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普”写小康生活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g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起早贪黑,穿梭在社区内的楼宇间,带着一个包、一支笔、一张表、一部手机,挨家挨户敲门摸底,确认住户情况,记录人口数据。每天数不清要说多少次同样的话,也不计其数地敲门或被拒之门外……吴门桥街道1500名普查指导员靠着脚步和韧性,普查工作完美收官。
  赴一场“十年之约”
  十年前,她初入社区工作,兢兢业业担当“六人普”螺丝钉;十年后,作为街道人口普查骨干,她扛起了辖区“七人普”25万数据采集。徐鸣悦是吴门桥街道社会事业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她在承担社区建设和社工管理工作的同时,出色完成了“七人普”这个艰巨任务。
  为了组建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两员”队伍, 她分批分组分层开展了十多场培训,对1500名指导员、普查员进行了细致培训。培训教室音响效果不好,她便扯开嗓子讲话,让大家迅速熟悉普查小区划分、建筑物标绘、入户调查的技巧和要求等内容,到最后喉咙变得沙哑,她没有一丝抱怨。
  作为家有儿女的双胞胎妈妈,徐鸣悦的时间大部分都被普查工作占据了,连下班时间、双休日也不休息。孩子们虽然小,却十分懂事,知道妈妈忙工作,他们便一起接妈妈下班,暖心的画面触动着我们。
  普查自带“小棉袄”
  退休居民范雪妹是南环第三社区的热心居民,在第一天晚上入户普查时,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她前前后后和社区普查指导员通了7次视频电话。范雪妹的女儿是大学生、青年团员,看到母亲这么辛苦,她便主动请缨参与到普查事务中。
  年轻人的专业智慧
  “您好,有人在家吗?我们是内马路社区的人口普查员,可以开下门吗?这是我们的工作证,请放心提供您的个人信息,我们将保证信息安全,谢谢”……这些亲切的话语回荡在青旸路7号南环花苑的楼道内,这是一支由苏大在读研究生组成的人口普查队伍。
  朱林是一名选调生,在内马路社区负责人口普查工作,在数据排摸、上门走访之余,他还积极号召身边的同学、朋友配合人普、参与人普。“看到师兄发布的志愿者招募的信息,我们都很感兴趣,希望抓住这次机会与群众沟通交流。”朱林的学弟学妹这样说道。
  内马路社区采用“一制图”、“二分组”、“三核查”的流程进行摸底。“一制图”是在小区分布图上备注楼道数、户数,让大家了解每幢的特殊情况;“二分组”是社工和大学生普查员两人一组上门,一人负责向居民询问,一人负责记录;“三核查”是除小组自查外,小组间还会进行互查,保证数据无误。在情况相对复杂的内马路社区,大学生普查员们仅用两次普查行动就出色完成了180余户的调查。社区每日会组织普查员线上或线下总结反思,提炼出了“先上后下”、“夜间看灯”、“见人说话”等多个经验与方法。内马路社区书记金枫表示,社区吸收专业的“新鲜血液”,提高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更好更快更扎实地完成人口普查摸底工作。
  人口普查事关国家大计,看似普通的人口数字和简单的信息,却需要用很多个日夜奔波与耐心一个个落实。双桥社区辖区范围大,人员情况复杂,这次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双桥社区青年团员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尽显青春本色。青年志愿者身穿红马甲穿行在人流量大的路口和小区,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册和告知书。他们将已登记到信息逐一录入,对登记中发现的问题随时向社区反馈,每天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新城社区有67个普查区、9700余户住户。社区党委将党员按照居住地,分小区、分网格开展前期普查摸底工作,实现区划范围全覆盖、信息资源全共享和人力资源全利用。在这次人普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党员和团员。山琳瑜是一位二宝妈妈,本身自己在准备考试,当社区找到她时,山琳瑜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白天送完孩子上学后,她开始入户登记信息。有的住户白天上班,她就利用双休日上门摸底。有时她抽不出时间,就由先生帮忙入户登记。家住尚运苑的燕丽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原本她在家备考,当听说社区需要志愿者,燕丽毫不犹豫报名了。“做一次人口普查员,感觉自己绘图、统计、地理、人文、外语、房屋建筑结构、人际交往……方方面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提升。”燕丽说道。与老党员不同,青年党员和团员在生活和事业上比较忙碌,但这些年轻人准确理解信息、迅速登记资料、表达清晰,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斜杠“青年”力量大
