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效率及怎样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始终是困扰学校、教师的根本问题,如何以《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更新教育理念,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显得十分迫切。
关键词:优化;学生;主体意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普遍存在着“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这就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不但要更新教师的观念,还要更新学生的观念,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来说愿意上你的课,并且有很大的决心去学好你所教的课程。
一、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接收器,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硬塞到他们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成他们的能力。一切知识的积累,都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真正的变成自己的财富。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每一堂成功的课都必须有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投入。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尽量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趣味性的问题,去吸引学生主动的思考、好奇地询问、热切的探索,从而达到情感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讲《物质的量》这节课时,因为微观世界粒子非常抽象,学生很难想象。为了讲清楚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的关系,我就引用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提问:我们买大米是论粒买还是论斤买?
学生答:当然是论斤买,一粒一粒买得数多少才够。
引发学生讨论:微观世界粒子非常小,是论“个”数方便还是论“堆”数方便呢?
我想这样的效果肯定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并且强迫他们记下来要好得多,而且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对课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集中人的精力、激发人的冲天干劲,可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学生从实验接触化学,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求知欲”比较旺盛,这是教师搞好化学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必须要牢牢抓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不然在以后学习中,随着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增多,学生要理解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导致学生一时难以迅速消化,学习化学的兴趣就可能会很快淡化。成功的入门教育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主动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特别重视入门教育,主要做法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克服感性知识不足、视野不开阔的缺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为了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我们不仅做了教材中的实验,增加了“烧不着的手帕”等一些有趣实验,而且还下载了“化学工业的成就”、“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国防科技”短片放映给学生看,使学生产生了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渴望。他们从图文并茂的现代教育技术中获得了“化学是实用的”、“化学是有趣的”观念,好奇心大增,课后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解答,同时也想主动地探索一些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奥秘,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极浓的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减轻了教师繁重的课堂语言表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利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实践证明:大凡自己不感兴趣的就很难去投入,这也说明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已知喻未知,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智能的发展。试想,一节课只有45分钟,假如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也只能静静地听,结果必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并使他们有参与的成就感。
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根据《化学》课的学科特点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如果课堂上有演示实验,我会请一两位同学帮助我做演示,若有的试验操作学生接触过或做过,我就会放手让他们单独操作,这样也许会浪费一点时间,但效果却远好于我自己唱“独角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我还能适时地指出操作中学生出现的“失误”,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灵活要求学生,注重保护他们的主体意识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上课时,一定要以平和的语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做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讥讽者。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哲人詹姆士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可见,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对学生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學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学生如果能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部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有些学生实在是点而不化,教师也不能大发雷霆,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鼓励式教学比高压政策要好得多。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写作业时我一再要求把上次作业中出现的错题纠正过来,但总有一些同学记不住,刚开始呢,我就在课堂上批评这些同学,但收效甚微。有的同学改了下次就忘了,有的同学干脆就不改。于是,我换了一种方法:上课之前,我就把几份写得非常好的作业发给大家传阅,并表扬说这几位同学作业写得非常好,而且把上次作业中出现的错题纠正过来工工整整地写在本子上。一次,两次,没多久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改正错题了。你看,有时好的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我想教师在教学中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毕竟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就像我现在所教的两个班,一个班的学生基础好,自制力强,我就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另一个班的学生基础非常差,稍不留神成绩就滑下去了,所以对他们要采取保护的态度,要求太高他们难以达到,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待他们必须特别的注意,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他们多加关照,稍有进步,就立即表扬,是他们能够时刻感觉到老师的关怀,这样他们就不会在挫折中放弃。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逐渐就会有所提高。
五、提高思维质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让说才说,教师让想才想,而是应该积极主动的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优化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质量。
对于学生的奇思怪想,我们应该理解并给与支持,必要时可以拿出来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而不应该固定答案,固定模式,否则只会教出一些“机器人”一样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更不可能会有创新思维。所以教师的思想也应该开放。你的鼓励很可能造就一个“小牛顿”,所以在必要时要常鼓励那些爱动脑子的同学。学生的思维总能得到解放,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质量就会得到提高,主体意识也就得到了强化。
参考文献:
[1]马宏佳.化学教学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敏.课堂演示与教学结课方法[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关键词:优化;学生;主体意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普遍存在着“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这就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不但要更新教师的观念,还要更新学生的观念,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来说愿意上你的课,并且有很大的决心去学好你所教的课程。
一、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接收器,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硬塞到他们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成他们的能力。一切知识的积累,都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真正的变成自己的财富。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每一堂成功的课都必须有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投入。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尽量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趣味性的问题,去吸引学生主动的思考、好奇地询问、热切的探索,从而达到情感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讲《物质的量》这节课时,因为微观世界粒子非常抽象,学生很难想象。为了讲清楚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的关系,我就引用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提问:我们买大米是论粒买还是论斤买?
