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金融体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与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背景下,暴露出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缺乏区域性货币解救机制,无约束的美元霸权等问题,建立统一的国际化的金融监管与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近期来看发展的方向。我国在完善金融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渐进式地人民币国际化,其关键在扩大内需。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 扩大内需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全球化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发生的,起源于发达国家,并通过世界金融网络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和影响。在新形势下暴露出原有国际金融体系在面对不断发展的虚拟经济和联系日趋紧密的各国金融时的不足。
一、金融危机与旧的国际金融体系
(一)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动大
在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关系日趋紧密,发达国家走上了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的道路。随着国内产业不断向海外转移,本国内部的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只能依赖对外国的产品的进口,造成大量贸易逆差。在不增加发行货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金融产品的出口,获取资金来维持进口的逆差。而金融产品的大量产生和交易,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增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在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采取了浮动的汇率政策,造成外汇市场波动剧烈,构成了很大的外汇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冲击。
(二)无约束的美元本位
尽管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但美元依旧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在拥有货币霸权的同时,免除了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国可以长期地维持高负债、高赤字的发展方式,全球的资源与产品不断流向美国,而美国通过美元的国际信用向世界借款来维持贸易逆差。美国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就可以减轻自身的债务。对美元的依赖就导致全球的经济发展依赖美国的经济需求,美国的债务变成了全球的债务。美元霸权使得美国可以以低利率来刺激消费,加强信贷而不必通过扩大出口来获取资金偿还外债。低利率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引起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贷款消费,最终泡沫破裂,危机就爆发了。
(三)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区域性的货币解救机制
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银行可以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经营更为复杂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而这些金融产品往往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银行通过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购买大量以此为基础的金融产品,提高自身风险,追逐更高的利润,同时降低了自身的监管意愿,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在金融危机中,欧洲之所以损失比美国小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危机之前就着手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1997年,英国设立了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并于2000年颁布《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加以完善;2002年与2003年德国与法国也相继完成了统一监管的改革。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金融都或多或少地联系在一起,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会不断向其他国家传导,危及到他国的金融稳定,单一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此都显得势单力薄。缺乏国际化的监管体系,使得本次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而区域性的货币解救机制的缺乏,使得危机爆发后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援助。原本IMF具有“危机贷款人”的职能,但自身资金的缺乏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IMF的危机贷款能力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1
二、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发展趋势,但依旧困难重重
(一)退回金本位已然不可能
退回金本位要求一国的信用货币与其黄金储量相匹配,而信用货币又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世界黄金的开采速度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将引发本国的通货紧缩,抑制本国的经济发展。
(二)超主权货币就近期来看难以实现
首先,美国不会轻易放弃货币霸权。就目前来看,美元依旧是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贸易支付、结算、储备等方面依旧占主导地位。美国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必定会对超主权货币的建立造成极大阻挠。其次,建立超主权货币的过程中,各国的非合作是经常的,合作有很大阻力。2最后,超主权货币将与国家主权分离,并凌驾于其他货币之上。一方面,这需要一个超主权的货币当局,而它既不能以国家信用作担保,也不能盯住黄金。另一方面,一旦发生货币危机,将对全球产生极大危害。
(三)加强金融监管
一方面要求各国对银行、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监管,加强信息披露。这是因为,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杠杆性、高度关联性和高度的不对称性,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先进、体系多么完善的金融机构,都不可能避免因为机构内部原因或者市场外部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3另一方面,金融的全球化又要求各国建立國际化的金融监管,在主权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合作,建立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并参照国际标准,相应调整本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欧盟为例,在金融危机后,根据《德拉鲁西埃报告》指出的问题,欧盟设立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建立欧洲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了宏观层面上的金融监管,扩大和加强了金融监管机构的职权,并将监管范围从证券市场扩展到整个金融服务领域。然而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有不同,在国际监管合作,法规调整时必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四)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近期发展的方向