  南环第三社区的陶文珍退休前曾是一名社工,这次她报名参加人口普查。“虽然我退休了,心里总有一个社工情结。只要社区需要,我就不能袖手旁观。”
  64岁的陶文珍、67岁的袁以坚、71岁的诸健、71岁的夏清等老党员是社区的副网格长、垃圾分类引导员、巾帼志愿者,被称为社区的斜杠“青年”。在每天的网格巡查、小区垃圾分类监督、两委换届选举等工作中,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袁以坚患有原发性运动性震颤,会不自觉地手抖。诸健和袁以坚是好邻居、好姐妹,她们自发组成了闺蜜团,一起入户普查。朱立珍和吴兰珍,汝丽华和胡琇,范雪妹、金国妹和郭小红等都是社区里的普查姐妹花。不仅如此,还有姜健、陈敏干这样的优秀普查夫妻档。
  湄长新村是老旧小区,出租户较多,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大家就形成了“白+黑”、“5+2”模式,上楼时挨家挨户敲门入户,下楼时把没有在家的再敲一遍,今天没有登记到的,明天再接着去。
  张国荣作为普查员之一,也是湄长社区第六党支部书记,在这次普查工作中,他一人跑了4幢楼150余户。有一天晚上七点左右,他来到309室,敲门无人应答,他用手将铁门把手一转,门居然开着,再敲木门,门开了,屋内漆黑一片,没人应声。张国荣有点紧张,连忙把门关上,这才发现木门门锁上了保险关不上。当时天色昏暗,他不敢在楼道内久留,只得返回楼下在外面等候。直到309室这户居民回来,张国荣说明情况后,跟着他们一家三口上楼进行登记。人口普查结束离开时,张国荣再三叮嘱,以后离家出门千万别忘了锁门。
  别怕“钉子户”
  吴门桥街道社区普查员确保“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福运社区党员王亮,三十出头的小年轻,手脚十分麻利。他专门制作了详情登记表,将每户情况依次列出,一目了然。王亮说,人口普查工作是大事,这是关乎國家层面的政策制定,一定要认真、细致。王亮还透露,普查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钉子户”,对于上门调查,户主很反感,于是王亮耐心地解释,依然不见效,被拒之门外,后来他只好克服心理压力,多次登门最终完成了普查工作。
  60多岁的普查员陆丽娟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对上班族展开调查登记,每天要调查数户,一天跑下来,连走路都感到吃力。陆丽娟从不叫苦,她觉得这是自己分内的事。
  年近六旬的普查员杜笑燕谈起这次普查工作,也深有感触:“我一生之中,在这短短半个月时间里,一次次地被伤了自尊,一次次地遇到了这么多麻烦与委屈。不过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只能有耐心、有肚量、有一颗宽容心。”
其他文献
原本缺乏绿化的背街小巷焕发出生机,昔日卫生死角因景观小品成了“美丽街角”,独居老人通过“一键呼叫”功能呼叫“安全管家”到家排除险情……“有了贴心周到的‘管家们’,住在这里,我们也能有安全感、幸福感和收获感。”家住三茅观巷的居民柴淑敏说。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先手棋”主动出击治理难题  三茅观巷是中街路片区的一条支巷,以中街路为中轴线,北至东中市,南到干
期刊
晨雾在深秋初冬的乡村尤其有烟雾朦胧的味道,清晨的田间地头,笼罩在浓雾里,朦朦胧胧,涤荡着喧嚣与芜杂。  乡村最美的时光,还要属金灿灿的丰收时节。  走在乡村嗅着稻谷清香,最容易滋生幸福的感觉。银杏金黄,树下孩童的欢声笑语和银杏叶子一起飘荡。因为明媚和喜悦的金黄,绿水蓝天更显得深邃,粉墙黛瓦在金黄的映衬下也更觉意境悠远。  在吴江乡村,静静地感受岁月静好的气质与神韵。  关于乡村的记忆,一定还有萦绕
期刊
留在苏州,沉溺于一口甜食,迷恋苏州话特有的软糯,以及那些陪伴多年的近邻们……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色里程社区藕巷新村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土生土长的老苏州人,他们许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在他们心中故土难离,从面朝黄土到住进高楼,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但那一水一山、一花一食的浓浓乡情,从未改变。  难离舌尖上的苏州味道  民以食为天,家乡的味道总是胜过外面的万千美食佳肴。  冬至的团子、元宵节的汤圆、重
期刊
