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职高学生存在的青春逆反、青春恋爱、网络迷恋、厌学行为等四种不当行为,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找到学生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七种对策。
关键词:职高生不当行为解读心理需求对策
职高生普遍存在学习差、行为习惯差等问题。笔者常常听老师们抱怨:学习差还可以理解,还老是违反校纪校规。老师反复强调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但学生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这些制度。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其实他们知道不该违反,但在行动上控制不了自己,从而做出不当行为。笔者试着从心理学角度去解读学生常见的四种不当行为,并探究学生不当行为背后的问题根源,从而找到应对策略。
1职高学生不当行为的解读
职高学生的不当行为主要有青春逆反、青春“恋爱”、 网络迷恋、厌学行为等四类。笔者试着从心理学层面来解读这些不当行为。
1.1青春逆反
青春期学生在家、在校往往会表现出逆反,常出现不听话、顶撞等行为。他们对老师、父母的教导觉得烦,嫌老师哆嗦、嫌父母唠叨。青春期学生的内心烦躁,心中好象有一股无名火,对外界充满愤怒。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在青春期的逆反,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要求独立、发展自主、得到尊重的意愿。
1.2青春“恋爱”
男女生交往过密问题,是让老师觉得头痛的一种不当行为。笔者曾对400多名职高生进行一项关于青春期恋爱原因的调查,结果如下:我就觉得他好和他很理解我、关心我占60%,逃避现实中的心理压力占16%,为表明自己长大了占10%,为表现自己的自信占7%,为寻求刺激占5%,而寻找终身伴侣将来想结婚的只占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恋爱动机并不是为了婚姻,而是青春期情感交流的需要。从平时辅导的众多案例中,笔者有两个发现:
发现一:在家庭、学校得不到足够温暖和理解的学生,容易过早陷入情感的漩涡。他们在学校往往找不到同性朋友,从而转向交异性朋友。这时老师如果把它定性为“恋爱”,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下也会解读为自己“恋爱”了。那种异性的理解、关爱和温暖的美好感觉,让学生愿意冒着被老师发现,甚至被学校处分的危险。
发现二:自我价值感的偏差,让各方面很优秀的女孩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坏男孩”。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这是因为学生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不一致。“坏男孩”之“坏”的表现:我行我素,有个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信什么权威,对父母也从不言听计从。那些优秀女生的现实自我中缺乏“坏”的成分,她渴望和那些“坏男孩”建立密切关系,仿佛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
1.3网络迷恋
网络迷恋行为有很多种,如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交友、网络信息、网络交易等等。相关调查表明,男生在网络上,主要沉迷于暴力的网络游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迷恋行为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需要,缺失什么,就迷恋什么。男生沉迷于暴力的网络游戏,实质上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成就感的缺失。他们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心情郁闷。在网络中,随着暴力游戏一级一级成功的升级,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满足。同时,暴力的网游往往指向攻击欲望的实现、愤怒和敌意的畅快表达,因为对现实的愤怒发泄到非现实的领地是安全的。
女生主要迷恋网络交友,因为她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体会不到归属感,得不到周围他人的关爱,从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自己的缺失。如有些学生24小时都挂着QQ,她们生怕错失交友的良机,牢牢地抓着这个精神支柱。同时,她们还可以在网络迷恋中麻醉自己,宣泄焦虑、愤怒等情绪。
1.4厌学行为
在与来访学生聊起学习话题时,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不是学习的料”。职高的语文课和专业技能操作课,这些课与以前的学习基础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学生认真对待,学它不是一件难事。但他们打着“我不是学习的料”这个幌子,不断给自己消极暗示,给自己的厌学行为找借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他们的自我评价、自我认同出了问题。因为先前失败的学习经历,加上父母或老师的一些否定性评价,让他们对自我作了“我不行” “我不是学习的料”这样的否定性结论。
2 职高学生不当行为的原因
案例:吴某,高二营销班男生,从初中开始就不服从老师管理,捣乱、旷课、顶撞是常有的事,老师常让他回家反省,成绩也越来越差。高二开学转班两月后,他变了,顶撞行为少了,上课认真了,作业上交了,学习成绩也好转了。据吴某说:他对那些平时不关心我们,我们犯错时施以训斥、打骂、挖苦、告状、惩罚的老师非常反感,因此他就处处与老师对着干,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安宁;现在的班主任比较尊重人,让他们感觉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生活上关心他们,失败了鼓励他们,犯错了理解他们,以商量引导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为人的原则、处世的态度,这些让大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感和自我价值感。
从这个案例来看,集体的归属感、温暖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是学生不当行为的根源。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前四种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可知,需求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动力。不论哪个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成长所需要建立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成就感、同伴关系、亲密关系等等。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愤怒就会以逆反、“恋爱”、 网络迷恋、厌学、破坏公物、捣乱等行为表现出来。他们以获得注意、争取权力、自暴自弃、攻击报复等方式来表达、传递他们的需求信息。
