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蹦蹦跳跳锻炼身体的体育课该怎么搞,如今成了多数高校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在大多数议题上,学校老师自己都知道该怎么做,只有在学校体育上,教师也好,领导也好,都不太懂”。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说的这句话,引起了参加“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的高校领导、教师和同学的共鸣。大学阶段是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但大学体育管理却最松散和不到位,体育教学也最薄弱。如何破解高校体育困局,成了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难题。
社团是治“宅”最好的第二课堂
中国人民大学在全校进行调研时,发现8成以上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女同学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大少于男同学,而学生普遍的弱项集中在3个方面:心肺功能弱,上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
“运动是一种习惯。一旦没了组织,就很难再有兴趣去锻炼。”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吴郡庭的印象中,自从进入大学,他就很少再运动。据了解,高中时,吴郡庭是国家三级运动员,400米和跳远总是拿全校第一。他觉得,大学生活的“分散性”是导致运动兴趣丧失的原因。
一所“985”高校的体教部主任坦言,把大学生强制组织起来锻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小学学校小、学生少,运动会大多数学生都会参与,放学后,男生们也习惯去篮球场、足球场上玩玩再回家;到了大学,管理相对松散,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无法像中小学一样强制组织学生锻炼。
“上大学之前,体育锻炼都是按部就班地接受学校的安排,到了大学变得无拘无束,要么太放松自己,要么给自己加的砝码太重。”在上海一所重点高校就读的金昱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每天全寝室都一起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整栋楼到凌晨两点还经常灯火通明;半夜12点后,学校后门的夜宵摊前还人头攒动。由于长期疲劳、熬夜和不锻炼,他每天失眠,经常胃痛,只得休学在家调养。
“我身边的同学大多数都宅,女生宅,男生更宅。”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10级学生刘越洋说。他刚刚创建了一个排球协会,很多同学在加入后都纷纷表示终于找到组织了,以前总是苦于找不到人一起打,甚至只能去别的学校参加活动。
艺术文化结合让锻炼不再单调
“体育锻炼不一定要到操场去跑。”谢和平认为,画画、舞蹈、音乐等社团活动,都可以是体育锻炼的方式,这样更可以吸引学生。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也同意这个观点。“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喜欢的运动方式。我们教育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太多统一的东西。宅的同学为什么会宅?说明他一定是在从事一种特别喜欢,甚至上瘾的活动。”他认为,很多大学生爱玩游戏,但娱乐和锻炼其实可以找到结合点,比如找到一种在玩的过程中全身都在运动的游戏。西藏大学校长陈建龙介绍,把体育和文化结合在一起,在西藏大学的体育工作中,既是思路层面的内容,也是实际做法。
“90后生活在网络时代,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思维活跃、信息量大,但在体育锻炼上比较弱。”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认为,要吸引90后参加体育锻炼,就需要发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以中南大学为例,全校的田径运动会逐渐发展为体育文化节;还把学校的足球场用做湖南省队的主场,每场比赛给各学院的学生免费赠票,结果不仅很受男生欢迎,女生也很爱看。虽然看完以后学生也骂中国足球,但在观看过程中他们都觉得很高兴。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认为,学校内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形成互补机制。“没有群众体育的高水平竞技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举办的一些高水平运动往往成了自娱自乐的项目,有比赛却没有观众;而一般的群众体育活动,则是发动容易持续难,比如全校范围内的晨间长跑,反倒使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
“要把老师和教职员工一并动员起来,老师身体好,对学生来说会起到自然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在天津大学,如果老师、学生一起运动,则老师也按学生标准收费,很便宜,以此来鼓励师生共同锻炼、提高,这项措施实行后,很多导师都带领课题组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须适当强制
在西南联大时期, 时任体育部主任的马约翰提出了每天一小时的“强迫运动”,如果没有这种“强迫”,很多本来极有可能成为“宅男”的名人,比如梁思成、钱伟长、吴宓,都有可能毕不了业。
而这种“强迫运动”,在今天的部分高校仍然延续并发挥作用。北京大学体育健康中心教师赫忠慧说,通过调查发现,在全体学生中,有锻炼习惯的占三分之一,他们不需要引导也会参加活动;有三分之一需要引导,传授健康知识和方法;还有三分之一是怎么影响也不会练的。对于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就要用强制的手段。
