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提娘

来源 :新校园·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lai_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儿子。她十九岁和我父亲结婚,十二年后,三十一岁生下了我。按说,她对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宝贝”应该极其宠爱才正常,可我并没有感受到任何超常的宠爱,她的爱才是真正的母爱,平稳、宽容、持久、恒温。她从没有那些夸张的什么“爱”呀,“宝贝”呀,拥抱呀,親吻呀之类的表示,但我知道,她的爱地久天长。我长大些之后,我的优点从没听到她当面夸奖过,她大概视为理所当然。我的缺点也从没有让她痛心疾首、喋喋不休,她显然认为我慢慢会改。只有小时候我打了人家的小孩或骂了人,她会动怒,咬着嘴拿扫床的笤帚疙瘩打我屁股一通。
  我母亲出身于榆社县城一个乡绅家庭,有一点旧式的书香门第那个意思。我姥爷写一手好毛笔字,据说全县第一;他还颇有文学修养,母亲说他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好像叫个什么《钟情录梦》,可惜世无存本。母亲上过小学,在那时候就算有文化的女子了。她1942年参加了革命,当过女兵队长,很快入了党。她似乎比我父亲更通人情世故,更多一点政治敏感性,心里更明白。这可能和她幼年失母,在继母家庭长大有关。我父亲父母双全,小地主家庭生活较优裕,多多少少有点地主少爷的性格,再加上农村的封闭性,走上社会就不容易适应。
  我母亲生我大弟弟是1950年,在北京的一个天主教会办的什么医院。那时我四岁。我记得我父亲带我乘一辆西式马车去的,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医院是个欧式大铁门,正对着是一座教堂,左边是医院。我们走进去,我母亲躺在一个欧式铁床上,盖着白被子。她看起来状态不错,很安详。我那个鬼弟弟是不是抱出来让我们看过,我没印象,印象深的是当时到了午饭时间,护士送来一盘蛋炒饭,母亲说不饿,让我吃了吧。我把一大盘全吃了,觉得香极了,太好吃了,好像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这件事导致我终身都爱吃蛋炒饭。
  十年后,1960年,在乌鲁木齐,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头一年。有天吃饭,我吃了一个馒头,没饱,我还要吃一个,母亲说“咱们不吃了好吧”,我觉得奇怪,她从来让我们多吃点,今天怎么一改常态了?我看见她眼神里有一丝愧疚,还有一种坚定。后来我才知道什么都定量了,饿死人了,但她不告诉你面临困难时期。
  我父母都是山西人,人说山西人抠,不能说完全没道理。我父母可能也有些抠,但抠的不一样,我父亲是对外人抠,对自己家人极大方;我母亲是对自己家人抠,对自己更抠,但对别人大方。我父亲对子女,花钱从不计较,六十年代呀,要自行车买自行车,要将校靴买将校靴。有一次看街上橱窗里摆着带鞋的冰刀,他对我说“给你买一双吧”,我一看价钱,几十块钱呀,一个月伙食费都不够,我说“算了吧,太贵了。”他说“贵怕什么,只要你喜欢。”
  我母亲不一样,她知道我喜欢吃鸡蛋,有一次在东后街一个饭馆里,她要了十个煮鸡蛋,亲手给我剥皮,看我吃,还说“这次让你吃个够!”我一口气全吃了,她说“怎么样,饱了没有?”我说“离饱还差的远呢!”她说“还能吃几个?”我说“还得再吃十个也不一定饱。”我妈一听,拍了一下桌子,“那算啦,不吃了。”
  还有一次,她给我要了半只烧鸡,我全吃了,不够,又是问还能吃多少?我说还能吃半只,我妈又一次说“算了”。每次都中途而废,她不管饱。
  记得我上高中时喜欢上文学,有一次偶然和母亲说起以后干什么,我告诉她我想当作家,我妈听了以后的反应是“当那个干什么?”我看她反应冷淡,就问她“那你希望我干什么?”她沉吟片刻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就希望你以后工作能……当个秘书。”我当时听了大吃一惊,秘书?这不是对我的指望太低了吗?我当时很不理解,几十年以后渐渐深入社会了,我才明白我娘的深谋远虑。她是个干部科长,她那时就明白秘书的价值和前程,她哪里仅仅是希望我当秘书呀,她是想让我从秘书起步踏上仕途,她希望我当个大干部呢。我母亲那时就看出来作家诗人不是什么好角色,费力不讨好,谁也管不了,还要受人管,弄不好还要打成右派,劳动改造饿肚子。哪个母亲不希望儿子出人头地荣华富贵呢?在中国,有终极关怀的人毕竟极少,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现实关怀。