3 职高学生不当行为的对策
案例:学生上课经常闹事、捣乱,老师找家长,家长说“早就没有办法”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其心理需求----得到老师的关注,展示自己的价值,然后回应他的需求-----弱化他捣乱的一面,强化赞美他阳光的一面,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学生的不当行为:
3.1更新观念,换个角度,换种心情
学生的问题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必须经历的问题。职高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解决好成长中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用抱怨地心态去对待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只能增添更多的烦恼,不如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接纳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行为,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他们会慢慢成长起来,我们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是我们的工作价值所在,是家庭的希望、家长的期盼。
3.2尊重学生,以柔克刚,化解逆反
青春逆反的学生,希望我们把他们看作成人来平等对待。如果我们能放下师道尊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用以柔克刚的方式,会更容易化解他们的逆反。如我们在管理未挂校牌等不守纪行为的学生时,会出现学生不服从管理、顶撞老师的情况。这时,如果我们不理解他,和他较劲到底,双方情绪冲突会升级,结果会两败俱伤。如果我们顺着他点,不和他较劲,而是心平气和地欣赏他、肯定他,然后引导他去思考:这样的做法,别人会怎么看?是否是最好的处理办法?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这样可能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3.3关爱学生,融洽关系,引领学生成长
如果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鼓励他们,挫折面前支持他们,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引导工作就有了基础。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心平气和地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及后果,培养他们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意识,学习为人的原则和处事的态度,学会选择最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3.4构建和谐,活动感悟,温暖学生心灵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提高学生凝聚力,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通过班团活动课,引导学生认识到,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处世方法、价值观,对同学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单行行不远,单飞飞不高,人是需要互相扶持的,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上、学习中互帮互助。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对你好,对你好的人要珍惜,要学会感恩,让大家在班级中充满温暖、快乐和幸福。
3.5张贴积极标签,提高学生自我评价
心理学常关注到这样的现象:父母或老师总是通过一些否定性语言来批评或责骂学生,当这样的交流信息达到一定的量,学生会把这些语言不加识别的内化在自己的意识里,慢慢的发展出很糟糕的行为个性。相反,父母或老师总是用肯定性的语言来激励、支持、欣赏学生,学生无意识间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特性。这就是语言的雕塑作用,也是心理学上的贴标签效应。我们用放大镜寻找学生各方面的优点和进步,时常用肯定性的语言去激励、支持、欣赏学生,如“你诚实守信”“你为人热情”“你乐于助人”“你善解人意”“你很有潜力”“你懂事了”“你处事干练”“你进步很大”等,让他们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朝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3.6提供舞台,展示优势,提升学生自我价值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个个都是才,我们不妨提供各种各样的舞台,以小组、寝室、班级甚至与邻班之间开展各种友谊比赛,如专业技能比赛、球赛、棋类比赛、拔河比赛、书法比赛等,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还锻炼和展示了学生的优势,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3.7做好家访,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效果
学生的温暖感和自我价值感,也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访,指导家长,提升家教理念和教育方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提高教育效果。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爱,创造条件尽力修复好学生的归属感、温暖感和自我价值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相信学生能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健康成长,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健.学校心理学 [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2] [美]马斯洛著 ,许金声, 程朝翔译. 《动机与人格》[M]. 华夏出版社 1987年11月.
