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的微笑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ing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最初对向日葵的认识模糊而遥远,远不及一颗葵花籽来得真实可亲。
  年少时,向日葵只生长在课本里,活在遥远的地方,方圆几公里之内是我所拥有的全部世界。相对于戈壁荒滩长大的孩子,生在农村反而幸运,虽贫穷,至少有绿树、庄稼、植物给眼睛涂染丰盈的色彩。而我目光折射出单纯的灰褐色,偶尔闪过红、绿、白,是墙壁粉刷的石灰石,几株水井旁的白杨树,含铁的山丘,是儿童眼里明亮的涂鸦。其中包含的辽远、浑厚和苍茫的词,有待成年后慢慢体味,少年心思纯简,没有荒凉、贫穷的概念。吃饱肚子不受家长责骂,哪里都能找到乐子。从小生活在克拉玛依——一座为石油而生的城市,整座城市的大人从事的全是石油和与石油有关的事,但我知道陌生之地也有很多人,他们干的活儿和我父母不一样,因为每年秋天,汽车像忙碌的工蜂,从那些遥远的地方运回粮食、瓜果、油料……有时,我是说有时,也会运输一些葵花籽。植物是用这种方式把人与人之间连接了起来。
  瓜子黑色,带白色条纹,大头圆,小头尖。用学术语形容“矩卵形瘦果,果皮木质化”。向日葵喜欢气候寒冷,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的地方。葵花籽经过时间长久的酝酿、阳光下的暴晒和肥沃土壤的供养,瓜子皮厚结实,有版画的硬朗线质,嗑起来,“嘎嘣、嘎嘣”声音清脆悦耳,瓜子仁有和田玉的光泽和温润,持久的香味在唇齿间绵延不绝。
  这种黑亮带白条纹的瓜子多来自寒冷的阿勒泰地区。三十岁到了南疆工作后,第一次见到白瓜子,细瘦皮薄,轻嗑即破,瓜子仁小而瘦,让人不得不联想起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在我的认知中,只有一种黑亮穿白条纹外衣的瓜子,远没有北疆的瓜子健康饱满。如今这种瓜子卖得很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瓜子很便宜,因为都是父母掏腰包,具体多少钱我没概念。生瓜子装在一个布口袋,母亲东藏西藏,通常情况下都会被我轻而易举地找到。不是母亲手法拙劣,家里家具很少,家里仅有两间房、几张床、一张桌和自盖的一间低矮厨房。我偷吃瓜子的方法既隐秘又高超,至少当时我以为是如此。一次抓一小把,偷偷揣进口袋,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嗑。那个过程深刻而历久弥新,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清晰可见。时间不断地向前延伸,而回忆将我向后拉,拉回那个很小的起点,我变成了另外的我,一个扎着两条细草似小辫儿,背着黄书包的小女孩儿。
  这个小女孩儿额头宽广突出,后脑勺儿突起,她总是羡慕别的女生后脑勺儿很平,梳的两条辫子如两只跳跃的梅花鹿,而她的两条小辫儿隔着一座山丘,孤单而寂寞,像她孤单寂寞的童年。做过六年的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后,她总是感到被冷落的寂寞和孤单,经常怀疑自己不是母亲亲生的,她敏感多疑的性格与少年时期的伤害有关系。
  她是嗑瓜子的高手,她随自己的心情把瓜子皮吐得高而飘,想象着它是一条船、一只鸟去接近海洋和云朵,或者平平地吐出去,看距离有多远,想象一颗子弹的威力,或者狠狠地吐在地上,看着地下随风翻滚的瓜子壳,脚用力地踩碎,听到瓜子壳发出撕裂的声音,脑海清晰明确地浮现出一张憎恶的脸,当然,脸会随着心情和时间变换。其实,没过多久,当时认为特别重要、过不去的事情便烟消云散,恨过的人一个不记得。她多数情况下喜欢随心所欲地吐瓜子皮,看着瓜子皮以各种抛物线的形态飞起又落下,压抑的情绪得到暂时舒缓。
