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概是三年前,有一阵阿坚约我喝酒总以“一个叫佟琦的特想聊聊小说”为由,并说佟琦把自己的小说打印了出来想让你看看。这样的约酒都被我推了,原因主要是我酒局太密,熟人都顾不过来,何况生人,更何况——这些年,酒局对于我变得越来越“纯粹”,就是喝,姑娘都多余,一个写小说的生人想象一下就头疼,尤其来自阿坚的朋友。多年来,阿坚身边时常聚集着一些精神状况岌岌可危但又自视甚高的难缠之人。
后来应该是佟琦直接给我打电话了,我存了他的号码并把邮箱给了他,我说小说我先看看,喝酒不着急。这年头,像佟琦这么执着地想“聊聊小说”的,也还真不多。
小说很快发了过来,我存了。没过几天,佟琦短信问我大哥你看了吗?我说还没,别急。类似的短信重复几次,时间又过去了一两个月吧。此刻我该为我的傲慢向佟琦表达歉意。
后来看了,有个长篇,跳着看的;几个短篇,耐心看完了。感觉还行,有才华,但没有特别打动我,有点啰嗦,有点业余,还有那么点“正”,不狠,但其朴实和真诚又是我喜欢的。我把这些感觉如实回复了他,并说,接着写吧,还说,比现在市面上发表的绝大多数小说都好。这也是真心话。但有一句真心话我没跟他说,就是现在杂志上市面上发表的出版的烂小说太他妈多了。
第一次见佟琦是有一天我在一个不怎么喝酒的饭局散场之后,我没喝透,还想喝点,那时大概晚上九十点钟,我印象是我主动给佟琦打了电话,说若没事可以聊聊(终于可以聊聊小说啦),佟琦二话没说,打车到我家楼下,当时我还从饭局上带了个多年未见不怎么喝酒也与文学无关的落魄发小。落魄发小看不惯时世,终日在微博微信上骂街度日,愈骂愈落魄,愈落魄愈骂,二十多年似乎就这么恶性循环地过来了。
我们仨在航天桥我家楼下一个叫“华面粥道”的24小时快餐店坐定。佟琦戴着个眼镜,有点文静,普普通通,不张扬,不怪,似乎很符合他图书管理员的身份。我们要了啤酒,佟琦说他酒量一般,但也能喝,我那落魄发小倒了杯啤酒基本是摆样子。我和佟琦没说几句,发小就开始痛砭时事,搞得我很不耐烦,倒是佟琦好脾气,认认真真跟那老兄探讨了一番“历史和现状”,我那发小明显处于下风,佟琦也不追究,这样一来,争吵倒是免了,但三个人各怀心思喝得很没劲,于是很快就散了。记得那天我只是把我在邮件里对佟琦说的又重复了一遍。出了快餐店,我那发小因为多年前把市区的房子租了出去现在一个人单身住郊区,打车得不少钱,佟琦说他“基本”顺路,可以捎他。我们仨都是北京人,我和我那发小心里都明白,其实是基本不顺路,只不过没有南辕北辙罢了,但我俩谁也没说什么,就这么着,初次见面想聊聊小说的佟琦聊了一堆政治经济然后深更半夜绕道把一位脾气暴躁性格乖戾的陌生大哥送回了家。
我想起佟琦在他的小说里多次写到他早年打车送女伴或女友的情节,神思恍惚,忐忑不安,磨磨唧唧,怅然若失,这些似乎是他坐在出租车里的经常心情。
如他所说,佟琦的酒量确实一般(跟我们这帮酗酒的比),但他敢喝,丝毫没有许多酒量一般的人在酒桌上明哲保身的那一套。记得没过多久有一次我、阿坚、佟琦等去河北找王芝腾玩,我和阿坚等人坐火车,佟琦和他媳妇开车,佟琦当晚喝了好多当地白酒,第二天在那个空气清新阳光明媚的小县城我们起来后发现佟琦消失了,后得知他正昏睡在他媳妇开的车后座上往北京一路飞奔中。
那时,王芝腾的小说特别被我、老弛、阿坚看好,对佟琦大家则语焉不详。对此,佟琦或许颇有些不解和不忿儿,他总问王芝腾是牛逼,我的哪不灵呢?我们说你的不够狠,佟琦问怎么叫狠呢?我们说你要撒开了来,别那么多顾忌,文体啊,结构啊,隐私啊,等等。佟琦没再说什么。
说到狠,特朗普和希拉里竞选的时候,有次喝酒,我们打赌,我和老弛赌川普,佟琦赌希拉里,一顿酒的。竞选结果出来的当晚,佟琦在我家楼下既不可思议又只能心悦诚服地请了我和老弛阿坚一顿大酒。显然,在这次赌博里,佟琦不如我们狠,他输了。但从长远上来看,输的可能是我们。
所以,如何叫“狠”,也是个挺复杂的事。
后来,大概就是一年多前吧,我终于被佟琦的小说打动甚至震动了。具体哪篇我不记得了,因为他每次都发我好几篇。我在邮件里跟佟琦说,这篇太牛逼了。
