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探索式;悬念式;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A)—0079—01
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方法,创设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灵活思考、主动探究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那么,怎样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呢?
“探索式”的情境引人入胜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学生遇到矛盾时给予点拨,启发学生再发现、再创造。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三个圆、绳子和直尺动手操作,探究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计算得知: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我适时进行点拨,使学生轻松获得圆周率的知识,并顺势推导出: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或圆的周长=圆周率×半径×2。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了发展性领域的教学目标,已不仅是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入了真正思考的境界。
“悬念式”的情境扣人心弦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如果能独辟蹊径,创设一个吸引力强、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不仅可以迅速牵动学生的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构建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这些悬念的逐层解开,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去。
如,一节公开课是教学“抽屉原理”。课刚开始,教师就对学生说:“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但老师有一个担心,大家可以猜到吗?”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这个“担心”集中起来,纷纷开始猜测:“老师担心我们不敢发言。”“老师担心我们跟你配合不好。”教师微笑着摇摇头说:“其实我最担心这节课你们不会玩。”学生们带着疑惑,瞪大眼睛看老师到底耍什么花招,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时,教师按小组发放了学具,紧接着出示4个例题:1.把5个乒乓球放进2个盒子里;2.把7个乒乓球放进3个盒子里;3.把9个乒乓球放进4个盒子里;4. 把8个乒乓球放进3个盒子里。然后说:“你们想怎么放就怎么放,把每个例题放乒乓球的情况记录下来,会吗?”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信心十足地“玩”起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寻找“抽屉原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悬念式情境以其新、奇、趣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完全打破了以往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并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共同特点,然后引出“抽屉原理”的常规教学。
“开放式”的情境妙趣横生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构建,是对已有认知的同化和顺应。同时,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新知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如果从中选择素材,创设一些开放性的情境,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主动学习从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心动”开始,那产生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如,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先出示两个小数5.68和5.7让全班同学直观猜测判断大小。这时出现两种答案:有的认为5.68大,有的认为5.7大。于是学生按自己的猜测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反方说因为5.68的小数位数多 ,所以5.68大。正方提出了更有力的证据:有的说5.68里有568个百分之一,而5.7里有570个百分之一,所以5.7大;有的说因为两个数的整数部分同样大,而5.7的十分位要比5.68的十分位大,所以5.7大;还有的同学创造性地在两个小数的后面加上一个“元”字,根据生活经验,5.7元比5.68元多,所以5.7大。激烈的争论最终使反方心服口服,从而全班达成共识。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编辑:刘立英
探索式;悬念式;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A)—0079—01
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方法,创设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灵活思考、主动探究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那么,怎样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呢?
“探索式”的情境引人入胜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学生遇到矛盾时给予点拨,启发学生再发现、再创造。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三个圆、绳子和直尺动手操作,探究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计算得知: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我适时进行点拨,使学生轻松获得圆周率的知识,并顺势推导出: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或圆的周长=圆周率×半径×2。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了发展性领域的教学目标,已不仅是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入了真正思考的境界。
“悬念式”的情境扣人心弦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如果能独辟蹊径,创设一个吸引力强、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不仅可以迅速牵动学生的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构建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这些悬念的逐层解开,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去。
如,一节公开课是教学“抽屉原理”。课刚开始,教师就对学生说:“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但老师有一个担心,大家可以猜到吗?”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这个“担心”集中起来,纷纷开始猜测:“老师担心我们不敢发言。”“老师担心我们跟你配合不好。”教师微笑着摇摇头说:“其实我最担心这节课你们不会玩。”学生们带着疑惑,瞪大眼睛看老师到底耍什么花招,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时,教师按小组发放了学具,紧接着出示4个例题:1.把5个乒乓球放进2个盒子里;2.把7个乒乓球放进3个盒子里;3.把9个乒乓球放进4个盒子里;4. 把8个乒乓球放进3个盒子里。然后说:“你们想怎么放就怎么放,把每个例题放乒乓球的情况记录下来,会吗?”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信心十足地“玩”起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寻找“抽屉原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悬念式情境以其新、奇、趣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完全打破了以往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并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共同特点,然后引出“抽屉原理”的常规教学。
“开放式”的情境妙趣横生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构建,是对已有认知的同化和顺应。同时,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新知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如果从中选择素材,创设一些开放性的情境,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主动学习从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心动”开始,那产生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如,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先出示两个小数5.68和5.7让全班同学直观猜测判断大小。这时出现两种答案:有的认为5.68大,有的认为5.7大。于是学生按自己的猜测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反方说因为5.68的小数位数多 ,所以5.68大。正方提出了更有力的证据:有的说5.68里有568个百分之一,而5.7里有570个百分之一,所以5.7大;有的说因为两个数的整数部分同样大,而5.7的十分位要比5.68的十分位大,所以5.7大;还有的同学创造性地在两个小数的后面加上一个“元”字,根据生活经验,5.7元比5.68元多,所以5.7大。激烈的争论最终使反方心服口服,从而全班达成共识。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