罗马不是一天建好的,城中村也不是,它是在一次次膨胀中长成了今天的样子。  城中村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杂乱无章、复杂多变的,对于城市人来讲,城中村似乎是一个不该有的存在。然而从另一角度观察,带动一座城市经济发展较为关键的是流动人口,而这些外来人口基本住在城中村里。  这段时间以来,吴门桥街道针对辖区城中村较多、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持续开展集中整治系列行动。“原来城中村也可以很美!”当昔日管线乱搭的“空中
期刊
干净整洁的工地、安静的施工环境,有条不紊的施工现场……这些表象的背后,有一个运筹帷幄的“大脑”,正在掌控着工地全局。这个智慧大脑,“听得到”工地噪音,“看得到”工地扬尘,“感应得到”工地的危险和违规行为,被高科技加持的“智慧工地”正成为大势所趋。  12月11日下午,由张家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的“2020年张家港市‘智慧工地’示范建设展示观摩活动”,在江苏德丰建设集团的阳光新城项目拉开帷幕,活
期刊
崇文重教,山高水长。  今天我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说的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因为教育,是落实到一个个学校的。今天,苏州教育的发力点有很多,但其中一个最核心的力量源泉就是校长。教育大家陶行知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校长的思路决定一座学校的思路,一个好的校长能够带领学校找到个性发展的路径,并且把个人对教育、对学校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使一所普通的学校得以超越体制化时代千人一面的模式,而
期刊
中国银行是中国唯一持续经营百年的银行。岁月无痕,斗转星移。如今,中国银行迈着稳健的步伐,穿过百年时光,推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血脉融入全球经济的大潮,诠释中国的复兴梦想。  《现代苏州》杂志书刊策划工作室,历时一年,从编辑、设计到印刷出版,将苏州中行百年的奋斗历程、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载入《百年记忆》丛书中,阐释出一家中坚大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温度,再次翻开这册《百年记忆》
期刊
关于形,我们最多说的是象形,中国文字就是象形文字。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古人观天察地,而成文字。文字初成,夜鬼哭,天雨粟。然而要了悟其中的奥妙,必须由学开始。  学天文,学人文,是为了最终了悟大道。前人给了我们很多的终极的指向,儒释道说三教合一,一团和气。西哲马克思说,人类营造世界最终用的是美的规律。但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终极,古人语焉不详,或者说中国的圣贤将终极指向清清楚楚写在碑版与典籍里,你看得懂
期刊
社区环境越来越好、社区活动蓬勃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随着社区治理“组合拳”的实施和深入,姑苏区白洋湾解街道领秀金品社区的“金品”小康生活已经融入到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着居民生活品质。  “微更新”让楼道有了家的温馨  楼道里的垃圾不见了,牛皮癣小广告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饰品和充满艺术气息的字画作品……最近,领秀金品社区的居民楼道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走进楼道里就像走进
期刊
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流动的,既是满载活力与生命的。  今天,大运河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大运河姑苏段,又是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节点,姑苏古城千百年来不曾变化的水城风貌,不仅留存下苏州的味道、漕运的记忆,更彰显着古人临水而居、顺水建城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作为姑苏运河的重要地段之一,吴门桥街道辖区因其历史文化遗址的丰富而吸引众多专家前来考证、研讨,街道致力让运河文化成为“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