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越来越看重开放性问题的求解教学,期望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立知识内部联系、形成开放问题解决能力。故而,本文探究了开放性问题教学,试图挖掘出培养学生数学开放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 开放问题 解决能力
何为开放问题?开放问题是以探索性为核心的,或条件不足、或结论不明的,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分析、联想想象、发散思维的一类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教师要贯彻“创新思维”理念组织教学。换句话说,开放问题教学中,学生必须经历假设、猜想、推理、对比、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旨在解放思想、创新思考,综合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基于此,我认为,在培养学生开放问题解决能力的道路上教师可以组织如下教学活动:
一、鼓励大胆假设
开放问题的特点是条件不足、结论多样,学生需要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走出解题框架的限制,创新性的思考,创造性的思维,才能解决开放问题,培养创新解题能力。鉴于此,教师需要做到:鼓励大胆假设,给学生足够的勇气突破既定解题思路的束缚,积极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潜移默化中增强开放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设等比数列{bn}的公比是q,前n项和为Sn,会有一个常数d让数列{Sn+d}是等比数列吗?如果有,说出常数d的值,如果没有,请做出解释。”这一问题,针对这种存在性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假设。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逐层深入的探究问题。即,假设存在常數d。当常数d存在时,根据等比数列性质,(Sn+d)(Sn+2+d)=(Sn+1+d)2,Sn·Sn+2-Sn+12=d(2Sn+1-Sn-Sn+2)。此时,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继续假设。如,假设q=1,Sn=na1,此时将Sn代入等比数列{Sn+d}中反证{Sn+d}是否为等比数列,结果显示常数d不存在。那么,q≠1时,常数d存在吗?接下来,学生又进行q≠1的假设探究,结果证明存在常数d让{Sn+d}成等比数列。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假设,学生逐步求解出了开放问题。因而,鼓励大胆假设是培养学生开放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引导联想想象
一般来说,开放问题的综合性强、涵盖知识广泛,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发散思维能力。鉴于此,培养开放问题解决能力要从培养发散思维和巩固知识基础入手。就目前而言,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但是无法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换句话说,高中生的数学基础不差,发散思维的能力较差。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训练发散思维的能力,逐渐培养开放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某医院购置了用98万购买了一套医用设备。但是,这套设备每年需要保养、维修,确保其精准工作。据悉,这套设备第一年的保养费用是12万,从第二年开始,这笔费用比上一年增加4万元。而这套设备带来的收益是每年50万元,从第几年,设备开始盈利?若干年后,医院想处理这套设备,购买更先进的仪器。先设计了两套处理方案,其一,当年平均盈利额达到最大值时,以30万元处理;其二,盈利额达到峰值时以12万元卖掉。哪种方案更为划算?”这一问题,由于问题是一段生活材料,学生没有看到任何数学信息。于是,我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回顾所学知识,找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通过阅读材料——抓取关键信息——联想想象——映射数学知识,学生发现此问题涉及求解不等式和函数最值两个知识点。找到突破口之后,学生回归问题,求解出了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联想想象,学生增强了发散思维能力,强化了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继而提高了开放问题解决能力。因而,引导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开放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指导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开放问题的一大特色。基于此,在探究开放问题时,学生可以应用不同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但是,现实教学中,学生一般只会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而且这种方法往往是最复杂、耗时最长的。鉴于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增强开放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已知a,b≥0,且a+b=1,那么,a2+b2的值是否存在,是多少?”这一问题,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学生开放问题解决能力。首先,根据条件判断,a2+b2的值肯定存在,至于值是多少,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在进一步探究中,我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方法。经过思考,大部分学生都提出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此时,我问:“还能想到其它的解题方法吗?”底下学生一片沉默。于是,我进行指导:“试着想想此题和三角函数的联系,大胆假设一下。”经过指导,学生掌握了三角换元解题思想。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多种解题方法,强化了创新思维能力。因而,指导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开放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在开放性问题教学中,教师就要以发散、探究、创新为理念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强化数学思维,潜移默化中形成开放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岳海青.浅谈高中数学开放性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6):126.