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有利于形成国际货币区域4,加强了国际货币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制约,同时为建立超主权货币打下基础,但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相应的条件。以欧元为例,欧元的建立是以欧盟成员国之间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为基础的,但世界各国多实行浮动的汇率制度,如何促使若个国家之间建立固定的汇率制度,放弃本国的汇率政策是重要问题。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寻找突破口,增强自身的话语权
2010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各国就IMF份额改革达成了共识,将扩大新兴国家的份额,预期中国在IMF份额将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但美国依旧拥有17%以上的份额,在IMF中依然拥有霸权。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抓住机会,积极地参与到新规则和新标准的制定中去,积极谋求修正和修改国际金融规则的权利,做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体制内”建构者。
(二)人民币应渐进地走向国际化
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据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6.74亿美元5,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而美元在其中的占比大约为65%。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05年7月21日的8.11人民币每美元,降到08年10月14日的6.8278人民币每美元。在经历了08年10月至10年6月的平稳期后,又继续下降,到2011年的6.4950人民币每美元6,预期美元仍旧会继续下挫。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使得我国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必要途径。但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渐进地进行,因为虽然我国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但对东亚各国则有贸易逆差。全球产业整合仍在继续,东亚各国对美国的顺差将转变为对中国的顺差,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激进地进行,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和汇率风险,7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不利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做到人民币周变化、区域化,这就需要持续的市场化推动(包括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完全自由的浮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以及在确保货币主权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货币合作。8
(三)内需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扩大内需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的国际需要。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论”和萨缪尔森的“节俭是非论”宣扬促使经济繁荣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0.9%和19.7%,相比09年的45.7%、45.1%、9.2%以及10年的45.4%、95.2%、-40.6%,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消费停滞不前,出口受到影响。9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第一季度储户的问卷调查:在当前的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其中,44.2%偏好“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的变相储蓄,41.6%偏好“储蓄存款”),14.2%的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在我国面临储蓄居高不下,人民币升值压力,消费欲望低迷以及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更是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而只有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才能保证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进行。人民币周变化、区域化時,各国必定会对人民币产生大量需求,而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与中国政府的货币互换;二是通过出口来获取人民币。前者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各国的需求,则必须通过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来获取资金。这就要求我国扩大内需,吸纳东亚各国的出口,拉动整个东亚的增长。
(四)我国金融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加强和国际的接轨与合作
首先,我国金融还不健全、完善和充实,不能盲目引进国外的金融新产品。10否则,非但无法取得预期的收益和成效,反而会增大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其次,面临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我国依旧实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分业监管,容易形成监管冲突和监管真空。完善我国监管体系,构建统一监管机构势在必行。在外部监管的同时,还应建立合理的内部监管机制。11第三,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加强我国金融制度、金融法规与国际的接轨,准确把握国际金融监管法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构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政策协调机制。最后,金融体系的完善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只有与国际充分接轨与合作的金融体系,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构建良好的环境。开放对外的投资渠道,合理地开发金融衍生品,为人民币回流创造渠道。就初期来看,可以通过设立中国的在外分支银行来吸收存款,回收人民币。
参考文献
[1]袁冬梅,刘建江.世界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的IMF:挑战与对策.湘潭大学学报,2006,(11).
[2]李海峰,林明恒,郑长德.对建立超主权货币的思考.金融与经,2009,(6).
[3]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
[4]陆前进.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2).
[5]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9.htm.
[6]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http://www.pbc.gov.cn/publish/main/537/index.html.
[7]王建.是走向世界新秩序还是走向战争.大国的忧思-中国复兴之路.P1-15.
[8]乔小明,吴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亚元.经济问题探索,2008.
[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9,2010.
[10]谭亚玲.透过人民币国际化偏颇思考中国竞争力.大国的忧思-中国复兴之路.P56-60.
[11]惠康,任保平,钞小静.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西北大学学报,2010,(5).