  2
  刚收获的瓜子有来自土地的清淡味道,成堆的瓜子夹杂着土坷垃和碎叶,生瓜子的香味儿不及熟瓜子浓郁,有一种来自土地的味道,生涩中含有细密的清甜味儿,我对这种味道尤其迷恋,至今不喜欢炒得过熟的葵花籽,欠火的瓜子,宛若谦虚的君子,在平淡如水的交往中体会真情。小时候,一直要等到春节前母亲才肯拿出生瓜子炒。母亲决定炒瓜子的话音未落,做贼心虚的我,忐忑不安、面红耳赤,怕日益下陷的口袋暴露我的偷吃行为,心里快速盘算咋对付母亲的质问。不知母亲忘记了,还是装作不知道,她从没因瓜子的事责备过儿女。炒瓜子急不得,需细火慢性,母亲偏偏性子急,十有八九炒出来的瓜子有的糊了,有的还夹生,不管怎样,香味儿在整个房间里弥漫,绕梁三日而不绝,那是瓜子饱满的体内溢出的油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客厅里桌子上摆着一盘炒瓜子,去谁家拜年,叔叔阿姨都会往孩子衣服口袋里装瓜子,那个时候恨不得浑身上下缝满口袋。每天把“扫荡”的战利品拿回家藏好,供以后慢慢消受。父母不在家时,一个人躲进房间,捧着一本好看的小人书,嘴里嗑着瓜子,如果在嘴里放一颗水果糖那种又香又甜的感觉太美妙了。
  曾多人比赛过嗑瓜子,比速度。只有嗑瓜子的时候,我的嘴像一条工业流水线,瓜子从一个嘴角进去,另外一个嘴角出来的是瓜子壳,而那些香喷喷的果仁已经被我的牙齿咀嚼碎滑进食道,进入深不可测的胃肠。这种功夫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就的,一需要时间,二需要大量的瓜子。这项技能和大脑基本无关,熟能生巧。我吃掉的瓜子肯定能堆成一座蒙古包,这些瓜子壳在我的右门牙上下留下深深的瓜子形的三角凹槽,只要拿起瓜子,习惯性地卡在三角凹槽里,像射击的准心,想不瞄准都不行。
  后来,我看到丰子恺先生写过他在旅途中教日本人嗑瓜子:“看那日本人的练习,真是可怜得很!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咯’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時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我问他滋味如何,他点点头连称好吃,好吃!”
  中国人到底会吃,说来我也算不得高手,只是步了前人……后尘而已。
  一位文友认为我嗑瓜子的水平和他们兵团第一师的一位上海女知青比,勉强算“小学毕业”。她嗑瓜子只见瓜子一个一个进去,就是不见从嘴里出来,你看她的腮帮子吹气球似的一点一点儿鼓起来,直到嘴皮实在撑不住了,她的手捂在嘴上,瓜子皮从嘴里尽数吐出,她强调这种吃法“多、快、好、省”。这位文友说,他至今疑惑,上海姑娘白净的皮肤,漂亮的脸蛋儿,平常讲话温温柔柔,从不像团场姑娘龇牙咧嘴地笑。为啥瓜子嗑得壮志凌云,汉冲牛斗。他想可能因当年常常晚上开批斗会、学习,无聊至极,女生嗑瓜子、男生抽莫合烟打发时间。怕台上领导发现,为掩领导耳目,久而久之练成了独门绝技。   中国人的吃从来不简单。
  “施桂芳喜欢站在家门口,倚住门框,十分安心地嗑着葵花子,施桂芳一只手托着瓜子,一只手挑挑拣拣地,然后捏住,三个指头肉乎乎地翘在那儿,慢慢等候在下巴底下,样子出奇的懒。施桂芳的懒主要体现在她的站立姿势上,施桂芳只用一只脚站,另一只却要垫到门槛上去,时间久了再把它们换过来。人们不太在意施桂芳的懒,但人一懒看起来就傲慢。人们看不惯的其实正是施桂芳的那股子傲慢。”很多年之后,读小说《玉米》中的这段话,对作家毕飞宇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样是嗑瓜子,能嗑出那么多的社会内容。顺着毕飞宇的思路,我想起来在新疆参加的很多次婚礼,上菜前必会先摆瓜子和糖果,一桌子人嗑瓜子儿,聊天儿、喝水,等待婚礼开始。众生百相在嗑瓜子儿间毕现,有的云淡风轻如庄子,有的纯粹坦诚如儿童,有的居高临下目中无人,有人嗑得飞扬跋扈,也有人嗑得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如促织、蹴鞠、簸钱,嗑瓜子嗑出一部皇家史也不是不可能。我还想知道“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汪曾祺和梁实秋写过嗑瓜子没有,他们写会从哪个角度进入,想想挺激动人心。