[3][美]霍华德.加德纳通讯社著 ,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 1999年9月.
关键词:职高生不当行为解读心理需求对策
职高生普遍存在学习差、行为习惯差等问题。笔者常常听老师们抱怨:学习差还可以理解,还老是违反校纪校规。老师反复强调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但学生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这些制度。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其实他们知道不该违反,但在行动上控制不了自己,从而做出不当行为。笔者试着从心理学角度去解读学生常见的四种不当行为,并探究学生不当行为背后的问题根源,从而找到应对策略。
1职高学生不当行为的解读
职高学生的不当行为主要有青春逆反、青春“恋爱”、 网络迷恋、厌学行为等四类。笔者试着从心理学层面来解读这些不当行为。
1.1青春逆反
青春期学生在家、在校往往会表现出逆反,常出现不听话、顶撞等行为。他们对老师、父母的教导觉得烦,嫌老师哆嗦、嫌父母唠叨。青春期学生的内心烦躁,心中好象有一股无名火,对外界充满愤怒。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在青春期的逆反,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要求独立、发展自主、得到尊重的意愿。
1.2青春“恋爱”
男女生交往过密问题,是让老师觉得头痛的一种不当行为。笔者曾对400多名职高生进行一项关于青春期恋爱原因的调查,结果如下:我就觉得他好和他很理解我、关心我占60%,逃避现实中的心理压力占16%,为表明自己长大了占10%,为表现自己的自信占7%,为寻求刺激占5%,而寻找终身伴侣将来想结婚的只占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恋爱动机并不是为了婚姻,而是青春期情感交流的需要。从平时辅导的众多案例中,笔者有两个发现:
发现一:在家庭、学校得不到足够温暖和理解的学生,容易过早陷入情感的漩涡。他们在学校往往找不到同性朋友,从而转向交异性朋友。这时老师如果把它定性为“恋爱”,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下也会解读为自己“恋爱”了。那种异性的理解、关爱和温暖的美好感觉,让学生愿意冒着被老师发现,甚至被学校处分的危险。
发现二:自我价值感的偏差,让各方面很优秀的女孩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坏男孩”。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这是因为学生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不一致。“坏男孩”之“坏”的表现:我行我素,有个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信什么权威,对父母也从不言听计从。那些优秀女生的现实自我中缺乏“坏”的成分,她渴望和那些“坏男孩”建立密切关系,仿佛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
1.3网络迷恋
网络迷恋行为有很多种,如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交友、网络信息、网络交易等等。相关调查表明,男生在网络上,主要沉迷于暴力的网络游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迷恋行为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需要,缺失什么,就迷恋什么。男生沉迷于暴力的网络游戏,实质上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成就感的缺失。他们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心情郁闷。在网络中,随着暴力游戏一级一级成功的升级,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满足。同时,暴力的网游往往指向攻击欲望的实现、愤怒和敌意的畅快表达,因为对现实的愤怒发泄到非现实的领地是安全的。
女生主要迷恋网络交友,因为她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体会不到归属感,得不到周围他人的关爱,从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自己的缺失。如有些学生24小时都挂着QQ,她们生怕错失交友的良机,牢牢地抓着这个精神支柱。同时,她们还可以在网络迷恋中麻醉自己,宣泄焦虑、愤怒等情绪。
1.4厌学行为
在与来访学生聊起学习话题时,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不是学习的料”。职高的语文课和专业技能操作课,这些课与以前的学习基础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学生认真对待,学它不是一件难事。但他们打着“我不是学习的料”这个幌子,不断给自己消极暗示,给自己的厌学行为找借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他们的自我评价、自我认同出了问题。因为先前失败的学习经历,加上父母或老师的一些否定性评价,让他们对自我作了“我不行” “我不是学习的料”这样的否定性结论。
2 职高学生不当行为的原因
案例:吴某,高二营销班男生,从初中开始就不服从老师管理,捣乱、旷课、顶撞是常有的事,老师常让他回家反省,成绩也越来越差。高二开学转班两月后,他变了,顶撞行为少了,上课认真了,作业上交了,学习成绩也好转了。据吴某说:他对那些平时不关心我们,我们犯错时施以训斥、打骂、挖苦、告状、惩罚的老师非常反感,因此他就处处与老师对着干,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安宁;现在的班主任比较尊重人,让他们感觉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生活上关心他们,失败了鼓励他们,犯错了理解他们,以商量引导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为人的原则、处世的态度,这些让大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感和自我价值感。
从这个案例来看,集体的归属感、温暖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是学生不当行为的根源。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前四种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可知,需求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动力。不论哪个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成长所需要建立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成就感、同伴关系、亲密关系等等。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愤怒就会以逆反、“恋爱”、 网络迷恋、厌学、破坏公物、捣乱等行为表现出来。他们以获得注意、争取权力、自暴自弃、攻击报复等方式来表达、传递他们的需求信息。