作者简介:陈澍雨(1990-),男,汉族,浙江宁波人,现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08级金融双语班本科生。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 扩大内需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全球化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发生的,起源于发达国家,并通过世界金融网络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和影响。在新形势下暴露出原有国际金融体系在面对不断发展的虚拟经济和联系日趋紧密的各国金融时的不足。
一、金融危机与旧的国际金融体系
(一)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动大
在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关系日趋紧密,发达国家走上了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的道路。随着国内产业不断向海外转移,本国内部的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只能依赖对外国的产品的进口,造成大量贸易逆差。在不增加发行货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金融产品的出口,获取资金来维持进口的逆差。而金融产品的大量产生和交易,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增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在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采取了浮动的汇率政策,造成外汇市场波动剧烈,构成了很大的外汇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冲击。
(二)无约束的美元本位
尽管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但美元依旧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在拥有货币霸权的同时,免除了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国可以长期地维持高负债、高赤字的发展方式,全球的资源与产品不断流向美国,而美国通过美元的国际信用向世界借款来维持贸易逆差。美国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就可以减轻自身的债务。对美元的依赖就导致全球的经济发展依赖美国的经济需求,美国的债务变成了全球的债务。美元霸权使得美国可以以低利率来刺激消费,加强信贷而不必通过扩大出口来获取资金偿还外债。低利率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引起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贷款消费,最终泡沫破裂,危机就爆发了。
(三)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区域性的货币解救机制
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银行可以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经营更为复杂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而这些金融产品往往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银行通过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购买大量以此为基础的金融产品,提高自身风险,追逐更高的利润,同时降低了自身的监管意愿,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在金融危机中,欧洲之所以损失比美国小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危机之前就着手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1997年,英国设立了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并于2000年颁布《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加以完善;2002年与2003年德国与法国也相继完成了统一监管的改革。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金融都或多或少地联系在一起,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会不断向其他国家传导,危及到他国的金融稳定,单一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此都显得势单力薄。缺乏国际化的监管体系,使得本次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而区域性的货币解救机制的缺乏,使得危机爆发后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援助。原本IMF具有“危机贷款人”的职能,但自身资金的缺乏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IMF的危机贷款能力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1
二、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发展趋势,但依旧困难重重
(一)退回金本位已然不可能
退回金本位要求一国的信用货币与其黄金储量相匹配,而信用货币又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世界黄金的开采速度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将引发本国的通货紧缩,抑制本国的经济发展。
(二)超主权货币就近期来看难以实现
首先,美国不会轻易放弃货币霸权。就目前来看,美元依旧是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贸易支付、结算、储备等方面依旧占主导地位。美国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必定会对超主权货币的建立造成极大阻挠。其次,建立超主权货币的过程中,各国的非合作是经常的,合作有很大阻力。2最后,超主权货币将与国家主权分离,并凌驾于其他货币之上。一方面,这需要一个超主权的货币当局,而它既不能以国家信用作担保,也不能盯住黄金。另一方面,一旦发生货币危机,将对全球产生极大危害。
(三)加强金融监管
一方面要求各国对银行、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监管,加强信息披露。这是因为,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杠杆性、高度关联性和高度的不对称性,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先进、体系多么完善的金融机构,都不可能避免因为机构内部原因或者市场外部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3另一方面,金融的全球化又要求各国建立國际化的金融监管,在主权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合作,建立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并参照国际标准,相应调整本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欧盟为例,在金融危机后,根据《德拉鲁西埃报告》指出的问题,欧盟设立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建立欧洲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了宏观层面上的金融监管,扩大和加强了金融监管机构的职权,并将监管范围从证券市场扩展到整个金融服务领域。然而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有不同,在国际监管合作,法规调整时必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四)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近期发展的方向