  3
  消耗瓜子最多的地方非电影院莫属,封闭或露天电影院没有区别。
  少年时代精力旺盛,听说哪里有电影,即便走几个小时的路都要去。绝大多数电影翻来覆去看过许多遍,许多经典的台词都能背出来。“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花钱,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下吧,下吧,下吧,下吧,下他个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呢”……男生们不学好,将这些台词背得滚瓜烂熟,电影一放到这儿,他们就跟着大声说,故意把瓜子皮吐在女生的脖子后。“臭流氓!”女生转头骂道。男生们见女生拿眼睛剜,两根指头往嘴里一塞,立刻响起尖厉的口哨声,接着就是肆无忌惮的狂笑,谁都拿他们没办法。有时电影还没散场,两拨男生之间为争夺同一个漂亮女孩子打得鼻青脸肿。散场后的露天电影院一片狼藉,满地瓜子壳、破纸片、烟把子,也没人打扫。风是最忠于职守的清洁工,克拉玛依风多且大,一场大风,沙石吹得满地滚,瓜子壳随风飞舞,下次看电影,地上干干净净,找不到一片瓜子皮。
  1983年冬天,我在哈尔滨,羡慕哈尔滨人能看通宵电影,于是,选了个周末过一把大城市人的生活瘾。小商小贩聚在电影院门前,卖得最多的是瓜子和爆米花。我买了一包瓜子,瓜子装在纸叠的锥形筒里。从晚上九点到早上五点,一整夜上演四到五场电影,一包瓜子嗑完,看不到一半电影已呼呼大睡,睁开眼睛,电影也快散场了。
  如今,所有的电影院装修高档,有立体音响,进电影院还要过安检门,连一瓶水都不让带进去,看电影少了自由和随意,了无生趣。相比之下,特别怀念当年能在露天电影院里嗑瓜子的恣意。
  为一场看了又看的电影,年少的我们乐此不疲地在星光下跑很远的路。记得有一次在大庆上学期间,为一场电影我们来回走了近八个小时,回到宿舍已经是大半夜。我永远记得那部电影的名字《奥斯特里茨战役》,嗑了太多瓜子而口干舌燥的嘴仍然一直不停地说话,为我们心目中共同的英雄拿破仑,为那场无与伦比的胜利,也为我们自己热血澎湃的青春和未来。那时的我以为未来无限美好,如散发着诱人气息的瓜子。几十年后,当我站在为这场战争而修建的法国巴黎凯旋门前,我青春的影子一闪而过,一闪而过的还有被我无情蹉跎的岁月,像我吐出的那些瓜子壳毫无声息地消失了,未来已经消耗了一半,而我,愈加感觉到世界的残缺。
  4
  毫无疑问,我也见识过向日葵的巅峰时刻。
  那是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而不是盛产瓜子的阿勒泰。向日葵在我们从怪石峪回来的路上,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整齐有序地立在蓝天白云之下,炽热、壮观、明亮、金光四射,如太阳的无数个幻像,昂着头望着同一个方向。谁都无法抗拒集体的浩荡之美,我们在车里忍不住一声一声地惊呼,车未停稳,人已像一群蜜蜂扑入金光灿烂里。多么熟悉的场景,我张开笑脸拍照,置身于重复多次的夢境中,眼泪猝不及防地涌出。“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毕飞宇说得真对,原来,我用我的脸装扮向日葵的微笑,是为了隐蔽幼年时就开始埋在心里的孤苦,梵高和我有相同的感受,才会把向日葵画得火焰般热烈吧。以此推理,是不是反证我也得了抑郁症。这个念头把自己吓了一跳。尼采说:“精神就是杀进自己生命中的生命,他通过自己的痛苦增加自己的知晓。”梵高用他的痛苦画出了精神层面的永生的向日葵,又有多少人能够战胜并超越命运,站上时间的制高点?
