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前提。所谓观察能力,是在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思维活动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征。观察能力既是智力的门户又是智力的源泉。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那么,教师应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精选观察对象,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在指导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美感的事物作为学生观察对象,从而激发观察兴趣。观察的内容十分广泛,社会生活、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结合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作文能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组织学生养蝌蚪并进行观察,记录下蝌蚪的变化情况,每天向老师汇报。学生通过亲自饲养,实地观察,弄清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小蝌蚪什么时候长出后腿,什么时候长出前腿,什么时候会变成青蛙等等。让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写成几段通顺的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抓住观察的有利契机,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偶发事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室外噪声轰鸣,室内学生无精打采。突然,一只蜻蜒煽动着翅膀飞进了教室,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了,个个神采飞扬,目光随着蜻蜒转来转去……我略加思考,停止了上课,让学生尽情观看蜻蜒的表演,并稍加指点。一会儿,蜻蜒逃出了教室。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情景,并注意言之有序,然后让学生把它写下来。学生们饶有兴味,写出了生动的观察作文《蜻蜒飞进了我
们的教室》。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培养积累素材的能力
写文章,首先必须拥有有关的感性表象。可这些表象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小学生观察事物的突出特点是无意性和情绪性很强。他们常常是怀着看热闹、找兴趣的心理去观察事物,往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随意性大,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感受不深,易于忘记。
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内容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作文的要求,向他们提出近期内观察的目标、任务、重点对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学生就会有计划、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仔细观察某些事物,促进学生全面、细致地对观察对象做出深入、客观的分析思考,深化认识,提高观察效果,丰富作文素材内容。如:在教学《我喜爱的一种植物》时,要根据作文所在单元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顺序、观察方法。同时,布置学生课外观察,做好观察笔记,寻找新的发现:(1)校园里有哪些植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哪些方面你感兴趣?(2)你家或邻居都种了哪些花草?选两三种说说它们的杆、枝、叶、花有什么区别。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任务、对象,就会出现一种主动、积极认真的观察态度,从而使观察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不是像镜子那样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有意的知觉过程。根据儿童随意性强的特点,教师必须重视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1.教给学生观察顺序
任何事物,无论是动还是静,它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观察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顺序。一般的观察顺序有:整体—部分—整体;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中间到两边或从两边到中间等等,如:指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时,就可以选用“整体—部分—整体”、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先让学生观察整个活动场面的活动气氛,再观察每一个角落的活动情况,最后回到整体上。这样,不但教给了学生观察方法,还教会了学生有序的说话、作文。
2.在观察时要善于比较
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笼统、粗略的。他们不善于将对象与对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进行比较。比较法就是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掌握其特点。如:教学《乌鸦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插图时,向学生提问:图上画着乌鸦想喝水可喝不着,乌鸦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说:“乌鸦心里着急。”教师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于是,学生就注意到了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观察后,学生回答:“乌鸦的两个翅膀像两只手一样抱着瓶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学到第三幅图时,一个学生说:“乌鸦喝着水了,它高兴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线。”另一个学生说:“它还拍翅膀,心里高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从乌鸦的眼睛、翅膀的变化—这些很容易忽视的细节上来发现乌鸦的心情,这是很难得的。
3.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感知事物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层层深入地探究,使认识不断深化而达到对事物有个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由此物此景此情联想到彼物彼景彼情;由眼前想到过去或将来,使思维更加活跃,认识更加广阔。如:开展游戏,组织活动,实现观察的正迁移。游戏、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各种感官充分投入,使观察能获得真切的、强烈的感受,而且,这样的观察,学生更具有主动性,教师适时指导,效果更佳。在做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后,大家观察到,越是排在后面的,越容易被老鹰抓到,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所见就会感受出原因。要想不被老鹰抓住,就只有一心跟着母鸡,不能开半点小差。从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的训练能增强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获得作文的一手材料,提高作文能力。