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有利于形成国际货币区域4,加强了国际货币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制约,同时为建立超主权货币打下基础,但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相应的条件。以欧元为例,欧元的建立是以欧盟成员国之间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为基础的,但世界各国多实行浮动的汇率制度,如何促使若个国家之间建立固定的汇率制度,放弃本国的汇率政策是重要问题。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寻找突破口,增强自身的话语权
2010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各国就IMF份额改革达成了共识,将扩大新兴国家的份额,预期中国在IMF份额将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但美国依旧拥有17%以上的份额,在IMF中依然拥有霸权。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抓住机会,积极地参与到新规则和新标准的制定中去,积极谋求修正和修改国际金融规则的权利,做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体制内”建构者。
(二)人民币应渐进地走向国际化
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据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6.74亿美元5,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而美元在其中的占比大约为65%。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05年7月21日的8.11人民币每美元,降到08年10月14日的6.8278人民币每美元。在经历了08年10月至10年6月的平稳期后,又继续下降,到2011年的6.4950人民币每美元6,预期美元仍旧会继续下挫。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使得我国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必要途径。但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渐进地进行,因为虽然我国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但对东亚各国则有贸易逆差。全球产业整合仍在继续,东亚各国对美国的顺差将转变为对中国的顺差,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激进地进行,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和汇率风险,7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不利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做到人民币周变化、区域化,这就需要持续的市场化推动(包括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完全自由的浮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以及在确保货币主权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货币合作。8
(三)内需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扩大内需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的国际需要。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论”和萨缪尔森的“节俭是非论”宣扬促使经济繁荣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0.9%和19.7%,相比09年的45.7%、45.1%、9.2%以及10年的45.4%、95.2%、-40.6%,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消费停滞不前,出口受到影响。9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第一季度储户的问卷调查:在当前的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其中,44.2%偏好“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的变相储蓄,41.6%偏好“储蓄存款”),14.2%的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在我国面临储蓄居高不下,人民币升值压力,消费欲望低迷以及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更是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而只有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才能保证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进行。人民币周变化、区域化時,各国必定会对人民币产生大量需求,而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与中国政府的货币互换;二是通过出口来获取人民币。前者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各国的需求,则必须通过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来获取资金。这就要求我国扩大内需,吸纳东亚各国的出口,拉动整个东亚的增长。
(四)我国金融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加强和国际的接轨与合作
首先,我国金融还不健全、完善和充实,不能盲目引进国外的金融新产品。10否则,非但无法取得预期的收益和成效,反而会增大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其次,面临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我国依旧实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分业监管,容易形成监管冲突和监管真空。完善我国监管体系,构建统一监管机构势在必行。在外部监管的同时,还应建立合理的内部监管机制。11第三,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加强我国金融制度、金融法规与国际的接轨,准确把握国际金融监管法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构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政策协调机制。最后,金融体系的完善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只有与国际充分接轨与合作的金融体系,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构建良好的环境。开放对外的投资渠道,合理地开发金融衍生品,为人民币回流创造渠道。就初期来看,可以通过设立中国的在外分支银行来吸收存款,回收人民币。
参考文献
[1]袁冬梅,刘建江.世界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的IMF:挑战与对策.湘潭大学学报,2006,(11).
[2]李海峰,林明恒,郑长德.对建立超主权货币的思考.金融与经,2009,(6).
[3]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
[4]陆前进.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2).
[5]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9.htm.
[6]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http://www.pbc.gov.cn/publish/main/537/index.html.
[7]王建.是走向世界新秩序还是走向战争.大国的忧思-中国复兴之路.P1-15.
[8]乔小明,吴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亚元.经济问题探索,2008.
[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9,2010.
[10]谭亚玲.透过人民币国际化偏颇思考中国竞争力.大国的忧思-中国复兴之路.P56-60.
[11]惠康,任保平,钞小静.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西北大学学报,2010,(5).
作者简介:陈澍雨(1990-),男,汉族,浙江宁波人,现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08级金融双语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