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风景——中德艺术交流展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马宁博士负笈远游,到德国留学,由硕士而博士,异乡求学生活13年间,在德国文化、德国艺术里浸染既深,学成归来时,所携带着的,就是德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馈赠予他的学术气质与文化养分。加盟云南艺术学院,成为教师队伍当中的一员后,勤谨地介绍中国艺术到德国,介绍德国艺术到中国,这中间,他做了大量学术文字与社会活动工作。在努力工作之余,又由他顺风顺水地在德国拜罗伊特市与中国昆明市之间、拜罗伊特市艺术家与由云南艺术学院艺术家群体为主的昆明艺术家之间建立了联系。今年早些时候,马宁博士来找我谈了与拜罗伊特艺术协会之间,有可能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想要从一个中德艺术学术交流项目做起时,我毫不犹豫地表示了对项目的赞赏,他也大受鼓舞,做了许多细致、繁琐的联络、衔接工作,促成了这次中德艺术交流项目。
  据我所知,双方各自参加活动的艺术家加起来超过40名这样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德国拜罗伊特市与中国昆明市之间,还是第一次。想象中,活动将会盛况空前。
  但是,根据政府办事规定与程序要求,原本计划在2014年开展的德国艺术家与云南艺术家交流展,只能安排在2015年进行。计划的更改获得德国方面充分理解。经云南艺术学院再三努力,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这次交流活动终于上路,走向2015年3月在中国昆明市、2015年8月在德国拜罗伊特市、10月在德国埃尔兰根市举办双边画展和深入研讨的充分准备与时间节点。这是一个项目运作的初步成功,也是一种国际交流的稳健启程。更是一种文化了解愿望的最终胜利。毕竟,希望跨国合作、渴望文化交流、醉心艺术分享的力量,最终超越了机制隔膜与程序障碍。
  这时,已经是2014年剩下的最后几天了,这是来之不易的、因此特别值得珍视、加速展开活动准备的时刻。迫不及待地,我必须首先对马宁博士的劳碌辛苦表示慰问,对他的不懈努力表达感谢、对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表示感谢,也要对德国艺术家群体、尤其是对拜罗伊特市艺术家协会主席汉斯一舒伯特·艾塞尔表示感谢,没有他们的支持、坚持和努力,这次交流活动就启不了程、上不了路。
  二
  在2015年3月德国艺术家到达昆明、画展开幕之前,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收录中德艺术家作品的画册将出版印刷。为此,马宁博士希望我为画册写个序言,我答应了。但却迟迟未能下笔完成,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没完没了的办公室事务缠人;另一方面是纷至沓来的社会活动埋人;更主要的是,在忙碌的管理事务间隙零敲碎打地思考这篇序言,精力不集中,思路不畅,总是想不好如何着手。
  我始终认为,艺术批评写作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因批评家总想理性的梳理出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美学追求、风格变化和流派归依诸如此类,条分缕析,分门别类。有时候,艺术家可以勉强追认那些研究文字,但很多时候,艺术家们并不领情,既不看、也不评价批评家的评价,更不感兴趣研究者的文字。于是,批评家、研究者就陷入了存在的荒诞和言辞的尴尬。
  我不是绘画研究者和美术批评家,但我深知这种尴尬情形的存在。作为一个戏剧历史、戏剧理论和戏剧演出的研究者和批评家,我所面临的处境与绘画研究者、美术批评家不尽相同。因为戏剧活动作为一种集体配合、协同创作的艺术活动,公共尺度、普遍标准、社会范式都在剧场演出过程中被观众群体所掌握,制约着戏剧艺术的生产调适、演出传播的整个过程,不像画家可以在个人趣味、个性追求、个私情感、个体生命、个别想象里盘桓、沉湎、自足。所以,戏剧话语的公众色彩要强得多,尴尬也要少得多。但是,不少时候,尴尬也还是相似的,尤其是,遇到个性色彩强、个人风格突出、个人追求特别的戏剧导演或者演出制作人的时候。
  画家的情形就大不一样。每一个杰出画家就是一个自足世界;每一件作品都是一种个性表达。用相同或不同的色彩、线条、材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都是气象万千的观察表现和玲珑剔透的心灵呈现,是一种沉淀了文化内容、理性认知、价值判断的感性显现。无论多么巨大的历史格局、多么丰富的文化气象、多么深邃的哲学思考、多么睿智的价值判断……在绘画作品里,都表述为色彩、简约为线条、构形为图式、聚合为形象。艺术家创造是这样,欣赏者漫步展厅、欣赏作品时的审美活动也是这样,都是从个人的知识准备、审美素养、生命体察、社会经验出发,去感知、体验、进入、欣赏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艺术作品是一种感性形式,承载的是个性化的感性经验;艺术展厅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创造者与艺术欣赏者进行感性经验、感性形式交流的特殊场所。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批评家可以做的事情,最多就是提供艺术史、艺术流派、艺术现象梳理的工作成果,作为某次画展的认知背景。至于画展中的个性互异、追求各表的艺术作品,留给观众去琢磨、判断,那是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的私人空间。
  三