  我母亲虽然不认为当诗人作家有什么好,但她眼看着我一步步走上那条路而且越走越远,从没有反对过一句,她不会用自己的意愿强扭你,她顺其自然。她虽然望子成龙,也不怕你混得猪狗不如,她个子小,但心大。“混成什么样都是我儿子”,她豁得出来,也输得起。她跟着我父亲从太行山到石家庄,从长辛店到北京,从军队到外国语学院,从乌鲁木齐到吉木萨尔,越走越远,越混越惨,她从无怨言,从无退缩。对比当时有些女人那种势利眼,得意时趾高气扬,稍有挫败马上另择高枝,我母亲是有人格力量的。她有中华传统文明中很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德的分量。她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我母亲的生活方式也与众不同,跟我父亲更是完全相反。她完全是传统北方妇女的生活方式,她一生勤劳,但是粗拉。生火做饭,养鸡喂猪,她做的羊肉馅饼香死人了,每次她自己都捞不到吃,她满头大汗心甘情愿;她养什么活什么,养的猪比狗还讨人喜欢,养的鸡飞到屋檐下挂的篮子里下蛋,像投篮一样准,从不落空。她老了以后从不锻炼,连甩甩胳臂动动腿也没见她做过。冬天她干脆不出门,窝在家里,生存方式很不健康。她说“老的不敢见人了”,结果她活了八十八岁,只掉过一颗牙。每年天暖了,她出来了,满头白发的小老太太,她还活着,机关院子里的人见了她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这是大家自发地为一个值得尊敬的生命鼓掌!
  我父亲完全不同,他坚持锻炼几十年,已经有瘾了,不锻炼过不去,光早晨起来就炼两小时,不管到哪儿,从不中断。我父亲这么炼,活了八十九岁。所以锻炼不锻炼,并不决定寿命,只是一种习惯,一种心情,或动或静,全凭自愿。谁要以为坚持锻炼就一定能延年益寿,恐怕也只能是一厢情愿,谁知道老天爷认不认账。
  到了2003年,我母亲住院了。她一辈子除了生孩子,基本上没住过院,在我印象里,她似乎就没生过什么病,最多就是“身上不舒服了”,过两天自己就好了。她是个有病不求医的人,也没什么养身之道,只有一条,“不敢病,病了谁顾这个家”。到了八十八岁高龄了,她倒是敢病了,一病就没出医院。她大概是知道期限到了,躺在病榻上握着我的手说,“我还不想死”。她还牵挂着这个家,牵挂着儿孙。这个老人一天福也没享过,但她平凡、朴素而又充实,她没有什么太远大的人生目标,但她作为一个母亲,是完美的、伟大的,母亲就是她的人生目标,她实现了,而且满分。她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2003年2月19日,她离开了我们。
  她的名字也和她的时代、身世一致,我的母亲叫张淑英。
  2011年清明节,我们兄弟四家去扫墓,我父亲2008年3月20日也去世了,他俩合葬在一块墓碑下。这两个从太行山走出来的人,卷入时代洪流,投身革命,四海为家,最终竟在远离故土数千公里外的天山脚下安息了。呜呼,幸耶?悲耶?幸耶悲耶也都没什么意义了,“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己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的时代还可以“托体”,今天的人,只有骨灰。
  在墓碑背后,刻着我为她俩撰写的碑文,母亲先葬,写在上面:
  自幼失母 母仪儿孙
  书香家庭 投身革命
  身材瘦小 历尽风云
  华北西北 四海生根
  给父亲写的刻在下面:
  以直道行坎坷 独见厚朴
  惟倔强对艰险 可谓敦忠
  可能概括不了她俩的人生,仅仅表达一点我们的认识。那天回来后,愈觉自父母离世后,无遮无靠了,天地虚空了,自己便突兀地独立在这人生间,伤怀陡起,写了一首小诗《莫提娘》,抄录下来,作为结语:
  莫提娘,
  提士良泪盈眶。
  我娘怀我整十月,
  等来哭声第一响,
  从此心拉长。
  莫提娘,
  提娘必心伤。
  娘是大树遮风雨,
  儿是小鸟飞四方。
  儿大不由娘。
  莫提娘。
  提娘两茫茫。
  儿是娘心尖上肉,
  娘是儿心一点钢。
  男儿须自强。
  莫提娘。
  清明扫墓忙。
  娘在九泉望着儿,
  儿在人间想着娘,
  白发意彷徨。
  (选自《诗人江湖老:人民日报2012年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其他文献
碧水一湾,映出暗色瓦构筑成的亭子,四角微微翘起与浅蓝色的天空连亘,苏州城内的碧瓦飞甍与城外高楼林立,白光泛滥无关,那日不经意的抬眸,却意外收获了這古城之美。  去苏州之前做足了工作,我们想起与外乡人一样,来了便直奔四大园林之一的留园,慌慌张张间因为道路不熟而辗转,到了大门前已是日暮,留园已然闭园。心内懊恼不己,只好望着方匾上的“留园”金字怅然若失,想着传闻中留园里边的亭台轩榭精巧绝伦,碧波微漾,倒
期刊