  这正是梵高异于常人而了不起的地方。
  梵高的家乡荷兰,曾德特小镇的公路两侧,当地居民每年都种植向日葵,连绵数百里,到了向日葵开花的季节,大批为梵高而来的世界各地游客,目睹火焰般燃烧抖动的向日葵,纪念、缅怀这位给予向日葵永恒生命的伟大画家。
其他文献
阳光下,南瓜的藤蔓在春风里奔跑,在鸡鸣声中奔跑,在呢喃的乡音里奔跑,在母亲的目光里奔跑,在我的诗歌里奔跑。  我不知道南瓜冬瓜那些无比柔韧,但无比坚韧的藤蔓究竟奔跑了多少年,但我知道,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种植南瓜冬瓜了。那时候,父亲在外地教书,工资不多,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娃娃在家,生产队分的粮食总是太少,无法喂养我们天天咕咕叫的肚子。母亲没办法,就在自留地里种红薯,种芋头,在地里的空隙处种了南瓜冬瓜,
醒来,一直有一张脸在眼前晃动。眼袋很大,比眼睛还大,重重地向下垂着。花白头发有点长,不讲究,风一吹就凌乱起来,随性地披在头上。偶尔会用手指捋一下头发,这让他看起来很有范儿。他就是冯骥才。家乡人喜欢叫他大冯。    这次好了,他来慈溪了。  在慈溪第一次与他交谈,是在市领导出面宴请的席上。赶到酒店时,他已经到了,市长正和他坐在一起。一大帮人坐了两桌,我被安排在第二桌。虽然不在同一桌,也算是同一间屋子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天津瑞景中学高三女生  直播开学引争议  2016年9月1日上午11时许,某直播平台上,身穿校服的高三女生王芳(化名)直播了开学时的课问活动情况,画面中,王芳从操场上同学们娱乐、谈笑的场景,一路播到教室内在做功课的同学,视频中的学生均穿着标有“天津市瑞景中学”字样的校服。在一条动态中,她还展示了班级课表,并写道:“除语文、历史、英语课不能直播外,其他时间都可。”并写下
街边依然挂着几个喜庆的红灯笼,多余的光给夜行的人照亮了路。之所以说这光是多余的,大抵是因其在被挂上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燃烧发光。对于鲁镇的人们来说,红色是好的,喜庆是好的,亮堂也是好的,但唯独灯笼想发光就得烧蜡烛这一点却让人气愤。人们虽从灯笼前来,在淡红色的光里去,但心里却一定要恨恨地骂上一番——这种只烧蜡烛却产不出高粱米饭的混账东西。  我走在黯淡的红光里,独自面对着夜里沉降下来的冷空气。我在这片
踏上磨心山之旅,是一次完完全全的忘我之旅、清心之旅。  行走在“仙芝茶庄”和“玉佛宝塔”之间,不似行走,倒像是幻作一个仙子,一个采茶的仙子。  未曾品茶,仅是咀嚼着采茶歌,便醉了八分。  生在山上青又青,  十个姑娘采我心。  火神菩萨要我命,  水漫金山又还魂。  移步换景间,灵秀的凉亭,拙朴的碑林,一次次撞击着心灵。  就是今日,一时间与清末文人刘梦兰相偕而行:“蒲门晓日”虽不见,“石壁残照”
漆树是大巴山里的瑰宝,有的生在自家门前,有的生在岩上,有的长在潮湿密集的灌木林里。漆籽榨出油来可以用来做蜡照明,可以烹炒一些小菜。生活困难时,漆籽磨成面也可以食用。但更珍贵的是割出来的生漆,无论在本地还是邻近的万源达县都是抢手的紧俏货。  祖父是一个有经验的漆匠,一个知道收割漆树更懂得养护漆树的漆匠。  一棵漆树就是一个漆匠的一口衣食。在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村,有一片成块成林的漆树就弥足珍贵。好多
1942年5月7日腾冲沦陷前,在这里,上课钟声最后一次响起——“敌人已经只离我们三四十里了,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你们已读过《法兰西的最后课》,你们还记得最后的口号就是法兰西万岁,我们不得不跟你们分别,我没有办法。如果我有力量,我一定要把你们全部带走。那么你们只有好好的,要记住自己的祖国,不能当顺民,要做中华民族一分子……”  上这最后一课的就是益群中学校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黑龙江人,我一直不知,新中国第一个完整的省级红色政权在北安。  倒也不全然如是。说来,年轻的时候我是来过北安的。只是岁月的风蚀,旧旅之痕和种种的记忆已经模糊了。谅是“不求甚解”的缘故,我单知道这里有一家兵工厂,还知道小城中的那家“俱乐部”三个字是由朱德同志题写的。仅此而已矣。不过,虽言草率的年轻人行色匆匆不免浮光掠影,但却恍然记得当时对“北安”这个名字是颇感兴趣的。也曾放怀漫想:
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門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  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
唐人王摩诘有竹里馆,宋人沈存中有梦溪园,元人王元章有梅花屋,明人归熙甫有项脊轩,清人姚姬传有惜抱轩,近人柳亚子有磨剑室,而我仰慕古人,不避附庸风雅之讥,将自己的一个小书房,取名为“桂桥庐”。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我的窗外即是一棵巨大的桂木,桂木前面便是石桥、流水与杨柳。  小书房在我家的三楼,纯系木窗,清风徐来,绿枝招摇。东方的晨曦首先笑入我的书房,由淡灰转明亮,最后是金黄。木窗外有一个小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