职责 落实加强资源保护的新办法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进程,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和监管,实施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研究确定我省林地资源的最低保有量。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提高凭证采伐率。加强木材检查站的能力建设,严防公路“三乱”行为发生。加快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实行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制度。继续抓好山林纠纷调处工作,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通过繁育途径,促进由利用野生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集、猎捕、销售、经营和进出口等行为的发生,遏制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快构建全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体系。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栖息地、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基本要求出发,认真实施全省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集污染整治、功能恢复、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一体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以多种形式抢救性地划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区域。采取生态补水等措施,促进退化湿地恢复。重视湿地多功能利用管理区的建设试点,研究提高湿地综合效益的发挥机制。
加强森林灾害的防控。继续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加强专(兼)职巡山护林员队伍建设,加快林火预警监控系统建设步伐,增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降低森林火灾损失。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工程治理,加强生物检疫,加大对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防控。继续抓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切实加强对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控工作。进一步强化林业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出有力反应和妥善处置。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这一关键举措 明确深化林业改革的新思路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制定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与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业保险、贷款贴息、林业担保体系发展等扶持政策。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全面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逐步落实林业经营者对商品林的采伐自主权,大力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加强林地林权信息化管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发挥林权证法律凭证的作用。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针对国有林场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主要承担生态建设、发挥公益职能的实际,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人员分流、安置、社会统筹等政策,妥善解决国有林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因地制宜地推进林场经济发展。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确保国有林场同等享受农村康庄工程、饮用水、农电改造、有线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加大国有林场基本建设扶持,重点加强林场危房改造、林区道路、通电通讯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造血”功能,确保林场可持续发展。
实施全额返还林业“两金”改革。根据中央林业决定“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额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精神,全面实施全额返还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落实基层林业管理单位经费,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确保林业工作正常运转;建立健全林业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争取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对相关县市林业“两金”净减收部分给予补助。
(责编 丛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