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从“起点”走向“终点”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xiao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单元阅读教学,起点是学生在学习前已有的经验,终点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所具备的知识和素养。从起点走向终点,就是解决4个基本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哪里?学生去哪里?学生如何去?学生是否到达?应以学生已有经验作为设计起点,以学习需要作为目标导向,以情境和活动作为实践路径,以多元评价作为评价手段。
  关键词:阅读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设计手段;实践路径;评价手段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及统编教材的推广,大单元教学逐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崔允漷教授认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同时,他也指出,“它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审视当下初中语文教学,除了4个“活动·探究”单元能够进行整合的大单元设计,其他单元几乎仍然停留在单篇教学的模式中。究其原因,教师对核心素养及统编教材编写意图理解不够深入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长久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经验出发,忽视学生和学情,在课与课的叠加中重复运用同样的知识和方法,导致学生在程式化、机械化“运转”中逐渐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进行大单元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会学”的过程,是大单元教学的必由之路。大单元阅读教學,起点是学生在学习前已有的经验,终点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所具备的知识和素养。从起点走向终点,就是解决“学生在哪里?”“学生去哪里?”“学生如何去?”“学生是否到达? ”4个基本问题的过程。
  一、学生在哪里:以学生已有经验作为设计起点
  学生在进入教学场域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他们从生活环境中获得了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为他们的理解、学习奠定了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大单元阅读教学比之单篇文本教学,难度更大,更需要了解学生在阅读之前“已知”什么、“欲知”什么,还有哪些如孙绍振教授所言,“看起来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只有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基于学生的理解开展教学设计,才能把他们带入情境式、沉浸式的教学环境。
  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教材选编了《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4篇文本以及“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等内容。根据笔者调查,学生阅读这4篇文本基本没有障碍,能区分不同的体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词语,两则文言文也能疏通大意。但他们也提出了各种疑问。第一,关于内容理解。如皇帝为什么先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情况,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格,女娲娘娘为什么不让人类一出生就长大等。第二,关于写作意图。如郭沫若为什么将原本比较悲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改编得快乐、闲适。第三,对于故事进一步发展的好奇和想象。如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听了雕像者的话,赫尔墨斯会有什么反应;如果蚊子没有被蜘蛛网粘住,会发生什么等。第四,关于重读经典的意义。如《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都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故事,为什么现在读起来仍然津津有味;这些故事我们从小就知道,为什么现在还要学习等。
  由以上问题可见,学生对文章内容比较感兴趣,能自发产生对故事后续发展的好奇以及对主题的思考,但对文章言语形式关注不多,尤其是童话、寓言等,语言通俗易懂,似乎很难引起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欣赏和揣摩。这些,正是学生阅读本单元的重点和盲点,也是确定大单元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二、学生去哪里:以学习需要作为目标导向
  大单元阅读教学设计,即选择某个学科大概念或大问题作为教学主题,对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立足单元整体来设计和统筹教学活动。大单元教学设计介于课程设计与课时设计之间,宏观上可以呈现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体系,微观上能够合理协调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因此,在梳理学生素读文本的经验和困惑之后,教师还应仔细研读课标和教材,把握本学段、本单元的教学要求,针对传统课时教学内容碎片化、思维结构扁平化的问题,整体建构单元教学目标,为学生即将开始的学习旅程厘清方向。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篇目涵盖古今中外,文本之间既有体裁、主旨、风格上的区别,也有富于想象这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赞美人间真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教学用书提出,“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结合文本的阅读、理解以及写作实践,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另外,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名著导读是极富想象色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学生在通读文本后,对文章富有想象力的情节也非常感兴趣。据此,就可以“想象”作为大单元阅读教学设计的关键概念。围绕这个关键概念,笔者将单元目标拟定为:
  (1)快速阅读单元文本,通过抓取关键词等方法,梳理文章脉络;
  (2)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能以文中人物身份讲述主要内容;
  (3)朗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
  (4)通过辩论、扩写、续写等方式,提升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辨别假恶丑,追求真善美。
  这4个目标,既是课标阅读教学建议在本单元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教材编者编写本单元的主要导向,更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需要:一方面顺应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的身心特点,引导其感受文学世界的奇妙,另一方面针对学生重文本内容轻言语形式的弊端,通过朗读、写作等语言训练活动,引导其在积极的言语实践中提升审美表达。