总之,指导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帮助学生解决“源”的问题,要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作者联通:641421四川省简阳市贾家镇中心小学)
一.精选观察对象,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在指导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美感的事物作为学生观察对象,从而激发观察兴趣。观察的内容十分广泛,社会生活、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结合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作文能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组织学生养蝌蚪并进行观察,记录下蝌蚪的变化情况,每天向老师汇报。学生通过亲自饲养,实地观察,弄清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小蝌蚪什么时候长出后腿,什么时候长出前腿,什么时候会变成青蛙等等。让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写成几段通顺的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抓住观察的有利契机,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偶发事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室外噪声轰鸣,室内学生无精打采。突然,一只蜻蜒煽动着翅膀飞进了教室,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了,个个神采飞扬,目光随着蜻蜒转来转去……我略加思考,停止了上课,让学生尽情观看蜻蜒的表演,并稍加指点。一会儿,蜻蜒逃出了教室。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情景,并注意言之有序,然后让学生把它写下来。学生们饶有兴味,写出了生动的观察作文《蜻蜒飞进了我
们的教室》。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培养积累素材的能力
写文章,首先必须拥有有关的感性表象。可这些表象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小学生观察事物的突出特点是无意性和情绪性很强。他们常常是怀着看热闹、找兴趣的心理去观察事物,往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随意性大,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感受不深,易于忘记。
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内容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作文的要求,向他们提出近期内观察的目标、任务、重点对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学生就会有计划、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仔细观察某些事物,促进学生全面、细致地对观察对象做出深入、客观的分析思考,深化认识,提高观察效果,丰富作文素材内容。如:在教学《我喜爱的一种植物》时,要根据作文所在单元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顺序、观察方法。同时,布置学生课外观察,做好观察笔记,寻找新的发现:(1)校园里有哪些植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哪些方面你感兴趣?(2)你家或邻居都种了哪些花草?选两三种说说它们的杆、枝、叶、花有什么区别。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任务、对象,就会出现一种主动、积极认真的观察态度,从而使观察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不是像镜子那样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有意的知觉过程。根据儿童随意性强的特点,教师必须重视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1.教给学生观察顺序
任何事物,无论是动还是静,它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观察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顺序。一般的观察顺序有:整体—部分—整体;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中间到两边或从两边到中间等等,如:指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时,就可以选用“整体—部分—整体”、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先让学生观察整个活动场面的活动气氛,再观察每一个角落的活动情况,最后回到整体上。这样,不但教给了学生观察方法,还教会了学生有序的说话、作文。
2.在观察时要善于比较
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笼统、粗略的。他们不善于将对象与对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进行比较。比较法就是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掌握其特点。如:教学《乌鸦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插图时,向学生提问:图上画着乌鸦想喝水可喝不着,乌鸦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说:“乌鸦心里着急。”教师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于是,学生就注意到了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观察后,学生回答:“乌鸦的两个翅膀像两只手一样抱着瓶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学到第三幅图时,一个学生说:“乌鸦喝着水了,它高兴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线。”另一个学生说:“它还拍翅膀,心里高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从乌鸦的眼睛、翅膀的变化—这些很容易忽视的细节上来发现乌鸦的心情,这是很难得的。
3.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感知事物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层层深入地探究,使认识不断深化而达到对事物有个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由此物此景此情联想到彼物彼景彼情;由眼前想到过去或将来,使思维更加活跃,认识更加广阔。如:开展游戏,组织活动,实现观察的正迁移。游戏、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各种感官充分投入,使观察能获得真切的、强烈的感受,而且,这样的观察,学生更具有主动性,教师适时指导,效果更佳。在做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后,大家观察到,越是排在后面的,越容易被老鹰抓到,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所见就会感受出原因。要想不被老鹰抓住,就只有一心跟着母鸡,不能开半点小差。从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的训练能增强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获得作文的一手材料,提高作文能力。
总之,指导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帮助学生解决“源”的问题,要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作者联通:641421四川省简阳市贾家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