我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将近二十年,换了三种职业。先是专业篮球运动员(故此我常说自己是运动员出身),而后改为从事绘画,近两年终日捏着笔杆,开始了文学生涯。这好比职业上的“三级跳”,而每一跳都跨进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三种职业又都是我热爱的。有的同志对我的经历饶有兴趣,问我怎么从“打球”跳到“画画”,又从“画画”跳到“文学创作”上来的。谈谈这“三级跳”的过程,恐怕能给一些同志有点启发,从中悟到某些道理。  
期刊
今天清晨6时23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太空归来,平稳着陆于内蒙古中部草原。  此刻,五星红旗正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徐徐升起。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向在场的人们挥动手臂,轻快地跨出外表被大气层摩擦烧灼成古铜色的返回舱。  记者喊道:“杨利伟,我们接你来啦,对全国人民说几句话吧!”  杨利伟笑了,笑容在朝阳映照下无比灿烂。他说:“飞船运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
期刊
里尔克说,垂老之人常忆童年。这与离得越远越思念,大抵相同。  大概又是一年高考季的时候,最近朋友圈里开始纷纷怀念高中。是在那里待久了,尽管出来可能会更舒服些,卻仍然会被戳到心思。时日匆忙,不能回头的才最珍贵。  童年像我老家穿村而过的鱼鸟河,猛地一下,打个弯儿就不见了。偶尔早晨睡到十点迷迷糊糊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十二岁,没什么忧心愁事。日上三竿,筹谋中午吃点什么。  在下雨天的清晨也是这样,窗户没有关
期刊
一天夜间,踱大街踱得有点疲乏,便停脚在商店的玻璃窗前。这是一间卖外国图书的铺子,我被里面几幅油印画所吸引,望着,望着……我并不想买,即使算一角钱一幅我也不想要。那些画除开人杀人,兽吃人以外,再就是抱小孩的圣母,和戴棘冠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这些我全不爱,如果这东西买回去钉在墙壁上,夜间睡眠怕也要感到威胁。圣母图倒还好,不过那又太显得庄严慈爱了,对于一个从生到这世界上就没认识过妈妈面像的浮浪人,也有点
期刊
《诫子书》的作者是诸葛亮,这是他晚年写给爱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的名句有“静以修身,儉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它们被后人拿来作为劝勉自己的座右铭。而这也是诸葛亮一生活动的准则。诸葛孔明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这与他修身养德,淡泊宁静,勤学苦读,立下大志是分不开的。  《诫子书》一文一开始便强调了“静”和“俭”的价值。“静”方可修养身心,“俭”才
期刊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日:“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期刊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馀者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請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期刊
我的朋友们,我们的玫瑰何在?  玫瑰已枯萎,  这个朝霞的幼孩。  你可不要说:  青春也这样凋败,  你可不要说:  这便是生的欢快!  请转告玫瑰:  别了,我怜惜你早衰!  也指给我们:百合花在哪里盛开。  (選自《普希金诗选》,中国友谊出版社2017年版)
期刊
一代名相诸葛亮在临终前写下《诫子书》,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感悟,借以告诫、规劝年幼的儿子,期待儿子能从中受益,成为有用之才。综观全篇,对初中生最有启发的一句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不断的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下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这句话围绕四个关键字——静、学、才、志,简洁明了地说明了学有所成的必经之路
期刊