  三、学生如何到达:以情境和活动作为实践路径   有了上位的目标引领,接下来就是设计学习活动。相较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和师生问答式课堂,活动以其整合性、实践性、灵活性等优势促进学生的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隐性走向显性,人人参与,人人在场,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习得能力,提升素养。而真实或拟真情境下的活动因与生活高度相关、贴合学生心理需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所等日常场景”。大单元阅读教学设计应注重选择或创设学生相对熟悉又与作品契合的情境,并以此开展种类丰富、层次鲜明的活动。
  带着这样的认识再看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如何围绕“想象”这个关键概念设计情境和活动?多年来,中国学生想象力不足的话题反复被提及。2020年中国科幻大会上,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李凌提出,“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发展”。因此,本单元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神奇和瑰丽,更要借助语言实践带动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想象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现状,整合单元文本资源,教学设计如下——
  (一)情境引入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平时总会提前进班的语文老师却迟迟未到。同学们正翘首期盼,突然,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在大家面前。他嘿嘿一笑说:“这几天的语文课由俺老孙来上!”教室里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你和同学们都期待开启神奇的旅程……
  (二)活动开展
  第一个活动“漫游神奇世界”(1课时),主要任务是在孙悟空的带领下穿越古今,了解不同时空发生的故事。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词语,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发现故事的波折,欣赏反复的手法。
  第二个活动“描绘神奇世界”(1课时),孙悟空组织同学们参加朗诵比赛。学生朗诵《天上的街市》或其他文本中感兴趣的片段,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三个活动“展现神奇世界”(2课时),通过撰写课本剧和表演,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学生表达对人物的理解以及对主题的思考。
  第四个活动“凝视现实世界”(2课时),通过辩论,学生厘清当下阅读童话、神话等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个活动“在现实和想象之间”(2课时),学生选择《西游记》中的某个角色,通过《……来代课》,创编一个符合角色特点、契合现实生活的故事,锻炼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大单元阅读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整合”。以上活动紧紧围绕“想象”这个关键概念展开,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西游记》人物来代课作为活动的大情境,结合阅读篇目和名著导读,设计了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真实任务,构成了一个大的教学单位。学生是这个教学单位的主体,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在交流点评中主动思考和表达,借鑒他人经验,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努力向着单元学习目标前行。
  四、学生是否到达:以多元评价作为评价手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评价是大单元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可以将评价范围从课堂延展到课外,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关注和建议功能,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
  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过程性评价伴随着大单元学习活动展开。如“描绘神奇世界”活动中,朗读《天上的街市》或其他文本中感兴趣的片段,行为动词是朗读,行为程度有两条:一是流畅,二是有感情,再细分可以分解为声音洪亮、读音准确、语气恰当、情感表达适宜等,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标准自评或互评。形成性评价除了单元练习、测评试题以外,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自读文本后产生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还可以从单元情境出发,创设整合单元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观念的任务,除了给予分数和等第之外,更应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形成性评价,笔者借鉴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中创建文学兴趣小组、创立班刊等实践活动,设计了“漫游神奇世界”的任务,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办一本电子杂志,以单元5个子活动为主要板块,为其命名,推送相关图文、音频、视频等素材,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既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锻炼合作能力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
  注重评价的层次性和激励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高等级的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到自己和他人的进步,以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评价。在指出问题时,也应注意保护对方的自尊心,以中肯、适宜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改进。在平等互助的氛围中,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携手到达理想的目的地。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也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与传统单篇教学相比,大单元阅读教学在教材内容组织、教学环节设置和课堂活动开展等方面难度更大。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大单元教学的模式,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快速适应大单元教学,教师进行大单元设计更不是为了“炫技”,展示自己的才能。无论是保留、传承过去优秀的教学经验,还是探索、追寻新的教学路径,以生为本的理念都不可动摇。教是为了学,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任何模式都应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服务。关注每一个,提升每一个,学生成长才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理论的教师发展校本化研究”(编号:Jb/202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2019(2).
  [2] 肖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0).
  [3] D.P.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张淳艺.“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当反思功利教育[J].师道,2020(12).
