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种来源:新安S×安选6号。
审定情况:2005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皖品审05010460,苏审稻200602,国审稻200701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1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69.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3%,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2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0.5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5%(极显著)。
栽培要点: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秧龄30~35天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5万~2万穴,每穴栽插1~2粒谷苗。大田每亩施纯氮10~13公斤,氮、磷、钾比例1︰0.6︰1,磷肥和70%钾肥用做基肥,30%钾肥做保花肥,氮肥按5︰2︰2︰1比例分别做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干干湿湿促分蘖,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切忌断水过早。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智路3号
邮政编码:230088
联系人:陈金节
联系电话:0551-5136938
审定情况:2005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皖品审05010460,苏审稻200602,国审稻200701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1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69.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3%,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2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0.5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5%(极显著)。
栽培要点: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秧龄30~35天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5万~2万穴,每穴栽插1~2粒谷苗。大田每亩施纯氮10~13公斤,氮、磷、钾比例1︰0.6︰1,磷肥和70%钾肥用做基肥,30%钾肥做保花肥,氮肥按5︰2︰2︰1比例分别做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干干湿湿促分蘖,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切忌断水过早。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智路3号
邮政编码:230088
联系人:陈金节
联系电话:0551-5136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