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离不开教学提问。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师生问答是使课堂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思维的发展。
“高层次”提问,可以避免学生仅对问题作“对与错”或“是与否”的表面回答,并引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根据、思维的线路,起到优化学生思维,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提高应答的深度等作用;“高层次”问题,能拓展学生思路,有序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进而提高思维的创造性;“高层次”问题,能够挖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高层次”问题,有时会为教师提供学生的某些学习信息,如学生知识的来源、思维的走向和模式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问题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那么,数学课堂的“高层次”问题有哪些类型呢?在设计“高层次”的课堂问题时,又应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认识。
一、“高层次”问题的类型
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高层次”问题分为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三大类。
1.分析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分析提供的资料,弄清知识的关系。提问常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分析”等。
例如,在教学“连减的简便计算”时,例题是:我昨天看到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后,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让不同算法的学生代表上台板演:
第一种:234-66-34=168-34=134(页)
第二种:234-66-34=234-(66+34)=234-100=134(页)
第三种:234-66-34=234-34-66=200-66=134(页)
学生板演完后,我问学生:“上面这三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会自然地对上面三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就学会了连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了。
这类分析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整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
2.综合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以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能够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提问常用的关键词是:“综合”、“归纳”、“小结”等。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例题是:参加种树的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集体分析了题意后,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请不同算法的学生代表板演如下:
方法一:(4+2)×25 =6×25=150(人)
方法二:4×25+2×25=100+50=150(人)
学生板演完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观察上面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小结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通过观察,发现:(4+2)×25和4×25+2×25的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也就是(4+2)×25和4×25+2×25是相等的关系,可以写成(4+2)×25=4×25+2×25,从而总结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这样,学生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综合成了乘法分配律,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类综合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和想象力。
3.评价性问题。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对一些观念、解决办法等进行判断选择,提出见解、作出评价等,它能帮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评判事物和材料的价值。提问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你对……有什么看法”等。
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理解、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它们的特征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判断一下‘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这个说法对吗?”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通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并以真分数和假分数各自的特征,这些知识为标准,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判断。
二、“高层次”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1.提问要因人而异。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因人而异。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些,也就是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的問题要容易一些,否则,他们将丧失答问的信心。
因此,高层次问题的提问对象,应偏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等生,优等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的思维。
2.充分预设与随机应变相结合。充分预设课堂提问是备课的重点和关键,提问的内容、方法、时机都要提前预设并要准备不同的方案。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现象与问题随机应变。
例如,在“带分数”的教学中,有个把1化成假分数的小环节。课前,我只设计请2名学生举例。上课时,学生1,举例:“1= ” 。学生2,举例:“1= ”。正当我想照着教案的设计让学生小结归纳时,有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大声说:“老师,我还能举不同的例子。”我看到这个学生很诚恳,很急切的样子,就对他说:“好,请说出你与众不同的例子。”那学生大声说:“1= ”。说完,学生一脸的自豪。这个学生的回答,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顿时,教室里炸开了,学生们纷纷举手,“我还有不同的例子”一声比一声大,“1= ”,“1= ”……趁着学生思维的高潮时刻,我问:“谁能用一句话表示出你发现的问题?”这样,把1化成假分数的规律,不是由老师总结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来了。
可见,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迸发灵感的回答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及时调整自己提问的角度和方式,这样,教学会达到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
3.控制数量与提高质量相统一。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时容易被各种因素干扰,有时会偏离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某一个问题上纠缠或拓展过多。
可见,课堂上教师要精选问题,牢牢把握几个主要的问题,舍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高层次”的课堂提问,就不会问得没有价值了。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高层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以上三个“高层次”问题的类型,同时牢记“高层次”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宁武镇宁武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高层次”提问,可以避免学生仅对问题作“对与错”或“是与否”的表面回答,并引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根据、思维的线路,起到优化学生思维,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提高应答的深度等作用;“高层次”问题,能拓展学生思路,有序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进而提高思维的创造性;“高层次”问题,能够挖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高层次”问题,有时会为教师提供学生的某些学习信息,如学生知识的来源、思维的走向和模式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问题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那么,数学课堂的“高层次”问题有哪些类型呢?在设计“高层次”的课堂问题时,又应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认识。
一、“高层次”问题的类型
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高层次”问题分为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三大类。
1.分析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分析提供的资料,弄清知识的关系。提问常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分析”等。
例如,在教学“连减的简便计算”时,例题是:我昨天看到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后,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让不同算法的学生代表上台板演:
第一种:234-66-34=168-34=134(页)
第二种:234-66-34=234-(66+34)=234-100=134(页)
第三种:234-66-34=234-34-66=200-66=134(页)
学生板演完后,我问学生:“上面这三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会自然地对上面三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就学会了连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了。
这类分析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整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
2.综合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以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能够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提问常用的关键词是:“综合”、“归纳”、“小结”等。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例题是:参加种树的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集体分析了题意后,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请不同算法的学生代表板演如下:
方法一:(4+2)×25 =6×25=150(人)
方法二:4×25+2×25=100+50=150(人)
学生板演完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观察上面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小结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通过观察,发现:(4+2)×25和4×25+2×25的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也就是(4+2)×25和4×25+2×25是相等的关系,可以写成(4+2)×25=4×25+2×25,从而总结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这样,学生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综合成了乘法分配律,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类综合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和想象力。
3.评价性问题。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对一些观念、解决办法等进行判断选择,提出见解、作出评价等,它能帮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评判事物和材料的价值。提问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你对……有什么看法”等。
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理解、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它们的特征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判断一下‘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这个说法对吗?”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通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并以真分数和假分数各自的特征,这些知识为标准,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判断。
二、“高层次”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1.提问要因人而异。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因人而异。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些,也就是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的問题要容易一些,否则,他们将丧失答问的信心。
因此,高层次问题的提问对象,应偏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等生,优等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的思维。
2.充分预设与随机应变相结合。充分预设课堂提问是备课的重点和关键,提问的内容、方法、时机都要提前预设并要准备不同的方案。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现象与问题随机应变。
例如,在“带分数”的教学中,有个把1化成假分数的小环节。课前,我只设计请2名学生举例。上课时,学生1,举例:“1= ” 。学生2,举例:“1= ”。正当我想照着教案的设计让学生小结归纳时,有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大声说:“老师,我还能举不同的例子。”我看到这个学生很诚恳,很急切的样子,就对他说:“好,请说出你与众不同的例子。”那学生大声说:“1= ”。说完,学生一脸的自豪。这个学生的回答,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顿时,教室里炸开了,学生们纷纷举手,“我还有不同的例子”一声比一声大,“1= ”,“1= ”……趁着学生思维的高潮时刻,我问:“谁能用一句话表示出你发现的问题?”这样,把1化成假分数的规律,不是由老师总结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来了。
可见,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迸发灵感的回答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及时调整自己提问的角度和方式,这样,教学会达到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
3.控制数量与提高质量相统一。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时容易被各种因素干扰,有时会偏离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某一个问题上纠缠或拓展过多。
可见,课堂上教师要精选问题,牢牢把握几个主要的问题,舍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高层次”的课堂提问,就不会问得没有价值了。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高层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以上三个“高层次”问题的类型,同时牢记“高层次”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宁武镇宁武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