其他文献
人生的每个阶段,自有特别的价值,都很宝贵。人们之所以更珍视青春年华,在于这是“打底子”的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的思想和情感会影响以后的岁月,这一阶段接触到的美好事物会成为精神的种子。  如果用繁复的“训练”填充如此美好的年华,以不断重复的方式记诵简单的知识和“规训”,花费巨大的代价去获得一张社会“入场券”,而不是在求知欲最强的年华去接触辽阔的世界,将非常可惜。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注意到,当年那些在学
期刊
摘 要:从探究材料出发设计数学探究活动课,一般要经历“解读探究材料,分析育人功能”“明确探究类别,制订学习目标”“剖析探究难点,构建认知联系”“设计探究问题,形成教学流程”四个步骤。以《祖暅原理与柱体、锥体的体积》一课为例具体解读这四个步骤。  关键词:数学探究活动课;教学设计;祖暅原理;微积分思想;化归思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
期刊
摘 要:对勾股定理的证明,现行各版本初中数学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弦图或弦图的“外翻”图等,没有说明如何由勾股定理的表达式构造这样的图形。依此教学,学生只能利用现成的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从而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不能学会如何构造相应的图形,无法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对此,尝试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完全平方公式,建立认知迁移的“合适根据地”,抓住平方关系的几何意义,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构造图形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从而发展
期刊
摘 要:大单元教学倡导教学内容的重组及优化。初中人教版人文地理下册有关城市(北京、上海、乌鲁木齐、拉萨)的学习内容分散在第五单元第一课至第四课的四大地理区域板块中。以微项目贯串相关内容,开展大单元教学:在大单元教学的任务中,嵌入微项目的主题;在大单元教学的活动中,展开微项目的探究;在大单元教学的总结中,展示微项目的成果;在大单元教学的评价中,反思微项目的得失。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微项目;学科核
期刊
摘 要:李庾南老师的《勾股定理》教学充分体现了“弘扬数学文化,实现学科育人”的思想和立意。在教学中,李老师特别注意围绕数学文化的要素,凸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具体来说,李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数学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对比中外数学史,产生历史责任感;比较定理证明方法,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挑战新的证明方法,提升学习的信心;拓展定理认识角度,体会数学研究精神;自编定理应用问题,享受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大单元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在真实情境中,为实现特定目标而以某一主题或专题来整合学习内容、构建学习任务的系统。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已初具“大单元”之意义,并在构建读写一体化任务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写作与阅读紧密关联,读写结合的方式多样。  关键词:“活动·探究”单元;大单元;读写一体  语文课程理念正由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型。知识的记忆、理解不再是语文课程的唯一目标,也非主要目标
期刊
摘 要:从儿童的表述方式出发,在师生、生生、生本间展开合目的、合规律的对话,真正体现教学的形象性、启发性和情趣性;基于儿童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尝试、感悟、质疑;以儿童喜欢的方式推进合作学习,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于儿童个性创建展能平台,充分激发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挑战、积极展示的潜能。  关键词:儿童立场 对话 探究 合作 展能  一堂好课没有绝
期刊
摘 要:數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在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指引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信息技术辅助作用的数学探究课题,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探究活动。从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10章《三角恒等变换》中的一道例题和一道习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中三个角的三角函数和与积的对称式之间的恒等或不等关系:在建立一般化模型后,重点借助计算型软件完成较大规模的计算,通过等式或不等式的传递性简化复杂的两两关系,得到关于1
期刊
摘要:“梳理与探究”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举,被合称为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三驾马车”。其中,“梳理与探究”贯穿语文学习始终,必然是多种思维的融合。理解新课标对于“梳理与探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定位,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融合起来,共同运用于梳理与探究活动中,才能让梳理与探究对于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梳理与探究;理性思维;感性思维  “梳理与探究”与“阅读与鉴赏”“
期刊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的编写有优点也有局限,但大格局、宽视域、深通联的大单元写作范式,可以补位教材的各种不足。以“垃圾分类”一题多体的大单元写作实验为例,省视大单元写作教学: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种知识完成特定任务,由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任务驱动下的统整,使写作知识与写作体系得到优化,最终实现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大单元写作;多重开发;一题多体;“垃圾分类”;写作实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