[2]杨昌座.浅谈高中数学开放性问题及教学分析[J].福建教学研究,2007,(0).
关键词:高中;数学 开放问题 解决能力
何为开放问题?开放问题是以探索性为核心的,或条件不足、或结论不明的,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分析、联想想象、发散思维的一类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教师要贯彻“创新思维”理念组织教学。换句话说,开放问题教学中,学生必须经历假设、猜想、推理、对比、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旨在解放思想、创新思考,综合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基于此,我认为,在培养学生开放问题解决能力的道路上教师可以组织如下教学活动:
一、鼓励大胆假设
开放问题的特点是条件不足、结论多样,学生需要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走出解题框架的限制,创新性的思考,创造性的思维,才能解决开放问题,培养创新解题能力。鉴于此,教师需要做到:鼓励大胆假设,给学生足够的勇气突破既定解题思路的束缚,积极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潜移默化中增强开放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设等比数列{bn}的公比是q,前n项和为Sn,会有一个常数d让数列{Sn+d}是等比数列吗?如果有,说出常数d的值,如果没有,请做出解释。”这一问题,针对这种存在性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假设。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逐层深入的探究问题。即,假设存在常數d。当常数d存在时,根据等比数列性质,(Sn+d)(Sn+2+d)=(Sn+1+d)2,Sn·Sn+2-Sn+12=d(2Sn+1-Sn-Sn+2)。此时,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继续假设。如,假设q=1,Sn=na1,此时将Sn代入等比数列{Sn+d}中反证{Sn+d}是否为等比数列,结果显示常数d不存在。那么,q≠1时,常数d存在吗?接下来,学生又进行q≠1的假设探究,结果证明存在常数d让{Sn+d}成等比数列。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假设,学生逐步求解出了开放问题。因而,鼓励大胆假设是培养学生开放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引导联想想象
一般来说,开放问题的综合性强、涵盖知识广泛,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发散思维能力。鉴于此,培养开放问题解决能力要从培养发散思维和巩固知识基础入手。就目前而言,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但是无法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换句话说,高中生的数学基础不差,发散思维的能力较差。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训练发散思维的能力,逐渐培养开放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某医院购置了用98万购买了一套医用设备。但是,这套设备每年需要保养、维修,确保其精准工作。据悉,这套设备第一年的保养费用是12万,从第二年开始,这笔费用比上一年增加4万元。而这套设备带来的收益是每年50万元,从第几年,设备开始盈利?若干年后,医院想处理这套设备,购买更先进的仪器。先设计了两套处理方案,其一,当年平均盈利额达到最大值时,以30万元处理;其二,盈利额达到峰值时以12万元卖掉。哪种方案更为划算?”这一问题,由于问题是一段生活材料,学生没有看到任何数学信息。于是,我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回顾所学知识,找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通过阅读材料——抓取关键信息——联想想象——映射数学知识,学生发现此问题涉及求解不等式和函数最值两个知识点。找到突破口之后,学生回归问题,求解出了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联想想象,学生增强了发散思维能力,强化了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继而提高了开放问题解决能力。因而,引导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开放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指导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开放问题的一大特色。基于此,在探究开放问题时,学生可以应用不同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但是,现实教学中,学生一般只会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而且这种方法往往是最复杂、耗时最长的。鉴于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增强开放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已知a,b≥0,且a+b=1,那么,a2+b2的值是否存在,是多少?”这一问题,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学生开放问题解决能力。首先,根据条件判断,a2+b2的值肯定存在,至于值是多少,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在进一步探究中,我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方法。经过思考,大部分学生都提出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此时,我问:“还能想到其它的解题方法吗?”底下学生一片沉默。于是,我进行指导:“试着想想此题和三角函数的联系,大胆假设一下。”经过指导,学生掌握了三角换元解题思想。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多种解题方法,强化了创新思维能力。因而,指导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开放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在开放性问题教学中,教师就要以发散、探究、创新为理念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强化数学思维,潜移默化中形成开放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岳海青.浅谈高中数学开放性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6):126.
[2]杨昌座.浅谈高中数学开放性问题及教学分析[J].福建教学研究,2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