  艺术创造指向感性形式,艺术欣赏也基于感性形式。艺术活动,是一种感性活动。这种活动可能沉淀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文明积累和一切美感经验。在此意义层面上,就更能理解从柏拉图到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对艺术研究和美学思考后的精彩表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当马宁博士向我说起中德艺术交流项目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关于这个以理性著称的国家如林之众的哲学家、思想家、语言学家的印象。德国人以严谨的行为、缜密的思维而著称。众所周知,德国是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阵容中“第一小提琴手”,如果近代、现代乃至当代的人类文化史、思想库中缺少了德国哲学家们、思想家们、语言学家们、科学家们的贡献,很难想象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当然,德国近现代的戏剧家、诗人、音乐家也灿若群星。但是,主要是哲学流、思想库给人的印象太强烈了。出于这样的印象,我暗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这个理性思维如此发达、哲学思想如此丰沛的国家,作为“感性显现”的绘画艺术会是什么样?
  理性与感性,真理与美感,究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结合一体、交融起来的?这是我怀着极大兴趣,期待欣赏到德国艺术家画展时,个人心底的秘密。   四
  云南艺术家在他们的参展作品中,表达了他们某一阶段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生命感知、价值判断,是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或者沿海城市不同的一些表达。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云南艺术家的画作,常常充满奇思妙想;当代云南艺术家的成长,为何层出不穷。我想,首先是地域色彩,边疆心态,与生活在那些地方的画家的感知内容和文化心态不一样。云南自古作为一个远离文化中心和政治集权的边地,从来就有一种难得的自由生长环境,边疆、边塞、边地的地理位置,形成边民心态。从中心地带传播过来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色彩,在山重水复的遥遥路途中,会衰减不少。自然,有影响也有联系,但是,和那些观念产生、那些文化流行的“在地”相比,就会有相当的不同。其次,云南艺术家“感性经验”丰富多彩。云南艺术家远离都市的纷扰与喧嚣,出门几里地,就能够陶醉在大自然环境里,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山川地貌的交感互动中,内心深处,他们更自由,更自然,更自在。再次,在中国画家群体当中,云南艺术家是很有个性色彩和地域色彩的群体。一方面,云南艺术家关注国际国内思想潮流文化前沿,在他们的作品里留下痕迹,云南不缺先锋新潮;另一方面,应和着民族文化主题,他们的作品中也能见到鲜亮的民族意志;再一方面,徜徉在云南的画山绣水里,陶醉在民族文化的姹紫嫣红中,天光云影中的山水,流光溢彩的大地,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画家眼中笔下的主要对象。这一次画家们选送的作品,虽有云南自然山水形象的描绘,但更多的是承载了他们的种种观念图像,追求纯粹美感的作品也有,但是用心颇重地表达某种社会焦虑,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
  创造美是感性活动,审美也是感性活动。创造和欣赏,都是在感性的层面上完成艺术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但我想说的是,感性的风景,不一定是感性的美景,它们是画家的心灵、情感、智慧、技巧整理过的物象,是人文风景。理性、观念、思潮隐藏于其后,观众见到的,是感性的风景。
  绘画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而是感性的人文风景。即便是中国古往今来的那些摹写高山流水、巉岩飞瀑、远山近水、深山古刹、小桥流水、苍松翠竹、鸣禽戏鱼……,那些寄情山水的文入画、那些抒怀虫鱼的小品画中,山非山,水非水,而在于藏在后面的心思;乌兽虫鱼的自由闲适,寄托着画家的几分遐想。
  风景,在风景背后。
  事实上,每一次绘画展就是一道人文风景展。“中德艺术交流展,昆明·拜罗伊特·埃尔朗根2015”就是一次感性的人文风景大展。那背后,深藏着艺术家身后的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愿艺术家们对自己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生活物象的感性表达,获得一次成功的传播;愿来自哲学昌盛、理性思维发达国度的德国艺术家的感性表达,给诗性思维发达、感性智慧充分国度的中国艺术家提供新的艺术经验和思考立足点;愿中德艺术家交流、昆明市与拜罗伊特市和埃尔兰根市的文化交流富于成果。
其他文献
引言  本文通过探究相对年轻的中国艺术史的一个侧面,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曾参与诸多争议事件的一个关键人物――艺术家苍鑫。随着文章的展开,我们将透过这些事件,关注其对苍鑫新近作品的影响。鉴于对于艺术家本人,以及那个时期的当代中国艺术,均可用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我们将探究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因其影响却跨越了这一转折点,所以不可能被一分为二。  每个艺术家在历史上均有其独特的意义