佟琦似乎开了窍了,原本被肤浅文学观念误导(比如要讲故事、要塑造人物、要有头有尾,要……)而分散的才华得以凝聚,他的小说得以在这个牛逼状态里喷涌而出。
他终于“狠”了,但他的“狠”跟王芝腾不同,他埋得很深,这肯定不是有意为之(创作上的有意为之只会弄巧成拙),我想是性格使然。看佟琦的小说,你会知道他是性格比较“面”(北京话柔弱懦弱的意思)的一个家伙,对此,他的小说写得太精彩了,他肯定一辈子饱受“面”之折磨,这份折磨终于在他的小说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映照出那些“不面”的家伙们的蠢态百出。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什么是软弱,什么是强大,这也是个挺复杂的事,有时正好跟表面上相反。
曹寇评价佟琦小说用了“照镜子”这个比喻,我觉得挺有意思,我想曹寇大概是指佟琦的朴实无华,看着像照镜子一般,但绝非照搬现实。说白了,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为何写作,大约就是现实映射在自己内心的影像与大家的习见不符甚至冲突,这让他不吐不快。优秀的写作者内心自有一面魔镜甚至照妖镜,大千世界在他内心以独有的方式显现,逼迫他要表达出来。他的重心在内心,而不是镜子。我理解曹寇的“照镜子”,是指大多数作家(他们确实是“作家”)的重心在镜子,作品看上去花里胡哨,却无半丝真诚可言。
那么可能就是有心沒心的事了,这一点,我越来越相信是天生。
佟琦内心的那面魔镜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不知道,我想他自己也不知道。我们不可能知道。也因此,写作才有意义,首先是对他自己,其次是对读者。
最后,忽然觉得写作这事,其实细想有点荒诞,比如佟琦吧,除了有点天赋,他的写作首先是他碰上了这个环境,他的青春期赶上了文学回光返照一般的黄金年代(上世纪90年代),后来他在图书馆工作,后来他遇见了我们这帮人等等,这一切,让他目前醉心于小说,静下来想,多少有点莫名其妙吧?
不过,一个人能醉心一件事,已经是我们天大的福分了,应该珍惜,因为它或多或少让我们免于浑浑噩噩……
后来应该是佟琦直接给我打电话了,我存了他的号码并把邮箱给了他,我说小说我先看看,喝酒不着急。这年头,像佟琦这么执着地想“聊聊小说”的,也还真不多。
小说很快发了过来,我存了。没过几天,佟琦短信问我大哥你看了吗?我说还没,别急。类似的短信重复几次,时间又过去了一两个月吧。此刻我该为我的傲慢向佟琦表达歉意。
后来看了,有个长篇,跳着看的;几个短篇,耐心看完了。感觉还行,有才华,但没有特别打动我,有点啰嗦,有点业余,还有那么点“正”,不狠,但其朴实和真诚又是我喜欢的。我把这些感觉如实回复了他,并说,接着写吧,还说,比现在市面上发表的绝大多数小说都好。这也是真心话。但有一句真心话我没跟他说,就是现在杂志上市面上发表的出版的烂小说太他妈多了。
第一次见佟琦是有一天我在一个不怎么喝酒的饭局散场之后,我没喝透,还想喝点,那时大概晚上九十点钟,我印象是我主动给佟琦打了电话,说若没事可以聊聊(终于可以聊聊小说啦),佟琦二话没说,打车到我家楼下,当时我还从饭局上带了个多年未见不怎么喝酒也与文学无关的落魄发小。落魄发小看不惯时世,终日在微博微信上骂街度日,愈骂愈落魄,愈落魄愈骂,二十多年似乎就这么恶性循环地过来了。
我们仨在航天桥我家楼下一个叫“华面粥道”的24小时快餐店坐定。佟琦戴着个眼镜,有点文静,普普通通,不张扬,不怪,似乎很符合他图书管理员的身份。我们要了啤酒,佟琦说他酒量一般,但也能喝,我那落魄发小倒了杯啤酒基本是摆样子。我和佟琦没说几句,发小就开始痛砭时事,搞得我很不耐烦,倒是佟琦好脾气,认认真真跟那老兄探讨了一番“历史和现状”,我那发小明显处于下风,佟琦也不追究,这样一来,争吵倒是免了,但三个人各怀心思喝得很没劲,于是很快就散了。记得那天我只是把我在邮件里对佟琦说的又重复了一遍。出了快餐店,我那发小因为多年前把市区的房子租了出去现在一个人单身住郊区,打车得不少钱,佟琦说他“基本”顺路,可以捎他。我们仨都是北京人,我和我那发小心里都明白,其实是基本不顺路,只不过没有南辕北辙罢了,但我俩谁也没说什么,就这么着,初次见面想聊聊小说的佟琦聊了一堆政治经济然后深更半夜绕道把一位脾气暴躁性格乖戾的陌生大哥送回了家。