3 职高学生不当行为的对策
案例:学生上课经常闹事、捣乱,老师找家长,家长说“早就没有办法”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其心理需求----得到老师的关注,展示自己的价值,然后回应他的需求-----弱化他捣乱的一面,强化赞美他阳光的一面,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学生的不当行为:
3.1更新观念,换个角度,换种心情
学生的问题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必须经历的问题。职高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解决好成长中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用抱怨地心态去对待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只能增添更多的烦恼,不如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接纳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行为,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他们会慢慢成长起来,我们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是我们的工作价值所在,是家庭的希望、家长的期盼。
3.2尊重学生,以柔克刚,化解逆反
青春逆反的学生,希望我们把他们看作成人来平等对待。如果我们能放下师道尊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用以柔克刚的方式,会更容易化解他们的逆反。如我们在管理未挂校牌等不守纪行为的学生时,会出现学生不服从管理、顶撞老师的情况。这时,如果我们不理解他,和他较劲到底,双方情绪冲突会升级,结果会两败俱伤。如果我们顺着他点,不和他较劲,而是心平气和地欣赏他、肯定他,然后引导他去思考:这样的做法,别人会怎么看?是否是最好的处理办法?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这样可能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3.3关爱学生,融洽关系,引领学生成长
如果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鼓励他们,挫折面前支持他们,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引导工作就有了基础。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心平气和地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及后果,培养他们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意识,学习为人的原则和处事的态度,学会选择最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3.4构建和谐,活动感悟,温暖学生心灵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提高学生凝聚力,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通过班团活动课,引导学生认识到,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处世方法、价值观,对同学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单行行不远,单飞飞不高,人是需要互相扶持的,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上、学习中互帮互助。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对你好,对你好的人要珍惜,要学会感恩,让大家在班级中充满温暖、快乐和幸福。
3.5张贴积极标签,提高学生自我评价
心理学常关注到这样的现象:父母或老师总是通过一些否定性语言来批评或责骂学生,当这样的交流信息达到一定的量,学生会把这些语言不加识别的内化在自己的意识里,慢慢的发展出很糟糕的行为个性。相反,父母或老师总是用肯定性的语言来激励、支持、欣赏学生,学生无意识间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特性。这就是语言的雕塑作用,也是心理学上的贴标签效应。我们用放大镜寻找学生各方面的优点和进步,时常用肯定性的语言去激励、支持、欣赏学生,如“你诚实守信”“你为人热情”“你乐于助人”“你善解人意”“你很有潜力”“你懂事了”“你处事干练”“你进步很大”等,让他们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朝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3.6提供舞台,展示优势,提升学生自我价值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个个都是才,我们不妨提供各种各样的舞台,以小组、寝室、班级甚至与邻班之间开展各种友谊比赛,如专业技能比赛、球赛、棋类比赛、拔河比赛、书法比赛等,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还锻炼和展示了学生的优势,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3.7做好家访,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效果
学生的温暖感和自我价值感,也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访,指导家长,提升家教理念和教育方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提高教育效果。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爱,创造条件尽力修复好学生的归属感、温暖感和自我价值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相信学生能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健康成长,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健.学校心理学 [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2] [美]马斯洛著 ,许金声, 程朝翔译. 《动机与人格》[M]. 华夏出版社 1987年11月.
[3][美]霍华德.加德纳通讯社著 ,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 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