期刊
时值乙未,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推出“塑痕心声——滑田友雕塑展”,使我们有机会重温这位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大家的风采。  滑田友(1901-1986),江苏淮阴人,中国现代著名雕塑家,最早留法的中国雕塑家之一,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任系主任。1933年随徐悲鸿先生赴法,在巴黎坚持从艺15年之久。先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成绩优异。毕业后从事雕塑创作,作品多次入选法国春季沙龙展,获铜、银、
期刊
徐勇民:陈坚在技法上的克制、中性,甚至有所模糊,获得了更大的表达空间且拓展了水彩画的技法,在创作中舍弃很多表达出最主要的,体现出很高的技术难度,这点对中国当代艺术本体语言的拓展和当前学院教育及水彩画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王春辰:当今中国整体艺术现场而言,如何确定当代中国艺术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当今艺术变化的整体面貌,陈坚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他的愿望是把自己的水彩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更为广泛的打通。
期刊
我和吴少湘是在1985开始认识的。那时,吴少湘是85美术运动中北京地区非常活跃的艺术家,也是国内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之一。他也是最早真正把西方抽象雕塑形式引进自己创作中的艺术家。布朗库西的几何形和亨利·摩尔的洞曾经打动过吴少湘。但是,吴少湘把他们二者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吴少湘赋予自己的抽象形体以生命、运动和可触性,从而扬弃了前者的逻辑抽象。圆浑、滚动的“抽象”形体给我们一种可触摸的人体和器官的感觉。
期刊
2015年4月24日,由批评家殷双喜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参展艺术家有罗平安、粱铨、钟孺乾、田黎明、陈向迅、陈孟听、侯黎明、胡伟、沈勤、刘庆和、徐累、金沙。新世纪以来,“水墨”概念得到广泛运用,已成为“中国画”的替代概念,虽然强化了其“现代性”,但也与中国绘画史的传统渐行渐远。而中国画的当代性,其艺术语言的演进与拓展,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最为根本的生长点。本次展览的主题为
期刊
如果将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视为一幅全景画,水彩画艺术往往被视为一种主体的小景点缀。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久,有不少水彩画家和学者指出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当代中国水彩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近十年艺术环境的主导力量是市场而非学术,与油画、中国画相比,当代水彩艺术如同一条大江中的潜流,人们的眼光往往盯住那些时尚的前沿浪花,无暇关注静水深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批中
期刊
2015年4月11日,由北京今日美术馆和新加坡当代美术馆主办的《欲望景观》吴少湘艺术创作历程展在今日美术馆圆满开幕。此次展览由美术批评家栗宪庭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世界艺术》杂志主编、策展人徐亮先生联合策展。  奥地利驻华大使艾琳娜,著名美术批评家刘骁纯、廖文等,著名艺术家隋建国、展望、田世信、夏小万、刘焕章、包泡、吕品晶、马克鲁、张伟等,香港海事博物馆主席哈定,本次展览策展人殷双喜
期刊
在画册前言“关晶晶:画可以兴”中,策展人夏可君论述了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围绕着抽象展开的复杂问题。关晶晶第一次个展的作品来自2008至2013年间创作的两个系列:《无题》和《剩山》。关晶晶一直被评述为具有古代大师的智慧与感染力。她有力的黑色系列《无题》(2008)所承载的神秘感与宏大气度实际上不属于一个年方二十出头的娇小女性,而是来自一个以毕生的知性与体验作画的艺术家。夏可君如此描述她的成就:“空
期刊
一、谁的乌托邦?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百科殿堂”(Ⅱ Palazzo Enciclopedico),按照主策展人乔尼(Massimiliano Gioni)的解释,是缘于1955年自学成才的意裔美籍艺术家阿乌里迪(Marino Auriti)一件乌托邦式的作品草案,即一座试图容纳全世界所有知识成果和旷世发明的博物馆,该博物馆高达700米、分为163层,幅员相当于华盛顿市16个街区的规模
期刊
吴华体内有一个驱动引擎,一旦触发,不可自拔的流动性有机线条就自我结构、解开,堆起、坍塌,将她和现实世界用各种特别的空间法隔开或绕行。而吴华自己高大美丽的身躯和自我的意念也就在这些被丰富的空间中存活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