杨卫说,在浙江大学,男生1000米跑的平均成绩在1989年是3分39秒,2009年平均是3分55秒,20年中,平均成绩下降16秒。从2010年开始,学校加大心血管锻炼比重,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锻炼的内容不得少于30%。确定12分钟跑为素质考试内容,并占考试分数权重的20%。三年来,浙大男生1000米跑提高了4秒,女生800米跑提高了3.47秒。“首先还是要了解尊重大学生的喜好。但是,学校体育也要强制,要让每个人都参加体育锻炼,让宅的同学宅不下去,才能使青少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一个明显的拐点。”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说。
社团是治“宅”最好的第二课堂
中国人民大学在全校进行调研时,发现8成以上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女同学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大少于男同学,而学生普遍的弱项集中在3个方面:心肺功能弱,上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
“运动是一种习惯。一旦没了组织,就很难再有兴趣去锻炼。”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吴郡庭的印象中,自从进入大学,他就很少再运动。据了解,高中时,吴郡庭是国家三级运动员,400米和跳远总是拿全校第一。他觉得,大学生活的“分散性”是导致运动兴趣丧失的原因。
一所“985”高校的体教部主任坦言,把大学生强制组织起来锻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小学学校小、学生少,运动会大多数学生都会参与,放学后,男生们也习惯去篮球场、足球场上玩玩再回家;到了大学,管理相对松散,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无法像中小学一样强制组织学生锻炼。
“上大学之前,体育锻炼都是按部就班地接受学校的安排,到了大学变得无拘无束,要么太放松自己,要么给自己加的砝码太重。”在上海一所重点高校就读的金昱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每天全寝室都一起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整栋楼到凌晨两点还经常灯火通明;半夜12点后,学校后门的夜宵摊前还人头攒动。由于长期疲劳、熬夜和不锻炼,他每天失眠,经常胃痛,只得休学在家调养。
“我身边的同学大多数都宅,女生宅,男生更宅。”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10级学生刘越洋说。他刚刚创建了一个排球协会,很多同学在加入后都纷纷表示终于找到组织了,以前总是苦于找不到人一起打,甚至只能去别的学校参加活动。
艺术文化结合让锻炼不再单调
“体育锻炼不一定要到操场去跑。”谢和平认为,画画、舞蹈、音乐等社团活动,都可以是体育锻炼的方式,这样更可以吸引学生。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也同意这个观点。“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喜欢的运动方式。我们教育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太多统一的东西。宅的同学为什么会宅?说明他一定是在从事一种特别喜欢,甚至上瘾的活动。”他认为,很多大学生爱玩游戏,但娱乐和锻炼其实可以找到结合点,比如找到一种在玩的过程中全身都在运动的游戏。西藏大学校长陈建龙介绍,把体育和文化结合在一起,在西藏大学的体育工作中,既是思路层面的内容,也是实际做法。
“90后生活在网络时代,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思维活跃、信息量大,但在体育锻炼上比较弱。”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认为,要吸引90后参加体育锻炼,就需要发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以中南大学为例,全校的田径运动会逐渐发展为体育文化节;还把学校的足球场用做湖南省队的主场,每场比赛给各学院的学生免费赠票,结果不仅很受男生欢迎,女生也很爱看。虽然看完以后学生也骂中国足球,但在观看过程中他们都觉得很高兴。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认为,学校内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形成互补机制。“没有群众体育的高水平竞技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举办的一些高水平运动往往成了自娱自乐的项目,有比赛却没有观众;而一般的群众体育活动,则是发动容易持续难,比如全校范围内的晨间长跑,反倒使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
“要把老师和教职员工一并动员起来,老师身体好,对学生来说会起到自然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在天津大学,如果老师、学生一起运动,则老师也按学生标准收费,很便宜,以此来鼓励师生共同锻炼、提高,这项措施实行后,很多导师都带领课题组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须适当强制
在西南联大时期, 时任体育部主任的马约翰提出了每天一小时的“强迫运动”,如果没有这种“强迫”,很多本来极有可能成为“宅男”的名人,比如梁思成、钱伟长、吴宓,都有可能毕不了业。
而这种“强迫运动”,在今天的部分高校仍然延续并发挥作用。北京大学体育健康中心教师赫忠慧说,通过调查发现,在全体学生中,有锻炼习惯的占三分之一,他们不需要引导也会参加活动;有三分之一需要引导,传授健康知识和方法;还有三分之一是怎么影响也不会练的。对于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就要用强制的手段。
杨卫说,在浙江大学,男生1000米跑的平均成绩在1989年是3分39秒,2009年平均是3分55秒,20年中,平均成绩下降16秒。从2010年开始,学校加大心血管锻炼比重,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锻炼的内容不得少于30%。确定12分钟跑为素质考试内容,并占考试分数权重的20%。三年来,浙大男生1000米跑提高了4秒,女生800米跑提高了3.47秒。“首先还是要了解尊重大学生的喜好。但是,学校体育也要强制,要让每个人都参加体育锻炼,让宅的同学宅不下去,才能使青少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一个明显的拐点。”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