学生答:当然是论斤买,一粒一粒买得数多少才够。
引发学生讨论:微观世界粒子非常小,是论“个”数方便还是论“堆”数方便呢?
我想这样的效果肯定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并且强迫他们记下来要好得多,而且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对课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集中人的精力、激发人的冲天干劲,可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学生从实验接触化学,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求知欲”比较旺盛,这是教师搞好化学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必须要牢牢抓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不然在以后学习中,随着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增多,学生要理解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导致学生一时难以迅速消化,学习化学的兴趣就可能会很快淡化。成功的入门教育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主动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特别重视入门教育,主要做法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克服感性知识不足、视野不开阔的缺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为了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我们不仅做了教材中的实验,增加了“烧不着的手帕”等一些有趣实验,而且还下载了“化学工业的成就”、“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国防科技”短片放映给学生看,使学生产生了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渴望。他们从图文并茂的现代教育技术中获得了“化学是实用的”、“化学是有趣的”观念,好奇心大增,课后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解答,同时也想主动地探索一些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奥秘,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极浓的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减轻了教师繁重的课堂语言表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利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实践证明:大凡自己不感兴趣的就很难去投入,这也说明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已知喻未知,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智能的发展。试想,一节课只有45分钟,假如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也只能静静地听,结果必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并使他们有参与的成就感。
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根据《化学》课的学科特点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如果课堂上有演示实验,我会请一两位同学帮助我做演示,若有的试验操作学生接触过或做过,我就会放手让他们单独操作,这样也许会浪费一点时间,但效果却远好于我自己唱“独角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我还能适时地指出操作中学生出现的“失误”,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灵活要求学生,注重保护他们的主体意识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上课时,一定要以平和的语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做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讥讽者。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哲人詹姆士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可见,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对学生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學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学生如果能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部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有些学生实在是点而不化,教师也不能大发雷霆,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鼓励式教学比高压政策要好得多。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写作业时我一再要求把上次作业中出现的错题纠正过来,但总有一些同学记不住,刚开始呢,我就在课堂上批评这些同学,但收效甚微。有的同学改了下次就忘了,有的同学干脆就不改。于是,我换了一种方法:上课之前,我就把几份写得非常好的作业发给大家传阅,并表扬说这几位同学作业写得非常好,而且把上次作业中出现的错题纠正过来工工整整地写在本子上。一次,两次,没多久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改正错题了。你看,有时好的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我想教师在教学中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毕竟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就像我现在所教的两个班,一个班的学生基础好,自制力强,我就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另一个班的学生基础非常差,稍不留神成绩就滑下去了,所以对他们要采取保护的态度,要求太高他们难以达到,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待他们必须特别的注意,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他们多加关照,稍有进步,就立即表扬,是他们能够时刻感觉到老师的关怀,这样他们就不会在挫折中放弃。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逐渐就会有所提高。
五、提高思维质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让说才说,教师让想才想,而是应该积极主动的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优化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质量。
对于学生的奇思怪想,我们应该理解并给与支持,必要时可以拿出来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而不应该固定答案,固定模式,否则只会教出一些“机器人”一样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更不可能会有创新思维。所以教师的思想也应该开放。你的鼓励很可能造就一个“小牛顿”,所以在必要时要常鼓励那些爱动脑子的同学。学生的思维总能得到解放,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质量就会得到提高,主体意识也就得到了强化。
参考文献:
[1]马宏佳.化学教学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敏.课堂演示与教学结课方法[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