我想起佟琦在他的小说里多次写到他早年打车送女伴或女友的情节,神思恍惚,忐忑不安,磨磨唧唧,怅然若失,这些似乎是他坐在出租车里的经常心情。
如他所说,佟琦的酒量确实一般(跟我们这帮酗酒的比),但他敢喝,丝毫没有许多酒量一般的人在酒桌上明哲保身的那一套。记得没过多久有一次我、阿坚、佟琦等去河北找王芝腾玩,我和阿坚等人坐火车,佟琦和他媳妇开车,佟琦当晚喝了好多当地白酒,第二天在那个空气清新阳光明媚的小县城我们起来后发现佟琦消失了,后得知他正昏睡在他媳妇开的车后座上往北京一路飞奔中。
那时,王芝腾的小说特别被我、老弛、阿坚看好,对佟琦大家则语焉不详。对此,佟琦或许颇有些不解和不忿儿,他总问王芝腾是牛逼,我的哪不灵呢?我们说你的不够狠,佟琦问怎么叫狠呢?我们说你要撒开了来,别那么多顾忌,文体啊,结构啊,隐私啊,等等。佟琦没再说什么。
说到狠,特朗普和希拉里竞选的时候,有次喝酒,我们打赌,我和老弛赌川普,佟琦赌希拉里,一顿酒的。竞选结果出来的当晚,佟琦在我家楼下既不可思议又只能心悦诚服地请了我和老弛阿坚一顿大酒。显然,在这次赌博里,佟琦不如我们狠,他输了。但从长远上来看,输的可能是我们。
所以,如何叫“狠”,也是个挺复杂的事。
后来,大概就是一年多前吧,我终于被佟琦的小说打动甚至震动了。具体哪篇我不记得了,因为他每次都发我好几篇。我在邮件里跟佟琦说,这篇太牛逼了。
佟琦似乎开了窍了,原本被肤浅文学观念误导(比如要讲故事、要塑造人物、要有头有尾,要……)而分散的才华得以凝聚,他的小说得以在这个牛逼状态里喷涌而出。
他终于“狠”了,但他的“狠”跟王芝腾不同,他埋得很深,这肯定不是有意为之(创作上的有意为之只会弄巧成拙),我想是性格使然。看佟琦的小说,你会知道他是性格比较“面”(北京话柔弱懦弱的意思)的一个家伙,对此,他的小说写得太精彩了,他肯定一辈子饱受“面”之折磨,这份折磨终于在他的小说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映照出那些“不面”的家伙们的蠢态百出。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什么是软弱,什么是强大,这也是个挺复杂的事,有时正好跟表面上相反。
曹寇评价佟琦小说用了“照镜子”这个比喻,我觉得挺有意思,我想曹寇大概是指佟琦的朴实无华,看着像照镜子一般,但绝非照搬现实。说白了,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为何写作,大约就是现实映射在自己内心的影像与大家的习见不符甚至冲突,这让他不吐不快。优秀的写作者内心自有一面魔镜甚至照妖镜,大千世界在他内心以独有的方式显现,逼迫他要表达出来。他的重心在内心,而不是镜子。我理解曹寇的“照镜子”,是指大多数作家(他们确实是“作家”)的重心在镜子,作品看上去花里胡哨,却无半丝真诚可言。
那么可能就是有心沒心的事了,这一点,我越来越相信是天生。
佟琦内心的那面魔镜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不知道,我想他自己也不知道。我们不可能知道。也因此,写作才有意义,首先是对他自己,其次是对读者。
最后,忽然觉得写作这事,其实细想有点荒诞,比如佟琦吧,除了有点天赋,他的写作首先是他碰上了这个环境,他的青春期赶上了文学回光返照一般的黄金年代(上世纪90年代),后来他在图书馆工作,后来他遇见了我们这帮人等等,这一切,让他目前醉心于小说,静下来想,多少有点莫名其妙吧?
不过,一个人能醉心一件事,已经是我们天大的福分了,应该珍惜,因为它或多或少让我们免于浑浑噩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